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海外中国研究)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HK$
74.8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HK$
87.9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HK$
53.9
|
編輯推薦: |
1、简体中文版200万册精装纪念版,上市十周年作者全新序言!
全彩明信片随书附赠 33幅英伦木刻插画
2、本书改编电影热映中!
4、热销十年,感动三十余国读者,各大媒体、名人、权威机构一致好评推荐,入围布克文学奖&英联邦图书奖;
5、一个与我们所承载的一切达成和解的故事!有关于爱情、亲情、孤独,那些隐秘的伤痛、亏欠的爱,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6、十年过去,哈罗德的千里跋涉依然让我们看到自己!
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你才发现,哈罗德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7、双封精装,内文全新勘校。
8、“若是这本书以某种方式曾减轻、 抚慰了某个人的痛苦,或是让从前感到无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那么它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它的期待。” ——蕾秋·乔伊斯
|
內容簡介: |
简体中文版200万册精装纪念版!
本书改编电影热映中!
热销十年,布克文学奖&英联邦图书奖入围之作
上市十周年作者新序 全彩明信片随书附赠 33幅英伦木刻插画
一个人,87天,627英里,哈罗德的千里跋涉让我们看到自己!直面隐秘的伤痛,弥补亏欠的爱,打开伤痕累累的心让阳光进来!
65岁的哈罗德默默无闻了一辈子,儿子英年早逝,妻子莫琳和他分居,在一个星期二,哈罗德收到了一封来自老友的告别信,为此他踏上了拯救朋友的朝圣之旅——只要我走,奎妮就能活下去!
一个人,65岁,87天,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
“我一辈子什么都没做,现在终于尝试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这趟旅程。”
这是一封告别信开启的冒险之旅,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哈罗德深入自然风光的旅程,也是他得以深入自己黑暗角落的一次旅程。
“我写下这个关于一个男人动身去拯救他人的故事,这是我的逃避,是我恢复理智的方式。一定意义上,也是我去发现自己复杂、失控的悲痛另一面的方式。”
“若是这本书以某种方式曾减轻、 抚慰了某个人的痛苦,或是让从前感到无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那么它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它的期待。” ——蕾秋·乔伊斯
|
關於作者: |
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
1962年生于伦敦,作家,BBC资深剧作家。2007年获“Tinniswood年度广播剧奖”。她还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国家剧院担任主要角色。
父亲罹患癌症,促发她写出小说《一个人的朝圣》。“我写下这个关于一个男人动身去拯救他人的故事,这是我的逃避,是我恢复理智的方式。一定意义上,也是我去发现自己复杂、失控的悲痛另一面的方式。”
小说在2012年出版后便掀起阅读热潮,入围当年布克文学奖及英联邦书奖。蕾秋也凭借此书荣获当年“英国图书奖年度作家”,2014年,再次入围“英国年度作家”短名单。
|
目錄:
|
目录
1 哈罗德与信 001
2 哈罗德、加油站女孩与信仰的问题 012
3 莫琳与电话 020
4 哈罗德与客店旅人 025
5 哈罗德、酒保与没有孩子的女人 039
6 莫琳与谎言 057
7 哈罗德、远足的男人与喜欢简·奥斯汀的女人 062
8 哈罗德与银发绅士 082
9 莫琳与戴维 092
10 哈罗德与提示 097
11 莫琳与临时医生 110
12 哈罗德与骑自行车的母亲 117
13 哈罗德与医生 131
14 莫琳与雷克斯 147
15 哈罗德与全新的开始 156
16 哈罗德、外科医生与著名演员 168
17 莫琳与花园 184
18 哈罗德与决定 194
19 哈罗德与旅程 204
20 莫琳与公关代表 209
21 哈罗德与跟随者 217
22 哈罗德与朝圣者们 230
23 莫琳与哈罗德 240
24 哈罗德与里奇 251
25 哈罗德与狗 264
26 哈罗德与咖啡店 277
27 哈罗德与另一封信 284
28 莫琳与来访者 287
29 哈罗德与奎妮 294
30 莫琳与哈罗德 307
31 奎妮与礼物 313
32 哈罗德、莫琳与奎妮 315
附录 蕾秋·乔伊斯 & 夏洛特·罗根对谈 322
|
內容試閱:
|
愿它抚慰过你
——中文版十周年序
当我坐在这儿,为《一个人的朝圣》中文十周年纪念版创作一篇序言,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若是十年前你告诉我哈罗德会走多远,一路上他会遇到多少读者,我很可能会放声大笑。然而,正如哈罗德的徒步旅行带他走向了世界,我所写的这本书对我而 言也是如此。像他一样,我也经历了遥远的旅程,去过许多地方, 与来自不同小镇、不同城市乃至不同国家的读者畅谈。
