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HK$
96.8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
內容簡介: |
《中亚行记:克什米尔、小土伯特和中亚诸地》一书由贝亚德泰勒编撰。这部著作由作者参考众多探险家的一手著述撰写而成,被学者们认为具有独特的地缘文化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首次出版于1874年,而后多次重印。现在翻译成的中文译稿使用了2005年在新德里重印的版本。该书的*章对中亚的国家做了概述性介绍,包括地理区位、气候山川、人文历史等方面内容,尤其突出其地缘战略地位。第二章内容选自《马可波罗行记》,重点对这位威尼斯探险家自意大利,经奥克苏斯河流域,至元大都以及在巴达哈伤、伊儿汗国等中亚诸地的所见所闻做出较为详细的介绍。从第三章开始步入欧洲人在中亚地区的近代探险。第四章到第十七章均选自19世纪下半叶欧洲探险家(基本具有军方背景)对克什米尔地区、中国新疆地区、小土伯特以及印度河上游诸地的*手考察资料,包括自然环境、河流分布、山脉走向、城市防御、道路交通、主要城市、物产状况以及人文风俗等,内容极为丰富。*后一章以1873年俄罗斯征服希瓦为后记,算是对发生在19世纪英俄中亚大博弈结果的一个交待,也算是对编撰此书之目的的回应。
|
關於作者: |
李郁瑜(1988- )女,博士,新疆阿勒泰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社会史。硕士毕业论文《想与考虑、认为、觉得的辨析及教学基于语料库调查的易混淆词语辨析》被评为2013年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著有论文《试论篇章语言学在汉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从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看第二语言教学》《从道不可言看人类语言表达的困境》《从语言和思维的角度解读萨丕尔的语言观》等。
|
目錄:
|
译者序001
第一章中亚的国家001
第二章马可波罗在中亚012
第三章近代探险034
第四章维涅的克什米尔之旅040
第五章克什米尔谷地和太阳神庙废墟、遗址057
第六章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城市、郊区,披巾和居民068
第七章斯卡杜及印度河上游084
第八章拉达克之行101
第九章罗伯特肖的旅程115
第十章喀拉喀什河之行126
第十一章滞留在边境143
第十二章前往叶尔羌的旅程161
第十三章叶尔羌见闻191
第十四章喀什噶尔之行208
第十五章滞留在喀什噶尔224
第十六章重返叶尔羌251
第十七章穿越喀喇昆仑山口,结束旅程269
后记:征服希瓦287
人名、地名中英对照292
译者后记310
|
內容試閱:
|
序
马大正
中国边疆探察译丛出版在即,主编建英嘱我为丛书作序。这些年来外国各界人士有关中国边疆探察著作的翻译和研究一直为我所关注,并形成了一些想法,故想借此序文篇幅略做记述,与读者共享。
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中国边疆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进程中,边疆考察和对边疆探察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热点。在中国边疆研究大发展的今天,边疆探察史的研究理应有一个大的发展。
资料的收集是研究深入的基础,以下就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抒愚见三端。
愚见之一
边疆考察的资料收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19世纪以来外国人的记录。
19世纪中叶以后,在日趋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中国危机四伏,清朝统治者既无法缓和国内阶级矛盾,也无力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强盛一时的清王朝的衰亡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对海外殖民地分割完毕之后,又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考古探险热潮。在加紧侵华的大背景下,众多的外国传教士、学者、商人、官员以及形形色色的冒险家纷纷涌入中国,进行考察和探险。他们每个人所抱的目的不同,方法各异,但正是在这些探险考察活动中,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批考察报告、探险实录、相关札记和游记。今天,人们面对这样一份值得研究的历史资料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呢?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的考察报告是当时的现场实录和实地观察的第一手材料,尤其对那些经破坏性发掘后即被西方殖民者洗劫一空,或历经战乱已荡然无存的中国古代文化遗迹来说这些记录就越显珍贵,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有着基础材料的重要价值。
其次,大量的札记、游记类作品中,尽管有的因作者政治观点和立场不同,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有的因行色匆匆、道听途说,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由于作者是当事人或同时代人,他们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对当时当地的社会风貌、民族民俗、宗教、地理以及重大历史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