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HK$
53.9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HK$
184.8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HK$
140.8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HK$
53.9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HK$
283.8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2020年修订升级版,作家为民请命的良心之作。
一部饥饿之书,亦是一部愤怒之书。
当弱势群体走投无路,谁能为他们发出声音?
当社会事件成为历史,如何记住痛苦与教训?
无关正确,无关批判,只为让将来的人不再重蹈覆辙。
莫言说: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莫言是一位诗人,一位撕碎程式化的宣传海报,把个人从湮没无名的芸芸大众之中提升起来的诗人。
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选摘)
莫言强迫读者尽可能地去贴近观察他笔下角色们的身体功能,使读者认清他们。这样的外部身体信号能够表达蕞为激烈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残酷美学,作者巧妙地使读者对农民的经历感到震惊。
《独立报》
天堂是一个爱与繁荣败给算计和腐败的地方。登场角色在争吵、在流血。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臭味和腐烂,老鼠、虱子和大蒜无处不在的酸味世界中。这些气味在空中和农民的呼吸中垂下,在莫先生非凡的肉体视觉中,它们甚至紧贴在恋人的皮肤上。
《纽约时报》
|
內容簡介: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长篇小说全编2020年修订升级版之《天堂蒜薹之歌》。《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受现实事件刺激,在1987年用35天一鼓作气创作的一部义愤填膺、彰显作家良知的长篇小说。很少有人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蒜薹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号召大种蒜薹,结果滞销后官员不闻不问,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来,酿成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作家据此创作出一部文学杰作,其中激荡的感情、低沉的歌哭,荡气回肠,令人扼腕。
|
關於作者: |
莫言(Mo Yan)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西、俄、日、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余种语言。
莫言(Mo Yan)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西、俄、日、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余种语言。
莫言及其作品曾获得冯牧文学奖、联合文学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编剧奖、中华艺文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国内重要奖项,以及法国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国万海文学奖、阿尔及利亚国家杰出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此外,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和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智利迭戈波塔莱斯大学等中外十余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拥有北京师范大学首位京师杰出教授、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
|
內容試閱:
|
新版后记
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小说发表后,许多人问我:这段话,是斯大林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说的?为什么查遍斯大林全集,也找不到出处?
我的回答是:这段话是斯大林在我的梦中、用烟斗指点着我的额头、语重心长地单独对我说的,还没来得及往他的全集里收,因此您查不到这是狡辩,也是抵赖。但我相信:斯大林是能够说出这些话的,他没说是他还没来得及说。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阵营里的文学,总是在政治的漩涡里挣扎。为了逃避政治的迫害,作家们有的为政治大唱赞歌,有的则躲在黑屋子里,偷偷地写他们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进入80年代以来,文学终于渐渐地摆脱了沉重的政治枷锁的束缚,赢得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地位。但也许是基于对沉重的历史的恐惧和反感,当时的年轻作家,大都不屑于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把笔触伸向遥远的过去,尽量地淡化作品的时代背景。大家基本上都感到纤细的脖颈难以承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瘦弱的肩膀难以担当人民群众代言人的重担。创作是个性化的劳动,是作家内心痛苦的宣泄,这样的认识,一时几乎成为大家的共识。如果谁还妄图用作家的身份干预政治,幻想着用文学作品疗治社会弊病,大概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写了这部为农民鸣不平的急就章。
其实也没有想到要替农民说话,因为我本身就是农民。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蒜薹事件,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引爆了我心中郁积日久的激情。我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那样,秘密地去那个发生了蒜薹事件的县里调查采访。我所依据的素材就是一张粗略地报道了蒜薹事件过程的地方报纸。但当我拿起笔来,家乡的父老乡亲便争先恐后地挤进了蒜薹事件,扮演了他们各自最合适扮演的角色。
说起来还是陈词滥调我写的还是我熟悉的人物,还是我熟悉的环境。书中那位惨死在乡镇小官僚车轮下的四叔,就是以我的四叔为原型的。也许正因为是人物和环境的亲切,才使得这部小说没有变成一部纪实文学。当时在书的后记里我申明:这是一部小说,我不为对号入座者的健康负责。现在我还是要申明:这是一部小说,小说中的事件,只不过是悬挂小说人物的钉子。事过多年,蒜薹事件已经陈旧不堪,但小说中的人物也许还有几丝活气。
在刚刚走上文学道路时,我常常向报界和朋友们预报我即将开始的创作计划,但《天堂蒜薹之歌》使我明白了,一个作者的创作,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在他向一个设定的目标前进时,常常会走到与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地方。这可以理解成职业性悲剧,也可以看成是宿命。当然有一些意志如铁的作家能够战胜情感的驱使,目不斜视地奔向既定目标,可惜我做不到。在艺术的道路上,我甘愿受各种诱惑,到许多暗藏杀机的斜路上探险。
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二○○五年四月十二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