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HK$
96.8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
你当我好骗吗?
》
售價:HK$
120.9
|
內容簡介: |
《日本镜中行》是一次长达15年的研究的结果。艾伦?麦克法兰进入“镜中日本”之前,恰如漫游镜中世界的爱丽丝一样,也曾满怀西方人的预设,不料它们一一遭到了日本文化和习俗的挑战,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定见,屡次深入日本,重新估量这片奇异的国土。在这部富于洞见、惊奇连连、幽默风趣的著作中,麦克法兰解索了日本的各种谜题,包括天皇、宗教、礼仪、教育、种族、战争、艺术、家庭、民族性格,乃至饮食、性、犯罪,等等,不仅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本,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麦克法兰步履轻快地穿梭于古今之间,以学者的透视性目光洞察了日本的本质:一支又一支外来水系源源汇入一条奔腾长河,而它的底蕴永远是“变化的同一”——一个自有其完美逻辑的整体。
|
關於作者: |
艾伦?麦克法兰是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历任英国学术院院士、欧洲学术院院士。著述凡21种,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给莉莉的信》、《日本镜中行》、《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以上五种均有中译本)、《都铎和斯图亚特时代英格兰的巫术》、《重构历史共同体》、《17世纪牧师拉尔夫?乔斯林的家庭生活》、《资本主义文化》、《现代世界的形成》,等等。
译者简介:
管可秾,知名译者。尤以翻译英国政治、历史、文化著作见长。除翻译有英国著名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的多部著作外,还译有《激情与行动——十七世纪哲学中的情感》《碧河彼时——我的剑桥童年》《四大歌剧院》《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等。
|
目錄:
|
序 结伴而行
1 走进镜中日本
2 文化冲击
3 财富
4 日本人
5 权力
6 思想观念
7 信仰
8 走出镜中日本
日本主要历史时代
本书频繁征引的几位早期访日西方人
网站、参考书目及
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当爱丽丝进入奇境和穿越镜子的时候,她遇见了无数“奇人”,,他们纷纷为她解释他们的奇特世界,设法消除她的疑惑。同样,本书也是我与友人多次谈话、采纳多方意见、依靠众人支持的结果。自从我与妻子莎拉首次访问日本以来,十六年匆匆而过,其间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但在这里,我只能向少数几位表示感谢。
认知日本绝非易事。如果没有中村健一教授和中村敏子教授——下称健一和敏子——这两位日本朋友的帮助,我的尝试只会彻底失败;如果我不得不首先花上好几年工夫学习说日语和读日文,我就不会有时间开展本书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的各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会说日语,也不会读日文,我自然大力依靠当地的消息提供人士。譬如,日本好几位重要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代表作就不曾译成英文,我只能依靠健一和敏子概括介绍的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我们曾多次与健一和敏子讨论本书涉及的主题。迄今我和妻子已经访日六次,每次都与他们会面,并且经常结伴云游日本。无论是我们访日期间,还是他们访英期间,我们总是无休止地提问,他们则尽力赐教,仿佛义不容辞。他们这样做,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英格兰文化也深感兴趣,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希望表述自己观察日本的结果,表达由此而生的向英格兰学习的渴望。在日本,求知欲使我们变成了他俩的“孩子”,他们走进我们的无知世界,亲切地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理解。用英语工作需要移泽,所以他们的交流负担比我们沉重。
为了认识那些极其精明而且消息灵通的当代日本学者,必然需要恰当的中间人。健一和敏子利用自己的学术关系,介绍我们认识了一批对日本问题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为无数次极有价值的讨论创造了条件。
对于日本学者来说,开诚布公地批评外国长辈学者也非易事。但是我们的两位朋友格外直率,也非常自信,因此成为了出色的合作者和批评家。抱着诚恳的态度和原创的精神,他们评阅了我的大量草稿和论文。
我们的合作始于一封邀请函——请我讲讲西方的浪漫爱情观①。而我们双方由此发展起来的跨文化友谊,正是另一种形式的爱,令我和莎拉深为感动。这份爱不仅体现在知识和社交方面,也体现在他们为实现合作而做的许多琐事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健一为我们的大多数访日行程解决了资金问题,否则,频繁访问这样一个国度必然会昂贵到令人却步。
