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HK$
65.8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HK$
85.8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我们是幸运的》以库尔茨一家12口各自的视角出发,拼凑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时,波兰犹太人曾经历过怎样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生活。小说不局限在波兰,而是远至法国、摩洛哥、葡萄牙、巴西、西伯利亚、意大利等世界各处;时间起止于二战前后,从1939—1947年,读者跟随讲述,既会感受随时随地命悬一线的紧张窒息,也会感受死里逃生、再见亲人、重见天日的喜极而泣,它被Goodreads读者评为过去十年最好的二战作品之一。
本书以真实事件为基,充分展现了真人真事所爆发的强大的动人力量,也以呈现战争灭绝人性的一面,表现反战与呼唤和平的主题。
|
內容簡介: |
《我们是幸运的》是由美国作家乔治娅·亨特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祖孙三代、共12口人的波兰犹太家庭全家人奇迹生还的真实经历写就。事实上在库尔茨一家生活的拉多姆城,三万名犹太人中只有不到三百人幸存下来。大屠杀中,这家人有的深陷隔都,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被清洗的危险;有的被潜送至西伯利亚劳改营,食不果腹、衣不避寒,还要被迫劳动;有的伪装成非犹太人,生活在陌生的社区,随时可能被人告发;有的流落海外,在法国、摩洛哥、葡萄牙、巴西之间辗转,生路渺茫。他们每个人都曾不止一次直面绝望和生死,可凭借着家人间坚定不移的爱与思念、自始至终本能的求生热望,他们选择、行动、活下来。《我们是幸运的》售出16种语言,畅销上百万册,改编为同名限定剧集。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乔治娅·亨特(Georgia Hunter, 1978— )
美国作家,出自一个在“二战”大屠杀中幸存的犹太家庭。自幼热爱写作,1994年,高中生的她得知外祖父那一代在“二战”中的经历,2000年与库尔茨大家族聚会,2008年开始深入研究和挖掘家族故事,历经十数年写成《我们是幸运的》。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目前她与丈夫、儿子生活在康涅狄格州。
译者简介:
易真
自由译者,译有《心灵之歌》《天外来客》《我们是幸运的》、《归来记》(即将出版)等。
|
目錄:
|
目 录
献词
家谱
第一卷
第一章 阿迪丨法国巴黎/1939年3月初
第二章 盖内克丨波兰拉多姆/1939年3月18日
第三章 涅秋玛丨波兰拉多姆/1939年4月4日逾越节
第四章 贝拉丨波兰拉多姆/1939年9月7日
第五章 米拉丨波兰拉多姆/1939年9月20日
第六章 阿迪丨法国图卢兹/1939年9月21日
第七章 雅各布与贝拉丨波兰(苏占区)利沃夫/1939年9月30日
第八章 哈利娜丨波兰(德占区)拉多姆/1939年10月10日
第九章 雅各布与贝拉丨波兰(苏占区)利沃夫/1939年10月24日
第十章 涅秋玛丨波兰(德占区)拉多姆/1939年10月27日
第十一章 阿迪丨法国普瓦捷城外/1940年4月15日
第十二章 盖内克与赫塔丨波兰(苏占区)利沃夫/1940年6月28日
第十三章 阿迪丨法国维希/1940年12月
第十四章 哈利娜丨波兰(德占区)与波兰(苏占区)中间地带布格河/1941年1月
......
|
內容試閱:
|
后记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以为外祖父埃迪(故事中阿迪·库尔茨的原型)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是位成功的商人。他的英语在我听来十分纯正。外祖父住在一幢很大的现代化宅子里,顺着我们家所在的街道往前走便是,家中的落地窗从天花板直通地面,门廊很大,适合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私人车道上还停着一辆福特车。他唯一教过我的儿歌是用法语唱的,食品储藏室里绝对不能放番茄酱(外祖父管番茄酱叫化学物质),家里大半东西都是他亲手制作的(比如他设计过一个奇妙的装置,利用磁铁把香皂挂在洗手间水槽上以保持干燥;还有摆放在楼梯井的黏土半身像,原型是外祖父的孩子;他把地下室改造成雪松木桑拿房;客厅的窗帘也是用外祖父手工制作的织布机编织而成),虽然有这么多奇怪的地方,但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太多。外祖父有时会在餐桌上说 “不要降落在你的豌豆上”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有些古怪罢了,而且一旦我用“哦”或者“嗯嗯”来回答,他就会假装没有听见,“是的”是唯一正确的回答,因为这才符合他的语法标准,这些事有时让我抓狂。现在回想起来,若是换作其他人,应该会给外祖父这些习惯贴上“不同寻常”的标签。但当时的我还是个孩子,只有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的经验,对其他的事情一窍不通。即使母亲现在告诉我外祖父在说英语时语调会有轻微变化,我也会假装听不出来,对于外祖父的那些怪癖,我也会装作视而不见。我深爱着外公;他就是简简单单地在做自己。
当然,外祖父身上有许多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提的就是他的音乐。我从未见过有谁像他那样醉心于艺术。他的书架上堆满33转唱片,按照作曲家姓氏排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钢琴曲的书籍。外祖父家里永远在播放音乐——爵士、蓝调、古典,有时还会播放自己的专辑。去外祖父家时我总能看见他坐在施坦威钢琴前,耳朵后面塞着二号铅笔,他正在构思新作品的旋律,对着琴键反复推敲练习直到满意为止。外祖父偶尔会让我坐在旁边看他弹琴,每次近距离观摩都会让我心跳加速,我会等他轻轻点头,这是给乐谱翻页的信号。“谢谢,乔吉。”外祖父会在演奏结束时向我道谢,我会满脸笑容地抬头看着他,为能帮上忙而骄傲。大部分时候,等外祖父结束手头工作,他就会问我要不要上一课,而我每次都会说好——倒不是因为我和他一样喜欢钢琴(我从来就不擅长弹钢琴),而是因为我知道他在教我时有多开心。他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入门书籍,我会把手指试探性地放在琴键上,感受身旁外祖父大腿传来的温度,我会尽可能地不犯错,外祖父会耐心地教导我,从只有几小节的主旋律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我特别希望自己能给外祖父留下一个好印象。
......
