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时刻人文·始皇好读:帝业与人生的书籍史 》 售價:HK$ 57.2 ![]() 《 幸福博弈论 》 售價:HK$ 75.9 ![]() 《 时刻人文·金钱舞动的东海:货币与奢侈的15—16世纪 》 售價:HK$ 85.8 ![]() 《 时刻人文·保卫共和之都:法国大革命后期巴黎治安体系的建设(1795—1800) 》 售價:HK$ 85.8 ![]() 《 相爱的奥秘:爱的深度解码 》 售價:HK$ 85.8 ![]() 《 余生:清代宦官社会史 》 售價:HK$ 74.8 ![]() 《 诡舍4 隐秘之地 》 售價:HK$ 54.8 ![]() 《 “十五五”与2035中国 》 售價:HK$ 74.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选取了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成吉思汗、永乐帝、康熙帝、乾隆帝等帝王,细数他们的千古往事! |
| 關於作者: |
|
刘沅岱, 2006年赴德国留学。2010年转赴瑞典,学习国际政治,主修种族冲突与人类和平专业。2013年,专修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导学。期间参与了纪录电影《索马里真相》、电视纪录片《天坛》的翻译和大型电视纪录片《千古帝王》《中国电影一百年》《百年清华》的拍摄工作。
李姝林,纪录片编导、影视编剧。以撰稿、编导身份创作完成了数十部、数百集纪录片、十几部影视剧作品。其作品已发行至海外十几个国家。纪录片代表作品有:《百年清华》《千古帝王》《中国电影100年(上)》《硝烟战火100年》《二战风云》等。已出版学术著作《电影造星渊源考》《中国电影制片史别话》。 |
| 目錄: |
|
第一章 第一天子
周武王姬发,中国历史上首个被称为天子的人。其弟制定了中国首部形成文字的法典《周礼》。周的礼乐文明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基础。 第二章 千古一帝 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里,秦国消灭六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上的统一。秦始皇采用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来控制全国,以标准化的方式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也统一了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和文字。 第三章 汉武大帝 汉武帝以在全国建立商业网、官办商业和市场统管方式,使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加强。汉武帝所创制的君权神授体制,形成了自汉以后2000年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代的楷模。 第四章 魏孝文帝 公元483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使北魏得以以华夏之兴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第五章 开皇明君 杨坚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最混乱的割据混战时代,重构了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亲手缔造了一个疆域辽阔、历史上最富裕、农耕文明最辉煌的时代。 第六章 英明圣主 在中国的古代君主之中,李世民可算得上是最具光彩的帝王。唐太宗不但开明,对各种宗教都采取极其宽容的态度,其内部的组织系统,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已接近于完善。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广纳博采、纵横四海来概括贞观盛唐时期中华帝国的强盛繁荣。 第七章 则天女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皇帝的女人,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立为圣明皇帝。在男权社会里,她以一介嫔妃的身份,成为举国之主宰,引起了此后中国社会1000多年的争议。 第八章 马背王者 成吉思汗是世界古代战争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是蒙古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英雄,被西方很多崇拜者称为全人类的帝王。马背上的王者成吉思汗以旋风般的铁蹄,在欧亚大陆留下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记忆。 第九章 绝世永乐 1404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征召2000多位学者,编纂了一套《永乐大典》,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帆船舰队,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约50个国家和地区,将其一并纳入了朝贡者的行列,充分反映了一个王朝强盛时期的活力与朝气。 第十章 紫禁龙腾 使满清王朝进入盛世的康熙皇帝具有超群的才智和开疆固土的雄才大略,他既仁慈也不缺乏决断能力。他既主持国家大政,也带兵领将驰骋于边疆,几乎完全符合了中国所谓内圣外王的君王尺度。 |
| 內容試閱: |
|
终于成书的《中国的帝王》源自电视系列片《千古帝王》。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 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 但是,自从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首开戏说历史的先河,上至伏羲女娲、下至晚清共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无一遗漏地被电视剧所戏说、演绎。这些戏说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貌似根据历史记载改编,实际上却在极尽歪曲历史,乃至年轻人不知历史真实,只知被戏说的故事。 这实在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悲哀!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2000年,出于一种本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担任撰稿人和编导,我的丈夫刘荣松担任制片人和摄像师,我们独立投资,前后历时五年,制作了一部共10集、每集45分钟的电视系列片《千古帝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 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只能靠考古发现来诉说他们昔日的辉煌。 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伊拉克。古巴比伦曾经是两河流域的始祖,在创造了无数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之后,最终变成了一堆废墟,只剩下了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以南约50公里的一处空中花园。现在的伊拉克95%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古埃及文明,兴盛于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被古罗马帝国消灭之后,成为阿拉伯文化的源头。之后曾经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后来一度被拿破仑占领,19世纪末期又被英国军队占领,于1914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这个萨拉丁雄鹰之国现在主要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 考古发现证明,在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地域上成长起来的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在文艺复兴之后才有对其历史的记述。古代欧洲多是蛮族的地盘,他们缺少璀璨的文明基因,其远古的记忆来自旧约,来自圣经。因此他们把犹太人写的旧约中的历史的记忆,以宗教的方式当作文明的起源传承下来。 昌盛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原生文明之一,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佛教。由于来自高加索的雅利安蛮族的入侵,那个曾经叫古印度的地方,虽然仍然是现代印度的所在地,但是,却已经变成雅利安入侵者后裔的家园,语言、文字、族群,甚至连肤色都已经跟古印度完全不同。唯有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还留有一丝古印度文明的血脉。 只有中国,不但种族延续下来,就连文化、思想也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 实际上,文明不是简单地以某个民族的延续作为载体,而是以文化的认知和记忆作为历史来传承。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始终都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通过甲骨文来记载自己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论书写形式和文字形态怎样变迁,表意的词素音节文字始终都是唯一的语言记录符号。 因此,中华文明虽然也经历了外族入侵和王朝更迭,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以超出寻常的韧性,保留着自己自上古时期就传承下来的文化和信仰。 电视系列片《千古帝王》力图通过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帝王,以影像实录的形式,以站在全球大地图上的视角,来诠释中华文明纵横交织的历史。 然而,片子制作完成以后,播出成了大问题。那时候,中央电视台还没有纪录频道(CCTV-9),各大卫视乃至地方台也没有纪录片的播出平台。为了能收回成本,我们只能通过一位在中央电视台国际总公司工作的朋友,以发行分账的形式,走海外销售市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长篇历史纪录片,居然发行了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一家国内著名的音像制片公司因此购买了国内DVD发行权,据说发行量超过了当时很多热播的电视剧。乃至截止目前,还有一些视频网站在盗版播放该片。 在完成这部电视片的第十年,我丈夫突然罹患癌症,中断了他的摄像职业。历经三年赴汤蹈火的艰辛抗癌之路,他居然起死回生了。但是,却再也无力重拾摄像机了。 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葛忠雨、文字编辑刘广涛先生! 在他们的积极鼓励下,我们得以把当初的心血之作以图书的形态呈现出来。 或许是源自一种传承吧。当我们已经无力再东寻西找补充资料的时候,我们的儿子接过了接力棒,延续了我们正在逝去的热血豪情和对中华文明的炽热衷情。他以在海外留学的便利,流连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当初的电视片解说词为蓝本,补正了大量新鲜资料和图片,最终汇集成书。 万载悠悠事,往来成古今; 甲骨刻卜辞,钟鼎铸铭文。 春秋写编年,史记亘古存; 二十六史传,华夏根脉深。 现实有时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便时常仰望历史的星空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曾经的辉煌和值得自豪的历史!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