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同名人(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长篇力作)

書城自編碼: 338851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美] 裘帕·拉希莉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956912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5-0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8.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留学早规划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1.8
《低地》
+

HK$ 91.8
《一切皆有可能(普利策奖得主、《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
+

HK$ 60.9
《解说疾病的人》
+

HK$ 74.3
《云游(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
+

HK$ 116.2
《风暴眼(精装)》
+

HK$ 89.8
《树叶裙(精装)》
編輯推薦: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拉希莉凭借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获得2000年普利策文学奖,在《同名人》中,她仍旧围绕移民在异国的归属感缺失写作,用一个家庭创建新生活的历史,展现了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的孤独和爱。
因人气甚佳,于2006年被小众独立导演、当代印度新电影之母米拉奈尔改编为电影,广受好评。
这是一部很好读的小说,没有繁杂崎岖的情节,没有炫人眼目的技法,用克制平实的语言,直击你的心脏。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果戈理的父母是抛弃故乡,生活在永恒乡愁中的人;果戈理不懂。他反叛,逃跑。三十年的人生在他身上留下刻痕恋情的甜美与失意,亲人的相聚与永诀。这才霍然意识到,是父母赋予了他名字,也是他们,把孤独和死亡拦在门外。
司空见惯的邂逅与分别,平凡人的寂寞,你我都在经历的并不锐利却无可慰藉的钝痛。拉希莉用第三人称,将故事中每个人的心事娓娓道来,述说文化夹缝中的他们,如何在波澜不惊的每一天,找寻自己真正的归宿。
被选为《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娱乐周刊》《纽约》杂志的年度ZUI佳图书(2003)。
Goodreads超过21万人给出高分。
跻身英国影响
內容簡介:
《同名人》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内附精美书签。小说讲述了在美国出生的印裔男孩果戈理童年、少年直到青年的人生经历。
果戈理的父亲名叫艾修克,意为超越悲伤的人;母亲名叫阿西玛,乃是无限无极的女子。艾修克年轻时遭遇一场火车脱轨事故,因为一本《果戈理小说集》而幸免于难。为此,当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时,他给儿子起名果戈理。
果戈理有着印度移民孩子勤勉的长处,同时兼具美国少年的叛逆个性,成年之后拥有成功的事业,也结识了纽约上层家庭的女友。他要跳出印度人的圈子,可终究还是与一位印裔女孩结婚经历生与死、相聚与别离,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两种文化间撕扯、挣扎、逃离与回归,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
關於作者: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
),美国作家,以处女作《解说疾病的人》获得2000年度的普利策文学奖,成为历史上ZUI年轻获奖者。
她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1999)与《不适之地》(2008),长篇小说《同名人》(2003)、《低地》(2013)和《我在何处》(2018),以及随笔集《另行言之》(2015)与《书之衣》(2016)。
《同名人》因人气甚佳,于2006年被改编为电影,广受好评。
《低地》进入了布克奖短名单(2013),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2013),入围橘子奖短名单(2014),并斩获DSC南亚文学奖(2014)。
除上所述,拉希莉还揽获了诸多文学奖项,包括普利策文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ZUI佳虚构处女作等。
此外,拉希莉还先后获得古根海姆奖(2002)及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国家人文奖章(2014)。
卢肖慧,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从事文学翻译十余年,以美国现、当代文学为主,译作有《同名人》《解说疾病的人》《漫长的告别》《已知的世界》《呼吸课》《番石榴园的喧闹》等。
吴冰青,物理学博士,供职于华尔街金融机构。爱好文学,出版的译作包括《解说疾病的人》《第二十二条军规》《同名人》等。
目錄
第一章
1
第二章
24
第三章
53
第四章
80
第五章
108
第六章
139
第七章
178
第八章
211
第九章
246
第十章
277
第十一章
302
第十二章
309
美国梦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裘帕拉希莉访谈
329
译后记
336
內容試閱
美国梦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裘帕拉希莉访谈

