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編輯推薦: |
探寻人类文明兴衰的真相,剖析真相背后的历史原因。
本书叙述了文明兴衰的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从人类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到英国为何要退出欧盟,从罗马缘何而兴、衰到乌克兰问题为何难解,从古希腊为何有频繁的内部纷争到欧盟为何无法放弃希腊,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观点新鲜有趣,论述深刻独到,给读者以启迪。
以全新的宏观视角,讲述世界文明、人类历史的发展共性。
书中引入“横向历史”概念——比较史的形式,突破了“世界各国历史的集合体”的框架,将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到世界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身上,让读者拥有了另一种解读历史的方式。
全书作者是比较史学、罗马史、当代史方面的专家。
本村凌二在东京大学人文学院有28年任教经验,任日本西洋古典学会委员、地中海学会常任委员,东大退休后专职写作,对世界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著有《幽暗的罗马世界──婴儿遗弃与奴隶制》《多神教与一神教》《让帝国着迷的剑斗士──血与汗的罗马社会史》等。
|
內容簡介: |
优越的环境无法诞生文明?
大英帝国从罗马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三次世界大战业已打响?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历史”!
阅读“世界历史”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并由此“了解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在东京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了28年。 他用新的理论解释世界历史的重要观点:文明的起源、与古罗马的比较史、当代史、族群迁徙、宗教……一切高深莫测的内容,都变得如此易于理解、生动有趣。
|
關於作者: |
本村凌二,历史学者,专长古代罗马社会史。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特聘教授。日本古代西洋史研究杂志《KODAI》总编辑。任日本西洋古典学会委员、地中海学会常任委员,东大退休后专职写作。著有《幽暗的罗马世界──婴儿遗弃与奴隶制》《多神教与一神教》《让帝国着迷的剑斗士──血与汗的罗马社会史》《爱欲的罗马史──转变的社会底层流动》《马之世界史》。
|
目錄:
|
序 章 何为“向历史学习”——愚者向经验学习,而贤者向历史学习
环球标准下的“素养”/ 001
“向历史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 004
托尔斯泰对历史学家的强烈批判 / 007
掌握“素养”所需的七个观察角度 / 010
“世界史”如今为何备受关注 / 021
第 1 章 文明为何发源自江流河畔——从文明的发展到城邦与民主政治的诞生
“文明即城市”与“文化即农业”的紧密结合 / 030
只有日本人使用的“四大文明”概念 / 033
文明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 035
优越的环境无法诞生文明 / 039
罗马人与日本人的稀有能力是什么/ 043
灵活性的核心在于“诚实”/ 046
城邦是如何诞生的 / 048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缘起战争 / 052
第 2 章 从罗马出发窥探世界——罗马缘何而兴,缘何而衰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与塞普蒂米乌斯 ? 塞维鲁的共通之处 / 060
硬实力的衰退与软实力的兴起 / 063
罗马为何能成为帝国——希腊和罗马的不同之处 / 068
考察罗马史的价值所在 / 074
席卷全球的大英帝国从罗马身上学到了什么 / 075
人前表演的罗马皇帝与神秘莫测的亚洲皇帝 / 078
以罗马为基准,判断文明程度——古罗马与江户的上下水道 / 085
“名誉”立国——“武士道精神”与“先代遗风”/ 089
罗马帝国为何伟大——有关罗马的宽容 / 093
因“宽容”成长的罗马毁于“傲慢”/ 097
“睿智”之希腊、“富裕”之迦太基与“胜利”之罗马 / 099
第 3 章 相同的时间,相同的事件——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孔子与释迦牟尼
“扎玛战役”与“垓下之战”发生的前 202 年 / 104
袭向罗马帝国与汉王朝的“3 世纪危机”/ 108
掌握素养需要思考“历史的同时代性”/ 114
“字母系统、一神论、货币”的同时诞生 / 116
苏格拉底、琐罗亚斯德、奥义书、释迦牟尼、孔子的轴心时代 / 122
超越马可 ? 波罗并立下探索东西方功绩的究竟何许人也 / 124
“工业革命”为何滥觞于英国,而与亚洲无缘 / 129
第 4 章 为何人类开展大迁徙——从日耳曼民族、罗马帝国、大航海时代到难民问题
人类史便是种族移民史 / 136
种族移民具有固定的模式 / 139
充满“近代感”的古代地中海世界 / 144
大航海时代下的大规模移民 / 146
奴隶制度催生人为的种族移民 / 148
镇压胡格诺派与荷兰的兴起——从宗教镇压看种族移民 / 150
“日耳曼民族的大移动”让欧洲世界焕然一新 / 153
