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HK$
154.6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內容簡介: |
《陆九渊集》是南宋著名哲学家、陆王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著作集,收录了陆九渊全部的传世文献,包括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语录、年谱等。此次整理,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嘉靖四十年刻本《象山先生全集》为底本,参校清道光二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等多种本子点校而成;此外,还将各本序跋,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韶兄弟论辩书信,以及《宋元学案》中象山学案的按语一并收作附录。本书是了解陆九渊和宋明理学的必读之作。
|
關於作者: |
原作者: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又被称为象山先生、存斋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著名哲学家,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其学说由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挥,形成陆王学派。传世有《象山先生文集》。
整理者:锺哲,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的集体笔名。
|
目錄:
|
陆九渊的学术宗旨(代前言)
点校说明
卷一 书
卷二 书
卷三 书
卷四 书
卷五 书
卷六 书
卷七 书
卷八 书
卷九 书
卷十 书
卷十一 书
卷十二 书
卷十三 书
卷十四 书
卷十五 书
卷十六 书
卷十七 书
卷十八 奏表
卷十九 记
卷二十 序赠
卷二十一 杂著
卷二十二 杂著
卷二十三 讲义
卷二十四 策问
卷二十五 诗
卷二十六 祭文
卷二十七 行状
卷二十八 墓志铭
卷二十九 程文
卷三十 程文
卷三十一(外集) 程文
卷三十二 拾遗
卷三十三 谥议
卷三十四 语录(上)
卷三十五 语录(下)
卷三十六 年谱
附录一
杨简序
袁燮序
王守仁序
王宗沐序
傅文兆叙
吴澄叙
汪廷珍序
学则辩徐阶
附录二
朱熹答陆九渊书
朱熹答陆九韶书
附录三
宋元学案象山学案案语
|
內容試閱:
|
陆九渊的学术宗旨(代前言)
在哲学史研究中,我除赞成体系研究外,觉得探讨宗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人很快掌握要领。近年来,一些论著注意对理学中心议题的探讨,有的主张义理,有的主张心性,有的主张天道与性命,我则提出了本体与工夫的看法。就我个人的研究体会而言,我认为这是打开通向理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陆九渊是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开创者,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九八五年前后,我曾两次读《陆九渊集》,当时我的注意力基本是集中在文字、训诂方面。这次我又重读此书,按照本体与工夫的思路读下去,当正文读完时,我对陆九渊的思想主旨有了初步想法,当我继续读陆九渊年谱时,愈读下去我愈发惊喜不已。当年程颐发现两极相对的原理时,他曾为此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我此时的心绪和程颐是一样的。我似乎觉得好像重新发现了陆氏的思想宗旨。这个宗旨是什么?用简单的话概括,即发明本心。
翻阅冯友兰先生早年著作,知道冯先生已接近这个说法,可惜冯先生没有说破。冯先生从程颢《识仁篇》找程、陆思想相通处,这是对的,可是却没有从孟子入手,把问题说得更透彻、更明了。后来的研究者对此谈之甚少。那么何以见得陆氏的学术宗旨是发明本心呢?据我初步统计,在《陆九渊》集中大量谈到吾心、此心、本心等问题。如第5页有仁即此心也,第6页有使足下复其本心,第7页有此理甚明,具在人心,第10页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第15页此心此理,我固有之,第58页本心非外铄、丧其本心,第66页本心若未发明,终然无益,第74页此心之良,人所固有,第75页病状虽复多端,要为戕贼其本心,第78页此心之良,人所均有,第107页今吾友既得其本心矣,第112页此心之灵,此理之明,岂外铄哉,第156页此心本灵,此理本明,第160页失其本心,第184页丧其本心、则本心之善乃始著明,第261页、272页不失其本心,第521页知非则本心即复,第555页四端即本心。此外还有大量论述本心的地方,这说明陆氏对本心的重视。现在我们再看陆氏弟子及后学的看法。在文集后面附录的年谱中载有陆氏弟子及后学的评论、祭文、请谥文、文集序跋、祠堂记文等,其中许多人认为陆学的主旨在于发明本心。陆九渊五十岁时,毛刚伯说:先生之讲学也,先欲复本心以为主宰,既得其本心,从此涵养,使日充月明。读书考古,不过欲明此理,尽此心耳。(《陆九渊集》第571页)陆氏五十四岁卒后,其弟子詹阜民在祭文中说陆学一洗世习词说支离,达其本心,使自得之。包扬称赞陆学发人本心,全人性命。袁燮在文集序文中说:此心此理,贯彻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揭诸当世曰: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严兹等请谥列状曰:揭诸当世曰: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袁甫在建象山书院祝文中说:先生之道,精一匪二,揭本心以示人,此学门之大致。又说:象山先生发明本心之学。陈埙说:明本心之旨,启千古之秘,指本心之清明,斯道之简易。这时已是宋理宗嘉熙元年,距陆氏之死已有四十四年了。这说明陆学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是当时许多学者的共识。
