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制造是了解中美贸易战、读懂当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中国制造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中国制造将迈向怎样的未来?本书延请诸多前沿专家,解析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深入制造业各大细分行业,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探访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专注全社会关注的经济前沿话题,列举大量行业案例,有助于读者开拓未来发展的战略视野,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书不仅解读了国家宏观经济、实体经济现象,对当前制造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深刻、有针对性的诠释,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而且列举大量行业案例,分析传统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读者紧跟时代,精准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脉搏,积极探索5G时代的机遇与发展,用互联网的思维思考未来的出路提供有益的指导。
|
內容簡介: |
发达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并且提出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实体经济摆在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位,而实体经济的基础就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中制智库举办中国制造强国系列论坛和中国制造大讲堂,延请国内经济界、工业界、科技界前沿专家,围绕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所提出的基础工程、重点工作、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现代化等各个方面,结合全球各国工业化再工业化的经验,共同探讨我国制造业如何尽快重构产业生态,树立大格局,实现大进步,应对大挑战,寻找大出路。
|
關於作者: |
新望,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改革》杂志主编、《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
曾荣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集体),出版《谁来担纲中国经济》《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苏南永联村记事(1970-2002)》《苏南模式的终结》等,主编《改革40年:经济学文选》《中国经济学经典文选》《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以及民生中国系列丛书等。
|
目錄:
|
上编:立国之本
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发展之路 张燕生 2
中国制造业要占得先机 苏 波 9
从存量市场上看中国经济未来 许小年 18
未来30 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 黄群慧 贺 俊 25
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 陈清泰 43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与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 刘世锦 50
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杨志明 69
中编: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马晓河 88
制造业强国三大基础要素: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技术创新体系 干 勇 113
推进开放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 隆国强 124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朱高峰 131
新一轮信息革命与新型工业化 赵昌文 142
中国好制造之路 秦 朔 152
金融支持我国制造业爬坡过坎的目标与路径分析 宗 良 于 璞 166
如何评估民营企业的投资价值? 陈志武 180
下编:兴国之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挑战和选择 刘利华 188
在全球价值链路径上建设制造强国 刘志彪 197
智能制造及其发展生态 张相木 212
赋能城市经济生态圈 新 望 曹仰锋 219
人工智能制造、出行、物流、商业 吴甘沙 228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国家供应链安全保卫战 林雪萍 242
高附加制造:超越追赶的中国制造创新战略 陈 劲 256
|
內容試閱:
|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李毅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规模上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0.03 万亿元,约13.6 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6%;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2010 年开始工业增加值超过美国,2018 年工业增加值为30.5 万亿元,约4.5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4%;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共有41 个大类、191 个中类和525 个小类。
从产量上看,我国有500 多种工业品,有220 种居世界第一,钢铁、煤炭、发电量、水泥、纺织品、汽车、手机、家电等稳居首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8 年货物出口总额达16.4 万亿元,约2.48 万亿美元。2018 年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14.1 万亿元,约2.14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加起来超过30 万亿元,约4.62 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量的11.75% ,美国则占10.87%。
从质量上看,技术经济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由跟跑、并跑,到现在在一些领域实现了领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明确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有16 个,都取得重大突破,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上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一批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5G 技术现有专利数量占世界30.3% ,航空方面有C919 大飞机、歼-20,航天方面有大功率火箭、绕月工程、北斗卫星;再如蓝鲸一号在南海发现可持续开采可燃冰,华龙一号核电、复兴号高铁列车等,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领域,都是国家名片。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工业存在的差距和短板
我国现在是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客观上,我国工业化比发达国家晚了七八十年。美国1955 年实现了工业化,德国是1965 年,日本是1972 年,韩国是1995 年,我国将在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5 年实现全面工业化。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当今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的自给率仅为13,最典型的是95% 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9% ,而美国是2.79%,北欧国家是3%,日本是3.4%。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近2 万亿元,但其中用在基础研发的只有5.5% ,发达国家一般是15%~20%。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
二是工业产业结构尚需优化提升。2019 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 ,比2016 年的72.9% 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国际公认的产能利用率应在80%~85%,低于75% 是严重过剩,任务依然繁重。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不快,2018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倍,是发达国家的2 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居首。
