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考订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包含尼采自1885年秋至1889年1月初的全部残篇遗稿,此即考订版《尼采全集》第八部分的内容。这些残篇遗稿由22本手稿组成,其中有15个较厚的本子,3个小笔记本和4个文件夹。
我们出版尼采残篇遗稿所遵循的原则,已经在《尼采全集》第7卷前言中指明,可供查阅。
对于考订研究版第12卷和第13卷,我们还得作如下说明:这两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原因在于,它们完整地、以忠实于手稿的方式呈现了尼采1885年秋至1889年初(其创作活动的结束)期间的全部残篇、计划、提纲和标题,因此为最终解决关于所谓的尼采哲学主要著作——以《权力意志》为书名——的聚讼纷纭的问题提供了基础。以编年顺序排列的残篇,给出了一种准确的、近乎完备的对尼采1885年秋至1889年1月初之间的创作活动和文字意图的描绘。
|
內容簡介: |
该书基于科利和蒙提那里版《尼采全集》译出,排序上严格按照作者的写作年份,内容上严格忠于原始笔记,较之其他版本更具有权威性。
该书根据科利和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译出,并根据第14卷补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第12卷和第13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尼采作于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间的全部残篇遗稿,包括了后人编辑的所谓尼采“主要著作”即《权力意志》诸版本的内容。
|
關於作者: |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主要代表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早年在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不到25岁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副教授,并在一年以后成为正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如《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强力意志》等,对20世纪的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1889年初,在意大利的都灵街头摔倒,就此精神错乱,于11年后在德国的魏玛去世。
|
目錄:
|
上卷 1885年秋至1887年秋
中文版凡例
前言
[1.1885年秋至1886年春]
[2.1885年秋至1886年秋]
[3.1886年初至1886年春]
[4.1886年初至1886年春]
[5.1886年夏至1887年秋]
[6.1886年夏至1887年春]
[7.1886年底至1887年春]
[8.1887年夏]
[9.1887年秋]
[10.1887年秋]
下卷 1887年秋至1889年1月初
前言
[11.1887年11月至1888年3月]
[12.1888年初]
[13.1888年初至1888年春]
[14.1888年春]
[15.1888年春]
[16.1888年春至1888年夏]
[17. 1888年5月至6月]
[18.1888年7月至8月]
[19.1888年9月]
[20.1888年夏]
[21.1888年秋]
[22.1888年9月至10月]
[23.1888年10月]
[24.1888年10月至11月]
[25.1888年12月至1889年1月初]
编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10[56]
在德国知识分子中有多少闷闷不乐的沉重、麻木、湿气、晨服,有多少“啤酒泡沫”啊!德国的博学青年嗜酒成癖,从精神角度看几乎是一种亵渎,无论如何是一种彻底的疑问;啤酒带来的温柔蜕化:在一个已经变得臭名昭著的案子中,我曾指出过这一点(斯特劳斯蜕化为“旧信仰和新信仰”的作者)。在任何时候,人们都不难想象那些有“精神”的德国学者(——而且,光有精神是不够的,人们首先还必须剥夺自己的精神,从自身那里切除精神……):幸好其他学者是有头脑的,其中有一些学者还有那种著名的“天真烂漫”,总是预感着什么……我们的特权就在于:凭这种“预感”,德国科学发现了人们难以抓住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人们差不多必须成为犹太人,才能够身为德国人而不去预感。
10[57]
道德化与非道德化的历史。
定理一:根本就没有什么道德行为:它们完全是被想象出来的。
不光是因为它们是不可证明的(譬如,康德就承认了这一点,基督教亦然)——而是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通过一种心理学的误解,人们发明了一种与驱动力的对立,而且相信已经表明了这些驱动力中的另一个种类;人们虚构了根本就不存在的primummobile[推动力]。有一种估计端出了“道德”与“非道德”的对立;而根据这种估计,人们就必须说:
只存在着非道德的意图和行为。
定理二:“道德”与“非道德”这整个区分的出发点在于,无论道德的行为还是非道德的行为,都是自由自发的行为,——质言之,存在着这样一种行为,或者换言之:道德判断根本上只与某个种类的意图和行为相关,那就是自由的意图和行为。
然而,这整个种类的意图和行为是纯粹虚构的;道德尺度惟一可依据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既没有道德的行为,也没有非道德的行为。
“道德”与“非道德”这对对立概念由以产生的心理学谬误。
“无私的”、“不利己的”、“否定自身的”——这一切都是不实在的、虚构的。
关于“自我”(ego)的错误的教条主义:“自我”本身被看作原子论的,处于与“非我”(Nicht-ich)的虚假对立中;同样摆脱了生成,成为某种存在者。自我的虚假实体化:这种实体化(相信个体不朽)尤其受宗教一道德风纪的压力而变成了信条。根据这种对自我的人为分离和自在自为的说明,人们看到了一种似乎无可反驳的价值对立:个别自我(Einzel-ego)与巨大惊人的非我(Nicht-ich)。看来显而易见的是,个别自我的价值只可能在于:与巨大惊人的“非我”相联系,或者隶属于后者并且为后者之故而实存。——在这里,群盲本能是决定性的:没有什么比个人自主性更与这种本能相悖了。但假如自我被理解为一种自在自为(An-und-fur-sich),那么,它的价值必定在于自身否定。
也就是说:1)虚假地把“个体”独立化为原子
2)群盲之评价,它断然拒绝保持为原子的意愿,并且把这种意愿感受为敌意的
3)作为结论:通过改变个体目标来克服个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