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內容簡介:
《冷战国际史研究》No.27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苏(俄)建交七十周特邀专论、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专论、经济冷战特邀专论、经济冷战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档案研究信息、口述历史及档案文献等。出版此集刊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冷战史研究的深入,并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档案文献栏发表的材料,为保留解密档案的原貌,本集刊未作任何删改。本集刊中文章的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關於作者:
李丹慧,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周边国家研究院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杂志主编、《边疆与周边问题研究》(内刊)主编。研究领域:冷战国际史、中苏关系、当代中国外交史。著有Mao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59-1973: A New History(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Inc.2018,with Yafeng Xia)等;主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等;发表中苏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冷战史学术论文60余篇。
目錄 :
目录
卷首语 李丹慧
中苏(俄)建交七十周年特邀专论
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背景、商谈与签署 [俄]S.N.贡恰罗夫 [中]周力
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专论
暗流涌动:应对中国崛起的治与乱 [美]陆伯彬
经济冷战特邀专论
二战后美国经济冷战政策的演变 姚昱
经济冷战专题研究
二战时地区合作与欧洲一体化的最初方案 [俄]M.A.李普金 魏甜甜 译 崔海智 校
苏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31946) [俄]K.V.明科娃 靳玺 译 崔海智 校
19451946年苏美关系中的国际贸易与金融机构 [俄]K.V.明科娃 靳玺 译 崔海智 校
20世纪40年代苏联与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 [俄]M.A.李普金 吕雪峰 译
战后苏联与西方的贷款问题 [俄]M.A.李普金 李冠群 译
苏联领导人对舒曼计划和普利文计划的反应 [俄]I.I.叶戈罗娃 师建军 译
1952年莫斯科经济会议:策略还是新战略 [俄]M.A.李普金 吕雪峰 译
青年学者论坛
政权建设与联盟政治:
越南劳动党和平统一政策的演变(19541956) 乌力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根廷游击运动发展动因探析
以蒙托内罗为例 夏婷婷
让中国人同我们站在一条船上
论英国对华军售(19731982) 忻怿
档案研究信息
开罗会议中美关于战后亚洲事务会谈史料辨析 刘晓原
关于1982年夏季中国外交决策会议的考证
兼论当代外交研究的史料与方法 王珂樊超
口述历史
遇见中国熟悉中国 [美]毕克伟等 卫民 译
档案文献
建立新经济体系:斯大林与经济学家的对话 [俄]V.G.布赫尔特 崔海智 译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本辑从冷战年代对国际格局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两组国家关系的视角进行观照,以中国与苏联(俄罗斯)建交七十周年和中国与美国建交四十周年纪念为契机,特邀中、俄、美三国专家回顾和评说中俄及中美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走向。
其中,中苏(俄)建交七十周年特邀专论栏发表俄国著名外交家、学者、曾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的S.N.贡恰罗夫(S.N.Goncharov)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周力联合撰写的文章《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背景、商谈与签署》。该文的两位作者,以中苏(俄)关系发展历程中这一重要环节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的身份,回顾、评估了中俄双方谈判此条约的背景、进程,以及最终签署该条约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所拥有的重大意义。文章于展示两国在相互尊重这一最基本理念下不断加深理解和信任的谈判过程的同时,总结提出了国家关系谈判中有高案,也可有妥协;有原则的坚守,也要相互照顾彼此的关切和利益的重要经验。
2018年9月末至10月中,笔者作为上海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代表团成员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其间,在参加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的座谈时,笔者向与会的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陆伯彬(Robert S.Ross)约稿,希望他能在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之际,为本刊提供一篇评估中美关系发展变化问题的文章。本辑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专论栏发表的即是陆伯彬先生惠赐的文稿《暗流涌动:应对中国崛起的治与乱》。该文从当今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挑战与因应状态入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即美国应适应自己在东亚区域霸权衰退的现实状况,接受美国已不再是东亚海上的主导力量,进而认可中国在东亚的合法安全利益,并且允许中国在这一区域的安全秩序中与美国分享领导权。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集中阐释了其权力转移的理论,并在和平权力转移论的框架下,进一步向美中两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关注到了美中关系未来发展中的一个潜在的、危险的不确定因素民族主义问题,强调指出:美中两国领导人需要行使国家决策方面的权威,确保文官政府掌控军事决策,抵御来自社会公众或反对派的民族主义压力。建设性的美中冲突管理要求两国领导人顶住这类压力,抗拒利用民族主义外交以加强其在国内的正当性的诱惑。应该说,有鉴于目前中美关系的变化趋向,这一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观之,作者对中国意图和行为的认知当然是美国人的,未必完全正确和符合实际,但其观察问题的态度更为理智,考察的视角较为客观,评估的基点也较为积极。在目前美国朝野上下、所谓的左中右各派对华负面评价趋向一致,麦卡锡主义有卷土重来之势的情况下,显得尤其特殊。尽管由于美国这一届政府重用的都是极端保守派学者,像陆伯彬这样的专家有被边缘化之嫌,但它却反映出,在美国学界还是存在有这样一种不同的声音的,值得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呈现不断升温的态势。面对这种状况,将考察的视线投向经济冷战,即冷战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期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经济博弈,其间的经济施压经济外交经济合作经济竞赛等方略和行为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挑战及因应等,就显得十分必要,并且也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辑分别设立了两个专栏,集中重温相关史事,探讨和总结其经验教训。
