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寻找马吉影片

書城自編碼: 398256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陈旻 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799393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9.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HK$ 76.8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HK$ 86.9
有机农业
《 有机农业 》

售價:HK$ 29.5
不完全契约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HK$ 97.9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售價:HK$ 107.8
中国早期民法新论:案例、法规、概念与法律之外
《 中国早期民法新论:案例、法规、概念与法律之外 》

售價:HK$ 52.8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售價:HK$ 85.8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售價:HK$ 8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8
《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
+

HK$ 74.8
《海外中国研究·高丽与中国的海上交流(918—1392)》
+

HK$ 85.0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
+

HK$ 79.4
《两晋150年(厘清百年乱局,看透前因后果)》
+

HK$ 89.7
《后秦史》
+

HK$ 66.7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編輯推薦:
1. 首度披露《拉贝日记》、马吉影片公开背后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约翰·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和马吉牧师拍摄的胶片影像,记录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究竟《拉贝日记》和马吉影片的公开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人们为搜寻南京大屠杀证据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寻找马吉影片》首度披露铁证搜寻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
2. 柳暗花明!生花妙笔还原“37分钟”版马吉影片回归南京全过程
收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37分钟”版马吉影片,被专家认为是反映南京大屠杀暴行全面又丰富的版本。“37分钟”版如何被发现?各界爱国人士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促成胶片回归南京?资深记者全程追踪,用生花妙笔还原马吉影片回归过程的跌宕起伏。
3. 大量一手资料,深挖掘爱国人士维护抗战史实的重要细节
全面介绍海外华人揭露日本侵华史罪行的各项活动,详细揭示《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纪录片制作的因缘和艰辛,生动描述众多华人心系中国和踊跃捐款的感人故事。二十余篇采访,运用历史学考据法,追求客观真相,彰扬爱国人士心系中华民族的满腔热忱。
內容簡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留下来的外国友人,用手中的笔、相机、摄影机等,记录下日军的南京大屠杀暴行,掌握了把恶魔送上刑场的重要证据。其中,马吉牧师拍摄的16毫米胶片影像,以及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是最为重要的史料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作者详细记录了各界爱国人士寻找马吉影片的艰辛过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为寻找南京大屠杀证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在各方通力合作下,“37分钟”版马吉影片被成功追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本书全方位揭示了马吉影片的重要性,并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暴行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鲜活而深刻的描写,凝结着几代爱国人士的奋斗与奉献,蕴含着对和平的不倦追求。
關於作者:
陈旻
1981年9月入伍。1991年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政治部新闻干事、宣传科长、正团职政治协理员。2002年自主择业,2005年4月任香港《大公报》江苏办事处主任,2007年被聘为首席记者、高级记者。现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又称江东门纪念馆,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目錄
第一章 2017年,“37分钟”版马吉影片浮现
黄昏的电话
戴克牧师
德国的南京人
从《罗森报告》到福斯特书信
戴克牧师的回忆,《拉贝日记》公开真相
还原真实历史
“37分钟”版马吉影片浮出水面
南京只有“17分钟”版马吉影片
凌晨,越洋电话追至纽约
第二章 “联合会”寻证南京大屠杀
反击日本新军国主义,唐德刚领衔“联合会”
1991年7月2日,日媒寻获“鬼片”,曝光大屠杀
中国人不忘自己的“火劫”
美国记者会:“日本人擅长改写历史”
1991年7月12日,“37分钟”版马吉影片首现纽约
日军《七三一部队图片展》美国巡展
第三章 2018年,“37分钟”版马吉影片重现纽约
《58页手记》揭秘重新发现马吉影片全过程
美国传信找到“37分钟”版“一寸盘”
“37分钟”版“一寸盘”引争端
“一寸盘”回归陷僵局
在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的新发现
南京课题组远赴耶鲁,带回6个版本的马吉影片
北京东长安饭店的惊喜
“联合会”捐赠“一寸盘”
“联合会”三任会长现南京
新增屠城血证
新增影像案例对应马吉解说词,实证历史
第四章 三部纪录片成就历史经典
“37分钟”版马吉影片首次展出
《马吉的证言》传世
用艺术铭记历史伤痕
导演:看了原片,悲愤不能自持
钱要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日军出镜忏悔
东京之旅
“日本男孩3岁就被洗脑”
《验证南京大屠杀》,日媒戳破右翼谎言
第五章 “新的老南京人”
他的烦恼
《文汇报》的信任
怀柔夜访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来了重量级校友
记者的古道热肠
责任与担当
“从今天起,我就是‘南京大萝卜’了!”
成为“南京好市民”
暖心!《南京日报》记者助力办医保
《大公报》连续三天整版报道
捐出《58页手记》原件
“家乡人民感谢您!”
成为“新的老南京人”
走进历史现场
讨个公道
后记 让历史记住他们
內容試閱

