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HK$
74.8
《
五谷杂粮养全家 正版书籍养生配方大全饮食健康营养食品药膳食谱养生食疗杂粮搭配减糖饮食书百病食疗家庭中医养生药膳入门书籍
》
售價:HK$
54.8
編輯推薦:
艺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实则暗藏玄机。E. H. 贡布里希指出,远古时代的艺术创作很有可能被用于“施行魔法”,因为原始人类似乎无法将一幅狩猎的图画与真实的狩猎情境区分开来;J. 杰恩斯也认为,远古神话并非单纯的艺术作品,而是旨在忠实地记录和有效地唤醒文明早期人类的主观经验——在那久远的过去,我们的先祖曾真实地聆听他们认定为神明的声音。这意味着与惯常的认识不同,艺术或者说表达从来不是“纯粹内在世界”的宣泄和重构,而是人类现象经验得以镶嵌(embeded)、演绎(enacted)和体现(embodied)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沿的认知科学研究铺陈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全新视角:身为复杂系统的我们以“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方式建构“倾向综合”,作为自身的意向立场,以资增强适应性。范畴的跨时空传播对表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日益成熟的表达方式则导致人们愈发难以避免混淆“造物”与“现实”。“造物”与“现实”的混淆在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常以“主观”与“客观”,或“现象”与“功能”的面目示人。作为一种常见的范畴错误,其客观上支撑
內容簡介:
我们自童年时代开始积压大量无法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它们本身就类似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被囚禁在潜意识的幽谷中,渴望得到关注而无人理睬,渴望得到表达而无处倾诉。因此,它们被“淤积”了起来,成为了“阴影”,并以破坏性的方式操纵我们的生活,进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前作《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旨在使用绘画作品帮助我们辨识个体心灵特质,本作更进一步,旨在借助绘画表达形式帮助我们调整个体心理状态。本作颇具创造性地整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正念心理疗法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并通过丰富的案例为读者展现了以绘画为载体的表达式心理疗愈的独特魅力。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童欣,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中央美术学院拥有10 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工作中,除了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外,积极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绘画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助力,曾出版专著《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目錄 :
作者简介
推 荐 序
前 言
绪 论
第一章 绘画心理调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荣格和分析心理学
一、下善伐人与上善若水——东西方文化带给荣格的不同思考/ 004
二、“皇储”的离开——荣格和弗洛伊德/ 010
三、独特而完整的自己——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 013
第二节 需求层次理论
一、从生存到自我实现/ 024
二、缺失性需求、心理防御、人格面具/ 025
第三节 正念心理治疗技术
一、身、情、障——正念疗法的运用领域/ 032
二、细微之处,动静皆宜——正念疗法的具体技术/ 035
三、正念疗法与绘画/ 039
第二章 绘画心理调适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绘画心理调适的实践取向
一、玛格丽特·南伯格——美术心理治疗/ 043
二、伊迪斯·克莱曼——美术作为治疗/ 045
第二节 绘画心理调适的阶段
一、面具阶段——防御和分化/ 047
二、阴影阶段——觉察和接纳/ 049
三、冲突阶段——抱持和正念/ 050
四、整合阶段——领悟和迁移/ 052
第三节 绘画的形式
一、具象绘画/ 053
二、抽象绘画/ 055
三、曼陀罗绘画/ 056
第三章 人格面具画和阴影画
第一节 人格面具及阴影
一、奴才和暴君——服从面具和违拗阴影/ 062
二、睁大眼睛还是捂住眼睛——安全面具和危险阴影/ 064
三、人口学歧视——价值面具和卑劣阴影/ 064
四、明星人设——积极面具和消极阴影/ 066
五、道德绑架——正义面具和邪恶阴影 / 069
第二节 面具和阴影在影视作品中的表达
一、《青蛇》——如来面具和心魔阴影 / 072
二、《西游·降魔篇》——灭了它还是收了它/ 075
第三节 面具画和阴影画的表现形式
一、希特勒——“艺术青年”的魔王之路/ 081
二、“伟大的德国艺术”——纳粹政权所倡导的艺术形式/ 084
三、“堕落艺术”——对阴影面的污名化/ 093
四、奥托·迪克斯——战争创伤的自我疗愈/ 095
五、“伟大”和“堕落”的直观对比/ 101
第四章 冲突画和整合画
第一节 冲突画和整合画
一、冲突画/ 117
二、整合画/ 119
三、曼陀罗绘画的整合功能/ 120
第二节 名家案例分析
一、毕加索——三次自我疗愈和成长/ 122
二、蒙克——由死
內容試閱 :
前言
2017 年12 月,《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出版,探讨了如何通过绘画来分析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质,得到了广大同行和读者的认同和支持。如果说《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更侧重于“知心”,即通过绘画来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推测,那么这一本《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则更侧重于“调心”,即通过绘画来对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正向积极的调适、帮助和引导。
从童年时期开始,我们就开始积压很多无法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情绪,这些感受和情绪本身就类似于一个个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希望找到存在感,它们希望能够被真实地看见、被顺畅地表达,如果没有被看见和被表达,它们就会“淤积”起来,成为一种“阴影”,以有破坏力的方式操纵我们的生活,严重的时候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所谓“心理问题”。
阴影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可能源于父母倾向性的评判、老师的表扬或指责、同学的羡慕或嘲笑……自生命伊始,外界就要求我们达到某种“人设”,比如,部分人在童年时代开始,就被家长要求要坚强、不要哭,家长不断告诉孩子不哭才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久而久之,类似评判标准内化到个体的本性之中,“坚强”就成了个体自发追求的人设,当达不到这个“人设”的时候,个体就会为自己感到羞耻和内疚。这个“人设”成了内心中的“人格面具”,而和这个人格面具不符的感受就被压抑到了阴影面——当脆弱无助感出现的时候,会伴随着羞耻、内疚、惶惶不安,不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因此,脆弱无助感作为一个生命体,它顺畅表达自己的过程往往被生生地打断了。
原本合一的内心,在倾向性的引导之下,逐渐“分离”成了一个人格面具层面的我和一个阴影层面的我,人格面具有多坚固、多执着,与之相反的阴影就有多强烈、多具有破坏性。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形形色色的面具和与之相反的阴影,促进它们的整合,让个体感受到真实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阴影层面的我往往很难以言语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幸运的是,和语言表达相比,艺术创作可以最大限度地绕过心理防御机制的监控来表达阴影面。而绘画作为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艺术创作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引导来访者打开心扉,并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人格面具和阴影进行觉察和领悟,促进内心的整合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2009 年工作伊始,我就开始尝试在个体咨询工作中以绘画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调节内心、整合内心;2012 年,我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推行“寓心于专,愈人自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