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HK$
74.8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HK$
305.8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中年人的成长之书:人生下半场,如何把困境和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知名度高:国际荣格分析师罗伯特·约翰逊代表作!带你重新认识自己,迈向自我觉醒的旅程!
★可读性强:用神话故事来演绎人类内心世界的历程,讲述蕴含在人生各阶段中的爱恨纠葛
★受众广泛:不管你是生命停滞不前的人,还是渴望真实亲密关系的伴侣,亦或是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能从本书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制作精良:《红书》译者周党伟倾情翻译,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施琪嘉教授作序推荐
★备受鼓舞:那些在别人身上光芒闪耀的品质正是深藏于你自身之中,有瓜熟蒂落的潜能。
|
內容簡介: |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你是否曾向往过与自己现有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一次活给别人看,一次活给自己。在人生旅程的前半段,我们忙于建立事业、寻找伴侣、养育家庭,疲于履行社会压在我们身上的责任。当我们到了中年这个人生转折点时,我们的心灵开始寻找本真、真实和意义:
——如何为友谊、家庭和事业注入活力?
——如何开启新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的天赋?
——如何将中年“危机”化“危”为“机”?
——如何掌握真正活在当下的艺术?
请打开本书,与资深荣格分析师罗伯特·约翰逊一起将那些悔恨、失望和不满转化为更加清明的意识觉知,让你重新迈向自我成长的旅程。
|
關於作者: |
作者
罗伯特·A. 约翰逊
美国荣格分析师、作家。毕业于俄勒冈大学与斯坦福大学。曾求教于克里希那穆提与铃木大拙,并于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接受荣格的太太艾玛·荣格的培训。完成分析师训练后,返回美国加州开启心理治疗工作。代表作有《他》《她》《与梦对话》《拥抱阴影》等书,作品销量达上百万。
杰瑞·M. 鲁尔
美国作家、心理治疗师、顾问和讲师,目前住在俄亥俄州。
译者
周党伟
伦敦大学学院东西方思想交流史博士、欧洲思想硕士,欧洲人文科学历史学会会员,2018年“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获得者。2022年荣获“机工70周年百佳作译者”称号。译有《红书》《荣格分析心理学导论》《人类与象征》《荣格心理学手册》和《类型与原型》。《法涅斯:荣格历史杂志》的编輯和审稿人,《分析心理学杂志》的审稿人。
盛文哲
厦门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厦门朴生心理联合创始人,心理专业译者,精神动力学取向咨询师。现长期致力于边缘性人格病理及复杂发展创伤的心理动力学评估与干预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
|
目錄:
|
第一章 充分实现我们的希望和潜能
第二章 成长中的分裂历程
第三章 中年:走向圆融的召唤
第四章 认识永恒:“存在”的艺术
第五章 象征生活:治愈我们的片面性
第六章 主动想象:与自我对话
第七章 生生不息的梦
第八章 与成熟相关的两大核心原型
第九章 整合生命中的对立两极
第十章 重返家园,初识桑梓
附 录 “未竟人生清单”
关于作者
|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这似乎是跨文化的共识。在中国,人们熟知圣人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西方心理学领域,也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期待,人生如这些圣人哲言所述一般清晰明了,日渐成熟通透。可现实中,人生的进程并非线性发展,“人生的青春之酒并不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清澈,而是时常会变得浑浊不堪”。人到中年,比起“不惑”,或许更常感受到的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式的唏嘘和无奈。
而这,恰恰就是本书想要探讨的重点。本书作者之一,罗伯特·约翰逊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荣格心理分析师,早年曾求教于印度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与日本禅师铃木大拙。后来,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接受艾玛·荣格的分析与治疗培训。约翰逊十分擅于用神话故事来演绎人类内心世界的历程,讲述蕴含在人生各阶段中的爱恨纠葛。本书另一位作者杰瑞·鲁尔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受欢迎的心理分析师。作为约翰逊的弟子与合作伙伴,鲁尔博士除了致力于深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还在世界很多国家开展灵性传统方面的研究工作。二人的合著,也让这本书颇具特色。
两位作者将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临床治疗案例、著名的散文诗歌融入核心理论观点之中,并通过贯穿始终的神话故事将其呈现出来。因此,本书内容十分广博,“从古希腊神话到高僧大德,从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到当代诗人、艺术家和科学家,本书涵盖了来自不同文化、地域和传统中的广泛声音”。
“神话是大众的梦,神祇是人格化的精神力量。”神话故事所呈现出的集体意象跨越了文化边界,适合全人类,是为我们指出通往美好事物之路的象征性尝试。通过神话故事这条主线来呈现人生议题,也是借助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整体、永恒的真理。另外,神话具有带领个人经历其生命历程中各个阶段的力量,从出生到成人、从老迈到死亡。就拿书中“双子星座”的神话来说,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每一次冲突与对立、每一种人生选择,基本上都属于双子星座两难困境的具体展现。若能了解神话和象征影响一个人心智的方式,我们就有希望过上一种“自在圆融”的生活—找到那条通往自己内心原我的道路,迈向个体化的历程。
本书既是一本荣格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著作,也是向我们介绍“人生智慧”、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生活品质的心理健康科普读物。概括来说,本书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从荣格心理学视角来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心理困扰?
