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宇宙观与现代世界

書城自編碼: 408281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艾伦·麦克法兰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7181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6.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知宋·宋代之交通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HK$ 86.9
知宋·宋代之君主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HK$ 97.9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HK$ 4378.0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HK$ 52.8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HK$ 96.8
语言、使用与认知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HK$ 69.3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HK$ 151.8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HK$ 26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1.4
《理想国(汉译名著本)》
+

HK$ 73.8
《逻辑模型:思考、表达、写作逻辑精进图鉴(适用工作、生活多场景》
+

HK$ 57.2
《大家小书 逻辑学讲话(精)》
+

HK$ 74.8
《古希腊休闲思想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

HK$ 112.7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

HK$ 101.2
《意义的逻辑(《千高原》作者德勒兹关键著作中文首译)》
編輯推薦:
艾伦·麦克法兰是学术界享有世界级声誉的人文大家,对中国、东亚文化也有深入研究,是国际主流社会中支持中国的重要声音。本作品翻译精准,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适合对人类学、社会学及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推荐给追求“跨界思考”的深度阅读者。它串联了作者40年的学术精华,以其比较研究方法,带读者梳理了半个千年西方世界观的变迁,洞察人类思想的演进规律,展望未来趋势!
內容簡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化圈的世界观变迁,借助人类学、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不同文明的思维体系如何映射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和历史脉络,并随着技术和权力关系的演变而悄然改变。
书中特别关注了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迁,同时讨论了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本书挑战了我们对时间、进步和历史的传统认知,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深层结构,从而获得对历史思想转变及其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新洞见。
人们只相信和接受那些符合他们思维范畴和生活经历的解释。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们倾向于不断创造和重塑自己的意义体系。人们不断修改对过去的认知,以适应当前的处境。
關於作者: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麦克法兰在剑桥大学执教逾40年,关注现代世界诸文明起源及特性的比较研究,研究对象覆盖西欧、东亚等文化区域,著述30余种,包括《文明的比较》《绿色黄金》《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等。 写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编有英文书籍《回应自然的艺术》(Art in Response to Nature )与《我的东方之旅》(My Journey Eastwards )等。
目錄
中文版序言 I
序 言 V
人类学家的观察 001
为什么希腊人崇尚理性,而中国人讲究圆融?
上帝和“天”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中西方文明?
罗马法的遗产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西方?
英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流动基因从何而来?
第1章 世界观的变迁 021
为什么社会科学总是把历史分成几个固定阶段?
新理论为什么会取代旧理论?
人类如何从一种世界观转向另一种世界观?
库恩的“范式”和福柯的“知识型”区别何在?
第2章 时间的发明与社会塑造 043
不同社会对时间的认知有什么本质区别?
时间观念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时间概念如何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
人类如何通过历史叙事来解释和理解当下?
第3章 回答“世界为何如此”的三种方式 067
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循环、进步和结构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观?
“进步”和“进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进化论为什么认为社会发展有固定的阶段和方向?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每个时代的“世界观”?
第4章 从历史到当下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此时此地” 081
为什么社会科学家开始把社会当作机器来分析?
当西方不再主宰世界,理论家们改变了什么?
为什么进化论在19世纪兴起并获得广泛认同?
为何19世纪的欧洲人坚信自己站在进化顶端?

第5章 时间观念的线性化 091
欧洲为何抛弃了“历史是个轮子”的观念?
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开始区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
欧洲为什么开始“向前看”,而不是像其他文明一样“向后看”?
河流和轮子,哪个更像时间?

第6章 欧洲的进步信仰 103
为什么印刷术让人类开始相信“知识会进步”?
嘀嗒作响的钟表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感?
为什么新大陆的发现让欧洲人不再迷信古人?
航海探险改变了什么?
第7章 18世纪苏格兰边陲的思想革命 125
“进步”概念如何改变了18世纪人们的世界观?
为什么最有创见的思想家反而出现在边缘地区?
苏格兰高地与低地的冲突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理论?
从“循环”到“进步”的转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

第8章 法国启蒙运动的衰落 141
法国思想家们为何热衷于研究和借鉴英国的发展模式?
从18世纪到19世纪,“进步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从悲观转向谨慎乐观?
托克维尔如何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找到平衡,重新审视进步的可能?

