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 这本书比很多纪实文学好在它有长达40年的现实基础,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主题先行;作者在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时候,也没想过多年后要写这本书;他足够了解这片土地,从大量丰富的事实中挑选出十一个典型人物,这保证的不只是真实性,更是大量真实的细节共同构成的动人力量。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家林强在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贡嘎山一带的40年中,记录下了很多具有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作用的人物事迹。
他们中有27年坚守在高海拔乡村小学默默奉献的藏族老师吉嘎;有在海拔4000米支教5年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杜爱虎;有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向导格勒;有在贡嘎山下修车的老汉白师傅;有五十年研究贡嘎山的地质学家陈富斌;有把贡嘎山当作大药房的民间医生范述方;有在贡嘎山下生活60年的麻风病夫妇;有贡嘎山下人民忘不了的好书记孙前;有为民办事的藏族县长四郎泽仁;有长期行走在贡嘎山的民间学者章东磐;还有20年如一日把贡嘎山80多位孤儿培养成大学生的省政协委员多吉扎西……
这些书写生命顽强坚韧、基层民众和干部勇于奉献、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故事,或动人心脾,或感人肺腑,或催人泪下,充溢着感动中国的力量。
|
關於作者: |
林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第六届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曾出版《走进大自然》《在那遥远的地方》《海螺沟》《贡嘎日噢》《圣山下的“慈子花”》《生命的力量》《行走记忆》《后一公里》等图书。曾获“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在那遥远的地方》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2016年,编创的电影《贡嘎日噢》在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优秀故事片奖”;2018年,《生命的力量》一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纪实摄影展;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
目錄:
|
雪线上的吉嘎老师
贡嘎山的呼唤
雪山下的恋歌
一辈子的向导
自称“山里人”的孙前
贡嘎山是范医生的大药房
雄鹰四郎
贡嘎山下的劳改犯
地质学家陈富斌
圣山下的“慈子花”
圣山下的北京人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出版社的催促下,《生命的召唤》这本非虚构作品终于完稿了。 近,我开始着手为书中的文字配图,没想到这个工程量更加浩大。我要 从40年间拍摄的上万幅照片中一一琢磨、比较、审查,挑出来几十张合适 的照片。选出来的底片还需要扫描、裁剪、调色、修饰,这一度让我出现 “眼盲”的情况,看照片都出现了糊影。
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少了很多外出,让我有时间浸泡在发黄的老 照片里,重温那些快被遗忘的记忆。
贡嘎山是我国横断山脉的峰,山的东、西面主要生活着汉族和彝 族,西北面主要生活着藏族。同一座山,养育着不同的民族,发育着不同 的文化。贡嘎山不仅是当地人的圣山,它还保存着中国完整的自然生态 和人文形态。
1980年9月,我因工作意外闯进了贡嘎山,没有想到那一次的闯入,却 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方式。40年来,我上百次围绕这座山行走,一次又一 次穿行在山间的沟里,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壮举,这座山在我心里的分量却 越来越重,好像我一直生活在那里。
每当我在这块土地上迎接日出的时候,每当我同山里人接触交往的时 候,都会感受到一种召唤,这种召唤来自山里人的坚韧、善良与淳朴。那 里的每个村寨、许多的山民,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太亲 切了,我在与他们真诚的对话中净化着自己的心灵。渐渐地,我明白了, 贡嘎山其实就是我心灵的家园。
