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6.7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編輯推薦: |
☆ 这是“美国城市教母”简·雅各布斯的思想历程,更是一位女性的智识人生
凭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杰出著作,雅各布斯一跃成为20世纪城市思想界的一抹耀眼异色。本书将她对城市生活的思索与热爱从头道来,向我们展现了雅各布斯个人思想的成长传奇。除此之外,作者亦细腻而敏锐地书写了雅各布斯在当时因身为女性所遇到的攻击和她的反抗。她往返于各样家庭杂事,响应他人的需要,在极大程度上没有那些往往支持着男人职业生涯的小支柱和额外补贴作为缓解。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她为被损害的群体发声,亦努力开辟自己的独立空间,守卫自己的生活。
☆ 回顾美国20世纪下半叶思潮激荡、勇于反抗主流话语权的智识年代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经历着现代主义统治下的城市更新运动、“冷战”格局下的高压政治,以及因越南战争而起的反战精神与反叛思潮。在那个主流话语拥有权威的年代,雅各布斯的反传统姿态犹显犀利。借由她的生平,我们也得以回望那个以独立思考立身、勇于提出问题的智识年代。
☆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2016年度优秀图书之一
《世界建筑》(World Architecture)杂志“2016年度十佳建筑书籍”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现代城市思想家简·雅各布斯(1916—2006)的个人全面传记。1961年,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以细腻的讲述,揭开了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写了七本书,拯救所居住的社区,被捕两次,参与了数千场辩论而从未落于下风。回溯过往,她还是一个挑战老师的学生,高中时代的“诗人”,初抵纽约后在《时尚》《钢铁纪元》《建筑论坛》等杂志媒体上磨练写作技巧的撰稿人。她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观察街道生活,吸收知识,直至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美国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摩西的纽约高速公路计划,以及城市更新浪潮下的改造计划,这将令其中实实在在的居民生活被迫发生重大改变,她为此挺身而出,组织抗争,一度得到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等人的发声支持。因为她,邻里居民的个体生活未被摧毁,而纽约这座城市也得以保有今日的街区风貌。《守卫生活》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简·雅各布斯在斯克兰顿的童年及少年,在纽约的成长及时代,以及在加拿大的晚年时光。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始终好奇城市是如何运作,始终将城市中生活的人放在首位,以常识和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杰出女性,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到20世纪下半叶,那个勇于提出问题、直面挑战、愿为他人利益奔走疾呼的智识年代。
|
關於作者: |
罗伯特·卡尼格尔(Robert Kanigel),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科学写作教授十二年,现为全职作家。曾获古根海姆资助金,以及格雷迪-斯塔克科学写作奖。其他著作有《在一座爱尔兰岛屿上》《天才无限家》等,后者入围全美书评人文学奖决选、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被改编为电影。林心如(译者),台湾大学文学院学士,巴黎第八大学当代艺术及新媒体研究所硕士,国际艺评人协会(AICA)法国分部会员。
|
目錄:
|
序 1
·篇? 资历有限的女人:1916—1954
章 宽阔的住所 21
第二章 反叛者 43
第三章 “女性的猫头鹰巢”,以及简·巴茨纳小姐教育过程中的其他里程碑 59
第四章 精彩奥妙的世界 76
第五章 晨边高地 94
第六章 女人之职 107
第七章 《亚美利加》 121
第八章 “贫民窟” 137
·第二篇? 跃入大世界:1954—1968
第九章 幻灭 161
第十章 哈佛大学的十分钟演讲 182
第十一章 值得交谈的人 194
第十二章 提出一份手稿 219
第十三章 哈德逊街上的雅各布斯妈妈 250
第十四章 硬件的缺陷 261
第十五章 西村战士 283
街头斗士 283
马基雅维利先生和女士 286
拯救我们的人行道 290
被鸭子啄食 292
“就连一只麻雀也不行” 305
第十六章 白宫午餐会 313
“亲爱的,来场九分钟的美好对谈” 313
黑曜石时期 317
特艺彩色的梦 324
第十七章 五角大楼的毒气面罩 329
·第三篇? 奥尔巴尼大道上:1968—2006
第十八章 自成一圈 349
第十九章 安家落户 367
第二十章 我们的简 389
第二十一章 焦头烂额 403
第二十二章 亚当·斯密、马克思与简 417
第二十三章 彼此信任的网络 433
简和她的朋友 433
诚实守法或尊崇位阶 444
伊利亚姆纳水陆连接道 452
年老体衰 458
第二十四章 重大的理念 463
《死与生》的评价变迁 463
