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带领你三小时读懂宇宙的起源与命运。
◆牛津通识课系列是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每本讲透(黑洞、引力、行星、星系),看完就把对应话题了解得明明白白。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由牛津大学牵头,邀各领域专家书写的通识读物。
◆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多本被选为通识课教材。
◆由点及面的网状知识图谱,按需阅读,帮助读者足不出户了解关于世界的种种真相。
◆牛津通识课系列是横跨四大知识板块(物理生物历史文化)的大型通识读物。
|
內容簡介: |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寄宿在广袤宇宙的银河系一隅。
仰望夜空,能看到一条横贯天空的光带,这就是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太阳系演化、生命诞生,都依赖银河系的运行。然而,人类认识到银河系并不是可观测宇宙的全部,不过百年。1920年,在主题为宇宙尺度的天文学会议上,科学家们为银河系的实际大小激烈辩论。这场辩论,也被看做星系的现代科学研究开端。
在本书中,格里布本从这场著名的天文学大辩论说起,为读者展示人类把目光扩展到银河系外的无限空间、探究星系的起源与命运、发现星系与宇宙结构关系的历史,将大爆炸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黑洞源起、宇宙的撕裂与坍缩等天文学概念娓娓道来,带领读者重温恒星的漫长流浪,并搭建起一门现代星系科学的专业级知识框架。
《牛津通识课》系列丛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自1995年出版以来,该系列已经涉及数十种学科,包含近700本读物,全球销量过1000万册。其特点在于,每一本书对应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确保读者能在三小时内读懂一个学科。牛津出版社曾这样描述他们的野心:《牛津通识课》将会涵盖所有主要学科, 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
關於作者: |
[英] 约翰格里布本(JohnGribbin)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萨塞克斯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供职于《自然》《新科学家》等科学杂志。
|
目錄:
|
《牛津通识课:星系》
01 大辩论
02 通往宇宙的垫脚石
03 银河系
04 小插曲:平庸的银河系
05 膨胀的宇宙
06 物质世界
07 星系的起源
08 星系的命运
媒体评论《牛津通识课》既值得阅读又极具吸引力从中可以找到很多乐趣给出事实是好的科普作品的基本要求之一它们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因为目之所及处处让人和充满好奇,从黑暗中闪烁的萤火虫到奥登对叶芝的挽歌,都是我们想了解的存在。
《纽约客》杂志
《牛津通识课》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辽阔而陌生,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因为目之所及从黑暗中闪烁的萤火到奥登对叶芝的挽歌处处让人和充满好奇,充满了我们想了解的存在。 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博学者,但是每个渴望阅读的人都是一个好学者、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他们眼中的知识既动人有趣、又令人舒适快乐,引起惊叹和敬畏。
《纽约客》杂志
《牛津通识课》既值得阅读又极具吸引力从中可以找到很多乐趣给出事实是好的科普作品的基本要求之一它们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因为目之所及处处让人和充满好奇,从黑暗中闪烁的萤火虫到奥登对叶芝的挽歌,都是我们想了解的存在。
《纽约客》杂志
《牛津通识课》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辽阔而陌生,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因为目之所及从黑暗中闪烁的萤火到奥登对叶芝的挽歌处处让人和充满好奇,充满了我们想了解的存在。 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博学者,但是每个渴望阅读的人都是一个好学者、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他们眼中的知识既动人有趣、又令人舒适快乐,引起惊叹和敬畏。
《纽约客》杂志
我有一大堆的《牛津通识课》,因为本书一贯出色,它们是尝试新学科的一种理想的方式,而且价格相对其他科普读物非常便宜,读了可以帮你决定是否要买更昂贵的这类书籍。各个领域的作者在本系列百家争鸣,均有见地,读来发人深省。
马克格瑞纳 《英国奇异事件》杂志
我非常喜欢《牛津通识课》系列,事实上每个对思想观念和科学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套书设法跨越知识的门槛,使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而又不影响学习的质量。《牛津通识课》系列主题丰富,这对于任何想了解人类思想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不能错过的宝书,尤其是那些渴望了解更多,但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人们,《牛津通识课》是必去的门户。
克莱尔福克斯(Claire Fox)思想研究所所长
要是所有出版物都达到这样的高度就好了,优秀的价格,精美的设计和制作,严谨的内容和诱人的主题,就像《牛津通识课》一样。
《书商》
专业严谨但绝不平淡,《牛津通识课》是思考者的维基百科。
《独立报》
我太喜欢《牛津通识课》系列了。它制作精良,作者会写,话题有趣。是一个精湛的科普系列,所有人都可以读。
Grrl Scientist 《卫报》
各种听起来让人头大的学科,需要该领域的专家们针对它们进行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介绍。看完就懂了您需要知道的一切知识。
《泰晤士报》
一个绝妙的主题,包在一个活泼、小巧的外观里时尚的设计非常适合在口袋里闲逛。
丽莎贾丁(Lisa Jardine),《泰晤士报》
|
內容試閱:
|
星系 |引言
人类真正展开对星系的科学研究是在70多年前。那是20世纪20年代,人们首次意识到,透过望远镜看到的许多模糊光斑其实是太空中大量恒星组成的远在银河系之外的宇宙岛。如果没有望远镜,人类永远不可能探索银河系以外的宇宙,当然也不可能洞悉河外星系的基本特征。事实上,望远镜是在历经了近400年的进化之后,才精良到足以让人一点点看清星系的真面目。
