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編輯推薦: |
★ 现代人需要尼采!尼采诊断社会与文化、生命与自我,引导你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真我:“自由的精神是例外,受制的精神才是常态。”羊群心态是一种社会疾病、利己主义并非缺点、阐释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接受自己的疲惫……尼采犀利地指出存在于社会与文化中的病态,强调人的独特性和真实性。本书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细致剖析了尼采的思想,引导你在当下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与复杂的文化影响下寻找自我,坚守内心。
★是对尼采个人特质的解析,也是对尼采原著的导读,帮你轻松入门“狂人”哲学:创造独特的表达方式、擅用比喻、给自己治病、敢于挑衅、成为“日神”、认为“遗忘”是必要的……作者抓住尼采34个鲜明的个人特质,剖析特立独行的尼采与众不同、影响深远的原因,结合尼采原著,讲明权力意志、永恒回归、虚无主义等经典理论与概念,让你有兴趣、有勇气、有能力走进尼采哲学。
★沉浸式思考与个性化路线,互动式文本提供“私人定制”的阅读体验:尼采的生命催生出无数的人生可能性。在每章对尼采思想的解析后,“像尼采一样思考”小节向你发出“灵魂拷问”,邀请你跟随尼采的思路审视自己的生活,看清自己的内心;“个性化路线”小节为你提供阅读顺序的建议,
|
內容簡介: |
尼采为什么说自己是心理学家?他如何给自己“看病”?他的“贵族情结”是怎么回事?他为何崇拜日神?他主张的“权力意志”“永恒回归”“虚无主义”等概念与理论又是什么意思?
尼采这位特立独行的“疯狂”哲人的理论与著作总是给人留下“难懂”的印象。现在,本书作者纳塔内埃尔·马赛洛带你真正打碎这种“滤镜”,让你走进尼采的人生与世界,听他如何“说”,懂他“怪”在哪儿。全书以尼采的34个个人特质为主题,细致地介绍了其人、其思想的不同方面。疾病、疗愈、谱系学、自由精神、利己主义……通过逐一理解尼采人生中的这些关键词,你将了解他为何在整个世界哲学史上都如此独特,也能学会像他一样,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每章结束,作者还会以专门板块引导你独立深入思考、培养你的哲学思维,并如心理测试般为你提供个性化阅读路线。来吧,学会用尼采的态度面对生活,直面自己心底的声音,正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不完美”,活出真正的自我。
|
關於作者: |
纳塔内埃尔·马赛洛(Nathana?l Masselot) 著
纳塔内埃尔·马赛洛是哲学博士、教师和哲学治疗师。他对尼采的作品及其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另著有《哲学疗法:通过哲学解放自己》。
|
目錄:
|
前言 尼采,熟悉的陌生人!
阅读指南
导言 让我们勇敢出发!
1 尼采是位敏锐的心理学家
2 未来的哲学家
3 一种完全没有“性别差异”的哲学?
4 哲学家之间的对局
5 警惕自己的习惯
第一部分 尼采,无奈之下给自己治病
6 每个人都是自己好的医生
7 用哲学治愈自己
8 疾病与“发疯”
9 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10 关于道德的谱系学研究
11 敢于挑衅,也敢负责
第二部分 尼采,自由的精神
12 颠覆与摆脱
13 自由精神
14 警惕概念陷阱
15 比喻的力量
16 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17 日神与酒神
18 历史并非单一真理
19 不要扮演受害者
20 遗忘绝非缺陷
21 本能是对个人特征的表达
第三部分 尼采时而很激进
22 羊群心态是一种社会疾病
23 敌基督者
24 虚无主义
25 成为孩子
26 新一代贵族
27 永恒回归
28 化疲惫为动力
第四部分 尼采这个人
29 优秀的欧洲人
30 培育与驯服
31 追求精神
32 利己主义并非缺点
33 命运之爱
34 意志,强大的意志
结语
|
內容試閱:
|
前言 尼采,熟悉的陌生人!