第三十二章
米拉与费利西娅
波兰(德占区)拉多姆/1942年4月
米拉、费利西娅与另外四名犹太人回到隔都,人们开始用“屠杀”来代指几个人遭遇的事情,自此以后,党卫军似乎彻底释放了自己的兽性。他们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本事,又或许之前只是在压抑本性。他们现在已经无须掩饰。发生在瓦罗瓦隔都的暴力事件每天都在升级。自从米拉回来以后,短短几周内又发生了四起围猎事件。其中一次,犹太人被党卫军押到火车站、装进畜运列车;还有一次,犹太人被直接带到城墙边上射杀。如今,再也没有所谓的名单,也没有关于巴勒斯坦或美国自由生活的虚伪承诺。取而代之的是一轮又一轮突然袭击、一次又一次工厂搜捕,犹太人站成一排,像东西一样任人清点。德国人似乎永远都在清点人数。每天都有犹太人被杀,有的是因为躲起来被抓到,有的则是因为没有工作许可。甚至还有的人被肆意枪杀。上周,在结束了工厂一整天的辛苦劳作后,米拉和朋友安东尼娅下班回家,途中她们撞见两个党卫军士兵在街上闲逛,士兵漫不经心地打开手枪皮套,跪下身,开枪射击,好像是在进行打靶练习。米拉悄悄闪进旁边的小胡同里,庆幸费利西娅没有跟在自己身边,但安东尼娅却吓坏了,她径直跑到了士兵眼前。米拉听见几声枪响,子弹打在街边双层公寓的砖墙上,接着又弹到别处,她跪倒在地,在心里默默祈祷。德国兵的脚步声渐渐远去,米拉大着胆子走出小巷,看见安东尼娅脸朝下趴在几米外的鹅卵石大街上,她的朋友一动不动,肩胛骨中间留下一个弹孔。说不定刚才死掉的人会是自己,米拉有些后怕,隔都建立之初保留的那点秩序现在早就被破坏殆尽,这样的事实让她感到恶心。德国人现在把杀戮当作游戏。米拉知道说不准哪一天,自己就会迎来末日。
“记住,走路的时候不要穿鞋,玩的时候要保持安静。”米拉一遍遍教着费利西娅,她看了一眼手表,自己可不能迟到。由于担心把费利西娅带去工厂可能会被人发现,米拉决定工作时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女儿自己照顾自己。
“求你了,妈妈——我能跟你一起去工厂吗?”费利西娅哀求道,她一点儿也不想一个人待在家里。
但米拉态度坚决。“很抱歉,亲爱的。但你最好还是待在家里,”她给女儿讲道理,“我和你说过——你现在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工厂车间的操作台已经快装不下你了。”
“我能变小!”费利西娅再次请求母亲。
米拉的双眼湿润了。每天早晨她都要在心里做一番思想斗争,这种感觉简直糟透了,从女儿的话语中,米拉听出了失望,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让女儿失望。但是她决不能心软。去工厂太危险了。
“工厂不安全,”米拉耐心解释道,“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我现在正在想办法离开这个地方。你和我一起走。咱们现在要有耐心,我需要花些时间来准备。”
“我们会见到爸爸吗?”费利西娅问。米拉眨了眨眼睛。过去的一周里,这已经是女儿第三次提到塞利姆了。米拉没办法责怪孩子。在自己最绝望的时候,她也曾花上数个小时给费利西娅讲父亲的故事,米拉沉浸其中,她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自顾自地以为只要一直念着塞利姆的名字,丈夫就能回到自己身边,告诉她答案,告诉她怎样才能活下去,告诉她如何才能让女儿平安。米拉给费利西娅讲了无数故事,她告诉女儿爸爸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医生:他向上推眼镜的动作;还有结婚几个月后,当米拉第一次告诉丈夫自己怀孕时,塞利姆嘴角上扬的模样(好像米拉与塞利姆之间的爱情必须通过某种外在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后来,费利西娅出生了,塞利姆学会了用数女儿脚趾的方式逗孩子开心,他会亲吻女儿的肚子,不知疲倦地玩着“躲猫猫”游戏。费利西娅已经快把这些故事和父亲的相貌特征背下来了,这些东西好像已经变成了自己的记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