其一,经济冷战特邀专论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周边国家研究院教授姚昱应邀为本栏撰文《二战后美国经济冷战政策的演变》,检视评说战后至1991年末苏联解体、冷战终结期间,美国政府经济冷战政策形成、激化、调整、转型、收缩、再激化的历史过程,其针对苏联、中国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施压手段,以及各种因素在此演变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该文所做的阐释、剖析和评估,为中国政府冷静观察美国政府对华施压步步紧逼的势头,客观研判其相关举措的性质和战略意图,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历史参考及借鉴效能。
其二,经济冷战专题研究栏。此栏选译并发表一组近年来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M.A.李普金的《二战时地区合作与欧洲一体化的最初方案》《20世纪40年代苏联与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战后苏联与西方的贷款问题》《1952年莫斯科经济会议:策略还是新战略》,K.V.明科娃的《苏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31946)》《19451946年苏美关系中的国际贸易与金融机构》,以及I.I.叶戈罗娃的《苏联领导人对舒曼计划和普利文计划的反应》。这七篇文章以俄国解密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梳理和探讨了自二战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止,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围绕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问题所进行的角力过程。其展现了铁幕落下、冷战开启后,苏联莫洛托夫计划对美国马歇尔计划,苏东经互会、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协调委员会对北约、巴黎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苏联构建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西方筹划战后欧洲一体化,苏联尝试打破经济铁幕对美国实施经济封锁的遏制政策等,一系列对应、摩擦、斗争、多边和双边经济外交中的折冲、博弈的复杂图景。另外,本辑档案文献栏配合刊发俄国学者V.G.布赫尔特以《建立新经济体系:斯大林与经济学家的对话》为题编发的一组俄档文件:1950年2月至1952年2月斯大林就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编纂中的问题同苏联经济学家几次会谈的记录。可以说,上述这些文章是姚昱特邀专论文章的重要补充。至此,国际经济冷战舞台上的两大主角美国和苏联,同时在本辑的论坛上亮相了。
青年学者论坛推出的文章为:乌力吉的《政权建设与联盟政治:越南劳动党和平统一政策的形成与演变(19541956)》、夏婷婷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根廷游击运动发展动因探析以蒙托内罗为例》、忻怿的《让中国人同我们站在一条船上论英国对华军售(19731982)》。三篇文章皆以多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较深入、细致、客观地考察分析问题,或构建了新的研究视角,或提出了自己新的认识和见解。
本辑档案研究信息栏的文章有两篇:刘晓原的《开罗会议中美关于战后亚洲事务会谈史料辨析》,王珂、樊超的《关于1982年夏季外交决策会议的考证兼论当代外交研究的史料与方法》。其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刘晓原教授对其在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新发现的文件:开罗会议前中方向美方提交的诉求备忘录,以及其他相关史料所做的辨析、解读,可谓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视野开阔、逻辑严谨,为实证性史学研究的深化树立了指导性的样板。
2018年年末,我们的朋友,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汉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毕克伟(Paul G.Pickowicz)教授向我和沈志华推荐了他参与编写的即将在美国出版的《中国之旅:在人民共和国的日常经历》一书注: Jeremy A. Murray,Perry Link,Paul G.Pickowicz eds., China Tripping:Encountering the Everyda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Maryland: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Inc.,2019.。其中收入了一批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学者的访华回忆文章,时间跨度为1971年至2016年。经美方作者及出版公司的允许,本刊选取了一组八篇事关中美关系解冻之初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历的文章中译发表,分别为《脏内衣》(1971)、《中国不是天堂》(1971)、《第三世界的留学生》(1977)、《权力的运作》(1978)、《新一代的新闻人》(19781981)、《买袜子》(1979)、《游客之死》(1979)、《单身宿舍》(1979)。每篇故事虽然简短,却涉及那个时间段内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司法等各个领域,其叙述客观朴素,文笔活泼生动,颇具可读性。整组文章从外国人的视角,展示了中美两国结束敌对走向建交、中国结束文化大革命酝酿和实施改革开放进程之初,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回顾并对照检视这些侧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今日中国社会变化之巨大,感慨改革开放实为中国所应继续坚持的唯一发展道路。
主编 李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