历史从未离开
张连红
我认识本书作者陈旻老师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12月27日,一直从事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调查的李晓方先生来南京,陈旻老师同他是战友,我们就这样见了面并相互认识了。其后,当报道涉及日军暴行方面时,我们时有交流。2017年12月国家公祭日前夕,陈旻老师为了专题报道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的邵子平先生来采访我,接着在寻找马吉影片的过程中,我们的联系日益频繁。令人感佩的是,现在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部沉甸甸的,也许只有她能写的书。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右翼不断地疯狂掀起否定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各种活动,海外华侨华人为了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慰安妇”制度等暴行,纷纷成立各种组织,搜集史料,举行集会,对日本右翼的错误言行进行了有力驳斥。其中,1991年3月成立的美国“联合会”,在邵子平、唐德刚、陈宪中、吴天威、吴章铨、姜国镇等人领导下开展的系列活动影响较大。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没有人对海外华侨华人维护抗战史实的活动进行系统研究,事实上也没有一位合适人选能去做海外华侨华人的访谈研究。2019年2月,为了商讨去美国寻找马吉影片一事,我去拜访陈旻老师。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陈旻老师是做这一课题的最佳人选,于是建议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申请立项,写一本关于“联合会”在海外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著作。这一建议得到陈旻老师的积极响应,最终也得到了纪念馆时任馆长的支持。虽然这几年全球疫情不断反复,严重影响中外访问交流,但这一切都难不倒记者出身的陈旻老师。寻找马吉影片的传奇人物是邵子平先生。邵先生1936年出生于南京的鼓楼医院,对南京很有感情,其父亲邵毓麟曾任中华民国驻韩国大使。邵先生早年留学德国,专业是法律,后来在联合国总部人力资源和法务部工作。为了驳斥、反击日本右翼,邵子平较早参加了纽约的对日索赔会,1991年3月又发起成立“联合会”,并任创始会长,举办各种活动抗议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行,支持张纯如女士以英文撰写南京大屠杀史,参与寻找和策划公布《拉贝日记》,并奇迹般地找到马吉影片,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广泛宣传。我认识邵先生也有二十多年了,他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包括我本人的帮助非常多。我们中心在1998年12月成立之时,我的导师张宪文老师就建议我邀请邵先生担任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在中心成立的最初几年中,邵先生特别关心和支持我们,多次前来中心指导工作,推荐了许多外国学者来中心访问交流。我第一次见到邵先生是在1999年12月的东京,在“ 战争责任与战后赔偿”国际市民研讨会上,他专门召集从大陆来的学者荣维木、苏智良、王选和赵建民等,一起商量筹备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以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2001年5月,他从美国专程到我校参加纪念魏特琳逝世60周年暨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邵先生的引荐下,研究中心协助新加坡的柯冰蓉女士,整理出版了孙建成先生的调查手稿《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一书。最令我感动的是,他曾许诺将他父亲留在南京中央路上的一栋别墅免费提供给中心做办公室(如能申请返还)。最近几年,邵先生最念念不忘的是敦促我们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进行专业挖掘,用铁的事实回击日本右翼。“37分钟”版马吉影片的胶片最后成功捐赠给南京,除了陈旻老师的执着努力,邵先生也功不可没。
