新書推薦:
《
TensorFlow自然语言处理及应用
》
售價:HK$
75.9
《
信托法(第五版)
》
售價:HK$
184.8
《
敦煌究竟有多美
》
售價:HK$
97.9
《
我在唐朝穿什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搭配 汉服研究 古代服饰)
》
售價:HK$
96.8
《
优化你的2小时 : 基于神经科学和能量流的时间管理方法
》
售價:HK$
54.9
《
经典与经学
》
售價:HK$
85.8
《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售價:HK$
437.8
《
《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全四册)
》
售價:HK$
748.0
|
編輯推薦: |
★中国*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跨界学术名人江晓原代表作将科学从人们盲目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与互动,以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阐述耳目一新之论点。
★国内新科普著作佼佼者,轻阅读与深思考的完美结合,在手倦抛书式的休闲中揭开科学的重重面纱,颠覆唯科学神话这是人人都可看懂的通俗科学史,也是好玩易读的科普故事小说,更是提倡人文精神、破除唯科学主义的现代科技反思录。 3册129篇短文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不仅细数科坛史上种种趣事,也考量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是脱缰的野马,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早已不是担心它发展得太慢,而是担心它发展得太快,担心它会失控。
★中国好书系列,刘慈欣赞誉 在有趣、新奇的知识背后一以贯之的是对科学和人性的严肃思考《科学外史》自出版后好评如潮,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中国好书,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科普类风云图书等多项荣誉。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等众多科坛名人倾情推荐。
★精装版系列隆重问世,更臻美善,值得珍藏。图文细致修订,阅读
|
內容簡介: |
科学很枯燥吗?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科学外史》系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诸多领域,谈及司南传说、星占学家、超级民科、影响因子等科坛趣事。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科学外史》系列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年度中国好书、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
|
關於作者: |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
目錄:
|
《科学外史 I》 自序 昨夜星辰 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 天狼星颜色之谜: 中国古籍解除恒星演化理论的困扰 那颗彗星,它是哈雷彗星吗 《周髀算经》里那些惊人的学说 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 三件奇物的复制问题 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吗 望远镜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谜案和遭遇 千秋寂寞 羊皮书上的一场科学史奇案 泰山北斗《至大论》(上) 泰山北斗《至大论》(下) 星占之王:从《四书》说起 他还是地理学的托勒密 一个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伟人 伽利略的两本书:霍金都会搞错 开普勒:星占学与文学的最后交点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 霍金:老生常谈也能作出新贡献 《大设计》:一个科学之神的晚年站队 性命交关 中国一项真正的世界第一 取悦女性还是战胜女性 作为养身之道的房中术 内丹之谜:自然奥秘还是人间神话? 四大发明 重新评选中国的四大发明 司南: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 火药及其西传: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上)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下) 兵凶战危 钓鱼城:战争史诗中的技术 杀人武器背后的人道底线 为何全球航空母舰只剩了十分之一 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 外星文明 费米佯谬:随口一言竟成纲领 费米佯谬之中国解答 UFO谈资指南 星际航行:一堂令人沮丧的算术课 似真似幻 上古长寿之谜:西方和东方的故事 玛丽雪莱还能当科幻的祖师奶奶吗 克拉克:一个旧传统的绝响 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科学技术臣服在好莱坞脚下 多世界:量子力学送给科幻的一个礼物 科学政治 疯狂的恶棍与天才数学家 日食的意义:从杀无赦到《祈晴文》 FBI监控爱因斯坦: 一种科学政治学 全球变暖:幻影中的科学政治学 饮用水加氟:一个温故知新的故事 毒品大麻:一个科学研究的故事
