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書城自編碼: 404357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李建平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140526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纳特·特纳的自白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HK$ 84.0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HK$ 88.5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HK$ 89.6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HK$ 65.0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HK$ 188.2

 

編輯推薦:
李建平“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
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本书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的深刻内涵与运作机制,并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呈现了这一育人模式在不同背景下的成功应用。从薄弱校的华丽转身,到新建校的崭露头角,再到乡村学校的奋力崛起,构建了未来教育的图景,为教育转型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学校走出办学困境。
內容簡介:
本书是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教育寻变三部曲”之一,是她继《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后又一力作。
北京十一学校实施育人模式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自2012年起,先后有30多所学校学习、实践这一育人模式,踏上了教育转型之路。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转的?它对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它要由什么样的人、经由什么样的路径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要克服哪些困难,抓住哪些关键环节?
为回答这些疑问,资深教育记者李建平追踪一所所十一学校盟校教育转型的实践研究,其中既有新建校,又有薄弱校、棚户区学校、乡村学校、库区学校等,真实再现了它们进行教育转型的历程。
本书通过一个个不同背景下成功转型的案例,构建了未来教育的图景。
關於作者:
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突破。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II:解析新难点》《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等。
目錄
引言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第一章 去青岛

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暴
从学校组织结构入手令人眼前一亮的学校组织结构图一种根本性的转型大幅提高组织效能建立制度保障体系看见一种伟大的力量

试图寻找一个答案
一次全然不同的体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一个有力的杠杆一次大胆的尝试内心深处的反思终于找到了答案

第二章 去往天涯海角

来自五湖四海的校长
感受全新的组织结构梳理岗位职责自下而上的力量边学边做的学员

造访海南微城未来学校
不可思议的建校速度面向未来的选择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第三章 再去青岛

有点儿不一样的学校
使命在肩一支课程研发的生力军这样教书很幸福发生在教学楼里的故事不一样的学习全然不一样的研究状态别样的风景

把学生放在心上
金家岭的笑声北京来的校长勇于探索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内驱力终于开始向“学”移步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场令人难忘的对话

渔村的孩子笑了
一批有梦想的实干家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丰富的体育课程助力学生成长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个了不起的决定

第四章 在泉城济南

走向更美好的教育
一个无法消除的执念一种连锁反应决心,是一切的基础我们将走下去

第五章 飞抵克拉玛依

一个远方的传说
在转折的湍流中发现方向性改革行不行都要试一下难以想象的冲击在十一学校的岁月改变了我携手走过变革之路打开无限可能之门在远方,看到了更美的风景

第六章 回到北京

被点燃的教师
第一动力要强劲一场巨变的开始更深层的变革深远的驱动力改变观念的持久博弈一种全新的生命状态

家门口的好学校
变动的时刻从课程突破变一种活法太多的幸福一朝牵手,终生不悔

教师如何实现转型
先动结构文化引领重在体验内化于心无穷力量勇往直前

一座有温度的校园
被刻意淡化的管理我们为梦想而来做事方式有点儿不一样不可思议的力量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一株“穗木”的感激

一个未来小镇
一座安全的校园一个有趣的小镇一间“体验未来”的工作坊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一番发自内心的感慨

一所特别接地气的学校
九渡河微起的波澜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校园校园里的一座座工坊向乡野拓展的课程乡村娃的校园生活一群放飞梦想的少年乡村教师的别样生活校园里的能工巧匠

唤起山区学校的办学活力
领航班来了一场决定性的改变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对话校长教师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学生的全新感受

未来的尺度
深层变革指向靶心关注细节注重过程关键结果没有休止符

筑一个好窝
一个温暖的“鸟窝”不一样的开学枝繁叶茂的课程让人心动的时刻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新鲜的一群身体力行者

一次勇敢的尝试
瞄准首都功能定位探索贯通培养模式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唤醒学习内动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视野

尾声 前方是什么

全新的学习理念可以实现的理想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道阻且长,终点可期

后记

结 语
內容試閱
引 言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2015年10月《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出版后,基础教育领域对北京十一学校变革的热切关注、对这一教育变革典型的强烈反响,使我从未有过“采访完成”的感觉,更不敢有停笔的念头。
2014年春天,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出现在北京海淀西隅的一座中学校园里,打破了中国教育界的平静,人们如潮水般涌入十一学校,渴望模仿、复制、嫁接的呼声越来越高。
“办得这么好!”
“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理想中的学校,代表了未来教育的方向。”
伴随着一所又一所联盟学校的加入,“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在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围绕学校转型的话题更是一波接着一波。
人们普遍关心的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转的?”
“新型育人模式为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十一学校的探索对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一所中学究竟能影响多少人?一个点的成功对整个战线的意义如何?这种变革能否作用于整个教育界?”
“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应当做出哪些回应?”
“未来教育的图景应该怎样描绘?”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在嫁接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这种育人模式究竟是如何推广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应当抓住哪些关键环节,要由什么样的人、经由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
教育界对十一学校转型的关注从未停止过,追问也从未停止过。这些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学校转型是个大议题,需要深入持久地研究;有关学校转型的诸多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回答。
我知道,要回答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一所所盟校去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出发了。