既然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共同探索的故事,是一番双方试图理解对方历史和文化的长期对话,那么,恰当的做法也许是在扉页上标明本书的合作关系。不过我们双方一致同意不这样做,理由很简单:尽管本书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健一和敏子的见解,但是终,构思和写作本书的仍是我自己。他们并不完全同意我所写的一切。因此有必要强调,纵然我们在一个联合研究项目中的互相合作渗透了本书的始末,但对本书观点负全部责任的却是我本人。
日本经济体系既是高度理性的、高度竞争的,又是互嵌的、“黏糊糊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性质曾令我十分困惑。中世纪经济史学家樱井英治教授向我说明历史背景之后,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我的疑问。1270年,中国的金属小钱币日益流入日本,日本人遂开始广泛使用货币;纳税也须用钱币而不能用稻谷,日本人遂开始生产商品以筹税金;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一个商品生产意义上的有效的市场经济遂告建立。
但是很奇怪,货币的使用并未像其他社会那样,延伸到各种社会关系上,而是局限于物的范畴,不侵入人际关系。劳动市场不受商品价格的影响。例如,东海道虽为当时日本的主干道,沿途的住宿费却是从14世纪到16世纪始终不变,尽管同期稻米价格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又如,木匠全年每一天都从日出干到日落,每一天的工时当然就不一样,但是无论冬夏,每一天的工钱却分毫不变。
为一位雇主打工,被视为一个人以劳动赠送的礼物,工资则是雇主对这份礼物的回报。所以日语表示工资的词汇叫作禄,意为“礼物”。健一解释说,过去日本人坚信金属钱币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能斩断社会关系,因此他们经常把钱埋起来,或者存放在特殊的地方,譬如存放在神社或寺庙里,那里甚至有放贷的僧侣呢。
敏子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来龙去脉。她说,日本人历来将支付商品的钱和支付服务的钱看作两码事。19世纪以前,学费的支付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的,支付手段通常是物,而不是钱。教师不能要求收取报酬,也从不开账单,更没有法定的取酬权。学费也不固定,由家长们自行商量出一个大致数额,所以教师经常收到不同数额的学费,皆取决于家长的贫富。如果一位家长开口问该付多少,会被认为很不礼貌。
19世纪后期庆应大学建立图书馆的时候,借阅费极低,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日本至今仍有各种“志愿”付费。敏子的弟媳是钢琴教师,但她发现简直不可能索取报酬,全靠学生家长凭良心办事。一般说来,家长付费的同时,还会择日,由此更加凸现了将学费视为“礼物”的观念。可见,学费的支付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内容,而不是冷冰冰的经济交易。日本的劳动合同也以礼物格式书写,将经济交易伪装起来,以免赤裸裸地直接付钱。显然,劳动报酬是应当作为礼物“包装”起来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日本历史上的大多数关系。譬如,武士被主人给予一种聘金,叫作恩,无论这份“礼物”多寡,武士为主人尽忠的程度必须一样。大商行的雇员亦如此。直到今天,日本的雇佣制度仍然渗透着一种感觉,仿佛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之深,远不是支付一份货币工资就能完事大吉的。雇员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一员,却不觉得股东是公司的真正所有权人。甚至今日,纳税依然被当作礼物。纳税人“赠给”政府税金,然后政府——据说是出于互惠和行善的动机——提供服务。日本人相信,他们不是在被征税,而是被请求献出以德报德的美意。
一方面是拿物说话的十足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交织的人格化体系,这种二元体系不合常规,但至今仍体现在日本的经济中。关于日本的二元经济,经济学教授吉川洋解释如下:制造业效率奇高,非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略强;制造业生产无数产品,却不吸引劳动力,吸引劳动力的是非制造业。他认为,从生产转向服务业,再转向世界水平的建筑业、银行业、零售业,日本其实并无优势。任何去日本各地旅游的人都能发现,宾馆、银行、商店等机构严重超员,这是因为,你对物可以无情,对人却必须体贴。
在许多非货币化社会,物和人受到同等的尊重,两者都陷入一连串复杂的互嵌关系;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人和物被视为同等的商品,两者都接受竞争的、残酷的、市场导向的待遇。而日本呢,是将这两种体系的元素结合起来:物属于竞争性的市场,人属于盘根错节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