※什么是未竟人生,这样的体验从何而来?
※未竟的人生会给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如何将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和资源,创造新的人生选择并发掘隐藏的才能,最终实现或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意识是文明赠予我们的一件可疑礼物
人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荣格将其归结于当代人对意识的片面发展,而对于无意识这一丰饶宝藏则越发疏离。荣格说:“与本能天性的疏离使当代的文明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意识与无意识、精神与自然、知识与信仰的冲突之中,而且,一旦意识无法继续忽视或压抑本能,这些冲突就会演化为心理问题。”
我们人类个体生命历程的发展与意识的发展是相通的,意识是我们跟这个外在世界打交道的语言和工具。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每一项议题都逼迫着我们要发展意识,而越发地疏远无意识本能。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我们这些皈依于科学、智力、理性、效率等现代社会与科技“神祇”的当代人,每天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应对现实世界所要求的智力活动,忽视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滋养和与它的联结。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崇尚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导的现代教育体系,它往往过分强调年轻人对外部现实世界的适应,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适应自己,尤其是理解自己内在精神世界和心理需求。可是,“人固有非理性层面的需求,即内在世界的精神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维持在非理性状态的时间,说不定比保持理性的时间还要长。人类心灵有其固有的运作模式,如果无意识的需求没有得到适当满足,个体便开始感到“困顿”。一个个困顿的个体构成了困顿的人群,也就构成了如今这幅沉疴未愈、痼疾犹存的众生相。
未竟人生与未整合的体验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工作经历,结合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与理论修习,将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扰凝缩成一个十分深刻却又不失趣味的议题—“未竟人生”。
究竟何为未竟人生?它涉及我们尚未整合到自己内心体验中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它可以是无法在人生重要关头做出抉择,莫名地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而悔恨不已;可以是在前行的路上迷失目标或方向,空有满腔抱负和理想,却始终难以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可以是人到中年陷入发展停滞,对学习、工作、事业或是身边的伴侣,再也没有了往日那份热情与渴望,甚至满心怨恨。一旦被自己的未竟人生所困,纵然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富足,我们依然会感到浑浑噩噩,内心被空虚、乏味以及无聊所充斥,与自己理想当中的幸福生活渐行渐远……
未竟人生的体验从何而来?社会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向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灌输一些片面的价值观。大多数情况下,文明更加偏爱那些美好的、正确的、光明的、强大的、有价值的部分,而远离它们的对立面。身为当代社会中的文明教化之人,我们难免被主流文化价值观所钳制,为社会行为准则所束缚,不得不在众多事情上有所选择。正是这些选择,最终塑造了我们片面的存在,也就是意识层面的分裂。这种分裂和片面的结果,便会为我们带来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是体验过的生活(我们选择的那部分),另一种则是不曾触及的未竟人生(选择部分的对立面)。
我们的心灵具有天然的补偿功能。前一阶段的意识原则,很可能跟接下来的人生格格不入。这种内在的分裂状态无法让我们适应人生的下一段旅程。我们很多人会毫无准备地步入人生的下半程。更不幸的是,我们在迈出这一步时会带着错误的预期,以为我们已经掌握的那些知识和价值观会像之前一样有效,最终却难免失望甚至置身困境之中。那么,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未竟人生的困局,如何来破呢?