三是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在2018 年的世界品牌500 强榜单中,美国有223 个品牌入选,继续保持世界品牌数量第一,法国、英国、日本分列第二、三、四位,我国有38 个品牌入围,位列第五位。论规模,中国在2019 年《财富》杂志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超过美国,但论品牌却屈居第五位,这反映出我国在品牌建设上的差距。
四是工业效率有待提高。我国的工业增加值率为22%~23% ,发达国家为35%~40% 。2018 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9% ,美国近几年约为8.5% 。我国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11.6 万元,尽管每年以7%~8% 的速度增长,但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只有美国的10% 。我国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万名制造业人员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60 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都在300 台以上。
三、准确把握国情,防止工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却已经出现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快下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关数据显示,2006 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2%,高峰后一路下跌,2016 年是33.3%,一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期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2.5% 降到28.8%,好在2016 年以后开始回稳。
在国际方面,美国2009 年提出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美国实现工业化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7.6% 降到11.6% ;德国、日本、韩国工业化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也下降,但比较平稳,近10 年保持稳定。2016 年,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20.7% ,德国是20.8% ,韩国是27.6% ,我国是28.8% ,而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的3 倍。我国能否像美国那样,把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1.6%,然后再回归?这显然不行。我国国情决定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必须在国民经济中保持一定比例。过早过快的下降,确实要引起警觉。近几年经过努力,脱实向虚的状况有了改变,但仍然存在着工业空心化、边缘化的状况,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我国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第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和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后期,而不是后工业化时代。要科学把握实现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国情出发,分阶段完成使命。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35 年全面工业化,经过努力,这个目标可以提前实现,但若认为我国现在已进入后工业化就脱离实际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2017 年6 月发布的工业化综合指数显示,全国是84,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是93~98,长江经济带是86,东北地区是76,大西北和大西南是58,个别省(自治区)是50。这是科学的、符合国情的判断。
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中国制造2025》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规划纲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在4 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加强自主创新。只有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才能有效应对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封锁打压。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到2020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更要加强基础研发的投入。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有用,才能进入市场。用户要自始至终参加研发全过程,众创众包,加快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政府各部门要更好发挥引导作用,金融要更好地发挥支持作用,真正实现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
第二,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业深度跨界融合,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是目的。跨界融合的实质是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工业制造技术(IMT)的深度融合。10 多年来,我国通信技术经历了从2G 到5G 的跨越和演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但由于各工业行业千差万别,因此实现跨界融合需要对每个行业进行专门研究,开发应用场景、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高端制造技术能力。
第三,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投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优化存量,进行以绿色、智能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还是发展增量,建设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都需要投资支撑。但是,连续多年工业投资乏力、增幅过低的局面要尽快改变。要稳预期、稳投资、稳外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增加投资回报。通过有效投资,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第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一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制造业应是重点。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费合计(含五险一金)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5% ,负担过重。2019 年制造业增值税从16% 降到13%,还要加快增值税三档变两档。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放宽。二是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要落实见效。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6 个方面的重大政策举措,各地都在认真落实。在鼓励民间投资、保持合法权益、解决融资困难等方面应加大工作力度,使政策尽快落地。三是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国企的出资人是国家,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包括投资决策、选人用人、收益分配应体现国家意志,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国有企业也是微观经济实体,政府同样应坚持政企分开,赋予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适合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经营机制。
由新望博士主编的《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一书,汇集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有关中国制造的文章,是诸位作者多年理论研究和长期工作实践的宝贵成果。我读后深有同感,获得启发。应本书主编要求,我撰写拙文代为序,与读者共勉,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2019 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