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生存与尊严:律师定位与展业方法(第四版) 》 售價:HK$ 74.8 ![]() 《 水电项目鱼类增殖放流技术实践 》 售價:HK$ 85.8 ![]() 《 出版的力量:清末至新中国初期的知识分子与工业化出版 》 售價:HK$ 77.0 ![]() 《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修订版) 》 售價:HK$ 79.2 ![]() 《 正学堂稿(全二册)《儒藏》精华编选刊 》 售價:HK$ 151.8 ![]() 《 五个夸张的数学故事:支持儿童直接建立数学思维 》 售價:HK$ 54.9 ![]() 《 书写中国:从书迹流变溯源中华文明史 尔文智识生活系列 寻根汉字追踪文脉溯源中华理解中国 》 售價:HK$ 173.8 ![]() 《 餐桌边的哲学家:论饮食与人类 》 售價:HK$ 52.8 |
| 內容簡介: |
| 《艺术哲学》是美国当代美学家奥尔德里奇的代表作,原作出版于1963年。本书是奥尔德里奇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一本哲学意味较浓厚的美学著作。此书共分四大部分:审美经验、艺术作品、各种艺术、艺术谈论的逻辑。作者以十分简练、概括的笔法阐述了最基本的艺术审美现象。同时,对当前西方流行的若干美学(包括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作了扼要的介绍,并结合艺术现象分析其立场观点,指出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及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倾向。 |
| 關於作者: |
|
关于作者
V.C.奥尔德里奇(Virgil C. Aldrich,1903—1998年),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 关于译者 程孟辉,上海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知名学者、商务印书馆编审、商务印书馆(国际)原总编辑。主要著有《西方悲剧学说史》《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目光——一个美学家的人文思考》等;译有《人的哲学》《艺术哲学》等。 |
| 目錄: |
|
目 录
导言 / 001 第一章? 审美经验 / 009 问题 / 011 超然和主观主义 / 017 幻觉说和现象主义 / 024 没有超然或幻觉的审美经验 / 031 一种新的阐述 / 035 对其他理论的运用 / 043 第二章? 艺术作品 / 049 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 / 051 一个启发性的解答 / 058 对其他理论的运用 / 059 材料和媒介 / 064 形式、内容和题材 / 073 表现和再现 / 084 第三章? 各种艺术 / 99 建筑和雕塑 / 101 绘画和摄影 / 108 舞蹈、戏剧表演和哑剧 / 118 音乐 / 126 文学 / 132 第四章? 艺术谈论的逻辑 / 143 艺术描述 / 144 艺术解释 / 161 艺术评价 / 174 参考书目 / 189 索? ? 引 / 199 |
| 內容試閱: |
|
导? ? 言
现象,通常是指某种激发人们对其进行思考的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说,存在着艺术现象。我可以把这些现象称 为艺术事实(data),但是,这种称呼却无法表达出这类能 激发人们提出问题的事物的特征。然而,不管现象还是事 实,二者都是被给定的,它们都是出发点。所不同的是, 现象是一种被许多问题包围起来的模糊不清的事实。 那么,什么是艺术现象呢?回答这个问题似乎需要例 证。下面便是几个例证。让我们来考察一幅绘画或一座雕 像的媒介。你把它看作是某种东西。你在颜料或青铜中看 到某种东西,它由于某种形象而生机盎然。但是,奇怪的 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是由于媒介的“透明性”。它同人 们透过窗玻璃或在镜子中看到某物是不一样的。镜像并不 是体现在媒介中;与艺术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它奇妙地脱 离了媒介。如果你坚持认为镜子就是体现镜像的媒介,那 么,你就应该注意到,镜像与镜子的玻璃及其他材料之间 的关系,与塞尚的绘画《圣维克多山》中山的形象同涂有 颜料的画布间的关系是不同的。镜像的这个特点使它成为 一种令人好奇的现象,它引起认识论者的极大兴趣。而那 种经过艺术家的巧妙处置而变得富有生气的“不透明”的 艺术作品,则成为艺术哲学家感兴趣的现象。 与此有关的是艺术作品的空间现象。在某种意义上, 甚至音乐和诗歌也是具有体积的,而有趣的问题是,这是 什么意义上的体积呢?一个货车驾驶员也是根据时间和空 间性质去看艺术作品的,但这种时空性质却实难与作为审 美经验客体的时空属性相并存。我认为驾驶员所根据的时 空性质是指事物的平面性或厚度等等。按照这种观点,涂 有颜料的画布是平面的,但是,你却“在这幅画图中”看 到了一个立体的苹果。 这些例子展示了一种幻象般的现象,它驱使所有的艺 术哲学家去思考下述问题: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究竟 是什么?它是真正在我们面前存在呢,抑或在某种意义上 只是一种幻觉?奥赛罗 a 真的闷死苔丝德蒙娜 b 了吗?有趣 的是,两种相互排斥的说法——它们都考虑到了这种现象 的明显特征——不仅可能,而且的确已经被人提了出来。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如果不对包含在以上陈述中的关键 性概念和这种现象本身作更精细的考察,就不能对此作出 回答。 还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即艺术作品看上去是某种 东西或与某种东西相像。意识到和证实这种惊人的相像性, 并不需要先观看艺术作品,然后再观看艺术作品所再现的 东西,对其加以比较。如果这一再现具有审美性质,你就 必然会把再现的事物看作就位于艺术作品之中。这种情况 当然不同于人们看到并证实例如同年出厂的一辆雪佛兰牌 汽车和一辆别克牌汽车之间的那种相像性。而且,使人更 难于理解的是,艺术甚至还能再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于是,另一种现象又显现了出来,即艺术中的再现是 怎样区别于表现(艺术的表现性)的,它们彼此之间是一 种什么关系。按照严格的审美观点,似乎常常只有表现性 才有价值。 此外,有许多艺术作品好像既不依赖于表现,也不依 赖于再现,它们是一种形式化的作品。在这些艺术作品中, 一方面似乎什么也未得到再现,另一方面,它们究竟表 现了什么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样,我们便遇到了有 关艺术表现的真正的难题: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仅仅是情感 吗?它是否可以表现事物的某些特性,或者说后者是否只 能被再现呢?而且,有许多情感的表现同艺术并没有关系。 例如你的邻居隔着一堵新的豪华的墙向你投过来的愤怒的 目光。可见,艺术中的表现这一现象同围绕着艺术的许多 问题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来谈谈形式。当你第一次听到一段音乐或看到一 幅绘画时,你当即便能准确无误地判定:这段音乐是莫扎 特的,这幅绘画是塞尚的。使你能够作出这种判断的是作 品的形式呢还是作品的风格?如果这二者有区别的话,其 区别又在哪里呢?艺术作品的媒介和题材好像同艺术作品 的形式和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自足 的东西;然而,处于作品之外的和被作品所再现的东西, 不恰恰就是题材吗? 与这种现象相关的是艺术家同日常生活及其价值的具 有矛盾性的暧昧关系。一方面,艺术家确实似乎远离生活, 陶醉于自己艺术作品的自足之中,并且不懂得究竟怎样生 活;而另一方面,艺术家同生活的关系较之非艺术家同生 活的关系又似乎更密切,因而能揭示生活的奥秘。有句古 老的格言:他能拯救别人,却不能拯救自己。艺术家同人 世生活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是很引人注目的。而且,如 果其他人要想体验艺术作品中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东西的话, 他似乎也应当置身于艺术家与其艺术作品之间的那种令人 迷惘不解的关系中。 …………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