《科学外史 II》 自序 科学之名 1835年的月亮:一场可喜的骗局 埃舍尔的画中有没有科学? 概率论在彩票游戏中帮助谁? 智商测试之前世今生 冷核聚变:利益争夺中的迷局 是回归科普原初目的的时候了 科学之惑 那条长尾其实是虚幻的 生也有涯,网也无涯:互联网无限选项之害 中国互联网面临历史性的三岔口 我们的身体是客观存在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争论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发微 科学之危 当代科学争议中的四个原则问题 被严重误导的转基因主粮争议 隐私与天书之基因伦理学 核电站与原子弹:哪个更危险? 科学政治学典型个案:台湾核四争议 阿波罗登月:用科学工具竖一块冷战里程碑 日本25艘航空母舰点鬼录 亦幻亦真 宇宙:隐身玩家的游戏桌,还是黑暗森林的修罗场? 想象与科学:地球毁于核辐射的前景 《黑客帝国》之科学思想史 《云图》:平庸的故事,奇特的讲法 《地狱》:人口困境的非法解 《自然》杂志与科幻的不解之缘 威尔斯为何无法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地外文明 从德雷克公式到SETI 围绕METI行动的争论 火星文明从科学课题变成幻想主题 曾让天文学家神魂颠倒的火星运河 身后是非 贵族天文学家的叛逆青春 遥想当年,天堡星堡 使超新星革命,让大彗星造反 双面人:天文学家和星占学家 两百年的东方奇遇 哥白尼的圆:尚未扑灭的谬种 哥白尼学说往事:科学证据是必要的吗? 爱丁顿到底有没有验证广义相对论? 迷人悬案:玻尔与海森堡之1941 步天之歌 梁武帝:一个懂天学的帝王的奇异人生 水运仪象台:神话和传说的尾巴 星盘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天文年历之前世今生 私人天文台之前世今生 《科学外史 III》 自序 剥开影响因子的画皮 影响因子:学术江湖的《葵花宝典》 影响因子:谁在用它挣大钱? SCI能预测诺贝尔奖吗? 打造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秘诀 顶级科学期刊上非学术文本对影响因子的贡献 大众文本对杂志影响因子的隐性贡献 中国学者和媒体对影响因子计算公式普遍误解 减小分母!操弄影响因子的捷径之一 从韩春雨事件看影响因子迷信之误人 互联网 与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标杆吗? 大学是对抗互联网+的最后堡垒吗? 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 人工智能:勿以恶小而为之 《基地》:依赖机器人的文明都已灭亡 科学社会学 引力波和它的社会学及不确定性 火星殖民计划:商业骗局和科学梦想 地球2.0?又一堂令人沮丧的算术课 科学圣徒贝尔纳和他对中国的意义 美国的儿童人体医学实验! 帝国科学的原罪 科学与幻想 菲利普迪克:科幻江湖的悲歌 侏罗纪公园和迈克尔克莱顿的反科学主义 《火星救援》能告诉我们什么? 好莱坞安排给爱因斯坦的科学游戏 百年科幻:中国与西方接轨,刘慈欣却反潮流 科学与性爱 说说图灵的同性恋罪案 牛顿、伏尔泰和他的情人 西方性典:另一门大学问的经典 中国天学史 周武王伐纣时见过哈雷彗星吗? 六朝隋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天学输入浪潮 元蒙帝国带来的第二次西方天学输入浪潮 明清之际:第三次西方天学输入浪潮上 明清之际:第三次西方天学输入浪潮下 勾股定理的荣誉到底应该归谁? 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 古代中国宁宙有希腊影子吗?
|
內容試閱:
|
自序自从严锋主持《新发现》杂志,我就应邀为该杂志写科学外史专栏,每月一次,迄今已写了整整七年(从2006 年第7 期起)。在国内报纸杂志上,这样的专栏也算非常长寿了。但这还不是我最长寿的专栏我和刘兵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对谈专栏南腔北调,也是每月一次,从2002 年10 月起,迄今已持续了十一年。回顾这些长寿专栏,皆有共同之处,通常刊物对作者高度信任,作者自己也在专栏上很用心。例如,《新发现》从不对我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提出任何异议,几乎从不改动我文章中的任何字句(哪怕发现误植也要在电话中核实)。写了几年之后,杂志又将我专栏的篇幅从二页调整为三页(稿酬当然也有所提高)。投桃报李,我对科学外史专栏的撰写也越来越用心。科学外史逐渐成为我写得很开心的一个专栏。科学外史当然与科学有关,但我并不想在这个专栏里进行传统的科普,而是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都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自中国传统修辞意义言之,则有与正史相对的稗史、野史之意,让人联想到《赵飞燕外传》、《杨太真外传》之类,更家喻户晓的还有《儒林外史》。以前我写过一本《天学外史》,比较侧重外史的学术意义;现在这本《科学外史》,则是上述两种意义并重了。我写专栏,绝大部分情况下每次写什么题目都不是预定的,总是到时候临时选定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喧嚣的红尘生活为专栏的选题提供灵感,还能够让每次的话题在科学外史这个广阔的范围中随意跳跃。这些专栏文章见刊后,我会贴上我的新浪博客,它们经常会上博客首页,有时还会上新浪首页。看来它们得到了一部分读者的欢迎。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贺圣遂社长,一直对这个专栏青眼有加,谬奖之余,遂有结集出版之议,我当然乐从。集子的书名,我和责编姜华想了很久,许多方案都不满意,我干脆就将专栏名称照搬过来,于是定名《科学外史》,开始编纂。本来以为一个小集子应该很快编完,但中间出版社给我插进了另一个小集子《脉望夜谭》的任务那是我在《博览群书》杂志上同名专栏的集结;接着我又有迁居之役,四万册图书,六千部电影,我花了近两个月才初步整理停当。另外还有种种俗务缠身,搞得《科学外史》屡编屡辍。责编姜华一直耐心催促和等待,我则惭愧之至。眼看又一个暑假来临,这件事无论如何不应该再拖了,今天终于将它编完。因为专栏已经写了七年,如果将七年的文章全编进去,篇幅就太大了。我决定先编入一部分,共49篇。其余的将来编入《科学外史Ⅱ》。但是我打散了这些文章见刊时的先后顺序,将这些题目跳跃多变的文章按照若干专题重新组合,这样阅读起来更有条理;如果读者想挑着阅读,选择起来也更方便。江晓原2013 年6 月24 日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