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五版)

書城自編碼: 404733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作者: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著,张钦楠 陈谋莘 施路远 等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77875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9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优化你的2小时 : 基于神经科学和能量流的时间管理方法
《 优化你的2小时 : 基于神经科学和能量流的时间管理方法 》

售價:HK$ 54.9
经典与经学
《 经典与经学 》

售價:HK$ 85.8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售價:HK$ 437.8
《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全四册)
《 《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全四册) 》

售價:HK$ 748.0
特大型电网企业网络安全从业指南 Java代码审计与分析
《 特大型电网企业网络安全从业指南 Java代码审计与分析 》

售價:HK$ 173.8
心灵哲学
《 心灵哲学 》

售價:HK$ 140.8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修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修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40.8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图解版
《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图解版 》

售價:HK$ 87.8

 

編輯推薦:
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本次出版为第五版。
增补修订新版。第五版比第四版增加20多万字,图片量增加400多幅。增加的主要内容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主义建筑传统的论述和点评,也即本书的第四部分。全面修订译文。
不同于常规建筑史,这是一部具有批判眼光的建筑史。作者对建筑的选择和评论,都带有历史的眼光以及与社会环境的适配度的观察,具有强烈的批判(中性词)意味,也因而称为“一部批判的历史”。
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内涵。作者的论述点面结合,展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与绘画艺术、哲学思潮,乃至社会运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內容簡介:
这部对现代建筑的巡礼自1980 年出版以来,就广受赞誉,时至今日已成为建筑学研究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建筑实践和话语的改变。
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乎一倍的全新内容,从美洲、非洲和中东、亚太、欧洲几个区域入手,深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细部考察20 世纪至21 世纪早期全球现代主义传统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形态各异的建筑不仅是对地理、气候、物质条件、文化环境的回应,也在强调地形学、形态学、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城市形态的过程中展示出独特的一面。
關於作者:
肯尼斯· 弗兰姆普敦生于1930 年,在伦敦的建筑联合会(AA)建筑学院受训为建筑师。他在一系列本领域领先的院校教学,包括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ETH)、阿姆斯特丹贝拉格学院、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以及门德鲁里西奥建筑学院等。从1972 年至2019 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担任建筑学威尔讲席教授。他是有关现代与当代建筑众多论文的作者,参与众多建筑奖与建筑任务委托的国际评委会,并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成员,2018 年他被授予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他的出版物包括《构筑文化研究》(1992)、《劳动、工作与建筑学》(2005)、《美国建筑杰作》(2008)、《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2012)以及《现代建筑谱系》(2013)等。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的发展与先导的技术 1750—1939
第1章 文化的变革:新古典主义建筑 1750—1900
第2章 领土的变革:城市的发展 1800—1909
第3章 技术的变革:结构工程学 1775—1939

第二部分 一部批判的历史 1836—1967
第1章 来自乌有乡的新闻:英国 1836—1924
第2章 阿德勒与沙利文:大礼堂与高层建筑 1886—1895
第3章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草原的神话 1890—1916
第4章 结构理性主义与维奥莱-勒-杜克的影响:高迪、霍尔塔、吉马尔与贝尔拉赫 1880—1910
第5章 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与格拉斯哥学派 1896—1916
第6章 神圣之泉:瓦格纳、奥尔布里希与霍夫曼 1886—1912
第7章 安东尼奥·圣伊利亚与未来主义建筑 1909—1914
第8章 阿道夫·洛斯与文化的危机 1896—1931
第9章 亨利·凡·德·维尔德与移情的抽象 1895—1914
第10章 托尼·加尼耶与工业城市 1899—1918
第11章 奥古斯特·佩雷:古典理性主义的演变 1899—1925
第1 2章 德意志制造联盟 1898—1927
第13章 玻璃链:欧洲的建筑表现主义 1910—1925
第14章 包豪斯:一种思想的沿革 1919—1932
第15章 新客观性:德国、荷兰与瑞士 1923—1933
第16章 捷克斯洛伐克的现代建筑 1918—1938
第17章 风格派:新造型主义的形成与解体 1917—1931
第18章 勒·柯布西耶与新精神 1907—1931
第19章 从装饰艺术到人民阵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建筑 1925—1945
第20章 密斯·凡·德·罗与事实的意义 1921—1933
第21章 新集合性:苏联的艺术与建筑 1918—1932
第22章 勒·柯布西耶与光辉城市 1928—1946
第23章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消失中的城市 1929—1963
第24章 阿尔瓦·阿尔托与北欧传统: 民族浪漫主义与多立克理性 1895—1957
第25章 朱塞佩·特拉尼与意大利理性主义 1926—1943
第26章 建筑与国家:意识形态及其表现 1914—1943
第27章 勒·柯布西耶与乡土风格的纪念性化 1930—1960
第28章 密斯·凡·德·罗与技术的纪念性化 1933—1967
第29章 新政的晦蚀:巴克敏斯特·富勒、菲利普·约翰逊与路易·卡恩
1934—1964

