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以戏曲现代化研究为背景的艺术评论自选集,被列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的“海派文化艺术研究系列丛书”。
本书按照“永恒的搅局者”“当代戏曲研究”和“文艺评论与对接”三个部分,编排了14篇论文或访谈,比较有代表性地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文化研究的成果。
全书围绕上述三个部分,分别编排了相关专题论文。既有关于福柯与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和艺术人类学对于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启示等理论层面上的思考,也有在现代戏曲评论中从文化建设、现代精神和女性意识等方面的思考,体现出强烈的理论色彩和个人的独特视角。
|
關於作者: |
吴筱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从事文化研究,近年来研究兴趣聚焦于现代都市戏曲的实践历程、多重内涵与文化潜能。曾主持“文化大都市建设与政府作用研究”“上海世博会文化效应研究”“上海创建全球城市的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研究报告”“艺术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功能研究”“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发展研究”等局级课题十余项。在《戏剧艺术》《上海文化》《东方艺术》《中华艺术论丛》《上海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第三十四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二等奖、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青年学术论文评优活动优秀论文奖、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入围奖。
|
目錄:
|
目录
前言
一个视点
3 /永恒的搅局者——福柯与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
他者与她者:当代戏曲研究
21 /艺术人类学对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启示
34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现代民族文化建设的迷思与自觉
57 /女性戏曲之一.种——李莉戏曲剧作的文化分.析
79 /言情与崇高——从《北地王》看越剧女性视角的发展
103 /新时代上海越剧院发展研究(2012—2022)——国家话语、地方文化与剧种特色
棱镜与断面:文艺评论与对谈
131 /女性与底层:弱势者编码的失.范——沪剧《挑山女人》内.外
140 /浅谈主题创作的价值建.设——以扶贫越剧《山海情深》为例
151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观察.一.——女性意识与现代精.神
157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观察.二.——莫将浮华当创.新
167 /乌镇戏剧节:游乐园里的表演.秀
172 /艺术如何介入乡村振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启示
177 /越剧:构建一个女性的世.界
186 /反抗、解读与想.象:女团选秀节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
內容試閱:
|
前言
建构一种有用的,而不是无害的客观性学说。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
这本书收录了笔者近年来的一些文化研究和评论文章,有思想叠进的痕迹,但基本遵循内在一致的评述逻辑,希望呈现较为清晰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关怀。这些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当代戏曲的,这当然与个人的趣味相关,但兴趣的根源,则是戏曲作为一种非资本主导的当代文艺实践的特殊境况。还有部分内容涉及艺术乡建、综艺选秀等主题,有一些是思考的片断,有一些还在继续延伸,拣选于此,补充目光的景深和视域。但无论是戏曲,还是其他文艺实践,都不是作为自律的艺术“黑箱”被关注,而是作为多重力量并行的文化场域被审视——审视结构的固化和板结之处,也尝试捕捉弱音和别样的可能 性。
第一部分是一个理论视点,也可以代表我这一阶段的研究立场。无论是福柯对权力运作形态抽丝剥茧般的揭示,还是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们对松动僵化的文化话语结构的热情、对缝隙和边缘生命力的高度敏感,都与我个人的经验相贴合,成为学术观察与思考的基点。仍有必要强调女性主义立场的重要性——正如反复提醒却总被无视的说明——女性主义不是本质化的“女人主义”或庸俗化的“性别对立”,而是对弱者经验和边缘视角的重视与关切,是对权力结构和竞胜逻辑的提醒与警惕,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对话性的热望与创 造。
第二部分是当代戏曲的研究专题。20世纪以来,在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一直面临着“自我他者化”的困境。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急需重建,戏曲作为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受到重视——却呈现出愈加景观化和内卷化的发展态势。当代戏曲实践仍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使其与资本主导的现代文化工业形态拉开距离——但这个距离是否创造了有效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生产逻辑,是否涵养出别样的现代文化主体性,则是急需提问和检视的。另一方面,与所有边缘化的文化领域一样,戏曲不意外地成为女性创作者活跃的场域:她们在当代戏曲实践的主体化建构过程中挣扎与奋进,持续发出微弱但独特的声音。“她者”的实践不必然意味着破局的可能,却蕴藏着异质的想象和经验——但这也是有待自觉和提炼 的。
第三部分收录了一些评论和对谈文章。它们大部分是经由对文艺作品/现象的即时反馈,尝试触碰时代文化症候的表征之处。这些片断的呈现还基于这样一种担心:那些新生或异质的文化力量,常常快速向固有的结构和逻辑滑落,或者被紧紧包裹在局势之内,难以分辨。无论是凝固的过程,还是异质性的价值,需要及时的记录,更需要语言赋予其形态,使其至少成为可被追溯和记忆的、“片面客观”的阐释碎片。这是未来要持续开展的工作,也但愿这些文章已部分开启了这个方 向。
这本书里的文章大部分都写作于2018年之后。在此之前的十多年,我的精力更多被活跃的民间社会活动与文化实践所吸引——无论是剧场、沙龙、放映会、读书会,还是街头艺术行动、另类文化空间,都向我展现出“边缘人”“弱势者”和“人民大众”的复杂意涵及多样化的生命逻辑,也使我真正介入过那些奋力生长的草根文化实践,创造出连接和对话,也体会其可贵与艰难。这些历程,赋予了我“局外人”的自觉,也给予了我审慎的目光:关于什么是“主流文化”,也关于它的困境、裂缝和机 遇。
此书出版得到了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海派文化艺术研究系列丛书”的资助,特此鸣谢,也希望书的内容能配得上“海派文化”的开放与多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