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140.8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93.5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195.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97.9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 
     
      
      
         
          | 編輯推薦: | 
         
         
          |  
            理学与心学是否对立?从朱子到阳明,儒学经历了怎样的因沿损益?复旦大学吴震教授从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带你一览宋明理学的思想意蕴与理论辐射力!
           | 
         
       
      
      
      
      
         
          | 內容簡介: |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 “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重思想发展的前后关联,从“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来审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宋明理学的衰落与明清学术嬗变勾连起来。二、谋篇布局上,以问题空间取代个案人物的线性结构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学史以人头或学派来安排叙述的写作方式,凸显宋明新儒学的哲学性。三、简明扼要,突出对问题本身的脉络梳理及事实叙述,剔除与核心问题无关的细节讨论。
           | 
         
       
      
      
      
         
          | 關於作者: | 
         
         
          |  
            吴震,京都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井上圆了国际学会理事、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明清劝善思想、东亚儒学特别是日本儒学。主要论著有:《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罗汝芳评传》《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颜茂猷思想研究——17世纪晚明劝善运动的一项个案考察》《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论集》(2016)、《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中国政教问题再思》等。
           | 
         
       
      
      
      
      
         
          | 目錄: 
           | 
         
         
           
            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
 目 录
 讲 导论:思想史意义上的“近世中国”001
 一 唐宋变革与近世中国的思想走向002
 1. 唐宋变革004
 2. 近世中国007
 二 “刺激-回应”模式的问题省思010
 1. 新儒学源自哲学的批判意识011
 2. 新儒学源自文化的担当意识013
 三 儒释道三教的交错与儒学复兴014
 1. “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014
 2. 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共同智慧018
 四 研究史的回顾与问题的展望021
 1. 问题的反省与展望021
 2. 一份简要的阅读书单024
 第二讲 广义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026
 一 作为思想运动的宋明理学思潮026
 1. 道学、理学、新儒学027
 2. 何谓“广义宋明理学”?030
 二 关于宇宙的认知图式:理与气032
 1. 理气的建构033
 2. 理气与体用034
 三 关于人生的实践进路:德与知036
 1. 德性之知037
 2. 德-知之争038
 四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称谓来由043
 1. 四海共宗朱子学043
 2. 世遂有“阳明学”045
 第三讲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理学化047
 一 汉唐经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嬗变047
 1. 汉唐经学的演变及其特征048
 2. 对汉唐经学的“思想突破”050
 二 新经典的形成:四书系统的建构053
 1. 《大学》《中庸》的独立053
 2. 《四书集注》与“四书学”056
 三 经典诠释的重建与理学化思潮059
 1. 注重经义的风气出现060
 2. 经学理学化的展开062
 四 礼与理:礼教思想的社会化067
 1. 何谓“礼不下庶人”?068
 2. 礼即理与以理释礼073
 3. 《家礼》学的出现075
 第四讲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思想时代079
 一 朱子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079
 1. 接续洛学079
 2. 东南三贤083
 3. 参悟中和085
 二 阳明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092
 1. 格竹事件092
 2. 龙场悟道095
 三 作为理学传统的朱子学099
 1. 理学道统论的重建099
 2. 二程对道学的建构102
 四 作为心学传统的阳明学106
 1. 心法、心传与“心学”106
 2. 象山学旨趣:心同理同109
 3. 朱陆之辩及其问题所在114
 第五讲 理学与心学的哲学基础120
 一 性即理与天理观的重建120
 1. 性即理与性善证明121
 2. 天理观的形上建构124
 二 心即理与心性论的重建128
 1. 心即理与心外无理129
 2. 心即理与心外无物133
 三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136
 1. 理一分殊与具体普遍性137
 2.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论140
 四 良知自知与当下呈现143
 1. 良知自知与自反自证144
 2. 良知遍在与当下呈现148
 第六讲 宇宙论、本体论以及气学问题154
 一 从气化宇宙论到本体宇宙论155
 1. 太极即理155
 2. 太虚即气160
 二 实理、实体、实有的观念论166
 1. “天下无实于理”的实体观167
 2. 良知即天理的实体化趋向172
 三 朱子学的理气宇宙观181
 1. 理在气先与理在气中182
 2. “理生气”何以可能?185
 3. 不离不杂:理气二元论193
 四 阳明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196
 1. 一气流通与良知学宇宙观197
 2. “生之谓性”的意义重估199
 3. 气质何以通向道德?202
 第七讲 儒家仁学的本体与价值的重建208
 一 二程仁学的本体论建构209
 1. 仁性爱情与以生言仁209
 2. 仁道、仁理、仁体214
 二 万物一体与以公言仁217
 1. 万物一体217
 2. 以公言仁221
 三 朱子仁学四句的全面重建225
 1.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225
 2.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229
 四 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意义232
 1.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233
 2. 重建共同体的基础238
 第八讲 工夫论重建:格物与诚意243
 一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重建244
 1. 中和问题与居敬涵养244
 2. 以心观心与以心使心249
 3. 格物补传的工夫纲领253
 二 《大学》工夫是一套系统256
 1. 格物诚意是两个关256
 2. 格物诚意不是两事260
 三 物为意之所在的意知物266
 1. 心意知物的贯通267
 2. 意之所在便是物271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论274
 1. 良知一念与念念致良知275
 2. 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论281
 第九讲 儒家心性论的义理开拓286
 一 心体与性体的疏通287
 1. 心是“恁地神出鬼没”288
 2. 心性合一与知行合一293
 二 理欲与性情的分合298
 1. 存天理、去人欲299
 2. 道心与人心之辩306
 3. 即人心而识道心310
 三 无善无恶与心性本体315
 1. 晚年宗旨“四句教”315
 2. 无善无恶是谓至善320
 四 现成良知与晚明心学325
 1. 见在、现成与当下论326
 2. 现成良知与满街圣人332
 第十讲 结语:宋明新儒学的衰落与重振339
 一 后阳明学与明清学术之嬗变340
 1. 承体起用与因用显体340
 2. 儒学政治化与宗教化344
 二 从明清思想转型看戴震哲学349
 1. 戴震思想与宋儒批判350
 2. 由训诂寻义理的限制356
 三 传统与现实:儒学的时代性362
 1. 近现代新儒学的命运362
 2. 哲学、文化与新儒学365
 参考文献370
 后 记380
           | 
         
