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編輯推薦:
本书为国内一部切实全面地展现中亚民族演变史的读物,为政府决策部门、涉外人员以及广大读者知晓中亚各民族的来龙去脉、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各自的特色、中亚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提供了信实、公正的参考资料,从而加深国人对中亚各民族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內容簡介:
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關於作者:
魏良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生活和工作于西北边疆,主要从事西域/中亚史、西北民族史、中国古代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喀喇汗王朝史稿》《西辽史研究》《西辽史纲》《中国历史:喀喇汗王朝史·西辽史》《叶尔羌汗国史纲》,以及《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与刘正寅合作)、译著《编年史》(合作)等书籍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刘正寅,历史学博士,1993—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2019年至今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域/中亚史、中国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与魏良弢合作)、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5(合作)、《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合作)等著。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民族史》卷(主编)。
目錄 :
写在前面
绪论
第一编 土著部族及其基质文化之时期
第一章 雅利安人、中亚土著部族
一 雅利安人
二 花剌子模人、粟特人、马尔吉安人、帕提亚人、巴克特里亚人、塞人
第二章 阿契明王朝时期
一 阿契明王朝
二 拜火教
第二编 游牧部族迁徙、外来文化影响与萨珊王朝整合之时期
第三章 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
一 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与中亚各部族人民的反抗
二 希腊化
第四章 游牧民族迁徙与佛教的传入
一 匈奴
二 游牧部族大迁徙
三 贵霜王朝
四 佛教及其对中亚的影响
五 乌孙、康居、奄蔡、大宛
六 嚈哒
第五章 萨珊王朝时期
一 萨珊王朝
二 摩尼教
三 马兹达克教运动
四 文化
第三编 突厥、阿拉伯先后进入,中亚突厥化、伊斯兰化开始之时期
第六章 突厥汗国与中亚突厥化的开始
一 突厥汗国
二 西突厥汗国
三 突厥文化
四 中亚突厥化的开始
第七章 唐朝时期
一 唐朝进入中亚
二 羁縻府州的建立
三 唐朝对中亚的影响
四 中亚各部族
第八章 阿拉伯进入中亚与伊斯兰化的开始
一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的兴起
二 阿拉伯进入中亚
三 中亚各部族反抗伍麦叶王朝统治与伊斯兰化开始
四 阿拔斯王朝
第九章 萨曼王朝时期
一 塔希尔王朝
二 萨法尔王朝
三 萨曼王朝
四 文化发展
第十章 喀喇汗王朝时期
一 王朝的建立
二 东西两汗国的形成及其后状况
三 东西两汗国的衰亡
四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 伊斯兰-突厥文化的形成
第十一章 西辽王朝时期
一 王朝的兴起
二 王朝的政策与措施
三 王朝的中后期
四 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
第十二章 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王朝
一 伽色尼王朝
二 古尔王朝
三 塞尔柱王朝
四 花剌子模王朝
第四编 蒙古进入中亚,突厥化、伊斯兰化完成,中亚近代民族形成之时期
第十三章 蒙古进入中亚
一 蒙古的兴起
二 蒙古征服中亚
三 成吉思汗的分封与蒙古对中亚的统治
四 钦察汗国、伊利汗国
五 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
六 内讧与混战及其祸害
七 中亚蒙古部族的突厥化与伊斯兰化、察合台汗国的分裂
第十四章 帖木儿王朝时期中亚的复兴
一 帖木儿的崛起与帝国建成
二 帖木儿王朝与明朝的关系
三 帖木儿治下的中亚社会
四 帖木儿帝国的瓦解与沙哈鲁时期的中亚
五 兀鲁伯治下中亚经济文化的复兴
六 卜撒因及其后裔统治下的中亚
七 社会经济
八 文化
第十五章 哈萨克汗国
一 哈萨克的兴起
二 哈萨克汗国的建立与发展
三 17—18世纪的哈萨克汗国及其与准噶尔的关系
四 哈萨克各部与清朝、俄罗斯的关系
五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第十六章 卫拉特蒙古在中亚的活动及其影响
一 蒙元时期的斡亦剌部
二 明代瓦剌的兴起与发展
三 瓦剌在中亚的活动
四 明清之际卫拉特蒙古的发展与迁徙
五 准噶尔汗国的强盛及其对中亚的影响
六 准噶尔汗国的败亡与清朝统一西域
第十七章 昔班尼王朝、布哈拉汗国、布哈拉艾米尔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
一 昔班尼王朝
二 布哈拉汗国
三 布哈拉艾米尔国
四 希瓦汗国
五 浩罕汗国
第十八章 中亚各民族的形成
一 塔吉克
二 乌兹别克
三 土库曼
四 哈萨克
五 吉尔吉斯
史料与文献目录
索引
內容試閱 :
绪论
对于“中亚”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已有多种,苏联学者施普林青的《中亚和中央亚细亚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示》,马大正、冯锡时先生主编的《中亚五国史纲·序言》,孟楠博士的学位论文《俄国统治中亚政策研究·导言》论述详悉。本书所说的“中亚”,是当代通行的政治用语,指独联体(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简称为СНГ)的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简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本书的叙述经常超出其范围。
中亚是内陆,有史以来,当其作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国家构成体存在时,在政治地图上与海洋是隔绝的;然而在近代航海兴起之前,它却是亚欧非三大洲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流动的通道。但是,正因为中亚是内陆,气候干旱,沙漠阻断,高山横亘,在前工业时代难以形成更难以维持大一统的局面。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一直制约着中亚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