一所特别接地气的学校

2020年1月14日晚上6点,于海龙还在学校里加班,手机响了,是刘艳萍校长打来的:“在学校吗?别走,等我。”
不一会儿,刘艳萍校长到了。“海龙,有个苦差事,需要你去做。”她语气庄重地说。
“这是要干吗?”于海龙蒙了。
“一所乡村学校被我们学校接管,我们认为派你去当校长最合适。”刘艳萍认真地说,“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我愿意。”于海龙想了想,郑重地点点头。
他心事重重地开车回家,一路上想着学校被十一学校接管后发生的变化,自己也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校务处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工作已经很顺手,离家又近,领导、同事又都认可,如今……
变动太大、太突然,于海龙彻夜未眠。

九渡河微起的波澜

1月15日,天阴沉沉的,特别寒冷,一大早,于海龙和刘艳萍一同驱车前往九渡河小学。他很忐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乡村学校了,虽然小时候在乡村学校上学,但那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怀柔区九渡河镇地处燕山南麓,全镇面积180多平方公里,大约80%为山地。车子一路向北疾驶,公路一侧是山,一侧是蜿蜒曲折的河,沿途有许多临水而居的村落。
车子驶进九渡河,穿过一条狭窄的街巷,停在九渡河小学门前。于海龙惊呆了,让他没想到的是,30多年过去了,乡村学校竟然没有太大变化。校园里有五排平房、两座教学楼。院子不大,但干净、整洁,像个政府大院。然而,在一般学校常见的设施设备这里几乎没有,校园里缺乏学校该有的氛围,缺少孩子的气息。
走进大门,左手边是停车场,停满了车辆;东边一大半区域是教师办公区和宿舍,几排平房前拴着晾衣绳;西边空荡荡的操场上竖着两个篮球架,这是学校全部的体育设施。学生的活动区域在两座教学楼里。教学楼与周边环境分开,学生被框定在狭小的教学区内。
于海龙边走边看,来到教学楼里,发现教室十分狭窄,他直皱眉头:“怎么这么小啊!”一排高大的铁皮柜子立在教室后面。“这是干什么用的?”于海龙问。“不知道,”陪同的老师说,“放在这儿已经很久了。”
教室前面是一个大大的讲台,靠近门口有个书架,上面摆放着一排排书。于海龙注意到这些书基本没有翻动过的痕迹。墙角有个已经生锈的铁皮箱子。“这是干什么用的?”于海龙问。“放书本的。”陪同的老师说。
一个小时过去了,于海龙脑海里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利用资源?”
来到食堂一看,里面又黑又窄、又脏又破,甚至连桌椅都没有。于海龙觉得很奇怪:“学生吃饭坐在哪儿?”“食堂太小,没地方摆放桌椅,学生只能端着饭盆站着吃。”陪同老师的回答让于海龙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食堂出来往前走,靠近学校围墙处露天堆放着旧桌椅、旧黑板。转到平房最后一排,这里是学校的仓库,陪同的老师把门打开,一股呛鼻的霉味扑面而来,多年搁置不用的东西全堆在这间屋子里,一个个大箱子落满了灰尘。出乎于海龙意料的是,箱子全部没有开封。他打开一个一看,里面全是金工、木工等劳动技术课程的器材,它们装在一个个木盒子里,全是崭新的。其他箱子里有体育器材,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羽毛球架等,也全是新的,还有美术器材……
“这些怎么没用呢?”于海龙问。
“不知道。”
“闲置多少年了?”
“不知道。”
“太可惜了!”于海龙一边叹息,一边暗自高兴,“呵呵,也许它们都能派上用场。”
更让于海龙吃惊的是,这里竟然还有一个电窑,是上陶艺课用的。“还能用吗?”陪同的老师摇摇头:“用不了了,坏了。”于海龙蹲下来仔细看,原来电窑的底座已经锈迹斑斑。
“体育器材也不用吗?”于海龙很不理解。
“不是我们舍不得往外拿,是怕出现运动伤害。”陪同的老师道出了苦衷,“以前出现过,一旦学生受伤,家长就堵在学校门口,要求赔偿。”
“这些都必须拿出来。”于海龙边看边说。
“都拿出来吗?”
“能用的都拿出来。”于海龙语气坚定地说。
第二天,于海龙和老师们见了面。
于海龙说:“十一学校有一个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所有空间都要服务于学生。”他和老师们商量:“能不能先把会议室腾出来,解决学生吃饭的问题?”大家都表示同意。于是,他们搬出会议室里的桌椅,摆上一长排学生的课桌椅。疫情平稳后返校的第一天,学生终于可以坐着吃饭了。
那一餐吃的是猪肉炖粉条,还有两个素菜。学生自己打餐,几个孩子激动地问于海龙:“校长,以后我们每天都能坐下来吃这么好吃的饭吗?”“是的。”于海龙坚定地说。
接下来,他们将所有汽车请出校园,将教师宿舍全部收回,将所有校舍全部还给学生。
仓库里的设备一件件被搬出来,摆了满满一大操场,老师们将适合学生使用的选出来。
一天,于海龙在学校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老师们,到操场上去‘淘宝’!”一时间,大家纷纷跑到操场上,挑选自己班里可以使用的物品,喜气洋洋地往教室里搬。“那气氛就像过节一样。”于海龙由衷地感到高兴。
第二天,于海龙和两位体育老师商量:“能不能打开思路,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开发出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没多久,原先的停车场被改造成运动场和游乐园,安上滑梯、跷跷板等,还修建了沙坑……。学校开展了适合乡村孩子的爬树、登山、溜冰等课程,让孩子们找回了乡村生活的快乐。