我曾经有把所见所思写下来的想法,但又觉得自己写不好,文字也不 够优美,怕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反而毁灭了这份美好。直到2007年9 月,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时讲述了贡嘎山吉嘎老师的故事后,发现那些故事是多么打动人心,才下定决心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书。带着这个想法,我又往返贡嘎山十余年,走访了当地几十家村民,听了上百 个故事,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积累了几十万文字。吉嘎老师一个人在雪线 上的学校坚守了27年,他让牧场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变成了小学生,让他 们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与土地,让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一代一代 传承下去。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杜爱虎在网上看到了吉嘎老师的事迹, 拿着照片从北京来到四川,找到了康定,后在离天近的学校里接过了 吉嘎老师的教鞭,在那里一待就是5年,他的行动又带动了三十多位大学生 来到山里支教。
2006年5月,我的藏族朋友格勒去世了。他一辈子都在贡嘎山做向导, 一生只做好了这一件事。我开始收集他的资料,每当看到那些老照片、老 物件,我都会想起我们相处的种种细节,它们常常令我泪流满面。于是我 以他为原型写了一个电影剧本。2016年,格勒的故事拍成了电影,叫《贡 嘎日噢》,影片在美国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荣获优秀故事片奖。 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贡嘎日噢》讲述了中国青藏高原贡嘎山间的 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但它带出来的却是一个困扰全人类的大问题,那就是 民族之间怎么和谐相处的问题。纵观世界,凡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地 方,不是动乱,就是战乱,我们将优秀故事片奖颁发给这部影片,就是基 于它有着雪山一样高大的立意。”
这座伟大的山一直催促着我讲述更多人的故事。在那里我接触了“人民忘不了的好书记”孙前,又认识了研究贡嘎山五十多年的地质学家陈富斌,还同“为民办实事”的藏族县长四郎泽仁成了朋友,与长期行走在贡嘎山间的民间学者章东磐成了知己,还有白师傅、范医生,等等。其中令我感动的是冯万才,这位1948年入伍的老兵,携手自己患麻风病的妻子60年;还有多吉扎西,二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力量把八十多位孤儿培养成 大学生。
就是这些真实的故事衬托了贡嘎山的伟大与神圣,而贡嘎山也赋予了这些人与它一样坚韧不屈、勇敢善良的品质,同时他们向众人展现了中国 各民族同胞间的团结,各民族悠久文化间的交融,以及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
一个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有幸走进这座山,有幸 遇到这些人,如果不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将成为我莫大的遗憾。他们每 一位都是一面镜子,我们会从这些镜子里领悟自己需要的东西,启发自己 如何去走完我们的一生。
感谢大家阅读此书,也感谢为本书奉献故事的人们。
林强
2021年3月
国旗下的吉嘎老师
2001年,从六巴乡去往玉龙西村的公路通车了,虽然是一条只能通小 车的毛路,也给玉龙西村的牧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从那以后,我每年都 会去玉龙西,每次都会把车装得满满的,让那里的学生也能用上和城市孩 子一样的日用品和学习用品:我不仅仅给他们带了很多体育用品和器材, 还给他们带上了牙膏、牙刷和香皂等生活用品。有一次我问吉嘎老师: “你们还有什么需求,还要我做点什么?”我的本意是想为他解决一些生 活上的困难,可吉嘎老师却说:“我们学校的那面国旗旧了,我们想换一 面新的。”我非常震惊,没想到吉嘎老师提出来的是这样的要求。今天, 很多孩子问我“什么是爱国”,有人将爱国变成口号,还有人变成道德绑 架,更多的人是迷茫,不知道什么是爱国。在我看来,爱国就是踏踏实实 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便是爱国。这位普普通通的藏族老师,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用心做 好自己的工作,让他教导过的藏族孩子,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让国旗 的光辉每一天都照在孩子们的身上,将来回馈祖国,这就是爱国。那天以后,我更加敬佩吉嘎老师,我从他那里懂得了什么叫作淳朴,什么叫作忠诚。