“辅祭者”和“叛教者” 474
遵循大自然 484
第二十五章 文明之子 486
致谢与文献 509
注释 517
参考资料 604
|
內容試閱:
|
想想你会想聊聊哪些关于简·雅各布斯的事,而与此同时, 你很难让自己不去好奇她究竟会快人快语地回你什么话。
你可能不会想和简辩论,因为她肯定会赢。在口头争论一 事上,她可是所向披靡。在尚未写就《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30 多岁时,她为一本重要杂志写了篇火药味浓重的文章,但杂 志发行人对此报道提出了质疑。简跟发行人见面时,只用一项说 明来为她的报道辩护,她说这是“事实和手观察构成的长 篇文章”。后来,她问一个投合的同事,为何刚才不多为她挺 身而出说点什么?对方回答:“我没必要出场,因为那个可怜人(发行人)已经踢到了块铁板。”
你可以说简·雅各布斯不会欣然容忍他人的愚蠢。这是事实,但你不会想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是糟透了的陈腔滥调,你不 会想在简的面前重弹老调。在她面前,你会想拿出自己好的 表现,不过如果你的论点有缺陷、缺少中肯的例子、洞见有失清 晰,那么你很可能不会想自暴其短。因为如果你暴露这些缺失, 不管是在她位于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家里的厨房餐桌旁,或是之后在多伦多公开的聚会上,又或是在一群学者之间,她都会毫无顾忌地把矛头指向你。罗杰·塞尔(Roger Sale)在 1970 年的《哈德逊评论》(The Hudson Review)中如此写道: “是有办法和简·雅各布斯争论,但这些办法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多。因为依照她的主张,她几乎总是有道理,而真正的问题要到 你开始思考她遗漏的部分时才会浮现。”
简(所有人,包括她的三个小孩都这么叫她)写了七本书,拯救了邻居,阻止了高速公路的兴建,曾经被逮捕两次,沉浸在大批 仰慕者的极度崇拜中,还在厨房餐桌旁进行过无数次的讨论和辩 论,而她总是讲赢。至少在晚年(尽管有理由认为早在她小学时 期就如此了),她总是主导谈话。她倾听、她回应、她挑战。她思考自己想说什么,然后说出来;没裹上任何糖衣,也不刻意圆滑, 就这么直白地脱口而出。你可以说她冷酷,也可以说她诚实。曾有人这么说过她:“她完全不是那种亲爱、和蔼的老人家。”
简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人,在所有大方面都健康快乐。她有爱她的朋友,她也善待他们,态度亲切、充满爱。她这人可以很有 玩心,甚至傻乎乎的;至少她曾把脸挤压成好笑的形状让别人拍 过一次照。当你和她打招呼,她会用双臂紧紧环抱你。对她来说,书写几乎是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书写令她得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朋友和邻居。她总是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想法,不晓得如何拐弯抹角。有一次,和她合作的一位杂志编辑,在她向《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吐露自己的想法时对她说:“我认为 你真的不该这样大谈自己的意见......”
现在,在看过上述诸多描述后,我们有理由提问:她总是这样吗?或者这是随时间发展出的一种个人特质?因为本书出名之后才变成这样?也或许是在她迁居多伦多,成为该市一位备受尊敬的代表人物之后才如此?这些是一名卓越人士有时经年累月地养成、化为自己一部分“个性”的造作,还是她向来如此?
简·雅各布斯写了七本书,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 大城市的死与生》(下称《死与生》),这本书在 1961 年初版后不断再版,并且被奉为重新形塑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附加期许的巨 作,影响卓著,更胜其他。谈到《死与生》,读者们有时会表现出与这本书相遇对他们来说几乎像是一次宗教经验。读这本书之前,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读过之后竟幡然改变,此后他们的视野截然不同。他们的芝加哥、纽约或波士顿被重新形塑,当中重要与不重要的事物达到崭新的平衡。今日,对许多人而言, 简·雅各布斯是令人狂热崇拜的偶像,他们以《死与生》作为某种信条,就像《圣经》、美国宪法,是一座“真理”的宝库。我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读到《死与生》这本书的,是早期透过本书受雅各布斯吸引的那批人。这本书大无畏地主张每一座城市都可能达至绝佳样貌,它对城市感性的肯定,就像我成长时期在纽约及之后在巴黎和旧金山领会到的那些,带来莫大的启发。
不过这些年过后,你正在读的这本书的主题并非城市、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这并不是透过从城市前线收集关于活化 (rejuvenation)和 再 生(revitalization)之类振奋人心的故事的一本书。它并不手把手拉着读者,带领大伙儿走过巴尔的摩复苏的站北区(Station North),或是布鲁克林士绅化的威廉斯堡 (Williamsburg);漫步过改建为住宅的旧仓库和办公大楼,或重新活络起来的商业区;或是为纽约或其他城市的犯罪减少和安定而欣喜;或欣赏打乱城市的城市公路被拆除后的波士顿和旧金山的景象。从适切观点来看,上述的每一项都可能是简·雅各布斯应该负责解决的问题。你的确会在这本书中读到这样的美好故 事,但它们并非本书主题。