我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前往美国寻找马吉影片档案资料的活动。在陈旻老师的极 力促成下,2019年4月,我和杨夏鸣、刘燕军一起前往美国,先后到耶鲁大学神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里士满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影片的资料部,查阅了有关马吉影片以及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等相关影视资料,拜访了“联合会”时任会长姜国镇和吴章铨先生,并一起观看了1991年“联合会”制作的“37分钟”版马吉影片。虽然没能直接带回该版本影片的胶片,但此次美国之行,我们搜集、复制了几乎所有不同版本的马吉影片。在美国搜集马吉影片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微信工作群,群里除了我们团队三人,还有纪念馆时任馆长和陈旻老师。陈旻老师几乎每天都在密切关注我们工作的进展,一起商讨对策,这些在本书中都有十分生动的记录。现在回想起来,她的工作激情和执着精神,真令人感动!如果没有她的不断催促,我们专程赴美搜集马吉影片的计划可能也不会实施得如此之快,也许随着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赴美寻找马吉影片之行就付诸东流了。
新闻学与历史学相通。记者出身的陈旻老师在报道南京大屠杀相关题材时,总是能够独辟蹊径,发现常人不太关注的线索,并能够动用一切社会资源,深度挖掘细节,以成一家之言。从新闻学角度来看,本书是一部新闻纪实报道的杰作;从历史学角度而言,亦是一部学术史研究的佳作;我拜读之后,获益匪浅。
首先,它填补了学界研究的空白。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修改教科书事件之后,海外华侨华人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他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联合起来追究日本战争责任,发起对日索赔,持续开展“保钓行动”,组成女性国际战犯法庭,对日军性暴力进 行审判。随着时间推移,诸如唐德刚、吴天威、杨觉勇等著名学者相继离世,一大批运动领袖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亟须有人能够通过访谈方式留下海外华侨华人维护抗战史实的历史。陈旻老师以寻找马吉影片为线索,通过采访“联合会”一些创始人和重要骨干成员,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会”维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历史,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对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维护抗战史实活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它挖掘了“联合会”维护抗战史实重要活动的生动细节。本书以寻找马吉影片为切入点,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美国“联合会”在海外揭露日本侵华史罪行的各项活动,如邵子平先生千里追寻,最后却在家门口发现马吉影片的神奇过程。又如作者采访了姜国镇和纪录片《马吉的证言》导演王正方,较为详细地揭示了《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纪录片制作的因缘和艰辛;还有当年作为一名留美学生的林立一次性捐款2.5万美元的壮举,以及邵子平先生发现在支票上少看一个“0”后的万分惊喜。1991年和1992年,“联合会”筹措了35万美元,依据“37分钟”版马吉影片,先后拍摄、编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在全美各大社区和大学巡回放映了近百场,并在日本多家电视台放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书中揭示了全球各界人士全身心投入爱国活动和踊跃捐款的感人故事,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最后,它引领了学术史研究写作的新范式。作者作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资深记者,发表过数百万字的新闻纪实报道作品,特别是围绕马吉影片在《大公报》和《文汇报》上进行了系列深度专题报道,在新闻界有很大的知名度。本书突破了以往以文献研究为主的传统范式,转而以历史事件活动为载体,采访了“联合会”二十余位重要当事人,获得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素材,并运用历史学考据法,追求客观真相,彰显了海外华侨华人满腔的爱国热忱。全书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妙笔生花,引人入胜。
陈旻老师在书中说:“凡是能做成事的人,必须具备异于常人的执着。”诚哉是言!历史从未离开,迟早都会被人记住和书写。
谨以此向所有致力于还原抗日战争历史真相的人们致敬!
张连红
2023年7月于南京仙林