中亚民族历史的发展受着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它们是中亚两种文化——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把中亚居民划分为游牧部族-民族和农业部族-民族;而这两种部族-民族的关系经常是影响中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游牧部族-民族不断地向定居农业部族-民族转化,这一过程与中亚的前工业时代相始终。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在古代、中世纪中亚是世界主要文明——两河文明、地中海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阿拉伯文明冲撞、交汇之地;在近代、现代、当代它又是世界列强争夺的战略要地。这种外部冲撞、挑战对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亚作为民族流动的通道和战略要地,造成居民民族成分异常复杂。从历史上看,其主体部族-民族和统治部族-民族也几经更代:一些曾经很有影响的部族-民族消失了,而一些新的部族-民族兴起了,经过历史的筛选,一些部族-民族发展成近代民族,成为今天中亚主权国家的主体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的这一定义,尽管人们的理解有所不同,或持有某些保留,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定义,是完整而严密的,不仅适用于现代民族,而且也适用于古代民族,这四个特征只存在发展程度的不同,不存在有无的差别。
本书作者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民族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其形成和消失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违反这一规律定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古代马其顿亚历山大领导者的作为就是例证。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在人种上由欧罗巴人种发展到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型,具体到各个民族,其混合比例又各不相同;在语言上由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到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语言占优势,除塔吉克族外,其他各族均讲突厥语族的语言;在宗教信仰上由当地的拜火教,转信佛教、摩尼教、景教,最后基本上都皈依伊斯兰教;在文化上中亚文化先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又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再受汉文化的影响,最后又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以至书写文字。进入近代之后,中亚各民族又受到俄罗斯强有力的影响。本书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
在论述中亚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各自特色时,不仅要阐明其同,也要阐明其异,即说明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例如,阿富汗问题,原来其北方(历史上称为“吐火罗”和“呼罗珊”)在近代之前,从雅利安时代到帖木儿王朝,以至昔班尼王朝,都是与河中地区连在一起,居住着相同的部族-民族,密不可分,属于中亚文化圈;而其南方则与印度、巴基斯坦处于同一历史文化圈。英、俄进入中亚,划分势力范围,这些民族遂成为跨境民族。这就形成阿富汗北方(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和南方(普什图族)对立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背景。
本书是一部中亚民族史,着重阐述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大致有四个阶段:土著部族及其基质文化;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游牧民族大迁徙,佛教传入;突厥和阿拉伯先后进入,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开始;蒙古进入之后到俄国归并之前,中亚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完成,近代诸民族形成。
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其发展规律,在学术上和理论上都有价值,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将为决策部门、涉外人员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亚民族演变史的读物,知晓中亚各民族的来龙去脉和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其各自的特色,特别是中亚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加深对中亚各民族的认识、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此,作者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 信实。这是史学著作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要充分发掘史料,将各种语言的史料相互印证,把史著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不隐瞒,不曲笔,真实地反映中亚各民族的历史,使这部中亚民族史能够立得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 公正。中亚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历史上主体部族-民族和统治部族-民族几经更代。要对他们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公正评价,发挥历史的鉴戒作用。
(三) 简明。即揭示中亚各民族发展的轨迹,线索清晰——原因可寻,结果明确。尽力避免头绪繁杂,夹缠不清,造成“不读只是不清楚,读后就糊涂了”的现象。
(四) 先进。这是一部通史,是学科的基本建设,努力反映本课题研究的当前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是写的中亚各民族的历史,因此也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同。
(五) 可读。一部史著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必须有可读性。为此,这部史书的正文论述力求简明、有情感,引起读者共鸣;把史实考证、观点辩论、史料出处尽量放在注释中,争取做到雅俗共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参照国内外专家的论著,吸取了其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作者也尽可能地考虑和尊重中亚各国学者对其历史的见解。错误与不尽之处,殷望读者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