第三部分 关键的转型 1925—1990
第1章 国际风格:主题及各种变体 1925—1965
第2章 新粗野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建筑:英国 1949—1959
第3章 意识形态的变迁:CIAM、第十小组、批判与反批判 1928—1968
第4章 场所、生产与布景术:1962年以来的国际理论及实践
第5章 批判性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

第四部分 世界建筑与现代运动
第1章 美洲
导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秘鲁·智利
第2章 非洲与中东
导言·南非·西非·北非·东非·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伊朗·海湾国家
第3章 亚洲与太平洋
导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第4章 欧洲
导言·英国·爱尔兰·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前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

结语:全球化时代的建筑学
译后记
参考书目
尾注
致谢
图片版权说明
索引
內容試閱
前言

在物质层面,实际上已几乎听不到与商品用语对立的声音;当权力——已经有了无须为它疯狂的决策担责的屏障——相信它不再需要思考时,它确实也不再具备思考能力了。人类社会遭遇如此棘手的问题,实属不幸。

我试图将现代建筑运动的演变扩展述说,提笔时却心陷矛盾和不安。放眼全球,尽管本专业领域的才智和专业技能日渐精益,任何以往时代都不能与之相比,但就整体现状而言,却是身陷未曾有过的政治瘫痪乱象,以至于人们得出难以自信的结论:人类不再具备为自身最佳利益行事的能力。从微观层面上看,科技分工使得我们有能力愈加深入洞悉大自然的奥秘,同时又沦落为成功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长期受害者;从宏观层面上看,我们受困于一场重构平衡的巨大斗争,而它却又不为我们所掌控。
本书第四版于2007 年发行时,气候变化升级导致的僵局已经成为事实。如今,伴随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危机,以及相继而来的民粹主义政治的歇斯底里反应,使这一僵局变得越来越明显。考虑到这已是新世纪的常态,我决定移除第四版中的倒数第二章,将其内容扩展为新增的第四部分“世界建筑与现代运动”。相应地,第四版的最后一章“全球化时代的建筑学”被独立出来,成为第五版的收尾篇,其中一些内容又被编收汇入第四部分。
我从1970年开始本书的写作,当时现代运动的概念在伦敦建筑圈内依然流行,尽管当时我并不知道“现代运动”(Moderne Bewegung)一词首次出现在奥托·瓦格纳(OttoWagner)的著作《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1896)中,此后此词在其著作的各个版本重复出现,但1914年的最后一版,标题却被慎重地改为“我们时代的建筑”。纵观很多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发展的记述,始终存在着一个分歧,有的作者倾向于将它归类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而另外一派包括作者本人,可能对此已心有建筑定式,更倾向于意大利建筑史学家莱昂纳多·贝内沃洛(Leonardo Benevolo)的论述。他于1960 年出版的两卷本《现代建筑》在10年后以英文首次出版,第二卷的副标题即为“现代运动”。然而,从先驱者1927年古斯塔夫·阿道夫·普拉茨(Gustav Adolf Platz)的《现代建筑》到1941年西格弗雷德·吉迪昂(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与建筑》,再到1950年阿诺德·威提克(Arnold Whittick)的《20世纪欧洲建筑》,最后到1960年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的《第一次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我们注意到,他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开建筑与现代性的关联,同样,在先锋派定义中,也没有提及现代运动。在
本书的第五版中,我经常要回到现代建筑的概念,使用开放意义的“世界建筑”为题,来喻示世界各地明显的现代建筑起始。
“世界建筑”一词首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99年使用,当时该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雄心勃勃的巨著《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汇集了20世纪全世界建成的1000项重要建筑,项目由十个地区委员会严格挑选。这部巨著分十卷出版,每个地域自成一卷。在千禧年前后,类似的出版物有路易斯·费尔南德斯- 加利亚诺(Luis Fernández Galiano)编写的四卷本著作《地图集:2000年全球建筑》,由西班牙BBVA 基金会于2007年发行。