从非此即彼到兼而有之
“我们不能按照上半程的方式来度过下半程,人生上半程的意义在于个体的发展,在于我们要扎根于外部世界、构建自己的人格,在于延续生命以及照顾我们的家人。在上半程显得很伟大的东西,到了下半程或许会变得渺小;上半程的真理,到了下半程就会变成谎言。”所以,人到中年,这是一种从如日中天到日薄西山式的转变,它会要求我们重新评估自己旧有的价值观体系,因为“在把光芒洒遍世界后,太阳会将光芒收敛,来照亮自己”。
解决这一议题的途径是要获得一种更高层面的意识状态,即整合对立面。因为人类意识所体验的一切都是以对立面形式出现的。不要尝试“紧抓着一种狭隘的意识状态不放”,用荣格的话来说,“(未竟人生)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对立面的张力来粉碎它,建立一种更为广阔、更为高级的意识状态”。这是荣格本人对于处理人生发展阶段中各种心理危机的深刻理解。
本书的作者深化并发展了荣格这一观点,以神话故事作为象征,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案例来向读者展示:我们是如何在遗传以及文化的影响下做出人生种种选择的。尤其是养育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的师长、被我们理想化的偶像以及身边的伴侣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另外,通过精心总结的工具表单和操作指导,作者仿佛在手把手带着我们一起“去审视与探索那条未曾体验过的路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给出的具体步骤来练习主动想象这一荣格心理学经典技巧,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领略象征这门“无意识语言”的神奇力量;我们还可以通过述梦、孵梦等实操技术,穿透梦中意象的迷雾,看到梦中那些鲜活的生命,更为深刻地理解梦向我们传递的无意识信息,领悟生生不息的生命奥秘。将意识人格与未竟生命中的核心能量加以整合,这便是中年机遇背后的动力。
通过探索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整合这种“内在的分裂”,我们可以学会以象征的方式来面对内心的黑暗,超越自己的恐惧、遗憾和失望,得以将视野扩展到一般意识之外,获得更高层面的意识态度。从心理原型层面来理解,人生的上半程过渡至下半场,是永恒少年原型占主导转变为智慧老人原型占优势的过程。此时的智慧老人原型,应是超越了片面与分裂,整合了二元对立的。处理人生发展停滞议题,我们需要在永恒少年与智慧老人这两种原型力量中共同汲取能量、均衡协调发展。具体来讲,透过主动想象与梦的工作技术,我们得以跟自己未竟的生命进行对话,理解自己内在的不同面向,应对那些难以启齿和令人难堪的部分,令它们在象征层面呈现出来,活出完整的生命而无须破坏维系文明生活的文化和社会规则。也因此,我们得以用象征的方式来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自己以及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从而为日常体验带来新的深度和意义。
语言的曼荼罗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贯穿人生整个发展周期的内在生命真谛。这样一来,它就广泛地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因为只要内在的分裂态度仍然占主导,一味执着于二元对立冲突的话,那些未触及的体验会在任何一个生命阶段上体现出来。这使得本书不仅适合对荣格心理学感兴趣的心理学专业人士来阅读,更适合给普罗大众做心理健康科普之用。
首先,它适合人生发展遇到危机、生命停滞不前的人来细细品味:在书中跟随作者的引导,通过审视与觉察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生活,我们会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旧有思维与关系模式的束缚,得以用意识之光照亮内心幽暗之地,超越并转化那些曾令我们欲罢不能的渴求。
其次,它适合渴望真实亲密关系的伴侣来仔细研读:对于自身所缺失的部分,我们会借助于寻找“理想”的伴侣来让自己趋于完整。人们之所以会把很多东西错当作爱情,实际上是我们自己不曾体验过的未竟人生在隐隐作祟。如若始终对自己未曾触及的人生茫然无知,那内心的投射就会逐渐将亲密关系侵蚀殆尽。
另外,它也适合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反复阅读:一个孩子被迫承受的最大负担,是其父母未竟的人生。我们对他人所做的最大伤害,就是让别人来背负我们自己的无意识内容。在亲子养育中,更是如此。如果你正在养育孩子,那么对你自己未竟的人生保持一份觉知,这便是你能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不同于以往的荣格经典心理学著作,本书语言用词简单明了,加上作者精心提炼、用心设计的大量心理健康自助工具,大大增加了它的易读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尚不具备深度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大众读者来参考借鉴。
语言中蕴含着曼荼罗,是内在原我的力量之一,代表着整体与圆满。语言也具有伟大的疗愈作用,无论是理论观点、神话故事、散文诗歌、治疗案例还是心理自助工具,无一不是本书作者传授给广大读者的良方。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本看似无法调和的对立面趋向合一的奇妙历程。作为译者,我们是语言的摆渡人,翻译的工作也是将两种原本迥异的语言形式转化合一的过程。荣格心理学作品往往都比较晦涩难懂,而本书确实是难得的一本基于荣格心理学的大众心理健康科普读物。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万不敢奢求“雅”的境界,力求最大程度地忠实于作者的初衷,用简洁、通俗同时不失专业水准的文字将作者的意思传递给大家。在此,要特别感谢厦门朴生心理的咨询师林颖女士,在她的建议与协助下,本书中涉及宗教、灵性的相关术语最终能以较为适当、妥帖的形式体现出来。最后,囿于译者水平所限,对于本书中翻译不当及疏漏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也十分期待这本书能够尽早出版,并呈到你手上。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早日领略两位作者的深刻洞见,探索自己未竟的生命体验,“如其所是,自在圆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