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HK$
93.5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HK$
888.8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HK$
75.9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HK$
60.5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HK$
184.8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HK$
107.8
《
戏剧舞蹈人物动态图集(绝美的服装设计和极致的身体动态美感展现)
》
售價:HK$
352.0
|
編輯推薦: |
1. 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一对男女因为原生家庭的伤痛,彼此治愈却又总是无法走近。一个曲折的情感故事,带我们探讨了爱情、自我、创伤等等因素和主题究竟是如何的影响我们的人生,
奉献一生却遭背叛 爱到尽头恨从心生
|
內容簡介: |
弗兰克与海伦都是英国外交官的子女,相识于罗马,少年时结下友情,曾在荷兰同居,却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夫妻。弗兰克在海伦的帮助下成了著名画家,但风流韵事不断;海伦虽然聪慧,在感情生活中却不懂为自己争取。两人分分合合,纠缠一生,晚年时在伦敦街头偶遇,又去乡村别墅里重温旧梦。年迈的海伦重新检视这些年来与弗兰克之间的关系,不平等的情感交易最终让她起了报复的念头。
|
目錄:
|
罗 马
阿姆斯特丹
绘 画
安 娜
诺曼底
续
后来和现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黑发、清秀、瘦削,1987年出生于法国南特的朱莉娅凯尔尼侬,似乎就是我们口中的80后美女作家,不过照片中的她,看上去少了这个标签暗含的脂粉气,眼神中多了些疏离感。译完了这本《一生所爱》,又上网搜了搜她前面写的两本书的介绍,我猜想她跟许多文学天才一样,曾经是个早熟的孩子,在文字和思维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在现实的生活中天真笨拙。
我还没有跟她本人交流过,这个猜想有待证实。我这种印象其实也来自本书的主人公,海伦。以第一人称叙述,同时包含大篇幅心理描写的小说,总让人疑心其中或多或少有作者的影子。作家的履历又强化了我这种印象:朱莉娅拥有美国文学博士学位,27岁时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吸墨纸》,斩获多个文学奖项,包括分量十足的弗朗索瓦兹萨冈奖,第二本书《阿提拉吉斯最后的爱情》又获得了专注女性文学的丁香园奖。朱莉娅科妮南大概是那种除了写作,没有其他可能的人吧,跟本书中的海伦一样。
2018年8月出版的《一生所爱》是凯尔尼侬的第四本书,一上架就获得了不俗的评价。法国《世界报》的评论文章把本书概括为:老妪对老翁倾诉衷肠,昔日激情与伤痛重现。细腻之作。魁北克著名日报《责任报》则评论说,《一生所爱》是一本让人读完了还放不下,发誓要再读一遍的书。
弗兰克与海伦都是英国外交官的孩子,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相识于五十年代的罗马,少年时结下友情,其后分分合合,纠缠一生。小说原文题目是Madvotion,dvotion在法文中原本是个宗教词汇,有信仰奉献的意思,它点出了海伦对弗兰克感情的基调:从初相见起,海伦就确信,弗兰克是她一生的使命。而弗兰克却始终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海伦的照顾,把她当作根据地、避风港,在她的奉献里养精蓄锐,然后去征服外面的世界,以及其他的女人。这是一个关于不对等的爱的故事,两人之间情感的不平衡也最终铸成了悲剧结局。
故事的倒叙结构,以及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叙事样式,使小说从一开始,就在看似松散的行文底下有隐隐约约的紧张悬疑气氛,让人禁不住一口气读完。用半天的时间粗略读完第一遍,我在心里把小说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怨妇控诉自私男人的故事。我先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哀怨外表下的自负与自恋,她似乎通篇在不遗余力地贬低负心郎,证明自己的正确,这让我不喜欢。然而书里又有些东西处处引起我的共鸣,给我知己般的亲近感,我几乎没犹豫就决定接受这个翻译工作。
翻译完了,发现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其实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这几乎不能算是一个爱情故事,很难用某个词来定义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弗兰克对海伦,看似不是爱情,却难说没有爱情的成分,或者是某一类型的特别的爱情;海伦对弗兰克,看起来无疑是爱情,但仔细研究,却难说她爱的究竟是弗兰克,还是别的什么,她强烈的感情里掺杂了多少占有、控制,和其他的隐秘成分。
从这个角度看, 故事无关男女, 研究的是两个人的关系。而一切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单纯:扮演保护者大姐姐角色的海伦,在内心世界里更像一个祈求爱的孤儿,她对弗兰克的奉献,未尝不是一种掩盖的索取,她痛苦的根源,似乎是弗兰克的自私、自恋、自我中心,而她对弗兰克那种使命般的保护情结,又何尝不是出于深刻的自恋,她对弗兰克的需要,并不比弗兰克对她的需要少。海伦真正珍视的,也许只是她与弗兰克两人这种共生的局面,她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犯罪去维护它,连她深爱的养子,在她内心的位置也要排在她与弗兰克的关系之后。
两位主人公与父母、家庭的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心理学案例。两人的个性、人生态度,特别是弗兰克对婚姻的厌恶,对女性的态度,无不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从两性关系的角度来看,本书又带着强烈的女性身份自觉。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一个西方社会女性地位及两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年轻时的海伦不想嫁人只想读书,她的举动几乎称得上离经叛道。她少时与父亲、哥哥们的关系,母亲及周围人看待她的眼光,处处透出女性要发扬个性、成就自我的艰难。长大成人后,弗兰克是她的一切,是她生活的主题,而在弗兰克的世界里,海伦却只是一部分,就算她像故土一般重要,引得他时时回归,他却永远跃跃欲试想远走高飞。
海伦聪明严谨,有天才,有追求。弗兰克还过着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生活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弗兰克的成名她功不可没,但她最终成了著名画家背后的女人。书中君特用电梯与摩天大楼的比喻指出了这层意思:没有电梯就没有摩天大楼,但人们只看见摩天大楼,电梯却被遗忘了。男权社会的不公?这不禁让人想起罗丹背后的卡米耶克罗戴尔。
宿命是小说隐藏的一条主线。男女主人公一生中所有的选择和决定,看似偶然,实则都是命运的驱使,万千个细节协同配合,最终促成结局的发生。为了表达这层含义,作者在叙事中埋伏了很多细节,如关于诺曼底的树,初次提起不动声色,读者到最后才明白树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方觉暗流涌动般惊心动魄。强烈的宿命感贯穿叙事始终,给了时间跨度很大的故事紧凑的内在结构,有命运步步紧逼之感,这也是读完后令人回味的一点。海伦对弗兰克的情感,又令
人想到佛家所说的执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