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校园

2020年6月底,九渡河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拉开帷幕,至8月底,一共60天,改造完成。
改造期间,于海龙有整整49天没回家。
校园改造前,李希贵提醒于海龙,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根据乡村学校的特点进行空间重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另外,尽量让学校与当地村落风格保持一致,让人从外面一看,感觉“噢!这里有所学校”,再往里一看,感觉“好像有点儿不一样”,再往里走一走,感觉“噢!还真是不一样”。
教师宿舍腾空后,被改造成高年级学生的教室,门前修建了避风阁长廊,全部铺上木地板。山区冬天温度低,夏天日照时间长,避风阁能起到保温防晒的作用。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室外教室”,课间,他们在这里嬉戏、玩耍、交流。
教室周边的空地上,种上了太行菊、无花果、食用玫瑰花等,还修了个小水塘。水塘里种着睡莲,小金鱼在里面游来游去;水塘边的小房子里养着小鸭子;水塘边还镶着半圆形木板,方便学生坐在上面观赏金鱼。
冬天,为了防止小水塘结冰,他们把教室里的暖气管接到水塘底下,这样,学生在冬天也能观赏金鱼。
长廊的木地板上摆放着形状各异、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木质凳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挪动组合。这些凳子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的。为方便学生交流,长廊中间种了一棵山楂树,夏日枝繁叶茂的树冠能遮挡阳光。
从教室清出去的铁皮箱子里种上了花草,这样,冬季的校园里也有美景。
午后阳光正好,我们来到游乐场旁边的一块绿地上。正值夏日收割季节,绿绿的草坪上摆放着一捆捆不同造型的麦秸。于海龙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草坪,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它变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刚刚结束的‘丰收节’上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于海龙告诉我,冬天,这里会有一个巨大的冰雕,让校园变得生趣盎然;“狂欢节”时,这里会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蜘蛛侠,惹得孩子们下了课就往这里跑;中秋月圆之夜,这里会突然升起一个巨大的“月亮”,使整个校园沉浸在中秋氛围中。
校园里随处可见石头、木头、土块儿、麦秸等,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学校办学理念最接地气的表达。
九渡河的冬天格外寒冷,为了让这里的孩子们冬天也有快乐和惊喜,学校在校园外面的空地上浇出一块冰场,孩子们戴上手套、帽子,在上面滑冰,可开心了。
原来学校6个年级只有6间教室,外加书法、劳技、美术、科学4个专用教室。现在,供学生使用的教室增加到36间,除了23间学科教室外,学校还开辟了木工坊、创美工坊、厨艺工坊、豆腐工坊、种植养殖工坊等。学校围绕乡村特有的石头、木头、麦秸、民俗做起了文章。
于海龙认真地说:“学校里所有空间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里的每一道门都不上锁,全部空间都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他们推门就能进去,不需要得到允许。”
在学校改造的过程中,于海龙遇到了一件最难的事:学校门口有一条小道,原先是撂荒的绿化带,杂草丛生,旁边便是交通要道,从早到晚车流不息,而且经常有大货车通过,十分危险。能否重新修一条供师生通行的便道?于海龙与镇政府和交通部门反复协商,最终得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便道修好了,村民们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你们是怎么办到的呢?”于海龙说:“当你一切为了孩子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校园里的一座座工坊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打开乡村孩子的眼界,于海龙想到了开工坊,因为普通教室无法承载这样的功能,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那么,工坊开在哪里呢?他想到了教师会议室、报告厅、校门边上的一排平房。于是,学校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改造。
工坊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还有更深层的作用。于海龙说:“它是学生学习的工具箱,你想发生什么样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工具,随时可以到这里来。这些工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工坊为学生提供环境、空间、工具、条件等,使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2020年6月,学校在全镇范围内寻找“能工巧匠”,于海龙带领老师们在学校周边六个村村口贴出招聘“乡村教师合伙人”的海报:“只要你有一门手艺,无论是种花、种菜、养兔子,还是做饭、磨豆腐,都可以报名成为兼职指导老师。”不到两周,就有80多人报名,木匠、厨师、扎灯笼的、剪纸的、养鱼的、养蜂的、养兔子的全来了。
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门浆水豆腐”第5代传人杨坤全就是其中一位。他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起了“豆腐制作”课。一些孩子被制作豆腐的过程吸引,有的孩子学会了用五种豆子混合研磨制作豆腐,有的学会了用山泉水制作豆腐。
工坊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相结合。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磨豆腐的原理;通过数学学习,他们对豆腐进行合理定价;通过语文学习,他们为豆腐写广告语;他们还要学一点儿营养学,让自己的豆腐更具竞争力。除了这些,孩子们还通过渠道调研、现场看样、洽谈协商、法律咨询等,与附近的餐厅、农家乐签订合同,给豆腐打开了销路。
兼职指导老师不仅为学生带来各行各业的手艺,还带来了真实的问题和实践。浆水豆腐品质优良,可如何卖出去?针对营销不足的问题,老师们把商学、经济学里适合小学生的内容提取出来,又将诚信品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等与国家课程标准中对德育的要求对接起来,形成一条条具体的学习目标。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是由任务驱动的。
老师们惊讶于孩子们的无限可能。孩子们更是打开了视野,开始对整个九渡河地区的产业进行调研,逐渐画出了这里的产业结构分布图,形成了一个乡村生态和学校样态融合的模型。
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乡村美学、厨艺、木工、版画、戏剧、竖笛、创意拼贴等几十门课程。非遗工坊最初有泥塑,后来增加了版画、灯笼、剪纸等。学校挖掘乡村非遗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技术,让学生制作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工坊更为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木工坊课程融合了美术、劳动技术、商学、经济学、科学和应用文写作等内容,由兼职指导老师和美术老师、科学老师共同指导,孩子们自己设计、画图,制作了手机支架、尤克里里等,还制作了一种木质杯架,可以放全班同学的水杯。这些产品很多已经在十一学校盟校里行销。怎么做运营,如何通过销售、出租等获得经济效益,成为课程实施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试错,为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前预演,锻炼能力,培育素养。
这些课程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情怀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在孩子们与兼职指导老师的近距离接触中,在他们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乡村文化浸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向乡野拓展的课程