据说,个使用望远镜观察夜空的人是伦纳德·;迪格斯(Leonard Digges)。他是一位数学家、勘测员,毕业于牛津大学。1551年前后,伦纳德发明了经纬仪。考虑到经纬仪对他的工作太重要,对望远镜(本质上就是朝向天空的经纬仪)的这种用法他一直守口如瓶。但伦纳德写了一本书,该书算是批科普英文读物的书籍之一,书中包含了托勒密地心说的宇宙模型。伦纳德死于1559 年,儿子托马斯·;迪格斯(Thomas Digges)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托马斯出生于16 世纪40 年代,后来成为一名数学家,并于1571年整理出版了父亲的一本遗著,书中首次披露了望远镜这一秘密。托马斯也从事天文观测,并于1576 年出版了他父亲本著作的修订扩充版,书中首次用英文介绍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宇宙模型。
在那本名为《永恒的预言》(PrognosticationEverlasting)的书中,托马斯声称宇宙是无限的,并附了一幅插图。图中,被行星环绕的太阳端坐在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恒星阵列的中心。我们知道托马斯至少有一架望远镜,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断,他完全有可能用望远镜观察到天空中那条神秘的光带,并发现银河系是由数不清的恒星组成的。迪格斯父子俩的故事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人们通常认为个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是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并确信17 世纪头10 年,伽利略率先在望远镜中观察到银河系是由大量恒星组成的。
事实上,望远镜在欧洲西北部被不同人独立发明了好几次,直到1609年才从荷兰传到意大利。据说,伽利略制造了好几架望远镜。不过,带有传奇色彩的是,伽利略仅凭别人对望远镜工作原理的描述,就成功制作了属于他的架望远镜,并且马上就将镜筒对准了天空。伽利略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1610年出版的《星际使者》(SidereusNuncius,英文名为The Starry Messenger)一书中。这使伽利略声名鹊起,他也因此被误认为是个使用望远镜的天文学家。像之前的托马斯·;迪格斯一样,伽利略无疑也确实观察到了银河系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
下一个有关我们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成就,是由英国仪器制造商、哲学家托马斯·;赖特(Thomas Wright)在18世纪中叶取得的。但是,就像迪格斯父子一样,他的贡献也基本上被人遗忘了。众所周知,银河系看上去就像一条横贯夜空的光带。然而,在1750年出版的《宇宙的原始理论或新假说》(An Original Theory or New Hypothesis of the Universe)一书中,赖特指出,银河系是由一片平铺的恒星组成的,并将其形状比作磨坊里的砂轮。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赖特意识到太阳并不位于这个圆盘的中心,而是偏向一边。尽管赖特未能实现想象的飞跃,进一步说明星云可能就是与银河系相似的恒星系统,但赖特的确提到,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模糊光斑,也就是云状的星云,可能位于银河系之外。另一位哲人科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基于赖特的观点,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康德指出,星云很可能是像银河系一样的“;宇宙岛”;。但这个想法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随着望远镜的改进,新发现并编入目录的星云越来越多。精心编制星云目录的原因之一是彗星热。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天文学家们曾热衷于搜寻彗星。然而星云和彗星看上去都是模糊的光斑,不仔细辨别很容易混淆。因此有些人,比如18 世纪80 年代的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和1802年完成了一个目录编制的威廉·;赫歇尔(WilliamHerschel),都试图通过编制目录标定星云的位置,以免发生混淆。赫歇尔的目录涵盖了2500 个星云,现在已知其中大部分是星系。在接下来的20 年里,赫歇尔曾试图弄清楚星云是由什么构成的。但即使动用当时的、口径达48英寸(约1.2米)的望远镜,也无法将这些模糊的光斑分解成恒星。直到1822年去世时,赫歇尔仍坚信星云是银河系中弥散的物质云。
下一个观测成就是由罗斯伯爵三世威廉·;帕森斯(William Parsons)取得的。19世纪40年代,帕森斯建造了一架口径为72英寸(约1.8米)的巨型望远镜,并借此发现许多星云都具有螺旋结构,看起来就像是一杯黑咖啡里搅出来的奶油图案。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些星云被确定为银河系内发光的气体云,另一些星云则被认证为星团。尽管星团的规模比银河系小得多,但明显与银河系存在关联。螺旋星云则与这两种类型天体的特征都不相符。19世纪下半叶,天文摄影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更便捷地研究螺旋星云,但当时拍摄的照片并不足以揭示螺旋星云的本质。
20世纪初,绝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螺旋星云是恒星形成过程中围绕恒星旋转的物质云,就像形成太阳系的物质云一样。但此后的20年间,支持宇宙岛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这促使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就这一议题主办了一场辩论会。当时,来自加州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哈罗·;沙普利(Harlow Shapley)代表反对宇宙岛想法的多数派;加州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的赫伯·;柯蒂斯(Heber Curtis)则代表认同该想法的少数派。这场于1920 年4 月26 日举行的辩论会被天文学家称为“;大辩论”;(The Great Debate)。虽然没能决出胜负,但这场大辩论标志着关于星系的现代科学研究的开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