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中国法国哲学年会已举办至第十期,本期辑刊即为本次年会的优秀论文结集。本期辑刊所选取的“词语”“身体”“权力”三个概念是对法国哲学传统研究主题的精准概括。与会论文在呼应法国哲学研究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处境,致力于贯通哲学、艺术、诗歌等形式,发扬和深化法国哲学精神。
本书论域广泛,涉及但又并不仅限于“词语”“身体”“权力”;研究对象丰富,既有对法国哲学传统研究对象如萨特、德里达等哲学家的研究,也有对当代诗人如米歇尔·德吉和当代艺术家纽曼等的哲学层面的思考;既不乏莫伟民、王福生、胡继华等名家名作,也包含李坚玮、骆月明等新人新作。
|
內容簡介: |
由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法国哲学年会,于2021年11月在长春举办。本届年会主题是“词语?身体?权力”,共提交会议论文三十余篇。书稿内容以第十届中国法国哲学年会参会论文为主体,精选其中部分优秀论文辑集出版。内容包括:复旦大学莫伟民教授的《竞争或斗争——阿隆工业社会阶级理论探析》,探讨了法国哲学家阿隆的工业社会阶级理论;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的《多的柏拉图主义与共产主义观念》,讨论的是法国当代哲学家巴迪欧的思想;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的《诗性的致意/拯救——德里达与德吉论“命名”》,讨论了在遭遇“诗的风险与机会”之时刻,在面对“不可能的命名”这一使命之时,德里达和德吉之间的关系;等等。
|
關於作者: |
冯俊,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院院长。个人专著有《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法国近代哲学》《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行走于教育和哲学之间——冯俊教育讲演录》《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等;译有《笛卡尔》《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和《法国哲学史》等书,主持翻译《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等哲学著作和教材20余种;主编《西方哲学史》《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情词典》《中浦院书系》等著作、教材和文集6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一、二、三等奖20余项,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国际学术交流和访问。
|
目錄:
|
词? 语
诗性的致意/拯救——德里达与德吉论“命名” 胡继华
崇高是瞬间——利奥塔论巴尼特·纽曼 赵雄峰
影像阵列的反思区间 刘耀琳
象征交换的隐性经济逻辑——中法艺术展“图像超市”与现代人的自我伸张 李坚玮
身? 体
多的柏拉图主义与共产主义观念——巴迪欧的本体论哲学及其政治意涵 王福生
在“本质”的阴影下被遗忘的“存在”——萨特超越论现象学对辩证理性的奠基 孙 琳 季锦林
论斯蒂格勒技术观里的“共生”概念 骆月明
意识的边界与身体的躯壳——从梅洛—庞蒂的知觉构造理论看安迪·克拉克的延展意识理论 金崴瀚
权? 力
竞争抑或斗争——阿隆工业社会阶级理论探析 ?莫伟民
自我如何介入他人——萨特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之争 王亚娟 牟佳祺
从自治主义到后自治主义:意大利批判理论的历史脉络 潘昕培
规训权力与公共舆论 朱光亚
翻? 译
身体与世界的世界性 龙 晶
在伦理与政治之间——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 詹姆士·马丁
|
內容試閱:
|
命名的诗学或者行动的诗学同时运行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一首诗和行动的诗学,这里的“行动”也蕴含二义,即行动者,以及笔录、签名、记录和传承;第二,一首诗和签名的诗学,在留下的踪迹之中被分派、被肯定、被要求的责任也蕴含二义;第三,一首诗和见证的诗学,这里蕴含的二义是指“cum”所表示的聚合同时性事件之中的现时在场,以及对诺言的回应或诺言的责任之中被分派的证词。于是,“行动”(act)、“签名”(signature)和“见证”(testimony)联结成网,成为德吉诗学独一无二的诗艺分派之中的三个主题,它们体现了命名、致意、传承、独异,而且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了对基督教诗学甚至是前基督教诗学的记忆。
在基督教诗学和前基督教诗学中,诗艺的分派联系着教义,联系着证词,联系着圣约,联系着遗嘱。词语与事物,作品与名相,语词与死亡,都被封印在诗艺的分派之中,从而预示着基督教诗学的命运。依据同样的分派大法,基督教诗学的要义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得以阐述:第一,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种现存而被流传或被遮蔽(或有待发明)的基督教诗篇;第二,它是一份秘密的证词,在其独特的施为之外,在其独特的见证之外,在其使自己独特的作品成为例外之外,就没有什么真理。在这个意义上,福音本身就是诗学行为,它携带消息和遗嘱,本身就是一份证词。福音的真理不在福音之外。于是,见证,诗学见证,消息,福音,都不是报告别的什么,所报告者唯其自身,唯其自身的施为事件。诗学的真理,一如福音的真理,只是自我示现、自我叙述,而抵制阐释,反对涵化。“我是真理,道路,生命。”福音之外无真理,诗艺之外无意蕴。
致意与拯救,招呼与复活,这就是诗艺的命名,也是诗人和思者所无法推卸的绝对责任。而这一命名之举,还不可避免地同幽灵相关,行为诗学因而难免染上一层悲剧色彩。萦绕,蛊惑,诗歌的魔力萦绕着死且活着的幸存者的幽灵,他的魔力让诗篇附魅又祛魅,在魔力之中滑音——无须等待,立马向前,像艺术作品的起源那么早,像诗歌的天赋那么早。附魅与袪魅,不复为二,而必须彼此萦绕,一种诗意的声音反复鸣唱。诗意的迷恋反复回荡在和弦中。而这就可能是发生在致意、命名和责任之上的事件。或者,这就是海德格尔呼吁贫乏时代的诗人来担当的使命:以一种诗意的魔力许诺一种呼唤的机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