学校后门外是一大片荒地,多年无人问津。在于海龙眼里,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在这里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尽管有人担心做不成,可他决心已下。经过一番努力,约两亩半荒地成了学校的种植养殖基地。学校与当地农家乐合作,向他们供应学生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
除了种植蔬菜,基地还养了小鸡、白鹅、家兔……,这些都由学生自己管理。学校还饲养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龙猫、孔雀。龙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繁育出来的,一只市场价上千元。小孔雀也是学生用恒温箱孵出来的。
六年级的李湘森同学自豪地说:“我是这里的老员工了!”五年级时,她报名参加了种植养殖工坊,并且竞聘上了副总经理职位,一直干到现在。她从小喜欢养小动物,家里养了小鸡、小狗、小猫,还种了土豆、菠菜、黄瓜等。她在学校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周期,学会了栽苗、浇水、施肥、防病虫害。“在农村学会这些,对自己和家庭生活都有帮助。过去我认为这些是父母的事,现在我帮父母观察、记录。我家的黄瓜秧长了小虫子,以往治虫的办法是喷农药。其实,把大蒜埋在附近的泥土里有驱虫作用。我把这个知识告诉父母,他们在每一畦黄瓜地里埋了一盆大蒜,虫子渐渐少了,他们对我的学习更加支持了。”
一次,走进九合川药材种植基地,李湘森被深深震撼了,那里种植了1600亩共约120种中药材。她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刚刚把金丝贡菊卖出去了。”李湘森伸出手指比画着,“三袋呀!一下子就卖出去了。”
“多少钱一袋?”我问。
“60元。”她回答。
“这么贵?”
“这可是九合川药材种植基地的呀!”她对这个价格好像很有把握。
“噢!”我明白了。
“我们自己去采摘的,足足摘了三大筐。回到学校后,我们挑选、清洗、晾晒,第二天烘干……”
“怎么烘干呢?”我打断了她的话。
“我们这里有烘干机。”她自豪地说。
“学校里还有烘干机,够专业的呀!”我不禁赞叹。
“然后呢?”我又问。
“我们把烘干的金丝贡菊装在一个个小袋子里,刚好有人来参观,就卖出去了。哈哈哈!”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李湘森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谈到小学生活时,她很动情:“我们学会了生存的本领,知道了外面大千世界里的新事物,比如羊驼,乡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没见过。学习的时候我们收获了许多快乐——与小动物玩耍的快乐、把将要死掉的植物救活的快活、见证新生命出生的惊喜,我觉得蛮有成就感的。”
通过她的言语和表情,我发现,她的收获远不止这些。她在观察、记录植物发芽、幼苗生长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对生命产生悲悯之情,这对人的精神成长会产生很大影响。
学校还让工坊对接本地经营实体,如创美工坊对接当地栗子深加工企业,厨艺工坊对接当地精品农家院,非遗工坊对接当地老牌非遗传承企业等,建立起校外指导团队和活动基地。
“真正的市场化产品是如何定价的?企业经营成本除了显而易见的之外,还有哪些?”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进入这些基地,实地考察它们的经营状态,了解它们的发展困境和问题,亲身参与到经营过程中。孩子们可不是随便玩玩,而是在进行十分有挑战性的深度学习。
活动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真实任务和真实问题,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反思、改进,摸索出许多解决方案、方法、途径,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更加热爱家乡,增进了为家乡发展而努力的情感。
于海龙告诉我:“学校的办学成效使学校赢得了镇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镇里将学校周边的土地交给学校使用。学校利用当地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从外面引入的高科技农业资源,建立了劳动实践农场,吸引科技、农业方面的专家参与建设,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目前,学校服务范围是周边六个自然村,然而,学校办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服务范围。我们主动寻找更多资源与乡村对接,向北京工商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公益组织、企业基金会、当地农业研究中心等寻求合作。现在已有30多家单位和九渡河镇建立了合作关系……。”于海龙兴奋地说。
这些举动使教育向生活无限延伸,突破了课堂的边界、教室的边界、书本的边界。
乡村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办?应当如何定位乡村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培养目标?乡村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一所乡村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可以有哪些贡献?2035年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60%多的乡村学校应在何处发力?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位乡村学校校长可以有什么作为?在许多问题上,这所学校都可以给我们启发。

乡村娃的校园生活

一年级教室左边墙上上下两层有20多个格子,里面放着学具、玩具等。后面靠墙放了一排低矮的书架,上面满满的全是适合低年级孩子看的书。书架旁边还有七八个圆形木头坐凳和一张大圆桌,上面堆满了拼接模型、各式各样的积木等。我的心里涌起阵阵暖意:“这是孩子们的教室,这是孩子们的学校。”
教室后面还有老师的办公桌,教室和办公室合二为一,这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
墙上张贴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张纸上写满了学生的问题:

为什么松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为什么小鸟会成群结队地飞?
为什么桃树、杏树、李树上的花不是同一时间开放?
春天的土为什么会变软?