游牧民族的行为无法用常人思维去理解 / 157
如今的欧美人对异民族成为多数派而感到恐慌 / 161
国家因种族移民带来的价值观对立而动摇 / 164
为何说乌克兰问题属于难解顽疾 / 166
第 5 章 脱离宗教则无从讨论历史——一神教为何诞生
日本人无法参透的宗教力量 / 172
古人循神明之声而动 / 173
占卜为神明发声 / 176
二分心智理论在科学上是否成立 / 180
位近代人——奥德修斯 / 182
人类为何需要的神 / 185
古代世界的划分节点 / 188
一神教的滥觞——古埃及的阿顿神信仰 / 189
犹太教为何未能普及 / 193
宗教对立是一神教的必然宿命 / 197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立的虚像 / 202
罗马构建了欧美人的自负心理 / 205
战争让如今的宗教不复以往 / 206
第 6 章 由共和制揭示日本与西方的异同——为何罗马以“共和政治”为目标
主张独裁政治的柏拉图与推崇贵族政治的亚里士多德 / 212
为何民主制在希腊不受待见 / 213
频繁的希腊内部纷争使其无缘大国梦 / 216
古罗马共和政治宛如“群雄毕至”/ 217
罗马人为何重视“权威”/ 220
为何不是雅典与斯巴达,而是罗马成了强国 / 222
以罗马与威尼斯为例,探讨共和政治的利与弊 / 225
共和政治在日本水土不服的缘由 / 227
第 7 章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识古知今
历史不被阅读则毫无意义 / 234
学习历史,窥见未来 / 237
世界史中的民主主义 / 239
中世纪为何被称作“黑暗时代”/ 240
世界史中的两段“黑暗时代”/ 242
第三次世界大战业已打响 / 245
英国退出欧盟源自对德国的不信任/ 248
为何欧盟无法放弃希腊 / 250
忽视民族关联导致了国境线上的悲剧 / 251
和平与繁荣为何会令人颓废 /255
后记 / 257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文明的兴衰》出版后记 / 258
|
內容試閱:
|
何为“向历史学习”
——愚者向经验学习,而贤者向历史学习
环球标准下的“素养”
笔者这次斗胆撰写以“素养”为主题的世界史书,并非毫无理由。
本人现在执教于早稻田大学的国际教养学部。不愧于“国 际”这一名号,这里的学生们都拥有极高的语言学习能力;但 非常遗憾,不得不说他们的“素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恐怕,不仅限于早稻田的学生们,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人所面对的共通 问题。作为个人技能的关键一环,切实地掌握英语确实相当重要, 但如果核心的“素养”无法达标,即便身怀英语绝技,终难以 愉悦地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交流对话,而究其原因,若缺乏应有 的“素养”,“言之有物”的会话亦不可能实现。
作为国际人——不,在那之前,作为起码的社会人,我们必须认识到“素养”其实要比“语言能力”更值得重视。
“真想掌握在国际社会里都能通用的‘素养’啊!”
正这么想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出现了:存在于国际社 会中的“素养”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才是环球标准下的“素 养”?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或许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但依 笔者拙见,环球标准下的“素养”应为“古典”与“世界史”。 长年累月地被广泛阅读、代代传承不息的文艺和思想作品之大 集“古典”,即便历经沧海桑田亦亘古不变,它们满载着人类 社会的普遍真理。因此,只需认真仔细地阅览古籍,便能掌握 到许多重要的知识。事实上,笔者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虽阅书 无数,但真正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却无一不是古籍名著。
近手捧“古典”的人日渐稀少,可能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但无需赘言,只要尝试着投入其中,便会愈读愈感到 饶有趣味。2006年,龟山郁夫①先生的新版译作,来自陀思妥 耶夫斯基②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跃成为年度畅销书。像这样,优秀的古典作品也会不断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阅读热潮。由此,本书也将会尽可能地推荐各类好书佳作。请大家务必多加阅读,以此来增进对古典的熟悉感吧。
培育“素养”还有另外一个发力点,那就是“世界史”。当然, 这里所说的世界史自然也包括日本史在内。为何说世界史对于 “素养”而言是逃不开的必选项?因为历史是集人类经验之大 成者,无一物可与之比拟。
“愚者向经验学习,而贤者向历史学习。”
据说,这是来自人称“铁血宰相”的德国宰相奥托 ? 冯 ? 俾 斯麦(1815—1898)的一句名言。而实际上,他的原话在表达 上似乎略有不同。
“Nu rein Idiot glaubt, aus den eigenen Erfahrungen zu lernen. “Ich ziehe es vor, aus den Erfahrungen anderer zu lernen, um
von vorneherein eigene Fehler zu vermeiden.”
