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HK$
84.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版本的力作。史料丰富,涉及面广,分析透彻,系统周密,对作品手稿、名家书信、版本形态、谱系和修改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填补学术空白,自成一家之言,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版本学的建构有所推动,一些资料是首次公开和纳入研究范畴,具有较高学术、史料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探讨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版本问题,自成一部别样的中国新文学史。作者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科学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中国新文学作品版本研究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新文学版本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现当代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名家作品的版本进行了考察,论及文学文本修改的相关问题,并呈现了一批新发掘的手稿、书信。这部专著在论述的过程中对横纵向都有兼顾。很多资料是以往研究所未涉及的,这为其研究中的新发现、高水准提供了有力支撑。
|
關於作者: |
张元珂,男,1976年生,山东沂南人。文学博士,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新文学版本、当代文学批评和期刊编辑工作。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兼任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理事、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现代中文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著有《韩东论》,主编《现代作家研究》(共八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课题、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各一项。
|
目錄:
|
章 新文学名著的版本问题……………………………………………1
节 版本、版本学与新文学版本学 …………………………2
第二节 版本形态、构成与谱系 …………………………………8
第三节 新文学名著的善本问题 ……………………………… 13
第二章 湖畔诗人诗集版本流变及传播效果…………………………… 23
第三章 徐志摩著译版本属性研究……………………………………… 37
第四章 经典作家著译版本校评………………………………………… 49
节 沉钟社代表作版本校评 ……………………………… 50
第二节 张天翼著作初版本校评 ……………………………… 56
第三节 李健吾著译版本校评 ………………………………… 63
第四节 李劼人著译版本校评 ………………………………… 67
第五章 经典作品版本研究……………………………………………… 73
节 《尝试集》的版本流变 ……………………………… 74
第二节 《真实之歌》与《灵山歌》的版本流变 …………… 79
第三节 《荷花淀》的版本形态与版本价值 ………………… 84
第四节 《山寺暮》的版本形态与版本价值 ………………… 91
第六章 鲁迅传版本整理与研究………………………………………… 99
节 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写作(上) ………………100
第二节 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写作(下) ……………… 111
第三节 论鲁迅传写作中的文体问题 …………………………124
第七章 茅盾眉批本发掘与研究…………………………………………135
节 茅盾眉批本的发现及意义 ……………………………136
第二节 杨沫《青春之歌》眉批本论 …………………………140
第三节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眉批本论 ………………146
第四节 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眉批本论 …………………152
第八章 文学文本修改的理论与方法……………………………………163
节 文本修改的内涵与外延 ………………………………164
第二节 文本修改的基本类型 …………………………………169
第三节 文本修改的常见向度 …………………………………179
第四节 文本修改的难度与限度 ………………………………185
第九章 新文学文本修改动因概论………………………………………191
节 常见动因概论 …………………………………………192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本修改 ……………………199
第三节 版本进化论思想影响下的文本修改 …………………208
第十章 民国时期文本修改………………………………………………213
节 文本修改情况概论 ……………………………………214
第二节 《子夜》:从手稿到初版的文本修改 ………………221
第十一章 “十七年”时期文本修改 ……………………………………235
节 主流作家的文本修改 ………………………………236
第二节 边缘作家的文本修改 ………………………………242
第三节 重要作品文本修改简况 ……………………………246
第四节 《新儿女英雄传》的本事、故事与文本修改 ……261
第五节 《山雨》的版本与文本演变 ………………………267
第十二章 新时期文本修改………………………………………………275
节 文本修改情况概论 …………………………………276
第二节 改与被改:论胡风的两个文本 ……………………285
第十三章 新文学手稿发掘与研究………………………………………293
节 20 世纪40 年代延安“大戏”演剧热潮中丁玲心态探微
——以萧三一篇剧评和一封书信为中心的考察…294
第二节 1979 年前后丁玲的言行、心态及若干史实
——以一封书信为中心……………………………305
第三节 秦牧《花街十里一城春》的稿签、手稿及其他 …317
第四节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手稿谈 ……………322
第五节 吴伯箫致雷加书信八通释读 ………………………327
第六节 徐迟书信三通释读 …………………………………334
参考著作……………………………………………………………………340
后 记………………………………………………………………………342
|
內容試閱:
|
序
