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HK$
55.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內容簡介: |
17世纪的荷兰,在八十年战争中赢得国家的独立,一跃成为欧陆强国。与处于上升期的国家一样,这一时期荷兰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不仅风格独特、技法创新,而且在题材上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本书聚焦荷兰黄金时代绘画题材的衍变,将之置于荷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文献资料与百余幅艺术作品的深入分析,分别考察荷兰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及风景画在题材上的继承和发展,探究其衍变的深层原因及意义。这些画作恰恰体现了荷兰人凭之以从西班牙独立、崛起于海上贸易的品质,新崛起的市民阶层独特的品位与生活情趣蕴含其间,也是彼时低地国家社会百态的缩影。本书让我们徜徉于绘画作品的同时,亦能够一窥荷兰黄金时代的风采。
|
關於作者: |
马躏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艺术比较、西方美术史。发表论文《古希腊艺术中的美德观》《美第奇家族艺术赞助的心理动机与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加尔文教信仰下17世纪荷兰宗教画题材的衍变》等。
|
目錄:
|
章17世纪的荷兰与绘画 / 00
17世纪荷兰的独立与繁荣 / 00
黄金时代前夜的尼德兰绘画 / 0
17世纪荷兰的绘画特点及成就 / 0
第二章中产阶级的品位——荷兰风俗画的兴起 / 0
家庭生活的角色 / 0
饮宴与借贷 / 0
诗琴与芦笛 / 0
教育与学习 / 0
第三章自我价值的体现——荷兰肖像画的寓意 / 0
市民肖像画的出现 / 0
夫妻肖像画的意义 / 0
群体肖像画的价值 / 0
画家自画像的用意 /
画笔与回报:肖像画与赞助人 /
002003第四章天性与志趣——荷兰静物画的象征 /
餐桌与厨房 /
“虚荣之图” /
欲望与自省:“五感”静物画 /
“郁金香热”与花卉静物画 /
静物画中的海外珍品与荷兰的殖民扩张 /
第五章家乡与远方——荷兰风景画的意义 /
自由、繁荣:城市风景画的出现 /
质朴、清新:乡村风景画的寓意 /
“大海的赠物”:海景画题材的兴盛 /
地图及地形风景画的流行 /
结语 /
注释 /
图注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后记 /
|
內容試閱:
|
近几十年来,介绍西方美术通史的书已经很多,但深入、详细地研究西方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美术史的著作还不多。马躏非十几年来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西方美术史,并对17世纪荷兰及其绘画有深入的研究。她花了三四年时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为《别样的风物人情——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一书。稿成之日,我得以先睹为快。通览全书,我认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体系性。全书的整体结构严密,分别对17世纪荷兰绘画中的风俗、肖像、静物和风景画题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察,以跨学科的交叉视角,从尼德兰地区的文化历史渊源和荷兰当时的政治、信仰、经济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阐释作品图像的演变和深层意义,使读者对这时期的荷兰绘画有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认识。0000二是兼顾学术专业性和学术传播。全书既有学术性深度和广度,又坚持“学以致用”的精神,希望将书斋里的深奥理论变成生动的、鲜活的知识向大众传播,因此,在保证学术深度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艰深的理论和抽象的论证。三是图片丰富,作品分析精彩,可读性强。作者在写作之前历时三年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像,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图像数据库,几乎囊括了尼德兰地区所有画家的艺术作品。全书采用以具体作品分析贯穿艺术史学理研究的方法,选用了百余幅作品,每幅作品围绕所议问题都有详细分析,使研究论证不流于表面和空洞。朱子有曰: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读马躏非的这本书,以荷兰绘画为“循序”而可以致精,即可更深刻、更精确地了解西方一个时期的绘画。故为推荐。前言前
言荷兰建国于17世纪,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的是,荷兰的国家独立与富国强民是同步完成的。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原因很复杂。其中有承自尼德兰的民族特质,有荷兰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这个新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全新的治国理念也发挥了作用。荷兰所在的尼德兰地处低地,恶劣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荷兰人勤劳坚韧、理性严谨的性格,自古罗马入侵起直至16世纪,这块弹丸之地先后被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所统治,长期的压榨和奴役终激发出荷兰人独立建国的强大意志,于是他们发起了一场独立战争,这场独立战争从1568年到1648年,整整打了八十年,旷日持久,激烈艰苦,但丝毫没有动摇以荷兰省为代表的尼德兰北方七省脱离西班牙统治的坚定决心。因为西班牙是天主教国家,想要摆脱西班牙,在宗教信仰上也要与天主教彻底决裂,因此,荷兰独立战争又与此时欧洲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运动裹挟在一起。此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领导的路德宗在德国、加尔文领导的加尔文教在瑞士日内瓦先后取得了胜利,但路德宗虽为新教,却始终与天主教、封建贵族势力割舍不断,不像加尔文教那样坚定地站在广大民众的一边。此外,路德宗因为很多观念上的局限,始终囿于德意志地区,外传并不顺利,而加尔文教从日内瓦,经法国、尼德兰,直至英格兰,薪火相传。荷兰就在这股宗教改革的浪潮中,高擎加尔文教的旗帜,以“弹丸小国”对抗强大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002003独立后的荷兰共和国是欧洲个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主体是资产阶级,也就是占大多数的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僧侣,而是公务员、工匠、生意人、军人、教师等普通人。他们坚守“天职观”,劳动、工作和任何职业都有尊严,每个人都会有“工作成圣”的使命感;荷兰人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重视人的生活,提出“世俗生活圣化”观点,将大众的世俗生活从天主教“禁欲”的阴霾下解放出来,健康上进、积极乐观是人们推崇的生活态度。荷兰人信守“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商业伦理观,再一次将“创造财富”与“成圣”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在荷兰军舰与西班牙军舰激战的硝烟中,荷兰海外殖民的商船也已经启航,荷兰人从来没有因为战争停止过挣钱的脚步。这些观念深植于荷兰人的头脑中,共同建构了17世纪荷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建设。17世纪的荷兰,市民阶层成为这个新国家真正的主人,这种自我意识和自豪感的产生给予他们表现个人生活风貌的冲动,因此,普通人的音容笑貌、个人生活、市井民情、风物景致等生活百态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在绘画作品中,题材如此丰富,可以说前所未有。本书将17世纪荷兰的宗教画(Religious Painting)、风俗画(Genre Painting)、肖像画(Portrait Painting)、静物画(Stilllife Painting)和风景画(Landscape Painting)置于欧洲绘画史及荷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下,探究其衍变的深层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