在寄予厚望的本书新添第四部分中,我试图在“世界建筑”的标题下,综合以上两部著作,并采用路易斯·费尔南德斯- 加利亚诺的大胆手法,将世界划分为四个跨洲地区,即欧洲、美洲、非洲与中东、亚洲与太平洋,编年维度覆盖整个20世纪,不仅包括世界各地现代运动的发端,也论及颇有价值的最新探索。即便有老调重弹之嫌,我依然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现代运动曾与具有解放意义的现代项目相伴而生,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于根·哈贝马斯曾对现代项目所处的场景进行了界定,即某个特定时间和空间中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为纠正前期版本中欧洲或大西洋两岸中心论的偏颇,我努力扩充了本书涵盖的区域,虽然,实际内容做不到新版第四部分标题所示的那般周全。一方面因为书的体量受限,如果过重过厚,将不能满足它作为一本便利的参考书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有碍于内容的巨细轻重,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无论重点放在被忘却的20世纪20年代或30年代现代运动的开拓性论著上,还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的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上,其实都无以企望综述当下现代建筑的广泛和复杂。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的第一、二部分内容被基本原封未动地继续沿用,只是补充了两章论述——捷克和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同时,1932 年之后俄罗斯的现代建筑以及东欧建筑均被整体上有意省略。对我如此这般的解释,须引证阿克斯·莫拉凡斯基(Akos Moravansky)所言,随着1989 年苏联瓦解和柏林墙被推倒,自由资本主义市场那种固有的破坏平衡能力导致了所谓“莫斯科风格” 的流行,它带着对俄罗斯新艺术的怀旧心理,与国际后现代主义的明智相结合,造就了叶利钦时代(1991—1999)的银行和大型商场建设的适宜形态。尽管东欧建筑师们的天才尝试在这里那里多有展现,但它至今还是难以被认定为一种地域文化成就的兴起。
尽管第五版中我的论述尽力涵盖了大部分非欧洲中心(或称后殖民)的世界,以求平衡,但第四部分中的欧洲仍然是作为单独的区域出现,这显然是遵循了费尔南德斯- 加利亚诺的分类法,另外,欧洲部分又添加了应予重视的一些著名建
筑师(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经典作品,在之前版本中他们被无缘无故地忽略了;与此同时,第五版还存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南亚)难以平衡的缺憾,这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缺失。
由此引导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建筑文化究竟是什么?起初是如何理解它的?我们理应肯定建筑现代运动的存在,并继续存在——以明显的波浪形特征:它不经,也无须宣布即已产生,上升到成熟,随后必将衰退,它可能会在相同的地方再次出现,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另一个时代,如此循环。纵观现代建筑这段历史,我所做出的努力旨在揭示它的周期性特征,不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运动开端,还包括全球当代建筑的表现。为此,我不时地强调,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变化不仅对生成文化要素的存在周期有所影响,还会触及萌生的计划和环境形态的特征。
上述所云即已铺垫出我著述现代运动发展史的路径,当论及每个区域以及所包括的具体国家时,我都尽量采用统一的程序:首先简述现代运动整体状况,然后跳转到相同理念下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这种连续性的年代穿越、让人先惊后悟
的笔法意味着我要比本书前几版添加更多的插图,因为仅靠文字难以传达当代建筑往往炳然迥异的特性,它们即使不是后现代主义的,其质感和微观特征也难以用文字表达。
撰写如此广泛领域,必须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以一己的决定取舍特定项目,以及对这个准则的犹豫不决。尽管作者始终尽力保持某种程度的客观性,但具体到某一选择,仍难免主观,也许这就是我使用“一部批判的历史”的终极含义。实际上,将历史陈述与批判和理论融合,有助于证明对某些作品或主题的阔论是合情合理的,进而大可不必理会时间、空间、争议中的偏见等因素,甚至省略其他。当然,世上没有绝对的历史,正如E. H. 卡尔的《何为历史?》一书所表明
的:每朝每代都有编史的传统,以此营造视野,使我们有望以有文化意义的方式前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书的第一版,出自一名致力于“未完成的现代工程”(哈贝马斯语)的建筑师,原本计划1980年出版,而那一年正逢在威尼斯举办第一届建筑双年展。那次展览由保罗·波尔托盖西策划,以庆祝后现代建筑拼贴设
计的历史意义,展会有两个标题,分别是《禁令的终止》和《过去的呈现》。
本书后续几版,包括此次大幅扩容的第五版,始终以多种角度跟随着现代项目在自由主义建筑学意义上发展。然而,愈加明了的是,在逆反生态的新自由消费主义的纵容下,财富分配不均愈加严重,任何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前景都
极度受限,毋宁说是根本行不通,更不用说城市化了。留给建筑学批评实践的,主要是被设计成人造景观、整合城市遗迹的水平巨构,以应对当今普遍存在的整体环境的无场所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