张元珂是在山东沂南一个乡镇中学做了多年语文教师之后再报考我的研究生的。刚入学时,他的学术基础不是很好,理论思维和文字功底均有不足,但他有一个突出优点,那就是对学术有着虔诚的热爱与执着,能踏踏实实、勤奋刻苦地埋头读书。因此,两年研究生(提前一年毕业)下来进步很快。毕业后,他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先在研究部,后到保管阅览部,接触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大量珍贵史料,学术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学术视野进一步拓宽,学术水平日益提高,陆续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唐弢文库工作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珍贵的手资料,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版本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发表了许多开拓性的学术成果。这本《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就是他这几年研究成果的结集,是他越走越宽的学术道路的见证,其进步之快、之大,令人高兴。
张元珂的学术研究注重文本细读、史料挖掘、论从史出,因此他的成果扎实而经得起推敲,虽没有多少花哨的理论,也没有多么华丽的文笔,但他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即使偏颇之处,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花大力气重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及其作品,力求发现并阐释被文学史弱化或忽视的内容。《主体焦虑下的意义生成》《艾芜的“牢狱之灾”与“牢狱叙事”》《刘白羽的延安之路》《1957:郭小川的心灵纠结与个体言说》《赵树理致徐懋庸一封信的文学史价值》等论文对曹禺、臧克家、唐弢、艾芜、赵树理、郭小川、刘白羽、梁斌等的研究,侧重对作家成长经历、创作历程或审美思想给予整体观照,但审视、求证的已不是学界业已形成定论的观点,而着重从有争议性的观点、新涌现的话题、被文学史家漠视或遮蔽的内容出发,展开重新评定,并试图呈现另一种存在样态或文学史风景。
在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领域,张元珂更是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就是其在中国新文学版本、期刊、日记、书信等文献史料研究方面个人成果的集大成。文学史上常出现一些因所依据版本不同而得出不同结论(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这说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史料的发掘、校对与研究是很重要的内容,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弱化。《论左联书刊的出版策略与传播效果》《1936:左翼期刊的创刊与左翼思潮的再兴起》《〈山雨〉的评价及版本问题》《〈尝试集〉的版本谱系》《释闻一多致臧克家信》《鲁迅与“左联”的书刊出版》《〈创业史〉(第二部)刊行始末》《〈青春之歌〉茅盾眉批本杂议》《〈红旗谱〉的版本体系、文本改写和手稿样态》《梁斌记忆中的左联保定小组》《湖畔诗人诗集版本流变及传播效果》《1979 年前后丁玲的言行、心态及若干史实——以一封书信为中心》《论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的茅盾眉批本——兼及“十七年”时期茅盾眉批实践的价值及意义》等都涉及文献史料的研究,包括新文学版本体系的考察,对期刊与左翼文学思潮关系的研究,对日记、手稿的校对与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支撑起了我们对新文学经典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的再认知,既有助于确证已有研究成果的合理、合法性,也有助于修正文学史研究中的不足或缺陷。他的版本研究,史料独特,眼光独到,尤其对眉批本、手稿本等的研究更是发前人所未见,有填补空白之功,对中国现代文学版本学的建构也有特殊贡献,不仅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而且呈现了很好的文献考证功力和越来越扎实的学术功底。
张元珂很有个性,对世俗的东西和人情世故不太在意,而是一门心思埋头做学问,读完硕士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到南京大学读了博士后,在这个过程中,他学术研究的良好潜质和个性特点正在逐步显现。这表现在:其一,不读“死”书,也不做“死”学问,强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指向性,善于在文本中发现问题,在现象中生发疑问,着眼于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其二,注重学术基本功的培养,重视史料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他善于从新文学版本、日记、期刊、书信等史料角度,展开对于文学史的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大胆猜疑,小心求证,不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尊重学界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及声望,对众所周知的文学史常识、观点或定论尽可能少说或不说,如能发现新问题,就尽可能地多说,说透;在“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之间,更强调后者的能动地位。其三,强调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和研究性,在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时推崇“文本中心”范式,兼顾作者与读者,善于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可供阐释”的意义区分开来。他相信,任何文学批评都不应仅限于对当下文学的直接反应和发问,还应具有超越文本和历史的建构功能,好的文学批评应当容文学批评的鲜活性和文学研究的学理性于一体。其四,注重学术研究的整体性。他对每一个文本、作家或现象的研究,都能够和文学史构成互证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比如,“经典重读”中的话题就大都被置于文学史视野下展开论述,无论对具体作品的解读,对某个作家的研读,还是对史料的研究,都侧重发掘其与文学史的互动效果。
张元珂为人朴实,不浮躁、不虚荣,又肯吃苦、虚心好学。他的这本书所呈现的考证功力、思想活力、学术品质都值得称道。在个人的学术道路上,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正在阔步前进,相信以此为起点,他会为我们贡献更多更扎实的学术成果,并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是为序。
吴义勤
2021 年10 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