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HK$
63.8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HK$
94.6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308.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編輯推薦: |
本书作者威廉?基根是一位深受多位英国名流赞誉的英国报人,他先后长期任职英国《观察家报》《金融时报》,并且在英格兰银行工作过多年。他从业60多年来一直聚焦英国经济报道。在书中他不仅详细分析了英国过去50年来发生的九次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还阐述了他对英国报业的感悟,此书为读者了解英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在这本内容生动且广泛的书中,作者为读者详述了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英镑贬值危机到脱欧危机的动荡发展历程。在讲述英国经济在这50年中从一个危机转向另一个危机的过程时,作者不仅穿插描述了其成功职业生涯中亲历的英国财经领域的各种轶事和回忆,还分析了英国脱欧是英国经济迄今面临的又一分水岭的原因。此书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英国经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独特视角。
|
關於作者: |
[英]威廉?基根 英国《观察家报》经验丰富的经济评论员,他于1977年加入该报。在此之前他在多家英国媒体从事经济态势和商业新闻编辑工作,其中他在英国《金融时报》工作了10年,还在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工作多年。此外,他担任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所长,谢菲尔德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客座教授。
|
目錄:
|
章 剑桥、舰队街和英格兰银行
剑桥
舰队街
《每日邮报和新闻纪事报》,1964年至1967年
重回《金融时报》,1967年至1976年
英格兰银行,1976年至1977年
《观察家报》,1977年至今
第二章 亲历九次危机
危机的背景
1967年:英镑贬值的前前后后
1973年:石油危机和三天工作制
1976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危机
1979年至1982年:施虐货币主义与 撒切尔衰退
1983年至1989年:劳森繁荣与萧条,及撒切尔余波
1992年:“黑色星期三”
2007年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
2010年至2016年:奥斯本的紧缩政策
2016年:英国公投和脱欧威胁
第三章 对话英国财政大臣
对话丹尼斯·希利
对话豪勋爵
对话尼格尔·劳森
对话约翰·梅杰
对话诺曼·拉蒙特
对话肯尼思·克拉克
后记
|
內容試閱:
|
引言
我之所以对经济产生兴趣,原因有二:一是期望悟彻政治辩论的意义,二是对希腊和拉丁文本翻译心生厌恶。20世纪50年代,报纸上充斥着关于英国经济问题的新闻——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我想弄明白这些文章究竟在写些什么——或者说,至少自己能够有更多的领悟。
关于希腊和拉丁文本翻译,情况是这样的:我曾是温布尔登艺术学院(Wimbledon College)文法学校古典六班的一名学生,也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Cambridge)攻读古典文学(the Classical Tripos)。尽管我一直非常感谢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带我接触——抑或说在我身上传播了——古典文学,而且我也很喜欢那些散文和诗歌,但是,翻译这些东西却让我倍感艰难。尤其是老师还要求我们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创作诗文,这更加令我感到苦不堪言。而且,我心里十分清楚是什么吸引我进了剑桥大学,不是我学的希腊语或者拉丁语,而是古老的历史。
没错,历史的确是我喜欢的科目。它包罗万象——古希腊哲学亦是如此。然而,正如我因为不愿毁掉自己对英国文学的热爱而没有将其选定为自己的专业那样,我放弃了研习历史转而攻读经济学,如此一来,我或许就可以一辈子研究历史了。
距今已显遥远的20世纪50年代,所有身体健康的英国男青年都必须到陆军、海军或者空军中服役两年。我在约克郡卡特里克兵营第五皇家坦克团接受基础训练时,参加过一位来自赫尔大学的经济学家举办的经济学晚间讲座。白天在阅兵场上进行了一天紧张的演习,到晚上时已是精疲力尽。尽管我认真做了笔记,但我知道我并没有听懂多少。多年之后,当我偶然再次翻看那些笔记时,这种感觉异常强烈。当时,我已经离开剑桥很久了。很显然,这位来自赫尔大学的学者讲得十分精彩,堪称一流。但是,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1958年至1959年,我被派往北爱尔兰司令部任职,在军官食堂进行的一次非正式讨论中,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我所展示出来的对经济学的无知,不得不说,到了令人尴尬的地步。
一位上校说:“假如经济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为什么不印更多的钱呢?”“是呀,”我们似乎都是这么想的,“只要给我们更多的钱,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破产了。”
不过,在场的人几乎无人意识到,他们触及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时,英国高层正在对此进行研讨,而那场激烈的辩论从此便不曾停歇过。
货币必须以真正的商品和服务为支撑。经济学新生喜欢问的问题之一就是如果把货币(或者更严格地说是货币存量)供应量增加一倍的话,会怎么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