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15位学者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回答,论述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从社会治理共同体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互动,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
內容簡介: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15位学者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本书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选取制度建设、行政体制、经济治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生态文明、治理工具等国家治理的多个重要切面进行剖析,提出了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
關於作者: |
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公共绩效与管理评论》(SSCI来源刊)和《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主编,以及《公共行政评论》《国际公共管理杂志》《公共人事管理》《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杂志》等国际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期刊(均为SSCI来源刊)编委。长期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专长为国家治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公共组织等。著有《统筹施策疫情之后的公共卫生之治》等中文著作,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手册》《基于实践的绩效评估国际手册》等英文著作多部。
本书作者团队(按姓名拼音排序)
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胡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刘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MPA教育中心主任。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公共绩效与管理评论》(SSCI来源刊)和《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主编,以及《公共行政评论》《国际公共管理杂志》《公共人事管理》《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杂志》等国际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期刊(均为SSCI来源刊)编委。长期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专长为国家治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公共组织等。著有《统筹施策疫情之后的公共卫生之治》等中文著作,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手册》《基于实践的绩效评估国际手册》等英文著作多部。
本书作者团队(按姓名拼音排序)
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胡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刘 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MPA教育中心主任。
孙柏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院党委副书记。
孙玉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魏 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导。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占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 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目錄:
|
第一章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位置杨开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第一次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制度密码,第一次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治理效能,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的位置。
一、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二、制度建设的总体逻辑
三、制度建设的发展逻辑
四、制度建设的组织逻辑
五、制度建设的评价逻辑
六、制度建设的构成逻辑
七、制度建设的运行逻辑
八、制度建设的行为逻辑
九、制度建设的改革逻辑
第二章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刘鹏
新时代行政体制建设应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中心,以推进行政体系一体化、简约化、效能化和分权化为四维支撑,从而建设高效、法治、透明、廉洁的中国之治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行政基础。
一、一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行政组织一体化
三、行政流程简约化
四、行政方式效能化
五、行政关系分权化
第三章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治理体系李文钊
尽管对于政府工作的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标准,如科学、规范、系统、完备、高效等,但人民满意是对政府工作评估的首要标准。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有获得感、人民是否有安全感,应该成为政府各项工作最终的检验准则。
一、职责明确是政府治理的前提
二、行政体制和行政组织是政府治理的主体
三、依法行政是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
四、人民满意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第四章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许光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制度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经济领域最基础的制度,必须坚持好、完善好这一基本制度。
一、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论述
二、夯实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基础
三、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
四、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建设
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五章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孙玉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这一提法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以法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站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二、富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三、强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第六章创新特大城市治理,推进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叶裕民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新型城市化,基本特征是系统有序推进,最大贡献是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探索,最重要结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城乡居民同城同权、共创共享新型发展格局。
一、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是我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程
二、尊重特大城市规模调控规律,创新特大城市治理模式
三、以可支付住房供给为突破口,建构特大城市非户籍人口民生保障体系
第七章中国社会保障治理改革胡宏伟
应保尽保兼有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的双重特点:它既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即通过覆盖惠及更多人群、保障更高的待遇水平来提升国民生活福祉;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人群全面覆盖、保障需求全面满足,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理想情景和根本目标。
一、应保尽保原则的治理意涵解析
二、应保尽保治理目标的挑战分析
三、应保尽保与基本医保治理改革重点方向
第八章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中国建设王虎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应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这里的公平可及是卫生健康工作的价值观,而系统连续则是健康服务的具体实施标准,二者一个是理念上的,一个是实践管理上的,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一、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及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健康中国的最新精神
三、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治理
第九章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孙柏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强化了一核多元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政党、政府组织通过资源、组织、管理下沉的方式嵌入社会网络之中,构筑了政党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力量参与治理的制度体系,共同治理社会领域的公共问题,这一体制可表述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整合式共治社会治理模式。
一、治理目标:社会治理中国之治的愿景
二、治理场景:我国社会治理的问题回应
三、理论反思:超越二元对立的我国社会治理观念
四、整合式共治: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走向和路径
第十章 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魏娜
社会治理要求主体多元化:有能力的政府、健康的市场、发育良好的社会组织。三者在社会治理中各有特点和优势,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要充分尊重各个主体的差异性和诉求的多样性,构建倾听协商行动的治理机制。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的界定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中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激发社会活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思路
第十一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及行动路径杨宏山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总结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推进制度建设,也要扩大地方自主权,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创新,总结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时将可复制的地方经验纳入国家政策体系中。
一、城乡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
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
第十二章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方法论探索何艳玲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城市的具体表现,是将城市空间变成人本空间。城市发展不再无序地扩张和蔓延,城市治理者必须统筹城市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设计成为场所营造的艺术。
一、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论
三、指向市域社会善治的下一步行动
第十三章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王宏伟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中,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短时间内在事故灾害现场汇集,彼此之间互不隶属,合作困难。统一指挥可以让应急管理活动相互协调,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防止无序与混乱,进而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一、新时代的应急管理改革
二、应急管理体制变化的原因
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体制
第十四章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张占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思想观念、理念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过程。相对其他领域,更需要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
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三、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四、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五、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五章中国之治的工具基础张璋
制度优势仅仅为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供了一个前提,能否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取决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制度执行成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运作链条。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和执行上的高效性均是中国之治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
一、治理工具: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
二、中国式治理:中国之治的工具特色
三、中国式治理背后的制度优势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系列决定和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为进一步发展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决定》进一步厘清了国家治理的内涵、外延和概念体系。与西方主流的、预设一种西方模式的治理理论不同,《决定》表明我国国家治理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彰显了国家治理的民族性、历史性、人民性和政治性,强调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决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看作一个国家基本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对国家治理做了全面、科学、系统的界定。《决定》体现的理论体系逻辑严密、全面系统,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了世界各国发展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高度统一。
对于《决定》这样一个充满治国理政智慧的文本,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公共管理学者,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积极阐释,主动转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了三场学术论坛,组织学院教师从各自专业的角度阐释全会《决定》,在师生之间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书大部分章节都是三场论坛发言的产物。
政策文本具有包容性、丰富性、延展性。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理解同一个文本,有利于揭示文本背后意义的丰富性,有利于发现应用场景的广泛可能性,这恰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做出的贡献。本书的作者们学科背景多样,研究旨趣不同,文字风格各异,所以我对大部分章节没有做大的改动,不是偷懒,而是希望大家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作品我始终认为对政策文本的解读不应该只有一张刻板的面孔,而是需要保持应有的丰富性。当然,为了尽快与读者见面,大家行文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准确性和时效性之间,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