国庆假期前,我带着国旗来到了玉龙西村小,将一面崭新的国旗在 学校操场上缓缓升起,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国旗下留下了自己的影像,其 中有不少学生还是次照相,镜头中的表情有些僵硬不自然,手脚有些 无所适从,但一个月后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照片时,脸上都乐开了花,围在 一起分享照片中的点滴,分享自己的快乐,叽叽喳喳,那是发自内心的开 心。我给学生拍完照,吉嘎老师让学生们回到教室,给他们上了一堂国旗 课。他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学生:“国旗上面有五颗星星,中间的五角 星带领着四颗小星星,而小星星都紧紧围绕着大五角星,这个大五角星就 象征着共产党,而其他的几颗星代表各族人民,其中就包含藏族同胞,所 以现在起我们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和本领,将来为家乡、为祖国出力。” 我听着吉嘎老师讲课,那么朴实,又那么生动,我也终于明白了吉嘎老师 需要我为他带新国旗到这里的用心。
上完课后,我在学校围墙外选了一个位置为吉嘎老师单独拍一张照 片。这个位置既能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又能看到学校后坡上的积雪,关键 是吉嘎老师身后的围墙,是他自己用双手垒建起的,有着特别的意义。吉 嘎老师穿着自己好的一件衣服,庄重地站在国旗下。我把相机位放得较 低,鲜艳的五星红旗就高高地印在蓝天中,我按下快门,留住了吉嘎老师 在国旗下的张照片。这张照片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吉嘎老师的伟大,也 感受到了他的坚守,同时也让人有一丝心酸。原本我是打算让吉嘎老师和 他的妻子一起合影的,因为这样的拍照机会十分难得,但是他的妻子生病 了,而且是肝病,半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出过门,再加上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虽然不远,但途中要过的一条小河上的木桥坏了。所以终的照片里,就只有吉嘎老师一个人。
放学后,我同吉嘎老师一起回到他的家,看到了他卧病在床的妻子 仁真拉姆。仁真拉姆只比吉嘎老师大一岁,但不知是多年来的劳累和病痛 折磨还是房间光线太灰暗的缘故,我感觉她比吉嘎老师要苍老许多。自从 吉嘎老师当上了玉龙西村小的民办老师后,仁真拉姆就独自一人挑起了照 顾孩子和操持家里大小事务的重担,经常起早摸黑地干活。她非常支持丈 夫的工作,也为丈夫是一名人民教师而骄傲。因此,当吉嘎老师没能按时 领到工资时,她也毫无怨言。在玉龙西当一名小学老师真是不容易,这里 不像内地老师只用负责教一门学科,玉龙西村小的老师需要语文、数学、 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样样精通,课堂上甚至还要用藏、汉双语上 课,每学期还要肩负起让失学的学生重回校园的责任。由于定居的牧民住 地分散,徒步上学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再加上牛场季节性搬迁和当地重男 轻女的思想,学校女童流失现象特别严重,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吉嘎老师 就要到牧场去动员学生回学校上课。
有一次他在家访回来的途中,因为天黑看不清路,突然滑落到十米 多深的峡谷里,他的儿子发现他很晚没到家,才和当地的老乡一起沿路寻 找,终于在峡谷里找到了吉嘎老师。他满脸都是已干的血迹,腰、腿、头 都受了伤,大家一起把他背回了家。回家后,他的妻子没有一点儿责备和 抱怨。2002年9月,仁真拉姆因为肝癌去世了,我一直非常遗憾,没能为她 留下一张属于她和吉嘎老师的照片。
2015年,我在玉龙西村举办了一场摄影展,摄影展中的照片反映了 玉龙西村二十多年的变化。展览是在玉龙西村的一个牧场上举行的,我把一张张放大的照片贴在牧场的栅栏上,全村的老小都跑过来看照片。其中有一位当年村小的女学生,看见吉嘎老师在国旗下的照片,一时间控制不 住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脸紧贴着那张照片。原来这位学生家里很贫穷, 父亲在她幼年时就去世了,家中的四个孩子都靠母亲一人养活,很多时候 她回到家都没有晚饭吃,吉嘎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每天放学都会把这个 学生留下来,把自己的晚饭分一些给她。有一次下暴雨,河里涨水,吉嘎 老师把这个女学生和另外两位同学背过河,再送他们回家。那位女学生回 忆说:“他背我过河时先用绳子把我捆在背上,并且让我双手紧紧地抱住 他,然后吉嘎老师一只手拄着木棍,用木棍在河水里寻路,另一只手抓住 我的腿,不让我摔下去,到了水流湍急的地方,他还让我闭上眼睛不要害 怕。那些场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吉嘎老 师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而且教会了我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