译者: 刚刚完成你的两部作品的翻译,又阅读了新闻评论和网络上许多有关你的小说的介绍和讨论,想同你聊聊有关你的写作。读你的作品,时有读自传体小说的感觉。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名人》里的主人公果戈理是第二代印裔美国移民,与你自己的个人经验颇为相似;小说里的许多情节出自你的或你周围人的生活。你的人生经历和你笔下的果戈理有何相似相同之处?
拉希莉: 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共同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小说是自传性的。果戈理是我的虚构,果戈理的人生也是我的虚构。我的创作是基于我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果戈理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的言行举止都是我文学创作所赋予的,我并没有与我的小说主人公分享他的经历。当然主人公在这个国家出生成长的时代与我的相似;父母来自印度,移居美国,也与我的相似。
译者: 我听说写《同名人》时,你曾试图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第三人称叙述手法?
拉希莉: 刚开始动笔写时,我试着用第一人称,写出了一些章节,结果不甚满意,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效果,很快地就撕了重写,改用了第三人称。
译者: 《同名人》里,作为印度移民第二代的果戈理和毛舒米,他们成长的背景颇为相似,他们面临的困惑也十分相似。但他们所采取的行为却是很不一样:
果戈理具有被动、落寞的一面,而毛舒米却选择了逃遁,把自己流放在了巴黎。我们能不能把他们俩看成是同一个人的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呢?
拉希莉: 我想我没有把果戈理和毛舒米作为一个人的两个侧面来写。不,他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两个不同的存在,两种不同的性格,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态度。你说得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毛舒米成功地从根本上再塑造了自我;而果戈理尽管历经生活之中的不顺和落魄,挣扎着试图改变自我,他改名字的努力便是其中一例,但他终究还是失败了,他最终没有能够像毛舒米那样重新塑造自我。毛舒米看似脱胎换骨地改变了自己,但她其实是比果戈理更不愉快的人。
译者: 他们的婚姻是否注定了要走上绝路?
拉希莉: 是。是由于她的性格、她的处境、她的环境那些内在的力量推着她。她是不自觉的。
译者: 在你的小说里,你是如何反映所谓的美国梦的?与其他许多移民文学相比,你的作品是否在这个方面也有所侧重?
拉希莉: 毋庸讳言,对大部分的移民而言,来到美国这个地方,就是要安身立命,要获得成就,要得到承认,这是他们心里相当明白的。寻找更明媚的机会,本来就是大多数移民的一大目的。他们关注自己的成功,他们努力创立家业,他们重视好的教育,他们弄得清楚做什么,想什么,要什么。他们携此梦而来,我对此是有所感受的。《同名人》里也是如此。果戈理的父亲一无所有地来到美国,建立事业,白手起家。至于其他的,我没有怎么考虑。
译者: 除了《同名人》以外,在《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和《森太太》两个短篇小说里,我都可以感觉到你的这种创作意图。
拉希莉: 是的。
译者: 在你的小说中,美国梦是移民们的唯一目的还是目的之一?
拉希莉: 美国梦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人一无所有,浪迹到一个地方,通过他的努力勤奋,挣得一份富足的日子。但其实美国梦应是很广义的。我以为人的一辈子会有许多追求,其中之一就是得到承认,获得美好的生活。
译者: 刚读了你新近在《纽约客》上发表的小说《一个天,一个地》,很感动。请你谈谈创作的感想。
拉希莉: 小说讲的是一个第二代移民,一个年轻女孩,从她年幼的眼睛里观察父母辈的生活、他们在异乡的情感历程,是一个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一个永恒的话题。母亲由于包办婚姻,远嫁美国,她在命定的婚姻和邂逅的爱情之间挣扎着。构成她的恋情的一大要素是由于她在异域的无法消释的孤独和思乡,以及印度包办婚姻的局限。小说着重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理解。母女间的这种理解超越民族、肤色和文化。
译者: 你的两篇新小说《一个天,一个地》和《与你无干》都是以年轻的印度女子为主角,从不同角度写婚姻。《一个天,一个地》写包办婚姻之下的年轻女子尚未泯灭的恋情,《与你无干》叙述的是浪漫爱情背后的伤心故事。两篇小说都花了大量笔墨叙述爱情婚姻。请问在你的小说里,你是如何看待印度式的包办婚姻的?
拉希莉: 我不想在此对包办婚姻妄加评论,我只是陈述事实。包办婚姻在现代印度社会里依然是相当普遍地延续着,是习惯。如果回避不写,那是不真实也不忠实于生活的,因为这构成我笔下人物生活中的一部分。写的时候,我对这两种婚姻都持同样的态度。包办婚姻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他婚姻方式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结局。