第一章 2017 年,“37 分钟”版马吉影片浮现

虽然做职业记者逾15 年,但关于马吉影片,我了解甚少,更不会料到自己竟然会与这部珍贵的历史纪录片产生那么深的交集。
黄昏的电话
2016 年1 月,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大公报》与香港《文汇报》合并,成立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同年5 月,我被聘任为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此前,我已在《大公报》江苏办事处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11 年。
2017 年11 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江苏记者站接到时任《大公报》副总编辑李庆义的指示,准备采写一组关于海外华人执着努力,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的新闻专题,这组专题由我具体执行。
李庆义在《大公报》主管中国新闻和国际新闻。他出生在东北,那里曾是经受日寇铁蹄蹂躏时间最长、抗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1995 年,李庆义负责《中国青年报》纪念抗战胜利50 周年的专题报道,历时十余天遍访这片黑土地,采访了多位尚在人世的东北抗日联军老兵,首次在中央媒体报道了东宁要塞、劳工坟及日本在华遗孤问题,所做的有关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的报道曾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自此,他与抗战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结《大公报》近几年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报道,李庆义认为,虽然报道的篇幅大、内容多,但绝大多数仅限于程序性报道,采访的人物也多是老面孔,鲜见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面世,致使报道整体上站位不高、可读性不强、社会影响不大。
2017 年11 月4 日,李庆义对江苏记者站提出建议,希望记者开拓思路,深入挖掘海外华人推动中国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的事例,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的对外交流等。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仅是中国记忆,更是世界记忆;只有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记住这场人间浩劫,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际压力,迫使日本深刻反省,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深秋的南京,东郊满目金黄的梧桐树叶已豪爽地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致,扑面而来的风中夹杂着丝丝透骨清寒。
2017 年11 月20 日下午,我驱车赶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女士热情接待了我,她特别请来馆里两位同志刘燕军与艾德林一道接受采访。
邵子平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贡献很大,1991 年在《抗日战争研究》上发表过关于马吉影片的文章,是这方面的学者。江苏卫视去美国拍摄《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时,到大卫·马吉家中采访,也是他帮忙联系安排的。”不难看出,在刘燕军心目中,邵子平的分量很重。
刘燕军说:“据说他手上还有我们没有掌握的影片。”听了他的介绍,我对邵子平产生了好奇。
文物部负责人艾德林还介绍了林伯耀、鲁照宁等其他几位对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贡献较大的人士,我一一要了他们的联系方式。
刘燕军报给我邵子平的手机号,是北京的号码。回到办公室,已是黄昏。落地窗外,直插云霄的紫峰大厦浸在夕阳里,与我遥遥相对。我用办公室座机拨通了邵子平的电话,拨号音一直响,却一直无人接听。
抬头一看,霞光低沉,我决定先回家,明天再联系。就在锁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室内突然传出电话铃声。我立即冲进门,快速拿起话筒。果然,是邵子平回的电话。
当邵子平弄清楚是记者要采访他时,他很意外,声音透出兴奋,一个劲地追问我是如何得到他的手机号码的。我们约好当晚七点半再通电话细聊。
晚饭后,我准备好手机、录音笔,按照约定的时间拨通了邵子平的电话,开始采访。我点开手机的免提键,同步录音。
“我小时候看过《大公报》。”邵子平对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的态度很积极。没有任何过渡,他直接选择了信任我。
他从自己1936 年出生于南京鼓楼医院说起,详细回忆了自己的家世与个人经历。这个电话一口气打了足足两个半小时。
邵子平认为这些往事的叙述非常重要,他一边回忆,一边不止一次提醒我“要录音”。他声音高亢,语调抑扬顿挫。昔日时光一幕幕回放,许多重要细节他都记忆犹新。说着说着,他还会一遍遍发问:“我怎么一下说这么多?我为什么这么信任你?”不知道他是问自己,还是问我。时年81 岁的邵子平为自己竟然能对一个未曾谋面的记者推心置腹而感到不可思议。
这个采访令我很不平静。我没有想到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发现竟然都与邵子平有关。
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皆是世界重新正确记录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惨案的重要史料文献。史学界关于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这两份史料文献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内循环播放的马吉影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观众驻足,人们被马吉牧师拍摄于1937年12 月的那些真实血腥场景震撼了。两千余页《拉贝日记》的影印件于2017 年12 月出版,共六卷,日记里有多幅取自马吉影片的受害者画面。采访时,距离12 月13 日公祭日只剩半个多月的时间。邵子平说,他将于11 月下旬去美国,希望我能在他赴美之前去趟北京与他当面细聊,但我已经约好11 月21 日去南通海门进行“两岸交流三十年”专题采访,那个专题的交稿日期已经逼近。
见我不能立即去北京采访他,邵子平担心我半途而废,一个劲地催促,并说“你是第一个采访我的南京记者”,十分急切。
打完电话,我稍作梳理。马吉影片与《拉贝日记》都非常重要,必须单独做专题报道,不能浪费这些珍贵的采访资料。面对丰富的采访内容,我斟酌再三,决定先做《拉贝日记》新闻专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