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HK$
42.6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HK$
154.6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国外关于人的尊严的研究不少,将人的尊严和生命伦理结合起来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体系结构和本书不同。国内关于人的尊严和生命伦理关系的著作很少。例如,有一本《护卫生命的尊严》其结构和内容也与本书完全不同。本书主要特点有:*,对西方文化中的“尊严”概念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和现当代四个阶段做了详尽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文化中人的尊严的涵义做了完整的归纳。这为学界了解尊严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第二,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尊严的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即基督宗教视野中人的尊严和康德哲学中人的尊严做了较好的阐释,对与此有关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第三,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人的尊严的争论的现状做了全面的论述,对造成争论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第四,阐释了生命伦理视域中的人及其尊严的内涵,区分了人类的尊严和位格的尊严,存在论意义上的尊严和价值论意义上的尊严,并结合平等主义和等级主义,给予了各种生命科学技术中的“人”和“尊严”以初步定位。第五,论述了人的尊严和人的身体的关系,论述了生命伦理中重构身体理论的必要性,以及重构的资源和途径。第六,深入考察了实践中运用生命科学高新技术从
|
內容簡介: |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而在许多伦理问题及其争论中,争论双方都不断诉诸人的尊严。那么,生命科学各种高新技术对人的干预到底是提升了人的尊严还是贬损了人的尊严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学术界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尚未取得应有的共识;二是对生命科技对人的尊严的影响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据此确定了本书的立意和框架。本专著分三部分:*部分,梳理了人的尊严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在关于尊严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生命伦理语境中的人及其尊严的内涵;第三部分,深入考察和辨析了实践中生命科学各种高新技术对人的尊严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程新宇,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各1项。
|
目錄:
|
导言科学技术和人的尊严/1
上篇人的尊严之历史追溯
章尊严的含义及其演进/16
一、古罗马时期:“尊严”一词的起源及其含义/18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尊严”理念的发展及其含义变化/20
三、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尊严观/22
四、现当代:“尊严”一词的广泛应用及其含义的多重性/25
五、结论/29
第二章基督宗教视野中人的尊严/32
一、人里面神的形象:实在论,还是关系论?/34
二、人里面神的形象:精神性的,还是身体性的?/40
三、从神的形象看人的尊严: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44
四、结论:人的尊严的存在论向度和价值论向度/48
第三章康德的尊严观/50
一、对康德尊严观的流行解读/54
二、对康德尊严观的另一种解读/58
三、分析和评价/62
四、结论/80
第四章尊严之争的现状及其原因/82
一、关于人的尊严的各种争论/85
二、引起“人的尊严”之争的原因/91
三、结论/100
第五章人怎样才能活得有尊严/102
一、活得有尊严的两个维度:自身的高贵和社会的尊重/104
二、“尊严”问题研究重心的转移:从强调自身品质到强调
社会正义/106
三、活得有尊严的两个着力点: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110
四、结论/116
下篇生命伦理学中人的尊严问题
第六章生命伦理学中的人及其尊严/118
一、人类及其尊严/121
二、位格及其尊严/122
三、人及其尊严不同界定的生命伦理学意蕴/126
四、 结论/128
第七章人的身体和人的尊严/130
一、身心二元论与身体操控/133
二、身体一元论与身体消费/135
三、人格同一性与人的尊严/137
第八章生命伦理与身体理论重构/142
一、身体和人格关系的复杂性/144
二、生命伦理学视域中身体的特征/146
三、生命伦理学视域中传统身体理论遭遇的困境和挑战/151
四、重构生命伦理学中的身体理论/155
五、小结/163
第九章整形美容和女性的尊严/164
一、医学整形美容和女性的身体美/167
二、医学整形美容与女性的人格尊严/169
三、医学整形美容的诠释和省思/172
第十章辅助生殖技术与女性的尊严/176
一、自然生殖情境下女人的价值和尊严/179
二、辅助生殖技术对女性的价值和尊严的双重效应/180
三、解读和省思/183
四、结论/187
第十一章基因技术和人的尊严/189
一、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1
二、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反复援引“人的尊严”/191
三、生命伦理学领域关于“人的尊严”的诠释/193
四、人类基因技术和人的尊严的关系/195
第十二章死亡、安乐死与人的尊严/215
一、安乐死的定义和分类/217
二、人的尊严的两个维度和多种类型/218
三、安乐死和人的尊严的关系/221
四、结论/226
参考文献/228
后记/238
|
內容試閱:
|
总序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紧紧把握自己时代的脉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创新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当今时代,从国际情势来看,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处于剧烈爆发的历史时期,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的牴牾、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博弈、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斗争……凡此种种,无不给原本就脆弱的世界秩序增添了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速着世界格局的震荡与重构。从国内情势来看,中国已经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积累,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要想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必须针对国内各领域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改革,抓住历史机遇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遏制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限度地为自身的和平发展争取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国际国内局势不断演变的实践进程客观上要求理论进程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毕竟实践进程需要理论的反思和指导,脱离理论的实践进程是盲目的,理论进程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和支撑,脱离实践的理论进程是空洞的。此外,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正在不断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集中力量攀登科学高峰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挤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但是,一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同样地,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高峰,也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因此,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实践进程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走向成熟,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在这一因变促新的时代背景下,哲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对于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国高等学校而言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哲学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普遍把哲学导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致力于人所特有的自身生存根基、生命意义的反思和探索,不断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哲学教育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形塑和发展,乃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根本意义。《易经》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以“化成天下”为主要功能和根本目的的人文科学中,哲学相较于文学和历史学而言无疑是一门具有更强人文性的学科。从根本上讲,哲学完全可称得上是人之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成人之学”,抑或是一门努力使人变得高贵或者高尚的人学。