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壹卷YEBOOK——胡克与16世纪的英国政制危机 》 售價:HK$ 89.7 ![]() 《 金融中的机器学习:理论与实践 》 售價:HK$ 140.8 ![]() 《 五代十国史(上、下册) 》 售價:HK$ 184.8 ![]() 《 飞越疯人院 》 售價:HK$ 75.9 ![]() 《 家族财富管理:成功投资七要务(第二版) 》 售價:HK$ 108.9 ![]() 《 时刻人文·始皇好读:帝业与人生的书籍史 》 售價:HK$ 57.2 ![]() 《 幸福博弈论 》 售價:HK$ 75.9 ![]() 《 时刻人文·金钱舞动的东海:货币与奢侈的15—16世纪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人类用了300万年,活出一个残酷的教训:谁能领先半步,谁就能消灭对手!
◎豆瓣8.9高分经典《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作者温骏轩重磅新作。 ◎从地缘视角,30万字,串联40个关键节点,再现300万年波澜壮阔的人类演化史。 ◎全书原创28张高清大幅地图,完整梳理全球地缘体系,带你看清人性的悲欢离合,还原文明的殊死斗争,寻找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 ◎温骏轩:当我意识到地图可以解开自己心中对历史的疑惑时,我开始遍寻书店,却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书。于是,只好自己动手研究。 ◎为什么是地缘? 地缘不等于地理。地是指地理和人文环境,而缘指的是关系。地缘视角,就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大到人类技术进化、国与国的相处之道,小到个人的工作、生活、婚姻选择,这里都有新鲜的答案。 |
| 內容簡介: |
|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 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 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 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 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 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 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 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 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 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 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 ◎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 ◎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 ◎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外信仰的统一,更是一套成熟的社会运行机制。 ◎为何别的民族会因外族入侵而四分五裂,中国即使被打到被迫南迁,也能重归一统? ◎中国人的“家国”式集体主义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为什么在中国以外地区并无可能实现? ◎神能够成为什么样的神,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神祇存在的终极价值是为设计它们的人类服务。 ◎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人类现在正经历的信息革命中又有什么独特优势? |
| 關於作者: |
|
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
| 目錄: |
|
第一章进化的规律001
第二章人类的诞生009 第三章猿人的技术进化018 第四章石与火的升华028 第五章走出非洲038 第六章人类社会的形成052 第七章凡人的“结界”063 第八章“吃什么”也是一场革命077 第九章热带沙漠与麦作文明086 第十章并非只有一种“大河文明”099 第十一章麦作文明的陆地传播109 第十二章海洋不只是结界120 第十三章海洋文明的诞生129 第十四章哪里是东方,哪里又是西方139 第十五章欧洲的海洋文明151 第十六章铜-车-马160 第十七章欧亚草原的游牧者(上)169 第十八章欧亚草原的游牧者(下)179 第十九章游牧压力下的中国和印度190 第二十章欧洲双重的游牧压力207 第二十一章神的世界217 第二十二章中国人的信仰225 第二十三章“特异文明”中国(上)235 第二十四章“特异文明”中国(中)244 第二十五章“特异文明”中国(下)252 第二十六章东西方文明治理原则的差异262 第二十七章通往中国之路271 第二十八章阿拉伯文明的传播281 第二十九章大航海时代的开启293 第三十章拉丁美洲与美洲文明304 第三十一章打开“现代”之门315 第三十二章英美文明的崛起324 第三十三章工业时代的来临(上)333 第三十四章工业时代的来临(下)342 第三十五章工业改变生活351 第三十六章新世界岛的强势地位360 第三十七章进击的“大脑”(上)372 第三十八章进击的“大脑”(下)381 第三十九章新二元世界390 第四十章欢迎来到未来396 后记407 |
| 內容試閱: |
|
时光荏苒,决定动笔开写这部“地图里的人类史”时,我已经在网上用“地缘看世界”这个系列名,在网上分享了12年的原创文章。这些年不时有读者开玩笑的问,这个世界都被楼主写完的时候,会不会写外太空的事。
世界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没有人的存在,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就只是浩瀚宇宙中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一粒尘埃。有了人的地球才能够被称之为“世界”。倘若有一天,人类可以移居到其它行星,比如马斯克一直想去的火星,那么火星也将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再制作“世界地图”时就得把火星和沿途那些星球给加进去。 而在此之前,无论火星还是其它星球,都同样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并不是我们的世界。 不幸的是,当我用了十二年时间,写了800万文字,走遍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后,人类还没有实现星际移民的梦想。事实上,等你看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会发现,也许人类永远不需要真的移民外星球了。 有鉴于此,我决定从“地缘”这个独特角度入手写一部人类史。不仅仅是为了复盘人类的进化史,更是为了在现下这个大变时代留下点自己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用“地缘”这个视角来诠释世界。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大众认知中,“地缘”一词很容易与“地理”划等号,与“政治”相关联。其实就我当初的定义来说,“地”指的是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缘”指的是关系。 人类不管做什么研究,服务的对象都是人类自己,地缘视角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研究“人与环境”应该如何相处的视角,大到人类的技术进化、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经济的发展,小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婚姻选择,都可以用从这个视角得到新鲜的答案。 