直译这一段话,应为:“我相信愚者只会从自己的过往经 验中求知。我本人倒不如说,为了从一开始就能避开自己的错误, 而更喜爱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直译在气势上不免略逊一筹, 但其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却和开头的格言大致相同。
总体而言,经验囿于个人体验,无论是范围和规模都受到 了一定限制。历史则至少涵盖了过去 5000 年文明史的体量,是 汲取了所有人的经验的浓缩精华。比起个人经验,它拥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内容。也正因如此,贤者才会倾向于向历史学习。笔者认为,只要能切实掌握传授人类社会普遍真理的“古籍名 著”,再加上人类经验之集大成者“世界史”,“素养”的基石 便构筑完毕。
“向历史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珍贵的“古典”向我们诉说着人间真理,但单凭阅览和理 解是无法“向历史学习”的。如何才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实际上,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笔者多年。单纯机械地阅读历史书籍,或是 牢记人名和各大历史事件,离“向历史学习”的愿景依旧很远。 产生如上观点的契机,源于高中时代拜读过的《历史哲学讲演录》(上下卷,黑格尔
《历史哲学讲演录》是 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格奥尔格 ? 威廉 ? 弗里德里希 ? 黑格尔过往讲义的归纳合集。这段话告诉我 们,习惯于群体活动的人类即便到了现在,也仍未能从过往历 史中学到一丝半毫的经验。确实,人类在历史上已犯过无数次 同样的错误。由是,每当笔者在思考历史相关的问题时,总会 不禁想起这段话。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即便群 体活动的人类不进行对历史的学习,作为个人难道就不能从历 史的教训中获得智慧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吗?当初笔者在大学专 攻的虽是西方史,但与其说对世界史抱有极大的兴趣,实际的 动力来源却是对“历史哲学”的热切渴望。奈何日本的大学里 压根就没有“历史哲学”这种东西,有的要么是“哲学”、要 么是“历史”。无论如何都想要折腾历史哲学的话,只能选择 钻研哲学的同时顺便思考历史,或是专攻历史之余思索哲学, 二选一。笔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究其原因,除了提出“历史哲学”概念的黑格尔本人也是 走这个路线以外,也考虑到哲学家眼中的历史往往会戴上主观 意识的有色眼镜,从而引发变数。笔者想要追求的,须是能以 海量的具体历史素材为踏板,揭示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历史哲学”。换言之,笔者眼中的历史哲学,必然是包含了从历史中汲取“内涵”这一过程的。
基于这个想法,当时尚在东京大学执教的笔者特地开设了 一门以“历史哲学”为名的课程。顺便,笔者也对“为何人类 难以向历史学习”这个议题展开了深刻的思考。而后猛然发觉: “人类只会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而真正敢于直视现实的人少之 又少。”如此一来,很多问题也能够得到终极的解释了:如果 从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提炼出“内涵”的话,即便得到再多的 知识又何谈“向历史学习”呢?从历史中领悟“内涵”的目标 若能实现,无论好坏,至少证明了人类还是能学有所得的。
前些日子,某所文化学校开展了以“人类迁徙”为名的系 列讲座,包含罗马、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犹太教在内的 四大主题。其中,笔者有幸担任了“罗马”主题的讲座主持, 而现场热烈的氛围也令主办方始料未及。一般来说,平日里像 这样的主题讲座顶多只能吸引大约30名观众,但当时足足有 70个人提交了参加讲座的申请。
何以至此般盛况?