歪歪扭扭的字迹透着孩童的稚嫩,却展现出孩子们头脑中的大问题。
谈到学校的变化,五年级的王稼琦同学显得有点儿激动:“我上三年级时,发现学校变了。”
“哪里变了?”我问。
“学校对我们太好了,我都被学校感动了。”她认真地说。
“怎么个好法?”我追问。
“让我们坐着吃饭。”她说,“那天我一进食堂,发现里面摆着长条桌,还有椅子。我找了个座位坐下,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你知道吗?还有汤,一个大桶放在桌子边上,有绿豆汤、羊杂汤、紫菜鸡蛋汤、菠菜鸡蛋汤、木耳豆腐汤,主食有米饭、馒头、花卷、豆沙包……”
“食堂是不是变宽敞了?”我问。
“宽敞太多了。”旁边的王佳一同学接过话。
“学校还装上了空调。”坐在我对面的温芳婕同学说。
“还有哪里变了呢?”我继续问。
“过去下了课我们只能在操场上追跑打闹,现在有了游乐场,教室里还有小玩具,象棋、跳棋、积木什么的,下了课我们可以玩一会儿。”王稼琦越说越兴奋,“教学楼里还装了一个大滑梯,不仅可以用于消防应急疏散,而且可以玩。太惊讶了!我们这里离县城很远,根本见不到滑梯。这是我的最爱!课间、午休时我都会去玩,一天玩七八次。因为有了这个滑梯,我更喜欢学校啦!”
王稼琦参加了创美工坊。“老师教我们学习压花、蓝晒、扎染、拓印、彩绘、滴胶等工艺,还教我们做钥匙扣、项链、书签等小摆件。一年后我当上了副总经理,和小伙伴们一起商量着做。下学期我就上五年级了,我会接着学。”王稼琦胖乎乎的脸上透出几分小小的得意。
田蔚然同学接着说:“学校新安了大滑梯,实现了我们的愿望。长长的滑梯可好玩了,一下课,我就朝滑梯口飞奔而去,从高高的二楼直接滑下去,可刺激了!”
谈到学校的变化,四年级的肖文骏同学高兴地说:“我最喜欢学校的足球场,有两大筐球,随便玩。游乐场里的单杠、双杠我也喜欢。下了课我喜欢去欣赏莲花,看小鸭子。我还喜欢在教室里看书,玩象棋、围棋,有时还玩积木。”
李湘森说:“我们都不愿意离开,要是这里再建一所初中就好了。”说完,她腼腆地笑了。
曹文博同学也临近毕业,她说自己的口才变好了,敢当众说话了。
“你是怎么变的呢?”我问。
“我参加了厨艺工坊的学习,我们做各种美食,包括杏酱。”
“杏酱?很少有人做呀!”我问。
“我们这里杏树多,杏吃不完,做成杏酱方便保存。”她笑着说。
“真不错,有特点。”我赞许地点点头。
“我们把做好的野菜贴饼子、杏酱等拿给大家品尝,也售卖一部分。”她接着说。
“效果如何?”我又好奇地问。
“效果蛮好的。”她颇自信地说。
“你们到什么地方去推销呢?”我有点儿不相信。
“校门口、村口、街边。”
“做这件事开心吗?”
“开心。”她点点头,“这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毕竟我有经验了呀!”
“我们这里有总经理、副总经理、品尝师、财务部长、后勤部长等。”
“都让谁当呢?”
“我们实行竞聘上岗。”