总体来说,这部书的视角更接近“上帝视角”,代入之后你的身份不再是人类的一员,而更像是俯瞰芸芸众生的造物主。你看待人类内部的那些悲欢离合、与其它生物的关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那些努力,会有种在看动物世界纪录片的感觉。 人可以说是动物,但又超脱于动物。智力的跨越式提升以及由此生成的各种社会属性,让人类的行为显得更为复杂。动物世界存在食物链,人类社会同样存在。一个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在于,不是所有人类群体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同等贡献,拥有同样的话语权。 就过往大家看到的全球史、人类史而言,无论视角还是篇幅大都是以西方为主。这是因为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知识与物资财富都呈指数级的增长。而这些力量,又都源出于西方触发的科学与工业革命。 然而放在人类上百万年的进化史、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看,类似级别的革命其实发生过很多次。比如农业革命、宗教的出现。就现在世人可以看到的情况而言,整个人类社会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技术角度,都在面临一场百年未有之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角,并不再是只有爆发过两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信息革命的西方。 一个人要是现在不幸失去自由,不得不在十几二十年后再次认识这个社会,我很确定他的世界观会有颠覆感。这个颠覆感很大程度来自于,中国以及中国所引领的技术,权重将大大增加。印度一类的第三世界国家,同样会在未来的新世界提升自己的身位。 在这个历史关口写一部人类史,并在文明史阶段做一些有趣的东、西方比较,意义不仅仅在于复盘人类进化史,更在于帮助我们看清世界未来的走向。 想要直观的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呈现给大家,光靠文字是不行的,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过往的写作过程中,制作过大小近千张地图,这次同样不例外。于便有了从人类如何脱离动物范畴说起,层层递进到现代社会的这部《地图里的人类史》。 回顾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那些技术革命,很多技术进步在后来者看起来会特别的简单,影响却异常的深远。比如学会用“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进步。“火”之于人类来说,犹如掌握了一件“魔法工具”,帮助人类彻底脱离了动物的范畴。 可以咀嚼消化更熟烂的食物,甚至对人类的生理构造产生了影响。最起码我们的犬齿不用那么发达,还有四颗磨牙退化为智齿,失去原有的功能。回头再比较北京猿人的长相,你可以直观感受到生理变化的存在。 变化不仅仅在于生理层面。最起码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理构造上与现代人已经没什么差异。人类的变化更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看完这本书你还会发现,诸如钻木取火、弓箭等看起来很原始的技术出现,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造成过巨大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动物无法理解的“魔法工具”出现,人类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同时每一次革命在推动人类整体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同时,也会让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族群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绝掉其它人类竞争者。 进入现代社会后,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乃至智能手机等“机器”的出现,都曾经触发过影响人类社会运行模式的革命。这本书将帮助大家寻找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这些关键的技术节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项技术能够被某个人类群体发明出现,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会出现在西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人类现在正经历的信息革命中又有什么独特优势,也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看完这本书后,你还会发现与中国相关的篇幅会相对较多。反观过往类似的研究中,有关中国的篇幅则很少。这倒不是说谁在有意压低中国的贡献,这一方面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是在西方进化成功的。同时欧洲人开启的大航海时代,还让整个世界真正连通了起来。西方主导了这一切,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文明和族群占比自然就会变小。 另一方面是因为偏安于旧大陆东部的中华文明显得过于稳定。就像我时常说的,一个中国人若是从明朝穿越回唐朝,并不会有什么不适应。以至于中国人自己都认为,自己的历史很大程度是在不断的重复。 从这两方面看来,中国和他的文明并没有为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及当下的进步作出与体量相当的贡献。历史上,远离西方的中国,甚至都很少以对手的身份,出现在西方书写的历史中。 至于中国人自己,同样有一个思考一个半世纪的问题需要寻找答案,那就是这个古老文明到底需不需要全盘推倒重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在从自然经济时代切换入工业时代的赛道时,“彷徨”是忧心民族命运者的普遍心态。包括汉字等独特的文明要素,都一度被认为应该被扔入历史的垃圾堆。这个古老文明所累积出来的诸多特质,被怀疑并无可能对人类的进步作出新贡献。如今的中国人看起来已没那么彷徨,甚至有可能为人类的未来作出创造性技术贡献,却也应该知道到底是哪些东西帮到了自己。 在一本全球视野人类史中,诠释中华文明在工业时代的适配性,算是自己的一点私心吧。毕竟学问是无国界的,做学问的人却是有祖国的。更何况就像刚才说的一样,以中央之国当下在这个世界的生态位来说,人类的确也是应该重新认识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文明。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沿着时间线在推进。1-8节的内容在于解读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9-30节的内容侧重于向大家展示各有所长的人类诸主要文明;31-40节则推进到科学思维主导的现代社会阶段,解读人类是如何迈入工业文明阶段,当下又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包括对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作出一定预测。 用二十六万字的篇幅来解读漫长的人类史,显然是需要取舍的,由衷希望我从时间长河中剥离出来的这些规律、节点,能够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以及我们所身处的世界。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