译者: 请你讲讲为何把你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题名为《解说疾病的人》?
拉希莉: 因为《解说疾病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这一组小说。集子里收的许多小说试图道出为了交流沟通,人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徒劳、困惑与艰难。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不仅仅是由于文化的、审美的、不同价值观等等的差异,即便是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都是艰难苦涩、谬误横生的。我觉得这个题名恰恰道出了人的这种困惑和尴尬。写书之前,这个题目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几年了。
译者: 你的小说里融入了大量的与印度文化习俗相关的内容,传统的食物、音乐、宗教、礼仪、文学、历史等等。这使你的文字有了一份沉郁的怀乡之情。作为第二代移民,你是否觉得印度文化和你有距离?
拉希莉: 是的。我觉得印度文化于我是相当远的,尽管我在小说里努力写了许多印度文化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在印度长期生活过,从本质上来说,我和印度是相当分离的。我和印度文化的所有维系只是定期的访问,以及从小接受的家庭、父母和他们的朋友们坚持不懈地保持着的印度传统的生活习惯。我长在一个印度家庭,讲印度话,吃印度饭,我所接受的印度文化环境只此而已。说到印度文学、音乐、其他广泛的艺术形式,它们于我,还是十分生疏的,它们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是我的一部分。我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所以影响我更多的还是西方艺术。
译者: 你觉得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所面临的困境是否相同?你在作品里是如何分别来描述的呢?
拉希莉: 两代人所面临的问题相去甚远。我很注意写这种差异。一个是移民;一个不是移民。一个生在他自己的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失去了原来的生活,重建新的生活,经历了相当的变化,伴随着的是隔膜、孤独;一个生在这个国家,长在这个国家,没有生活的失落和再创,只是在他们的背景里隐隐约约有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子罢了,然而,面对你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充满困惑。这两代人的归属感是不同的。后辈对祖辈们的文化传统有多少认同,能接受多少,受多少影响,是很难说清的。这种不同导致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互不理解。这也是我写小说的用意之处。
译者: 在你的长篇小说里,多次出现了俄国作家尼古拉果戈理。这位作家不仅赋予了小说主人公他的名字,且又如此深受主人公父亲的仰慕。你在小说里讲到了作家的分裂的灵魂,他的生平经历,他异常的死亡方式,等等。你的写作是否受作家果戈理特别的影响?你喜欢他的作品吗?
拉希莉: 我很推崇他的作品,非常敬仰他。但他的写作手法和我的不太一样,在写作方面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影响过我。他的作品文字嘲讽,人物荒诞,而我的基本不这样。我喜欢他的《外套》,不亚于《同名人》里的艾修克的程度。我喜欢他的写作,但我没有追随他。我认为每个我所推崇的作家都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给予我某种启发。
译者: 读你的文字时,我发现你似乎越来越偏好叙述描绘,而少用对话。这是否是你的一种艺术追求?
拉希莉: 我只是觉得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写效果最好,就用什么方式。或白描叙述,或对话,没有刻意。
译者: 恰巧得知你和中国作家哈金是波士顿大学文学创作班的同窗。你是如何看哈金的《等待》的?
拉希莉: 哈金是我的朋友。我读过他的《等待》。我很敬仰并喜欢他的创作。这部作品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几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的一部。是高手之作,很有力度。他勤奋努力,又才情恣肆。他具有了这两种优点,这样的作家,当今文坛上并不多见的。
译者: 你还读过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没有?
拉希莉: 不幸的是还没有。
译者: 你多大时开始初试文笔?记得写了什么?
拉希莉: 我小时候害羞,不太合群,一个人悄悄躲着看小书。我当时只有七岁,写了一个称为小说的东西,讲一个女孩离家出走的故事。
译者: 是吗?你七岁时心里已经编起离家出走的故事了?
拉希莉: 是。不过那些故事不是我编的,是我拷贝的。我那时读了许多探险小说,讲女孩逃离家庭,或者被送进寄宿学校的故事。那时不是创作,而是模仿。
译者: 能不能谈谈你未来的写作计划?你会继续着力于印度文化和移民经历的创作,还是有其他考虑?
拉希莉: 我正在写一个短篇,主角是个有印度背景的人物。小说将收在我的下一个短篇集子里。
二〇〇四年七月十八日于纽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