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太极拳套路完全图解 陈氏56式 杨氏24式和普及48式 精编口袋版
》
售價:HK$
32.8

《
2+20:私募股权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
》
售價:HK$
86.9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HK$
97.9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HK$
52.8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HK$
85.8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1.通过70个历史瞬间,带你看见古人的智慧与选择
本书精选数十位中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历史散文的形式,生动讲述中国古圣先贤的传奇故事,他们中有帝王,有文臣,有武将,有谋士,有政治家,有军事家,有思想家,有文学家,如周文王、孔子、庄子、屈原、曹操、诸葛亮、欧阳修、王阳明等,结合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展现他们在关键历史时刻所表现出的人生智慧与人格魅力,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背后的细节与真相。
2.读懂历史背后的真相,掌握跨越时空的智慧
历史并非教科书里的定论,它是多元视角下的生动画卷。本书从政治、军事、文化、心理等多个视角,重新剖析卧薪尝胆、胡服骑射、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经典事件:赵武灵王的变革为何饱受非议?魏徵面对权威真的毫无畏惧?勾践是否真的尝粪诊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拨开层层迷雾,揭示历史事件中的细节与规律。本书不仅可以让你了解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更可以让你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启发你以历史智慧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3.故事有趣,道理深刻,轻松读懂历史智慧
用鲜活的文字讲述历史,用哲理的思维解读人生。本书通过人物小传的形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怀志笃行、为政以德、选贤任能、国事为先、革故鼎新、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克敌制胜等八个方面阐述历史深处的智慧,既讲述了文王、周公、汉武帝、魏徵等中国古代君臣治理国家的为政智慧,也讲述了孔子、庄子等圣贤立身处世的哲学智慧,还讲述了姜子牙、韩信等将帅克敌制胜的兵家智慧,语言凝练,内容生动,见解深刻,兼具故事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学习借鉴历史、掌握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智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關於作者: |
于立志,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在鞍钢集团公司机关和所属单位机关工作32年,任处长、副处长等职近20年。撰写并出版《毛泽东妙评历史人物》《做最好的领导》《资政日鉴:新时代领导干部52堂必修课》《常修共产党人的心学:不忘初心再出发》《清正廉洁作表率50讲》《领导干部的六重修为》《修齐治平札记》《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论共产党人的奋斗》《新时代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一本通》等著作36部,计700余万字,其中《党员干部修养镜鉴》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合著作品10部,其中《新时代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指南》获2021年中组部优秀教材奖。
陈鲁民,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杂文学会名誉会长。《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演讲与口才》等刊物签约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以散文、随笔、杂文为主,发表作品约600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20部、合集46部。作品被收入其他文集160次,被收入大学、中学辅助教材、中考题、中考模拟题260篇次。获中国新闻奖、鲁迅杂文奖等120多次。
|
目錄:
|
第一章 怀志笃行
举世皆浊我独清
当筵完璧乃真英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应奏班超定远功
诸葛亮志存高远
一统北方有大为
智勇双全“杜武库”
气吞万里如虎
天赐大才耶律楚材
一蓑烟雨任平生
徐霞客志在四方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第二章 为政以德
德高品优柳下惠
庄周正气铸风骨
仁政爱民晏平仲
孔子的道德观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
贵在公烛无私光
长孙皇后的智慧
非俭无以养廉
第三章 选贤任能
周公吐握揽群贤
文王招贤图霸业
慧眼识用百里奚
齐宣王好士纳谏
燕昭王聚才兴国
用好三杰得天下
曹操焚书见智慧
“千古伯乐”欧阳修
第四章 国事为先
少年倜傥廊庙才
萧何的取胜之道
汉武帝的智略
魏徵的“千秋金鉴”
狄仁杰:唐室砥柱
荆公改革旨富国
忧国忧民范仲淹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朱元璋克敌缓称王
海瑞故事永铭心
第五章 革故鼎新
管仲谋深古来少
商鞅能令政必行
六合一统威势雄
社稷文章系一身
康熙帝雄才耀史册
第六章 审时度势
庄子智慧耀千古
范蠡三徙成名天下
陈平的智慧人生
刘秀的文韬武略
赤壁火攻百万师
“雄毅有权”说陶侃
第七章 深谋远虑
圣人韬光,能者晦迹
纣囚西伯羑里
苦胆频尝忍辱行
吕不韦的过人智慧
开皇之治赖杨坚
贤相与智慧聚一身
姚崇的变通智慧
欧阳修的过人智慧
一计点醒梦中人
第八章 克敌制胜
兵家宗师姜子牙
围魏救赵,用兵如神
名将王翦的智谋
韩信的谋略之道
张良计谋解危难
但使龙城飞将在
壮志还思祖逖鞭
一代天骄的智慧
刘伯温足智多谋
鏖兵决胜扭乾坤
王阳明的用兵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举世皆浊我独清
早在屈原(约前340 —约前278)之前,楚国已广为传唱《沧浪歌》。约公元前305 年,屈原带着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一腔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满怀愁绪,被流放到汉北,在汉北他又听到了渔父的《沧浪歌》。《昭明文选》中有《渔父》一文,文中两人通过问答遣词寄意,其表达方式新颖而独特,在楚辞中别具一格。