多年来,人们问我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的朝圣》会成为世界畅销书?它能给新一代的读者带来什么?这些问题我都感到 难以回答。一直以来我都坦陈这样一个事实:当父亲告诉我他罹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时,我的人生被撕开了一个无法弥合的大洞,而正是这时,哈罗德·弗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因此,这本书是我将那些令我崩溃、混乱、感到孤独的所在,构筑成与之相反的一种美好的、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事物的方式。虽然此书的灵感源自我深刻的个人经历,但这尚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将其放在心上,或者说究竟为什么读者可能还会继续如此。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我确信其中一部分是时机的缘难以回答。一直以来我都坦陈这样一个事实:当父亲告诉我他罹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时,我的人生被撕开了一个无法弥合的大洞,而正是这时,哈罗德·弗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因此,这本书是我将那些令我崩溃、混乱、感到孤独的所在,构筑成与之相反的一种美好的、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事物的方式。虽然此书的灵感源自我深刻的个人经历,但这尚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将其放在心上,或者说究竟为什么读者可能还会继续如此。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我确信其中一部分是时机的缘故。可以说宇宙中有一个小洞,而哈罗德·弗莱恰巧(暂时)将其填上了——这个小洞关于行走,甚至还关于没有手机的生活。
(回想 2012 年,我们还不像 2022 年这样如此依赖手机。社交媒体才刚刚起步,我们还在用现金或刷卡支付。如今出门若是把手机落在了家里,可真是个不小的麻烦。)我并非刻意将哈罗德·弗莱
塑造成庸常之辈,不过他确实是个沉默寡言的普通人,读者常常可以从他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他也因循了始于乔叟 1 的《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 Tales)和约翰·班扬 2 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的原型范式——一个踏上心灵之旅的人。尽管他没有宗教信仰的引领或支撑,但他试图寻找救赎。即便我们不是徒步者、我们离不开手机,在哈罗德的旅程中依然有一些东西是许多人都
可以理解的——那就是这种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哈罗德深入自然风光的旅程,也是他得以深入自己黑暗的角落的一次旅程。
不过,直到 2018 年我被邀请到中国进行图书巡回宣传活动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这本书的吸引力。此前我从未去过中国。我不知道等待着我的将是怎样美丽的一个国家,也不了解那里的人们。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大!(英格兰是个很小的岛屿。)尽管我努力学习基础的词汇,尽我所能地学习如何用中文写我的名字,但是不论是我听到的还是看到的都不是我所熟悉的。身为写作者,这是一种奇怪的经历,虽然我们喜欢站在事物的边缘做旁观者,但是却很少处于这种感到自己十分渺小、失去控制、力不从心的境地。中国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我不知道如何搭乘火车,不清楚该怎样问候他人,不了解如何购买食物,我甚至不认识我吃的东西是什么。就像哈罗德,我变得既茫然无措又彻底依赖上了他人。
当你身处异国感到失去自我时,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疲惫是自然的。不过,眼前的一切突然变得如此明亮而斑斓,你会有一种坠入爱河的感觉。我记得抵达北京的个夜晚,耳畔传来的声音、姿态万千的景象、映入眼帘的色彩,甚至是空气中的味道,都深深震撼了我。我还记得我看见一对对恋人在湖边 1 的黑暗中起舞,那一刻我心想,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夜晚。一个人对你微笑时,就像是对你抛下了锚。在中国,我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微笑。
我还遇到了很多有着不同年龄和不同人生际遇的读者,他们对我诉说着这本书的善意。我意识到——虽然我在中国人生地疏——但是我们都在寻找着善意,不分地域,不论国度。做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比做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感觉要好得多。我们时常会在书中读到这份善意,这种心灵相通的共鸣,会再次让我们回到当初被触动的那个瞬间。不过,善良并不仅仅是待人友善。善良还意味着要认识痛苦,要走出你所在的舒适圈。去做一个客人,就像我在中国时那样,当我熟稔的处事方式渐渐瓦解,我看见了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依赖他人。哈罗德的故事创作完成后的这十年来,现实又将诸多的考验和令人发怵的磨难摆在了我们面前。
但是我想说,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未曾改变。正如莫琳所说,如果我们不去努力了解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人生就没有希望了。哈罗德终经历了一场自我宽恕与治愈之旅,只有当他找到勇气走向外部世界,成为一个客居他乡的陌生人,这一切才得以发生,才得以再次被唤醒。
于是,我回顾十年前的自己,发现这不再是一个关于我弥留之际的父亲的故事,而是与我们所承载的一切达成和解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可以让我们进行反思的时代,一个关于同情、失去、原谅以及与土地的关系的故事或许依然能够找到它的位置,这点我并不意外。若是这本书以某种方式曾减轻、抚慰了某个人的痛苦,或是让从前感到无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那么它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它的期待。
谁知道呢。期待这本书也能为你带来同样的慰藉。
王烨炜 / 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