确切地说,这本书是促使这类美好故事成为可能的这位杰出女性的传记。这本书回头凝望某段时期:当时,为数不多的城市 生活正面报道,被掩埋在介绍新郊区发展、以苜蓿叶形交叉口连接的新州际公路、新一波公司往郊区办公园区大迁移的成堆新闻稿底下。本书凝望的是这样一段时期:旧的城市邻里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高楼住宅计划;贫民窟就是贫民窟,而所有人都知道,或自以为了解它们是什么;人们只要有意愿住在城市就会被认为有些奇怪。是凝望简·雅各布斯迈步环顾她的周遭,并促使其他人透过崭新角度观看这一切的时期。
在简的后半生,以及自从她在 2006 年以 89 岁之龄辞世以来,她持续激起人们的热忱,其强度叫人刮目相看。人们称她为 “有史以来影响力的城市思想家”,排名超越了美国景观设 计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纽约建筑大师摩西(Robert Moses)以及美国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人们将她誉为“常理(common sense)的天才”、“美国城市教母”、“城市梭罗”以及“经济界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一篇评论她的著作 之一《 生存系统》( Systems of Survival)的文章写 道:“( 她)具有像伍迪·艾伦电影一般毒辣的敏锐观察。”有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甚至反过来被形容道:“传达出简·雅各布斯式的抱怨...... 关于现代建筑和战后城市生活的疏离缩影。”人们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马丁·路德四个世纪前钉在维滕堡城堡教堂的文件”相提并论。曾有个自称简·雅各布斯粉丝的男人造访她在纽约和多伦多的住处,并表示对他这个“城市迷”而言,“这就像是到密西西比州的雅园(Graceland)和图珀洛(Tupelo)旅行一样”。玛丽安娜·莫吉列维奇(Mariana Mogilevich)在一篇标题为《圣简的社群》(“The Society of Saint Jane”)的专文中写道,简过世之后,“不出所料,人们毫不迟疑地立刻开始神圣化她”。在“占领华尔街”运动期间,经济学家桑迪·池田(Sandy Ikeda)问道:“这时候简·雅各布斯会怎么做?” 而当 20 世纪 60 年代的反文化圣经《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 杂志创办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被问到如果可以成为其他人,他想变成谁时,他选了简·雅各布斯——一个“15 世纪威尼斯的首席女性,棒极了”。
个别而言,上述这些例证可能激起人们高度的好奇和兴趣,但是总的来看,它们令人心生疑惑:你可以景仰简·雅各布 斯——像我这样,然而却逐渐厌倦或怀疑人们对她吹捧有加;此 般夸大的言论并不会增进我们对任何活生生人物的了解。目前,我们不需要判定简·雅各布斯是否真的确实与她“明眼女士” (Mrs. Insight)的美誉相称,或者是否真的足以跻身“有史以 来影响力的城市思想家”之列,或是仅仅达到较低的凡人水平而已。的确,一如我们所知,有许多修正主义者对简·雅各布 斯留给世人的遗产提出多面向的质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这类对她的赞扬察觉一项铁的事实:几千位建筑师、城市社运分子、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无数的城市居民,以及提倡独立思考的人,就是以这种非凡的角度看待简·雅各布斯。和冷静、充满敬意的赞美相较,她所说的事或她诉说一件事的方式之中,有某种更能引发人们热忱和敬畏的存在;许多人透过阅读她的著作或听她的公开演说,成为她的追随者或助手。
这个现象令人不解的地方在于:简·雅各布斯并没有那些令人引以为傲、足以提高公众声望的表面优势。比如说,她不是男的;她不富有;她直到将近 50岁以前,都没有获致任何重大的 公众肯定;她从来都不是美女,而她的不美甚至也没有让人留下印象;在漫长的公众人物生涯中,她一直是个脸圆圆大大、穿着 不合身背心裙装和运动鞋的年长女士。她有时近乎短促而尖声的音色,丝毫没有令人舒心欲睡的庄严感。为了介绍她自己的著作 或极力呼吁的社会议题,她不会全然回避电视访问或公开曝光, 但通常也不主动争取。她的本著作大获成功后,在要做个名人还是写书的抉择上,她选择了后者。于是,这一切都令人纳 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她着迷?
我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为她而狂,几乎纯然是透过她的文字。 她以一字一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想法具有某种新颖、新鲜且震荡人心的特质,引人共鸣。它们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表 述,透过鲜明独特的箴言、如砌砖般构筑起来的证据和事实,一切合起来构成某种无可辩驳的“正确”。而且,对许多读者而言, 她看起来简直是在作他们的喉舌。或许你觉得不想和其他人一样从城市出走并进驻郊区,认为在一座不具特色的城市和无数陌生人一同生活很令人满意或者充满乐趣、引人入胜,而这里有位女士也这么想,她还了解这一切,并且促使你以某种新颖解放的方式去看你的城市,或许还有你自己。
然而,不止于此,她的话语还传达出某种立场、某种敏感度,对许多人来说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和高度说服力。她的语言明晰易懂,但光靠清晰并不足以令人折服。她的这种语言也是难以控驭的,具战斗性,甚至很呛,大胆而独立,但又暗示她说的终究都只是常理,而且也许任何人都可以像她一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