什么是本心呢?本心一词出自《孟子告子上》,朱熹注本心为羞恶之心,实际上当为本来固有的仁义之心。陆九渊对本心有明确定义,他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集》第10页)仁即此心也,此理也。(同上,第5页)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同上,第430页)以上均指仁义为本心。又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同上,第555页)朱熹赞成张载心统性情的说法,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情,仁义礼智是性,性为情本,情为性动。陆氏不愿意作这样的区分,而认为这些都是本心具有的德性。这显然和孟子的思想有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陆九渊和孟子不同的是,他把心提到本体的高度,认为仁即此心也,此理也(《陆九渊集》第5页)。孟子虽然也说过: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孟子告子上》)也提到理,但孟子所讲的理只是偶尔提到,没有提到本体的高度,陆九渊则明确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是仁义礼智就是理。理充塞于宇宙,万物及人都有理,人与万物不同的是人具有此心之灵,人的思维器官心,有超时空的能力,它的作用可与宇宙相同,因为天地四方为宇,往古来今为宙,而心的思维能力可以超越时空。这就是他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但心的内涵即仁义礼智这个理。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人所固有,非由外铄,陆氏也认为本心是超验的、先天所具有的,这一点,不论什么人,即尧舜等圣贤或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为什么一般人不能成为本心明盛而纯善的人呢?陆氏认为是一般的人本心放失的缘故。他用陷溺、蒙蔽、系累、压抑、滞碍、窒碍、壅蔽、昧没、移夺、陷井、网罗、荆棘、戕贼、泥途、荧惑、蒙滞、囹圄、械系等词来形容和说明本心放失的情状。到底是什么使本心放失到如此地步呢?陆氏归纳为五种原因:一气禀,二物欲,三形势,四习俗,五俗论邪说。气禀是先天的,人的禀气有厚薄、昏明、强弱、利钝之殊。人的气质有厚薄、轻重、大小之别。物欲虽具有先天性,却是因感物而发的。形势,指人处的社会地位和等级的差异。习俗是指已形成的习以为常的社会风气。俗论邪说,包括释道之论、书本教条以及某些讲学家的见解。陆氏认为人在富贵利达的诱惑之下,在习俗的熏染之下,在私意的蒙惑下,在权势和名分威逼下,本心就不易发明。因此提出要用孟子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激厉奋迅,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陆九渊集》第519页),在立志知本的基础上,通过讲明、辩异、省察、剥落、存养、浸灌、鞭策等一些内外工夫,使本心得以发明,善道得以发扬,使道德主体在内心挺立起来。陆氏认为,做到这样,六经皆我注脚,圣人与我同然,所以他特别强调人的自觉、自得、自成、自道。为此他辨别利善、理势这些人生核心的问题。这种高度自律的道德主张,陆氏也运用到自我修养上,他的个人品德修养是无庸置疑的,朱熹就曾说过:南渡以来,八字着脚,理会着实工夫者,惟某与陆子静二人而已。某实敬其为人,老兄未可以轻议之也。(《陆九渊集》第576页)就是陆氏门生,气象也颇为可观。朱熹称赞说:今浙东学者多子静门人,类能卓然自立,相见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自家一辈朋友,又却觉不振。(同上,第572页)这说明发明本心思想影响之大。
在阅读陆九渊的著作时,我有这样一个体会:要想读懂他的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一是孟子思想,一是大程思想。陆九渊赞扬大程,认为他通疏,对小程却有微辞,认为他蔽固深(同上,第476页)。他自述自己思想的形成过程时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陆九渊集》第566页)这话是符合实际的,不过他的自得是在周、程等人理学思想已形成的背景下完成的,他使孟子思想理学化、本体化,并转化为他的心学。读陆九渊的著作,还应具备四书、五经方面的知识,还应了解陆氏的生平、交游、他提出的各种概念的内涵以及与其他流派的差异,还要从政治、经济、历史等各个层次加以探索。另外,我认为在具备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抓住陆九渊发明本心这个核心思想,这样,号称难读的陆九渊著作便容易读懂了。
王国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