大家都知道尼采,起码听说过,但深入研究过他著作的人可真没多少。这位大哲学家和那些大人物有一点相似:常被人谈及,却少与人深交。钻研尼采当然再好不过,但我必须承认,潜心于某一本书可不是我喜欢做的事。还有太多别的东西等着我阅读、倾听、思索、体验……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没有充分的理由,怎么会去钻研某种新思想呢?尤其是这一位,还故意把书写得那么难读。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代表的哲学既令人心驰神往,又叫人琢磨不透——在哲学里,只要这两个形容词被放在一起,必定相互增强,双双实力倍增,说起来这也是件怪事!不过,经常读读他的作品,确实可以收获不少好处。他这个人特立独行,和他做伴,翻翻他的书,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尼采相当大胆,在阐述自己思想的时候,他会希望你不仅是名读者、不仅是名看客。他会邀你真正沉浸于哲学之中。
纵身跃入哲学作品之前需要怀有初的良善之心。手捧书卷的时候,你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对尼采而言,说“纵身跃入”,完全就是字面意思:跟随他的文字,我们将不顾一切地扎进“存在”,挖掘它的隐秘之处,直视它的阴暗面,体会它的、精妙和细腻。
尼采的哲学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尼采的思想以极其人性的方式描述了“存在”这个概念。在开读之前,我们可能还没做足心理准备,所以起初也许会有种类似落水的感觉,但别担心,借助他的话语,我们还能“浮”起来,并把握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摆脱数不胜数的假象之后,我们就会像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被释放的囚徒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尼采的帮助下,我们会不断地上下浮潜,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觉,并越发细致地编织定义我们存在意识的精妙网络。慢慢地,我们变得善于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的好恶,也更加了解作为个体的自己。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准备好从高处凝视、反思自身所处的文明。尼采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存在”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我们的疾病和我们时而令人恼火的对意义的追求。当我们甩掉了时间给予的负担,当我们抹去了文明在肌肤上刻下的痛苦烙印,当我们从深入骨髓、令人绝望的“人性”旧习中自我解放,尼采的哲学思想就会解读并释放我们的热情。
尼采的一生绝不能用幸福、轻松或平静来形容。他每天都要与疾病做斗争,寻找治疗方法,寻找适宜生活的地方,有时甚至需要寻找适宜生存的地方。他曾是大学教授,教古典语文学,而非哲学。任教期间,他无法得到同行的认可、身边人的理解,即便在他死后,这种情况也持续了很长时间。终其一生,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艺术上,他都怀有炙热而浓烈的热情,但其中常出现的情感是失望,典型的事例恐怕就是他和瓦格纳之间的那段往事。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曾深深背叛他。他的妹妹不仅和一名公开仇视犹太民族的激进分子结婚,还在尼采生命后十年里,在他身体非常衰弱的时候,以照顾他为由,严重篡改了他的哲学思想。
我们脑海中的尼采,思想犀利、精神永存,但在这些思想的背后,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人之存在的缩影。对个中原因,他会给出相应的哲学解释,本书之后也将对其逐一清晰展示。因此,尼采的书里绝不仅有他的哲学思想:通过书中的文字,我们总能看到他的人生,也能看到自己的人生。他不一定是可效仿的榜样,他更像是人生的一个样本。尼采的生命催生出无数的人生可能性,有成功,也有沉痛的挫败。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加深刻地了解作为个体的自己。虽然这听起来令人惊讶(因为这也太吹捧我们这些谦逊的读者了),但尼采的确说过,他也需要我们。在《人性的,太人性的》前言中,他写道:“为了治愈与康复,我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种信念,去相信,这样的人,并非只有我一个;这样看世界的,也并非只有我一人。”
对我们的关注,尼采并没有以现成的知识作为回报,而是大胆地认为自己或许能够做到“授我们以渔”:在尼采的邀请下,你将被邀请利用“诠释”来筛选自己的信念,评估自己的思想框架,并对自己的存在给出一份个性化的诊断结论。学会谱系学方法之后,你肯定能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你的”道德观念。你完全可以合理地期待从尼采那里获得这些好处。
为此,这本小书希望以谦逊但真诚的态度陪伴你在尼采的哲学世界里遨游,帮助你清晰地领会他的理论版图,然后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作为专门研究尼采的大量文献中的一员,我们这本书并不打算朝学术方向发展(当然,虽然不会处处指明,但本书内容还是会以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也不打算写成纯粹的娱乐搞笑书,当然,更不打算写成有关个人发展的诀窍集锦。我会努力做到将上述特点融合起来,其实这一点也来自尼采本人的想法。大多数时候他会相当主动地不让自己被贴上分类标签,不愿意被称为研究古典语文学的哲学家、疯狂的天才、的离群索居者……他本人具有多面性,关于他个性的描述也常常不乏矛盾之处,想用的解读方式来限制他的作品是不可能的。
我的目标
我希望能够带你轻松地进入尼采的世界,激发你继续前行的欲望,在你心中点燃新的火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确立一个前提:不要沿用他人看待尼采的视角。请相信我,在如何解读尼采这个问题上,就算对专家而言,就算对大学教授而言也无法达成共识。如今尼采之所以能够跻身哲学家的万神殿,正是因为他邀请每一位读者秉持平常心,同时鼓起勇气去自主思考,也就是说,鼓励他们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存在之路。
如何阅读本书
可以从头读到尾按顺序读,也可以选择性地只读其中几篇,挑你感兴趣或让你好奇的主题。那么,面对有史以来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如果让你沿着个性化路线,在他的作品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你觉得怎么样呢?既然尼采敢于扬言自己的作品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人类的存在,那你呢,敢不敢相信他能被证明是对的?他是个现实派,很清楚这样的复兴无法立刻到来。我相信,他等的就是我们这代人。在一个半世纪2 之后的今天,他的话语弥足珍贵。迫不及待了吗?好的,让我们开始吧!