       
      
      
      
         
          | 內容試閱: 
           | 
         
         
           
            后 记
  严格说来,本书是一部教科书,而教科书须预先设定读者对象,这就需要说一下本书撰写的缘起。
  发愿写一本教科书,是在2019年2月下旬,距开学约一周才开始动笔,这是一门以大学本科生为对象的名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新课。然而完成之后回头来看,这部教科书却有点研究论著的特质,似亦可为研究生所参考。由于以前从没有这门课的备课记录可供使用,所以动笔之初,一直在担心写作的速度能否跟得上课的进度。后来事实说明,这个问题倒是其次的,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写教科书。
  早在20世纪80年代留学国外时,就听说过教科书在国际学术界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教师在课堂上也从来没有指定某部教科书的习惯。于是,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观念,以为教科书只是对某学科基础知识的介绍或罗列而已。不过,事实的另一面是:许多著名学者尽管对通史类的教科书不以为然,但却很重视撰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的通俗读本(在日本叫作“文库本”),这类读本往往具有教科书与研究论著的双重特征,例如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毋庸讳言,本书的写作受此启发,不过为示区别,加了一个副标题“宋明理学纲要”。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决定写一部以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为对象的教科书,是因为我在心底里有一愿望,想尝试一下能否将教科书写得有些学术味。为此,在动笔之初,就为自己定下了三方面要求:
  ,打破哲学史按人头或学派来安排叙述过程的线性处理方式,而突出哲学史中的问题源流及义理脉络,以问题空间取代个案人物的线性时间的结构方式,更好地凸显宋明新儒学的哲学性;
  第二,对于教科书需要做到知识点的详尽罗列必须尽量克制,同时又要照顾到基础教育对于广泛知识性层面的重视,所以必须减少烦琐的概念论证,而要突出问题本身的脉络梳理及事实叙述;
  第三,与上述两点相应,在事实叙述和观点论述的过程中,要紧扣核心问题的环节,剔除所有与核心问题无关的细节讨论。所以本书一概不出脚注,原文引用也尽量克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至于这部教科书是否可以兼得学术论著的身份,或可作为教学之外的学术参考书来使用,这要由读者来终定位。
  
 吴 震
 2019年8月17日
 于复旦光华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