一群放飞梦想的少年

王佳一兴致勃勃地介绍做豆腐的过程:“先用石磨磨豆子,然后煮开,再过滤……。我还会做油豆皮。”
“怎么做呢?”我很感兴趣。
“把浆水温度调到40℃时,将筷子倾斜45度角插入浆水2厘米,等待3秒钟,将筷子提出水面1厘米,再等待3秒钟,将筷子全部提出来。”他一边说一边做着向上提的手势。
我问他担任什么职务,他自豪地说:“我是外交部长。”停顿了一下,他又纠正道:“噢,不,我是副的,他是正的。”他指着身边的赵浩钦同学说。
“那你这个外交部长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故意问他。
“去谈合作,推荐我们的豆腐、豆皮什么的。”
“你手下有多少人呢?”
“18个人。”
“呵呵,官不小啊!”听了我的话,王佳一不好意思地笑了。
“你们怎么推销自己的产品呢?”我很好奇,想了解更多细节。
“要有礼貌地说话。”赵浩钦说。
“你们是怎么说的呢?”
“‘叔叔阿姨,你们有没有时间听我说一说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使用的是非转基因大豆,有利于健康;是手工制作的,没有破坏豆子的营养。’我们边说边拿勺子让他们品尝……”
“天哪!还一套一套的。”我在心里暗暗佩服他们知道得这么多。
“我们还会表演一段歌谣:吃大肉,吃大鱼,不如九小豆腐皮;喝鱼汤,喝羊汤,不如九小出豆浆。”赵浩钦认真地说。
“我还是泥巴工坊经理。”赵浩钦自豪地说,“我管泥巴工坊,一共7个人。我和财务总监商量定价,把我们做的东西摆放好,贴上标签,学校一有活动就会卖出去。”
赵浩钦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笑起来稍稍皱起的鼻子显得有点儿俏皮。
“我从小就喜欢做东西,疫情期间在家看过一本雕塑方面的书,很想体验一下,就报名参加了泥巴工坊。”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我,“这是我报名时的演讲稿。”
“你们做的东西卖得出去吗?”我有点儿担心。
“从不担心卖不出去。”赵浩钦强调了一句,“我们的东西是纯手工的,是非遗产品啊!”
“你长大后打算干这行吗?”看着他那兴奋劲儿,我也有点儿兴奋。
“我长大后打算开一间泥巴工坊,让更多人体验非遗。”
这些孩子活泼、自信、阳光,对未来充满期待。
木工坊里有适合学生的桌子、椅子。教室不像教室,更像工厂车间,摆着各种工具、设备。老师不像老师,更像匠人师傅,穿着围裙,戴着手套。
两边架子上摆放着学生的作品,一个学生指着一件件作品告诉我:“灯箱30元,剪纸25元,还可以定制。印章大、中、小都有,大的35元,中的25元,小的15元。”
“你们已经卖了多少钱呢?”我好奇地问道。
“我们一共卖了300元。”
“这些钱干什么用呢?”
“作为爱心基金。”他脱口而出,十分自豪。
六年级的王蓬泽同学说:“我是销售中心经理。说出来您可能都不信,原来我只想做好销售,没想到老师提拔我做了销售中心经理,我还挺感动的。”
“我爸在变电站工作,我妈在养老院工作,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销售工作,对它很陌生;现在已经很熟悉了,我学会了如何销售、如何记账,特别是如何与人沟通。做销售得会说话呀!”
望着这群快乐的、敢说话的、眼睛明亮的乡村少年,我的脑海中回响着于海龙的话:“培养‘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现代乡村少年,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使命。”

乡村教师的别样生活

“我的世界颠覆了。”王青霞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九渡河人,小学、初中都是在九渡河念的,19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这里教书。“说实话,基本是我想象中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教,一直教了23年。”万万没想到,2020年1月15日,学校正在举行期末联欢会,王青霞穿着盛装正在跳舞呢,学校大铁门被推开了。“十一学校一分校来人了,咱们学校被接管了。”听到这个声音,她蒙了。
王青霞快人快语,干起工作很有冲劲,早早就是英语教研员了。“说实在的,我已经成老油条了,却忽然发现老油条当不下去了。以前大家都一样,现在比你大的、比你小的都在努力,你得要面子啊!”
“40岁时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很满足、很安心。”可她心里很清楚,“庸常的生活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上无形中让人放弃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她轻轻叹了一口气。“现在我是冲在最前面的战士,如果说不累,那是瞎话。累,很累,但我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实现了自我价值,好像站到制高点上了!”王青霞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过去中层干部是上传下达,现在是服务,这个挑战太大了。”让王青霞触动最深的是,学校改造期间,于海龙校长的裤腿从来没干净过,永远是两脚泥,“我的天!原来领导是这么干的呀!”以前除了英语书,王青霞从来不看其他书,现在包里的书多了,家里的书架上也摆满了书。参加一分校的培训时,她一开始听不懂,慢慢地就懂了,越学越有劲,“只要有培训就好好听,生怕哪段没听着”。