前言 尼采,熟悉的陌生人!
大家都知道尼采,起码听说过,但深入研究过他著作的人可真没多少。这位大哲学家和那些大人物有一点相似:常被人谈及,却少与人深交。钻研尼采当然再好不过,但我必须承认,潜心于某一本书可不是我喜欢做的事。还有太多别的东西等着我阅读、倾听、思索、体验……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没有充分的理由,怎么会去钻研某种新思想呢?尤其是这一位,还故意把书写得那么难读。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代表的哲学既令人心驰神往,又叫人琢磨不透——在哲学里,只要这两个形容词被放在一起,必定相互增强,双双实力倍增,说起来这也是件怪事!不过,经常读读他的作品,确实可以收获不少好处。他这个人特立独行,和他做伴,翻翻他的书,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尼采相当大胆,在阐述自己思想的时候,他会希望你不仅是名读者、不仅是名看客。他会邀你真正沉浸于哲学之中。
纵身跃入哲学作品之前需要怀有初的良善之心。手捧书卷的时候,你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对尼采而言,说“纵身跃入”,完全就是字面意思:跟随他的文字,我们将不顾一切地扎进“存在”,挖掘它的隐秘之处,直视它的阴暗面,体会它的、精妙和细腻。
尼采的哲学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尼采的思想以极其人性的方式描述了“存在”这个概念。在开读之前,我们可能还没做足心理准备,所以起初也许会有种类似落水的感觉,但别担心,借助他的话语,我们还能“浮”起来,并把握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摆脱数不胜数的假象之后,我们就会像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被释放的囚徒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尼采的帮助下,我们会不断地上下浮潜,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觉,并越发细致地编织定义我们存在意识的精妙网络。慢慢地,我们变得善于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的好恶,也更加了解作为个体的自己。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准备好从高处凝视、反思自身所处的文明。尼采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存在”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我们的疾病和我们时而令人恼火的对意义的追求。当我们甩掉了时间给予的负担,当我们抹去了文明在肌肤上刻下的痛苦烙印,当我们从深入骨髓、令人绝望的“人性”旧习中自我解放,尼采的哲学思想就会解读并释放我们的热情。
尼采的一生绝不能用幸福、轻松或平静来形容。他每天都要与疾病做斗争,寻找治疗方法,寻找适宜生活的地方,有时甚至需要寻找适宜生存的地方。他曾是大学教授,教古典语文学,而非哲学。任教期间,他无法得到同行的认可、身边人的理解,即便在他死后,这种情况也持续了很长时间。终其一生,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艺术上,他都怀有炙热而浓烈的热情,但其中常出现的情感是失望,典型的事例恐怕就是他和瓦格纳之间的那段往事。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曾深深背叛他。他的妹妹不仅和一名公开仇视犹太民族的激进分子结婚,还在尼采生命后十年里,在他身体非常衰弱的时候,以照顾他为由,严重篡改了他的哲学思想。
我们脑海中的尼采,思想犀利、精神永存,但在这些思想的背后,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人之存在的缩影。对个中原因,他会给出相应的哲学解释,本书之后也将对其逐一清晰展示。因此,尼采的书里绝不仅有他的哲学思想:通过书中的文字,我们总能看到他的人生,也能看到自己的人生。他不一定是可效仿的榜样,他更像是人生的一个样本。尼采的生命催生出无数的人生可能性,有成功,也有沉痛的挫败。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加深刻地了解作为个体的自己。虽然这听起来令人惊讶(因为这也太吹捧我们这些谦逊的读者了),但尼采的确说过,他也需要我们。在《人性的,太人性的》前言中,他写道:“为了治愈与康复,我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种信念,去相信,这样的人,并非只有我一个;这样看世界的,也并非只有我一人。”
对我们的关注,尼采并没有以现成的知识作为回报,而是大胆地认为自己或许能够做到“授我们以渔”:在尼采的邀请下,你将被邀请利用“诠释”来筛选自己的信念,评估自己的思想框架,并对自己的存在给出一份个性化的诊断结论。学会谱系学方法之后,你肯定能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你的”道德观念。你完全可以合理地期待从尼采那里获得这些好处。
为此,这本小书希望以谦逊但真诚的态度陪伴你在尼采的哲学世界里遨游,帮助你清晰地领会他的理论版图,然后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作为专门研究尼采的大量文献中的一员,我们这本书并不打算朝学术方向发展(当然,虽然不会处处指明,但本书内容还是会以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也不打算写成纯粹的娱乐搞笑书,当然,更不打算写成有关个人发展的诀窍集锦。我会努力做到将上述特点融合起来,其实这一点也来自尼采本人的想法。大多数时候他会相当主动地不让自己被贴上分类标签,不愿意被称为研究古典语文学的哲学家、疯狂的天才、的离群索居者……他本人具有多面性,关于他个性的描述也常常不乏矛盾之处,想用的解读方式来限制他的作品是不可能的。
我的目标
我希望能够带你轻松地进入尼采的世界,激发你继续前行的欲望,在你心中点燃新的火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确立一个前提:不要沿用他人看待尼采的视角。请相信我,在如何解读尼采这个问题上,就算对专家而言,就算对大学教授而言也无法达成共识。如今尼采之所以能够跻身哲学家的万神殿,正是因为他邀请每一位读者秉持平常心,同时鼓起勇气去自主思考,也就是说,鼓励他们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存在之路。
如何阅读本书
可以从头读到尾按顺序读,也可以选择性地只读其中几篇,挑你感兴趣或让你好奇的主题。那么,面对有史以来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如果让你沿着个性化路线,在他的作品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你觉得怎么样呢?既然尼采敢于扬言自己的作品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人类的存在,那你呢,敢不敢相信他能被证明是对的?他是个现实派,很清楚这样的复兴无法立刻到来。我相信,他等的就是我们这代人。在一个半世纪2 之后的今天,他的话语弥足珍贵。迫不及待了吗?好的,让我们开始吧!