在比较学哲学与学其他科学的目的之不同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冯友兰先生的这一说法不仅表明人文性是哲学本质的属性,而且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它使人学以成人。哲学的根本使命和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的教化或者教育上,即教人学会反思自己、涵养自己,学会觉悟人生意义,陶冶人生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与教化或者教育是相通的。康德在论述教育时曾经说过:“人惟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的东西,他什么也不是。”教育既是完成哲学的根本使命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又是实现哲学的社会功能的必要手段。归根结底,哲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以教化或者教育的方式使人成为人,即把人的动物性改造成人性。众所周知,人之为人本乎人性,人文素养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质。没有人文底蕴的教育无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它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完成我国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理应以哲学教育为天职和本分。《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哲学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培养人学会以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终达到按照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塑造世界和人自身,提升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品质、情操和境界的事业,它不仅要致力于培养人的理性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陶冶人的爱智情趣、求真态度、向善意志、致美境界等精神品格。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形塑与哲学教育须臾不可离。若强以离之,则谓舍本逐末,蔽于道也,盖因“道之显者谓之文”。在当今中国社会,虽然人们因受功利主义、效用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而热衷于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工具理性,倾向于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进而使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品质的关切暂时让位于对物质生活改善的欲求,但是归根结底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返回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涵养自己、改造自己的精神追求上来,以便达到使自己变得高贵或者高尚的目的。当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特别强调高等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来抓,这无疑为改善我国一段时间以来人文教育式微的处境、回归高等教育的本位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当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赖于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其中强化科研育人也是重要抓手之一。创新和精进人文学术研究并使之转化为育人资源,不仅是彰显人文价值和人文情怀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敦化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哲学研究的育人作用对于落实我国高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显得尤其重要。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它注定会以一场突如其来的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影响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世界历史。这场可怕的瘟疫持续的时间之长、在全球蔓延的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全球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冲击和阻碍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难以估量的,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后疫情时代逐渐凸显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抗疫防疫上本着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的理念,及时果断地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科学有效地打赢了一场抗疫的人民战争,并迅速引导全国生产和生活秩序回归正常,不断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提交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优秀答卷。中国抗疫防疫的伟大实践为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强大领导力、凝聚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是全国抗疫战场投入力量多的高校,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乃至取得全国疫情防控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与祖国人民同舟共济的使命担当。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具有强大理、工、医科背景的高校在取得抗疫斗争胜利后迅速调整了学科布局,毅然决然地成立了哲学学院。这是华中大哲学学科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为华中大哲学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学科方阵提供了一个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平台,而且彰显出华中大党政领导班子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泛滥于世的大环境下仍然恪守“求真高于求用”的精神品格和追求“厚德爱智”的人文情怀。为了通过科研育人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建设一流学科和培养一流人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华中大哲学学院决定推出一套高质量的学术丛书。由于哲学就其本义而言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即“爱智之学”,因此我们把将这套学术丛书命名为“爱智学术文库”。本文库收录的是华中大哲学学院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其选题涉及哲学门类的不同二级学科。这部分教师不仅是长期耕耘在哲学教育线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能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潜心问道的哲学研究者,他们既有造诣精深的哲学素养,又有弘毅致远的人文志向和大爱仁慈的人文情怀,更有学术创新的使命担当。虽然他们的哲学研究成果明显地折射出他们因各自的学术涵养和兴趣偏好之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理论关切、思考和表达,但是一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也”,体现他们个性化的哲学思考和言说只有受到广大学界同仁的认真审视和严格批评,才能成为“化成天下”的学术公器。因此,一方面我们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热忱欢迎广大哲学学人不吝赐教,对本文库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尽可能客观公允地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毕竟学术真理只有在学术争鸣中才能不断去蔽;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学术研究的使命担当,坚守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诚信,注重文责自负,衷心希望每一位作者都能在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时尽量虚怀若谷地悦纳学术同仁的批评指教,毕竟每一位作者的问题视角、理论视域、观点阐释、思想深度、研究方法、论证过程乃至语言表达等都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局限性,其理论创新只有在不断修正错误中才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稚嫩走向成熟。我们相信,本文库的出版对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哲学素养、繁荣我国哲学事业,乃至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都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衷心祝愿本文库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令广大哲学爱好者满意的学术精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1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