各位读者可能会说:“这难道不是因为讲演者本身的人气 所带来的影响吗?”此言差矣。事实上,大家都希望能从“人 类迁徙”的主题当中获得启发,并以此理解近发生的一系列 难民问题。他们所探寻的,不正是民族与人口移动迁徙的“内涵” 吗?对感兴趣的事物投以目光是人之常情。如今难民问题不再遥不可及,它在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切身的感受也有助于对“人类迁徙”这一历史现象进行理解和 重构。话虽如此,同样是对人类迁徙主题深感兴趣的这批人, 在面对其他时代或主题的内容时又再度对其“内涵”不能理解, 从而兴趣尽失。
有一说一,潜藏在历史中的内涵与教训并非全都简单易懂, 多的是需要仔细思考才能解读的重要内容和结论。只有直面现 实世界并以真挚的态度看待历史,才能将这些高阶的知识收入 囊中,而这也呼应了上述“人类难以向历史学习”的观点。
托尔斯泰对历史学家的强烈批判
学习历史的热情被点燃之后,许多人都会乘兴购入历史学 家所撰写的书籍一探究竟。但想必许多人都拥有过这样的体验: 尝试着读了几页后,就会因过分无趣而将其束之高阁。
很遗憾,专业的历史书籍确实就是这般了无生趣的东西, 而且这样的情况似乎已经持续好些年了。俄国大文豪列夫 ? 尼 古拉耶维奇 ? 托尔斯泰①曾在《战争与和平》的结尾部分对历史学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恰恰相反,这是对所有史学家,从回忆录、各国专史到 那个时代的新文化通史的编著者所做出的矛盾百出和答非所问 的论述所给予的温和的表述。
“这些回答之所以荒诞可笑,是因为现代史好像一个聋子, 在回答着谁也没有问他的问题。”
(《战争与和平》,尾声二,托尔斯泰著,藤沼贵译,岩波文库)
也就是说历史学家所做的,不过都是在自顾自地讨论无人问 津也无人质疑的内容罢了。这样的人写出的东西怎么可能生动 有趣呢?写出这些谁都提不起兴趣的东西又是图什么呢?托尔 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书,不仅是站在了他所批判的历史学 家的对立面——估计他也想振臂大呼:“你们给我好好瞧瞧, 只有这样的历史才能让人主动捧起书本来阅读!”
《战争与和平》里的登场人物确实生动鲜明而又性格各异、引人入胜,说它是世界的历史文学作品,亦不为过。但是 恰恰就有一些历史学家的学术论文, 让身为专家的笔者看完 后,也不由得发出“这个主题究竟哪里有趣了”的慨叹。
专业的历史学家反而没办法讲好故事,而另外一批并非历 史专家的素人作品却广受追捧。其中包括新闻记者池上彰与前 外交官兼作家佐藤优共同撰写的《 大世界史: 现代生存的强教科书》(文春新书)在内的作品,无一不洋溢着轻松易懂、阅读舒适的文风。撰写简单易懂的历史书籍的任务本应交给真 正的历史学家去做,但学术的严谨使得他们生怕自己说错话, 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会畏手畏脚,不愿撰写自己专业领域外 的内容。如此越是专业化、细分化,所写内容的范围也越收越窄, 后演变成连一般人都不感兴趣的枯燥文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正因为池上先生和佐藤先生都不是专业的历 史学家,才更能大胆地谈论和分析某一事件或现象,后出来 的东西反而妙趣横生。
某种程度上讲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作为学者,笔者认 为就那样也没什么不好的。即使可能会变得毫无趣味,也依然 有些历史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战争与和平》虽是佳作不假, 但它的故事也只是基于粗略的历史脉络而已,不过一本小说、 一部虚构作品耳。与之相比,历史学家的作品可能枯燥乏味, 但它们却都以真挚的态度直面人类的过往经验,并尽可能地以 接近史实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这种价值所在,自然与虚构 作品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笔者虽持有“历史学家笔下的内容大多无聊透 顶”的讽刺意见,但除此以外,也希望各位同仁能真诚地面对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经验,并以此来放眼观世界。
掌握“素养”所需的七个观察角度
笔者以历史学家之身去讲述专业人士著书的意义,这种做 法多少有些帮腔辩护的味道。但笔者也认为,论文之类的姑且 不谈,即便是历史学家也理应能把普通书籍写得充满阅读乐趣。 诚然,笔者在面对托尔斯泰时尚未能妄言豪语:“怎么样!历 史学家写的东西也是很有趣的!”但本书仍力求抛弃历史学家 身上常见的畏缩恐慌心态,在面对自己本专业外的知识乃至历 史学里尚未定论的言论与观点时依然保持淡定,并尽可能向大 众呈现津津乐道的内容。
由此,在开展本书的撰写工作时,笔者除了沿袭以往历史 书籍中常见的“纵向历史”(以时间顺序排列)理论外,还大 量引入了“横向历史”的概念。顾名思义,它突破了“世界史 即世界各国历史的集合体”的框架,而是将关注点更多地移到 世界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身上。人类为何繁衍生生不息?从中 我们又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正是笔者想要向各位读者推荐的、 属于“历史哲学”的世界。为了能让各位进一步感知历史哲学, 笔者精心准备了如下共计七个章节。对于在学校从未接触过类 似内容的日本人来说,可能多少会有些吃力,但若要将环球标 准下的“素养”化为己用,读懂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文明为何发源自江流河畔从罗马出发窥探世界相同的时间,相同的事件为何人类开展大迁徙脱离宗教则无从讨论历史由共和制揭示日本与西方的异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