“现在的我完全被一种崭新的感觉环绕着。”王青霞快乐地说。
“啥是跨学科呀?”面对全新的改革,语文老师刘秋华在心里犯嘀咕。参加十一学校盟校的研究,与其他学校高学历的年轻人合作,让她既兴奋又担心:通过什么样的任务落实学习目标?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十一学校盟校组成研究团队研究K-12学习蓝图,九渡河小学有11个人参加,他们的工作量大了好几倍,午休时间、晚上、周末,他们都在研讨,随时随地都在备课。
2021年,九渡河雨水多,许多村子发了水,有的村子甚至遭遇了严重的冰雹,导致苹果受灾,大部分苹果长得又小又丑,果农为此犯愁,求助学校帮忙想办法。于是,刘秋华和年级组老师设计了一个跨学科学习任务——为九渡河地区苹果受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有意思、有意义、有多种解决方案的学习任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内驱力。
“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调查、访问果农,学生获得了许多相关知识,找到了关键信息,并且掌握了苹果派、苹果干的制作方法。然后,大家一起切苹果碎,炒苹果馅,准备苹果派皮,包好后煎熟。接下来,大家切苹果片,穿苹果串,晒苹果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水的蒸发原理,学会了合作交流,学会了计算苹果制品的成本并确定合理的售价。”刘秋华兴奋地介绍。
“苹果干卖出去了吗?”我问。
“全部卖出去了,苹果派也成为春节时九渡河镇家家户户的饭后甜点。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把果农也点燃了。”刘秋华越说越兴奋。
“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很多事情没做到一定程度,我们是完全没法理解的。”刘秋华的内心十分坚定,“我们只要相信,就要坚定,然后去做,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点儿一点儿去行动,慢慢地就会理解,不能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犹犹豫豫。”
一件事一件事做下来,刘秋华有了重拾使命的感觉。她深有感触地说:“长久地待在舒适区,会让我们变得麻木、懒惰。”
盛金柱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他的家乡在怀柔最北端的喇叭沟门。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一直是当地的教学骨干。面对从教到学的改变,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听不懂,蒙,但不排斥”。他经常捧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到深夜。“为了设计一个任务,让它能承载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我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这么说吧,晚上12点以前没睡过觉。”他感觉从头到脚涌动着力量。
盛金柱最深的感受是:“我们对学科教学的理解不一样了。过去教知识,我们只是从知识结构入手,生搬硬套。那时我们会问: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他们吭哧吭哧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现在我们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给资源、工具、脚手架,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这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真的不一样了。”
“自学校被十一学校一分校接管后,我才知道教育还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还可以有另外的方式。我们找到了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了教育的本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做教育很幸福。”
这些乡村教师特别可爱,特别值得尊重,他们身上满满的都是希望、理想、爱与奉献。