5 警惕自己的习惯
在每种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之内,人们就是这样做的,一直以来也都是这样做的:习惯背后的因由与意图
都是另外加上去的,是当有人开始质疑习惯并问及因由与意图之后才加上去的。
——《快乐的科学》,卷,第29节
尼采不仅怀疑所谓哲学理性的普世性,也格外关注我们的意识在身体里扎根的过程,还解释了我们如何在习惯的作用下塑造自己的思想、判断甚至人格。我们是谁?或者说,我们是什么?尼采告诉我们,我们已经习惯的一切不过是身体行为而已,由语言以及思维、姿势、性格的反应模式的多次重复诱导而成。那我们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它是二元对立观点过于短视的产物,表面上泾渭分明,实则是道德的简化,比如对“善”与“恶”的区分。
尼采解释说,由于习惯塑造了我们,并决定了我们的前景,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所有这些习惯都使我们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格和相应的意义,使我们失去了与自己情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造就自己的“培育”过程、塑造工具,那我们终究只是习惯的受害者,因为这些习惯其实并不来自我们自己!它是强加给我们的,它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连我们的审美品位都要管:
大众品位是如何改变的呢?个人、有实权的人、有话语权的人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 对好恶的评判,并不由分说地强加于人——以此对许多人加以限制,而这些限制逐渐变成多数人的标准,终变成所有人的需求。
回想我们自己的习惯,这段写于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话是否与我们当下的处境产生了奇怪的共鸣?对自己现今的模样和品位,你是否也感到惊讶?尼采解释说,在表象之下,你的审美趣味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审美趣味。这趣味来自外部,侵入了每个人。例如,你肯定已经意识到,在新技术产生后,我们遇到了各种限制,同时不得不让自己适应这些限制:某些不可或缺的电器每两年就要换成新的(后尼采时代的“计划报废”概念);数码设备接口的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以前的手机小到什么都看不清,现在又大到放不进口袋,还需要每日充电,而我们已对这些冷冰冰的惯例习以为常。想想社交媒体上的“网红”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吧:网红好像总是能先人一步,预测并满足粉丝尚未生出的期望,让后者对此非凡之举惊讶万分。尼采这段话是否才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尼采揭开了幻象的面纱:
他人之所以能够参透我们的需求,是因为它根本不是我们自己的需求!了解需求的当然是创造需求的人,不是吗?
自己做决定!不要让自己受到习惯的力量的驱使。
像尼采一样思考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习惯?如果让你的朋友们来说,他们会提到哪一个?在你看来,这些习惯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你会想在此之上构建你的存在价值,还是更想改掉它们?当你反感某种技术手段(同意用户条款、给予个人数据传输许可、安装某个应用程序以获取简单的信息……)时,你会顺从还是拒绝?这些习惯是否让你感到沉重?某些习惯帮助过你,但有时也会成为你的阻碍。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么之后继续探索尼采思想的过程一定能够让你在这方面的认识更全面。自定义诊断之路即将开始!
个性化路线
习惯是你生活的中心吗?准确地说,这正是尼采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你想进一步加深对“冲动”的理解?
你可以选择:
第1 章:尼采是位敏锐的心理学家
第18 章:历史并非单一真理
第21 章:尼采难道不只是靠本能?
第31 章:本能是对个人特征的表达
你对人类的“培育”过程感兴趣吗?
请前往第30 章:培育与驯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