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售價:HK$
85.8
《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售價:HK$
85.8
《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售價:HK$
76.8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HK$
107.8
《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售價:HK$
130.9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HK$
65.8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批评认知语言学是批评话语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既是批评话语研究下的一个分支,也是认知语言学下的一个分支。本书系统梳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与范围,既为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批评话语研究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劲的新动力。
內容簡介:
本书共十五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概述,包括第一至六章,第一章概述批评认知语言学在整个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位置和研究方法,第二至六章全面回顾、阐释批评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包括第七至十五章,第七至十四章是理论的应用研究,第十五章探讨批评认知语言学面临的挑战和研究趋势及建议。
本书兼具理论述介的系统性、评论的深刻性和案例分析的深入浅出,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既可作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又可供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学者以及对批评认知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關於作者:
张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的研究。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Lingua,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Frontier in Psychology,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外国语》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认知语义学研究》和《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
张天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语言政策。
目錄 :
目录
总序························王文斌 xiii
前言························张 辉 张天伟 xviii
章 概论························1
1.1 引言························1
1.2 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6
1.3 本章结语························15
第二章 隐喻、转喻与批评话语研究························16
2.1 引言························16
2.2 隐喻与框架化························18
2.3 批评隐喻分析························20
2.4 其他模态的隐喻························22
2.5 转喻与批评话语分析························24
2.6 意识形态与转喻························26
2.7 批评话语研究中的转喻识解操作························27
2.8 本章结语························35
第三章 心理空间、话语空间与趋近化理论························36
3.1 引言························36
3.2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38
3.3 话语/指称空间理论························42
3.4 趋近化理论及其应用························49
3.5 本章结语························54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的批评话语分析························56
4.1 引言························56
4.2 话语策略与认知机制························58
4.3 话语策略的识解解读························59
4.4 本章结语························70
第五章 van Dijk的社会认知与语境模式························71
5.1 引言························71
5.2 van Dijk 多学科语境理论产生的背景························72
5.3 语境研究的认知转向························73
5.4 van Dijk 多学科语境理论的核心思想························74
5.5 语境与话语························76
5.6 语境与社会认知························77
5.7 语境、情景与社会························79
5.8 本章结语························80
第六章 进化心理学与批评话语研究························83
6.1 引言························83
6.2 进化心理学与批评话语研究融合的整体思路························83
6.3 进化心理学与批评话语分析融合的分析背景························84
6.4 基于进化心理学分析的话语策略························86
6.5 评述与思考························96
6.6 本章结语························98
第七章 英汉政治话语中道德隐喻的对比研究························99
7.1 引言························99
7.2 理论分析框架························101
7.3 英汉”肮脏/干净”道德隐喻对比分析························103
7.
內容試閱 :
当次阅读基辛格撰写的《论中国》(On China),我惊叹于他独特的视角,他发现了中国的独特性——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均势外交”的概念。为何中国的历史学家没有看到这一点?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基辛格是一个外国人,可以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及其历史,视角的转换可以使人看到新颖的、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人们在观点上的差异在于他们如何识解(construe)他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与社会(Pinker 2008:3)。《批评认知语言学》(Critical Cognitive Linguistics)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一个老的话题,即批评话语研究(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CDS)。本书所探讨的是语言表达与认知识解(cognitive construal)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在人们的意识形态、观点与立场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综合和全面的语言学理论(张辉、杨艳琴 2019)。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以使用为基础的(usage-based)和以体验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语言系统本身,关注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而不是语言系统在话语与语篇中的实现(Hart 2019:1)。本书探讨批评话语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批评认知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是批评话语研究下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下的一个分支。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提出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我们可以将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称为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萌芽形式之一(Hart 2019:9),其发展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理论和应用分析都有待进一步发展。语言是以使用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构成说话人语言知识的结构和组织原则是通过语言使用展现出来的,语言结构是为了完成说话人的交际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反映了他们的交际目的(Evans & Green 2006:108)。语言是以体验经验为基础的,同时又与社会文化相关联(Hart 2019:1)。与语言形式相关联的许多意义在我们形成概念前就从我们的经验之中发展出来,与我们的身体相互作用。我们观察物理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得出的经验是我们基本的经验,并由语言所吸纳(Johnson 1987:206)。其他与语言形式相关的意义是百科全书式的,来自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团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经验(Fillmore 1982;Lakoff 1987:113)。从以上两个认识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观点:一是语言并非由专门的语言模块所表征,而是利用多种现存的认知系统表征;二是语言理解与产出中的认知过程并非语言所独有,而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了一些内在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感知和思维等,这些认知过程在其他的领域也起作用。这些认知过程的本质是概念上的。语言的结构和过程在形式上并非纯粹是命题上的和计算的,而是概念上的和想象的(Hart 2019: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语言相关的概念过程,包括范畴化、隐喻、转喻、概念整合、图式化、选择性注意、图形—背景分离、视角与指示(deixis)等。这些概念过程建构与语言表达相关的意义,当在话语中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时,我们就以某一方式识解这一情景。这些概念过程一旦用于语言描写,我们便称之为”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Croft & Cruse 2004:59;Langacker 2008:4)。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石,这使得认知语言学特别适用于CDS,阐明篇章选择对读者或听者的影响。不管是形态屈折变化还是词汇与句法结构,句子的每个方面都包含识解。当说出一个句子时,我们会潜意识地组织要表达经验的每个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把语言看作一组用于建构意义的提示。通过不同的识解,我们在交际中共同关注和处理意义建构,语言使用引起的概念化(conceptulization)是在语义丰富的、动态的和主体间共享的表征中向听读者传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目标情景(Hart 2019:3)。尽管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其研究都是以使用为基础的,但多数研究均使用作者自己编写的例句,这些例句都是句子层面的,脱离了具体的使用语境。这些语料无法反映真实的语言,因为真实的语言在话语中作为语篇的一部分出现。话语与语篇处于空间—时间中,也同时处于社会—文化中,话语发生的语境超出”这里”与”现在”即时的情景坐标(situational coordinate),可以吸纳更广泛的体制场境,包含话语背后的知识、信念、价值观、规范、常规和期待(Hart 2019:4)。话语与语篇反映了人们真实的语言活动,话语中产生的语篇展现了不同的语体或体裁。语篇是由社会语境与其产生的交际体裁所构成的,同时后者又构成了前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