校园里的能工巧匠

韩建鹏老师是学校外聘的木工坊指导老师。他曾当过兵,性格直爽开朗,待人热情。退伍回乡后他办起了木器加工厂,后来关闭工厂,开始养鸡、养鸭、养鹅、养鱼、养猪,种花、种菜、种玉米……。他在种植、养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于是便把这些经验直接搬到课堂上。
韩建鹏家门口立着一个粗木桩子,上面挂着一块牌子——“怀柔九渡河小学创造工厂(工坊)课外活动基地”。不大的院子四周种着银杏树、山楂树、梨树等,院子里种着玉米,玉米秆上爬着架豆、南瓜,旁边种着白菜、萝卜、紫苏、辣椒,还有玫瑰、吊兰等。
“你怎么会去学校当老师呢?”原来,韩建鹏从微信上看到了学校的招聘广告,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学校就没有教这些的。”可又觉得这件事挺吸引人,便打电话确认,得到的答复是“这是真的”。于是,他立刻报了名。
“你会什么?”负责招聘的老师问。“木工。”韩建鹏回答。很快,他接到通知,去学校试课。他给20多位同学讲木头为什么会开裂、木头的质地等。40分钟的课结束时,他赢得了阵阵掌声,学校决定聘任他为木工坊老师。
一天,于海龙问韩建鹏:“听说你家还养了鸡、鸭、鹅什么的。”韩建鹏笑了:“是啊,我家养了15种动物,种了20多种菜……。”于海龙说:“那种植养殖课也由你负责吧。”“那敢情好!”韩建鹏爽快地答应了。
2022年临近春节,龙猫要生了,韩建鹏守在一旁帮助消毒。校长室的灯还亮着,他心里感到特别踏实,也特别温暖。有了被重视的感觉,他的劲头可足了,每天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成为常态。他告诉我:“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学校老师以及从外面请来的高校专业教师一起备课、讨论,让我有了许多新发现、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接触的人也不一样了。”
“你能举个例子吗?”我说。
“我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比如学习养殖知识,包括动物的繁殖,现在龙猫也会养了。十一学校生物教师朱婉婉告诉我 ,养鱼的水可以放进养鸭子的水塘里循环利用。我深受启发,回家便尝试,结果鱼养得好,鸭子也养得好。”
自从进了九渡河小学的大门,韩建鹏发现自己“看见的东西不一样了,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农村处处是宝”。寒冷的冬天,山区修理河道凿冰时,他发现河里有一种鱼——柳根鱼,细细的,7厘米左右长,可营养价值很高,非常珍贵,于是立刻尝试养起来,结果供不应求。
韩建鹏说:“我打算结合本地条件养鹿,养娃娃鱼、金鱼、乌龟等,将学到的知识辐射到乡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这让我再次看到这一办学模式的意义:学校融入乡村,以教育为纽带带动乡村发展,乡村以各种手艺反哺教育,二者互相滋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