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牟宗三思想体大精深,素为难解,作者熟读牟氏著作,对牟氏思想涵泳有得。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入乎其中的基础上做到了出乎其外:从心物入手重构牟宗三思想,将其概括为横—纵—圆三种意象图式,复从视觉、听觉、味觉三种感知类型阐释牟宗三心物关系论,提出了不少创见。作者试图从“心物”范畴切入“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问题,从世界哲学的立场出发,在细致阐释牟宗三哲学的过程中尝试做哲学,可谓志存高远而切实用功,表现出良好的哲学素养与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 刘梁剑
心物关系既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致思对象,本书以兼通中西的哲学家牟宗三为研究对象,将牟宗三的心物关系论剖析为“横摄”“纵贯”“圆具”三种结构,在此基础上,又勾画出“横—纵—圆”三种意象图式并对应于“视—听—味”,将心物关系论引申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进而引申到“感觉论”,进入广义认识论的论域。这些论断,在学术上都具有创新性,也对学界理解牟宗三哲学乃至哲学史上的心物论具有启发意义。总体上看,作者以感官逻辑把握牟宗三哲学,将其心物关系论放到中西思想史“视—听—味”的逻辑脉络上予以认知,这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心物关系”为切入点,先将牟宗三思想中蕴含的三种心物关系结构——“横摄”“纵贯”“圆具”——从其两层存有论中梳理出来,并将“横”“纵”“圆”三种意象图式作为理解其思想的三个基本范式;再聚焦感知对于心物双方的优先地位,提出了“感知塑理知”、感知与思想“异质而同构”的观点和透过隐喻中感知结构的剖析展示思维深层结构的方法,进而将三种心物关系结构回溯到视、听、味三种感知结构中。在此框架下,作者对牟宗三哲学给出了一系列饶富新意的解读,如认为纵贯系统与圆教模式是由“听内心独白”与“味觉”意象塑造起来的;牟宗三与康德在“智的直觉”话题上的分歧,是由于在背后支撑康德思考的是视觉性思维,在牟宗三则是听觉性与味觉性的;牟宗三思想从“横”到“纵”再到“圆”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以往思想史脉络中“视-听-味”这条感官演变逻辑的现代重演,且这条演进线索具有世界意义。这些论断不仅给学界理解牟宗三思想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使高度概念化、抽象化的“牟学”变得切身可感起来。
|
關於作者: |
徐昇(1989-),男,河南信阳人,哲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现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兼任重庆市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目录
序(贡华南)1
导论1
第一章“执的存有论”中的心物关系20
第一节“两层存有论”作为心物关系论20
第二节心物作为“感性主体”与“现象”32
第三节心物作为“认识主体”与“现相”48
第二章“无执的存有论”中的心物关系66
第一节“人有智的直觉”意味着一种非对偶性的心物关系66
第二节“物自身”的“非对象性”与“价值意味”91
第三节对“非对偶性”心物关系的探索112
第三章牟宗三心物关系论的三种基本结构133
第一节对“非对偶性”心物关系的进一步区分133
第二节三种心物关系结构之多维展现152
第四章牟宗三心物关系论的理论定位及对其溯源性思考182
第一节心物关系结构与“文化心理结构”182
第二节“感知塑理知”:对心物关系结构来由的一种解说191
第三节横—纵—圆:牟宗三哲学中的三个基本“意象
图式”212
第五章追踪牟宗三思想背后的感官感知结构241
第一节“梵音开悟”:听觉结构与纵贯系统242
第二节不同感知结构塑造的“智的直觉”259
第三节牟宗三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298
第四节从中国思想史演变中的感官逻辑看牟宗三对其继承
与发展318
第五节对话海德格尔327
结语340
参考文献343
附录:哲学中的身体隐喻追踪:概念隐喻理论对做中国哲学的
启示353
后记365
|
內容試閱:
|
序 贡华南 思维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视知觉与视觉思维、味知觉与味觉思维皆二而一。人类的感官活动中或隐或显地表露着人类宏大思维的结构与内涵。在中国思想史中,随着先秦视觉凸显,以及随后的耳目之争,耳胜出;秦汉耳舌之辩,舌胜出,这构成了中国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与视觉、听觉、味觉依次凸显相一致,由“知形”“知声”到“知味”构成了中国古典认识论的完整形态。在名言问题上,先秦形名家自觉以“形”作为“名”的根据,汉儒以“声”作为“名”的根据。汉魏时期,以“味”辨物,以“味”作为名的根据随之自觉兴起。先秦儒家将“闻而知之”置于“见而知之”之上,最终归向味觉思想。并以此作为“道统”划分的依据,从而使感觉逻辑具有了普遍的思想史意义,也使从视觉到听觉、味觉的感觉逻辑在中国思想中一再展开。
从世界哲学视角看,近代西方哲学也展示出从视觉到听觉、味觉的逻辑脉络。古希腊发展出视觉优先思想,基督教的传入带来了听觉思想。两希合流,视觉思想与听觉思想共同创造出现代欧洲文明。然而,其进一步发展则需要新的突破口。康德三大批判分别偏重于视觉思维、听觉思维与味觉思维,味觉思维被理解为沟通视觉与听觉的桥梁。康德的思想逻辑在20世纪得到接续,胡塞尔固守着视觉—形式的理想,海德格尔则试图以“听”克服“看”所带来的客观化、对象性思维。伽达默尔、阿伦特则沿着康德的路线触及“味觉”。但是,西方哲学中视觉思维的一枝独大,导致味觉视觉化,比如康德的味觉判断被导向形式化的鉴赏,而没有直接面对内在的质料。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以来味觉思想资源的缺乏决定了他们对“味觉”思想无法深入。
自觉抑制视觉,挺立听觉,最终归向味觉,这不仅是中国思想长时段的演变逻辑,也同样体现在中短时段的思想发展过程(比如从理学到心学),以及思想家个人的思想历程(如王阳明、牟宗三)。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定势即指谓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牟宗三的兴趣日渐浓厚。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牟宗三庞大而深厚的理论体系如同黑洞——研究者往往被牟氏的理论含吞而不能自拔。这表现在,大多研究以述评为主,简单的复述更不在少数。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自身理论素养之不足,挣脱不了牟宗三庞大体系的束缚,只能内窥而不能旁观。徐昇博士好学深思,对牟宗三哲学用功甚勤,同时广涉中西哲学,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从“感知塑理知”架构出发,借“意象图式”,细致解析牟宗三哲学的感官结构:从视觉(横)、听觉(纵)到味觉(圆)。以此架构审视牟宗三的学思历程,一方面能够深入牟宗三哲学的义理深层,择其思之精义;另一方面,又能出乎其外,对牟宗三哲学作出个性化的评判、诠释与对话。我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能够推动学界的牟宗三研究。
2022年12月2日于沪上兰馨雅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