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HK$
65.8
|
內容簡介: |
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三线法理论,即布置线、锤炼线和断面线。汽车造型设计的三线法理论是作者多年从业经验的总结。布置线,首先需要考虑姿态和比例,然后考虑其他重要的线安放到哪个位置。锤炼线,涉及线的方向、走势、弹性等要素。断面线是研究汽车主要线条的断面变化,比如腰线的断面变化。本书除了讲述三线法理论,还讲述了两个美学原则和两个造型趋势。美学原则是同调和平衡;造型趋势是立体化和融合。
本书适合汽车造型设计师阅读并参考使用。
|
目錄:
|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前言
第一章汽车造型设计概论1
第一节什么是汽车造型设计1
一、设计1
二、汽车造型设计3
三、汽车的分类和用途5
四、观念8
第二节汽车工程技术9
一、标杆车研究10
二、技术平台化12
三、空气动力学对造型的影响16
四、总布置对造型的影响19
五、汽车散热的需要对造型的影响20
六、行人保护法规对造型的影响23
七、其他工程要求23
第三节美学原则和谐设计23
一、同调原则24
二、平衡原则27
第二章整车外观造型设计30
第一节创意30
一、设计输入30
二、家族特征33
三、创意的源头39
四、汽车外观造型趋势45
第二节姿态53
一、整车姿态的最低要求是平衡53
二、影响姿态的纵向线束54
三、影响姿态的视觉重心55
四、姿态分析实例56
第三节比例60
一、车辆比例与透视60
二、车轮比例62
三、水切线比例63
四、电动汽车单厢化趋势65
第四节布置线66
一、整体布置线66
二、布置亮条线88
三、布置分色线93
四、组合线97
五、布置线的设计要点105
第五节锤炼线113
一、曲线方向113
二、曲线的长短116
三、曲线的弹性116
四、曲线的叠加117
五、锤炼线的要点117
第六节断面线126
一、断面线体现车的气质倾向126
二、断面线的变化130
三、断面线和锤炼线的关系135
四、断面线和布置线的关系136
五、断面线的发展趋势138
六、外观三线设计重要性估值138
第三章外观细节设计139
第一节白车身139
一、功能需求139
二、结构和工艺140
三、设计要点145
第二节灯具146
一、前灯146
二、后灯157
第三节车轮轮毂和装饰罩169
一、铝合金轮毂169
二、塑料装饰罩179
第四节其他细节181
一、发动机装饰罩181
二、外观分缝线185
三、后牌照坑191
四、轮包设计193
五、格栅196
六、亮条设计203
第四章整车内饰造型设计210
第一节创意210
一、功能需求210
二、内饰的主题214
三、内饰造型设计趋势216
第二节内饰布置线219
一、仪表台和副仪表台的关系219
二、仪表台和车门内饰板的关系221
三、内饰特征线布置223
四、内饰分色线布置224
五、内饰装饰条布置227
六、内饰氛围灯光线布置229
七、布置线案例分析230
第三节仪表台和副仪表台设计234
一、功能需求234
二、结构和工艺239
三、布置线240
四、锤炼线243
五、断面线243
六、仪表台细节245
第四节门内饰板247
一、功能需求247
二、结构和工艺247
三、设计要点247
第五节外观和内饰的联系251
一、造型上的联系251
二、CTF的联系251
后记未来车趋势254
一、大屏幕的发展还是会以人为本254
二、新能源汽车带来单厢化趋势255
三、无人驾驶车将会成为潮流255
|
內容試閱:
|
汽车设计的现状是,设计者缺乏一套理论来构思和评估设计方案。很多时候都在跟着感觉走,感性很强,理性很弱,对别人的方案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崇拜,照单全收,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三线法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布置线、锤炼线和断面线。汽车造型的三线法理论是我多年从业经验的总结。布置线,首先需要考虑姿态和比例,然后考虑其他重要的线安放到哪个位置。锤炼线,涉及线的方向、走势、弹性等要素。断面线,研究汽车主要线条的断面变化,比如腰线的断面变化。书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案例,指出设计不足,也算一家之言吧。本书除了讲述三线法理论,还讲述了两个美学原则和两个造型趋势。美学原则是同调和平衡;造型趋势是立体化和融合。也讲述了一些外观细节的设计。本书用尽量少的文字、尽量多的图来解释汽车造型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