屈原被放逐后,行吟泽畔(在水边边走边吟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副英雄末路、心力交瘁的形象,不复往日的伟岸与潇洒。屈原眼睁睁看着奸佞弄权,国土沦丧,内心痛苦迷茫,思考着自己的生与死、去与留、进与退。这时渔父出现了,与屈原进行了一场很有思想深度的对话,试图以自己的人生观来打动屈原。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形式,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渔父先是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渔父这里第一问认定屈原的身份,第二问才是重点所在“错在哪儿”,为何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没有料到的。短短一句发问,一个洞察天下事的智者形象便跃然纸上,引出屈原答话,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直抒胸臆,坦言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亦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因而招致放逐,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腐败朝政的痛苦揭露,也是他坚持真理、不肯放弃自己崇高信念的生动写照。
渔父对待现实的态度却与他相反,提出应当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精神,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亦即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应该被停滞的外物所羁绊。渔父又劝解道:“世人皆浊,何不淈(搅乱)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世上的人都是浑浊肮脏的,你何不干脆把水进一步搅浑?大家都沉醉不醒,你何不多吃些酒糟使自己醉得深一些?何必忧虑君主和庶民,独标忠直,让自己倒霉呢?渔父拿出一种悠然又高蹈的姿态,其言意在劝说屈原在乱世中放低姿态,“与世推移”,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要太清高,不宜高标独立,以至招来流放之祸。还是随波逐流,与世沉浮,作一隐居林泉的高士,忘却世间一切烦恼与纷争吧。
屈原答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回答说:洗完头一定要掸掸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好澡一定要抖抖衣服上的污秽,怎么能以清洁之身去沾染污垢呢!表明自身洁白,不能接受周围污物的沾染。屈原对贪鄙奸佞的人表示了极大的愤懑,并矢志不移地回答“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沉?”可以这样说,《渔父》是一个爱国者壮志未酬、无比悲壮的挽歌。
《渔父》以对话的形式,完美地塑造了渔父与屈原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世立场、原则与价值观,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与其说渔父与屈原偶然巧遇,不如说是渔父等待屈原,他给屈原一个表明清白忠贞的机会。一个折节保身,随遇而安;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文结尾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莞尔而笑,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碧波清清啊),可以濯我缨(帽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鼓枻(划桨)而去”,驾船唱着《沧浪歌》远去了。文中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他对屈原不听劝告,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之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看来,这个渔父不是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是一位对屈原知情交心者,有着高洁洒脱的隐士风度。他对世事了然于心,说话含蓄,唱歌还那么有意蕴,具有闲云野鹤般的神秘色彩。他在文中处于从属地位,为屈原抒发内心郁结而存在,他对世事的“无为”态度也凸显出屈原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
司马迁将《渔父》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许多人认为《渔父》的作者并非屈原。文中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
沧浪浊清高下见,濯缨濯足是非明。不论是作者的叙述还是渔父的批评,都充满着对屈原的理解、关心和同情。在《渔父》中可以看到,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历经沧桑,惯看秋月春风,笑谈人生奇遇,能够提高对话的含金量;淡泊尘世,洒落超脱,全身远害,是在劝告屈原摆脱尘世的烦恼;归隐山林,一言不合,飘然而去,荡舟于碧波之上,隐没于绿荷之中。也有人认为,渔父用“自我暴露”的方式,诱导屈原抒发内心郁结,反衬和赞扬了屈原。
作为坚守儒家传统的思想家、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执着、决绝,不苟且、不低俗,取“沧浪之水”清纯、高洁之意作为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不为外界环境的污浊所动摇,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以视死如归、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不屈精神,始终坚守着人格高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宁可葬身鱼腹,宁愿舍弃生命,“伏清白以死直”,也不蒙世俗尘埃,不肯在“兰艾杂糅”中污损了清白崇高的本质,决不随波逐流而玷污清白;纵然理想破灭,也要精神清洁,视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以沉湘自尽,表现出与黑暗势力苦斗到底的决心和忠直清廉的高尚情操。正如李白《江上吟》所言:“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屈原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真理而奋斗,前赴后继,砥砺前行。渔父用吟唱《沧浪歌》来表达他对三闾大夫的无比崇敬之情。屈原的志向在于立德、立功。他努力修炼充实自己,做到了“立德”。屈原很有才华,起步很早,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政治上失败了,没能实现“立功”的目标。但他取得了“立言”的巨大成功,真正做到了“不朽”,使我们对他倍加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