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售價:HK$
49.5
《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售價:HK$
64.9
《
人生财富靠康波
》
售價:HK$
119.9
《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探索学术大师的思想宫殿,挖掘学术名著的知识宝藏,重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源流)
》
售價:HK$
107.8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HK$
52.8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通过本书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以贵族为代表的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历史意义)
》
售價:HK$
96.8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HK$
118.8
|
內容簡介: |
中国的20世纪堪称“战争与革命的世纪”,这样的一个历史时代到底该如何去定义呢?
清王朝作为中华最后的帝国体制被打倒的时候,中国革命的担当者们如何理解旧中国?面对西方世界及日本的经济、文化、军事侵略,他们所背负的历史性课题是什么呢?又是如何从帝国向共和国转换的呢?
本书以对民权、立宪、皇权这三个政治文化范畴动态的分析为出发点,探索了20世纪前四十年间,在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交错的状况下,中国政治展开过程中若干重要的政治思想史问题。作者采用问题史的写作方法,描绘了“中华世界”在近代潮流中被重组的独特的权力样貌,以及20世纪中国获得的新旧重叠的、多种多样的思想成果。
|
關於作者: |
野村浩一(1930—2020),出生于日本京都府,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历任立教大学法学部教授、名誉教授,专修大学法学部教授。曾任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专攻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代表作有《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革命的思想》《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等。
文婧,1975年2月生,湖南衡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日语专业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日本研究专业的日本文化方向。译著:《日本的众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译文:《西夏文〈瓜州监车司审判案〉遗文——以橘瑞超在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的馆藏品为中心》(《国家图书馆学刊》)。
|
目錄:
|
前 言
第一章 辛亥革命的政治文化——民权·立宪·皇权
一 序言——问题所在
二 辛亥前史——意识到旧封建社会制度的弊端并实施变革
三 革命派·孙中山——边际人与“农民文化”
四 革命战略——民权与强权
五 创建“共和”——新的政治社会的尝试与彷徨
六 立宪派张謇——乡绅的政治文化
七 象征性语言“立宪”的含义
八 革命的发展历程与“统一-分裂”构图
九 传统皇权及其分裂
十 小结——若干展望
第二章 民国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考察——“五四”启蒙、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一 191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 为了克服身份认同危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地位、含义与作用
三 政治季节——孙中山之死与戴季陶·孙中山主义的登场
四 国民党“训政”的开始、胡适的人权论以及“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民权与人权之争
五 围绕个体与共同体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位——关于“爱国的自由”与毛泽东《实践论》的地位
六 小结
第三章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相位与命运——以1930年代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为中心
序言——问题所在
一 创造新文明——胡适的研究
二 1920年代的胡适——政治与文化相生相克
三 南京国民政府上台以及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派”——与国民党“训政”叫板
四 《独立评论》的世界——“自由民主派”与民族主义
小结 历史之问
终 章
后 记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
內容試閱:
|
前 言
迈入21世纪第七个年头,世界各地风云变幻,而且愈演愈烈。
确确实实,在这世纪之交,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中国而言,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鲜明的分水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2007年——编者注),已经近六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变迁可以说是对20世纪的中国,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反躬自省。
中国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翻身做主”的变化,但不久就从“大跃进”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去世之后,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邓小平拨乱反正,进行了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初期,正值“冷战”结束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对共和国前三十年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种种来自政治上、社会上反对的声音,诸多问题和矛盾依旧没能得到解决。即便如此,在全球化急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还是以一个政治经济大国的身份登上了21世纪历史的舞台。
回顾历史,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世纪中期的大变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潮。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究竟该如何给大变革的20世纪定位呢?中国的20世纪到21世纪堪称“战争与革命的世纪”,这样的一个历史时代到底该如何去定义呢?或许无甚新意,我个人觉得可以将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变迁理解为“中华世界的解体与重构”。本书便是以这一宏大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从有限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考察。不过,对于“中华世界的解体与重构”这一说法,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简单地说明一下。
19 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根据政治体制的名称来划分时代的,如清朝(大清国)末期、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本书所说的“中华世界的解体”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1911年至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具体历史事件。我之所以这么设定(这原本是为了便于分析而提出的一个假说),是因为我觉得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史实际上是以辛亥革命为起点的“中华世界的解体与重构”的过程。其前提条件是将广义上的政治统一、统治形态(或者说统治状态)设定为第一参照轴来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以求更方便地进行考察。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首先必须设定某个着眼点或切入点,以动态地探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某一个侧面。
无须赘述,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清王朝的覆灭,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形式上及本质上均已宣告寿终正寝。与此同时,虽然新的国家——中华民国成立了,但是,更确切地说,这反而是中国政治统一体的解体。民国初期各地军阀割据、分裂、混战的局面正是这种政治统一体解体的直观表现。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开始了寻求政治统一的漫长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国最首要的目标便是确立统一的政权。
从历史上来看,1910年代和1920年代的分裂与混乱,随着中国国民党指挥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而结束,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不久,“九一八事变”(1931)爆发,中国从此开始了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政权在随后爆发的解放战争中落败,逃往台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全面确立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这确实是一个君主帝国解体、分裂,再走向政治统一的全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对中华帝国(君主帝国)解体的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就会发现,这一切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确立统一权力的需求,这一贯穿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的根本课题,实际上关乎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政治社会的诸多政治上、思想上的课题,它涵盖了一个政治社会形成所需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方面的问题,譬如从制度到统治手段、权力归属、人员组成及其所依赖的政治文化等。这一系列问题,从20世纪到21世纪,甚至在更长一段时期内都会一直存在。
让我们回到前面所讲的问题,将“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的变迁”简单地定义为“中华世界的解体与重构”,似乎有点类似于诠释广告标语,仔细想来未免太过随意。即便我们姑且将如何定义“中华世界”这一重大问题搁置不论,在分析研究中国自清末以来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在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关系等各个领域,围绕这一发生历史变革的时期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意义,无论在普遍的常识认知上,还是在学术研究史上,均存在无数不同的观点及各种争议。譬如从经济结构上看,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发生的这种根本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时候得到世人认可的?其社会结构如何?且在何种意义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实际上,“解体”“重构”这样的说法本身极为笼统。但是,如果从政治进程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的发展,即从君主帝国转化到共和国这一君主制国家的解体过程,以及这一解体带来的政治社会的重组、重建,那么在时间轴上都有其明确的时间节点。通过这一视角的设定,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产生的各种思想。再者,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分析政治社会,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变革。
即便如此,本书所选取的对象还是极为有限的。从时间上来看,主要限定在20世纪前半期——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大体上是从190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1930年代为止的这一特定时期。此外,主题也相当有限。第一章主要讲辛亥革命的政治文化,第二章主要分析1910年代至1930年代的各种思想潮流,第三章主要考察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而且,如本书“后记”中将要提到的那样,本书是在我之前发表的三篇论文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历史展望的内容而形成的。关于本书的整体结构,我会在著作的最后详细说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总体上属于问题史的研究。正如文章开头所述,跨世纪的这一问题设定本身可能就极为不妥。尽管如此,这些论文毕竟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长期反复研究的笔耕之作,上文所述的基本问题设定以及问题意识也都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谨以此作为本书的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