第9章 19世纪的人类如何重新认识自己 151
新的地质发现和考古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
为什么达尔文迟迟不敢发表《物种起源》?
西方如何从与亚洲平等的力量,转变为19世纪的全球主导者?
为什么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会在帝国扩张的时代蓬勃发展?
第10章 新“宗教”对世界的重塑 171
进化论如何成为基督教的“替代品”,给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分子提供新的信仰和世界观?
进化论思想如何被用来为帝国主义扩张提供“合理化”解释?
“白人的负担”这一概念如何体现进步论的双面性:破坏与重建?
为什么19世纪的人类学和社会科学与帝国扩张紧密相连?
第11章 19 世纪人类学中的偏见与傲慢 191
“原始人”真的缺乏道德感和智力吗?
为何西方要把其他文明都纳入进步的阶梯?
传教士是如何“创造罪恶感”的?
为什么西方会把肤色和文明程度联系起来?
为何要回顾这段充满偏见的历史?
第12章 结构主义对进化论的否定 219
传播论如何动摇了进化论“单线发展”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会颠覆西方的进步信念?
为什么马林诺夫斯基会认为所有社会都是平等的?
新范式如何改变了学者们看待“原始社会”的方式?
第13章 结构主义取代进化论成为主导范式 241
为什么人类学研究从“扶手椅”转向了田野调查?
殖民主义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
为什么这一时期的社会科学转向微观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西方对“野蛮人”的看法?
第14章 进化论的再次兴起 265
二战后的政治经济变革如何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
为什么功能主义在这一时期开始重新关注历史和进化?
新进化论与19世纪的进化论有什么不同?
技术革命如何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
对1982—2023年变迁的反思 277
內容試閱
中文版序言
本书是对东西方过去千年间世界观发生的巨大变迁的一系列思考。本书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尽管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准确地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但实际上我们都被一系列不加质疑的假设和范畴所束缚,而对此,我们几乎无能为力。社会科学家们有时称之为“范式”(paradigms),西方学者如米歇尔·福柯和托马斯·库恩都曾在其著作中对此做出重要论述。
在本书中,我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思想,将不同文明的思维体系视作人类学家(如我本人)所研究的世界。当人类学家进行研究时,他们意识到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在许多方面都是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长期历史等因素的映射。因此,随着技术和权力关系的变迁,思维体系也在悄然改变,而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这种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对中国读者而言,其中一个特殊的优点在于它开始解释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迁。例如,在18世纪,大量中国物品涌入西方,西方人开始欣赏中国的伟大与美。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中国文明的诸多特点赞叹不已,中国在许多方面被视为典范。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开始入侵中国,并认为中国在技术、政治、智识、社会和精神层面都处于劣势。这种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态度,直至中国重新崛起为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世界强国,才开始发生改变。
当这些重大转变发生时,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随之改变。比如,在直至18世纪的漫长时期里,当中国与西方文明大致平等时,时间概念相对静态。从过去到现在并未发生重大变迁,时间常被视为循环的,如同季节更替。当西方在军事等方面变得更加强大时,许多西方思想家发展出一种观念,认为他们的文明已达到顶峰,或者说处于某种阶梯的顶端,而中国或印度等地方则处于底层。
处于底层的是最简单的社会形态,而在西方眼中,中国等“低等”文明需要艰难地攀爬多个阶段才能加入文明俱乐部。西方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帮助这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攀登阶梯,以接近西方水平。作为一个出生于大英帝国末期的英国人,这就是我所接受的隐性甚至显性教育。这种观点构成了近代社会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中一个重要理论——“进化论”的基础。我们从简单进化到复杂,从落后进步到先进,从低级发展到高级。这一重要理论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维,在西方尤其如此,比如在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就能看到这种痕迹。
身处这个混乱、动荡且快速变迁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当下的体验,仿佛登上高山俯瞰整个世界,回望千年历史长河,就能看清历史中浮现的规律与趋势,它们很可能会延续到未来。
因此,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理解他们在西方世界中将遇到的情感和态度。这种愿景似乎得到了我的一位亲密的中国朋友雨晨的支持,她阅读了英文版并翻译了本书,她在信中写道:“就个人而言,翻译本书让我备受启发。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走出自己局限的玻璃瓶(这是对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在哲学上被困在苍蝇瓶或玻璃瓶中的想法的映照),获得新的视角,理解历史思想的转变及其与社会变迁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确实,通过观察不断变化的世界观来逐步理解我们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是我写作本书时的亲身体验。我发现了一种对世界全新而深刻的洞见。当我将早年在剑桥大学给人类学专业的学生讲授的这些内容整理成书时,我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了自己、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这个变迁中的世界。亲爱的读者,我希望这也会是你们的体验。
艾伦·麦克法兰
2024年11月于剑桥近郊的洛德村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危机四伏且极度分裂的世界中。我个人采取的方式是深入研究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局面,探索问题的根源。过去我曾通过书籍和电影多种形式地探讨这些问题,而今天我将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探讨。
这种困局部分是西方文明所致,是巨大的政治、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和技术变革的产物,而其中的多数变革我都无力控制。这些变化已经持续数千年,如今,当我们从新冠疫情中逐步恢复,对生态、人工智能、文明兴衰等领域的新威胁和新机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这些变化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要求我们识别并应对周围的意识形态、社会及其他压力,如维特根斯坦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就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瓶中的苍蝇。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甚至找到出路,唯一的方法就是开始理解围绕我们的“瓶子”的本质。
我们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的本能反应是回溯过去,回顾那些引导我们走到今天的历史路径;作为一名人类学家,我则通过观察其他文化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例如,通过将我的世界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所谓的“阶级隐性伤害”(hidden injuries of class)及许多其他问题变得更加清晰。这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某些偏见和逻辑漏洞。
我一直试图在时间和空间中理解自己,这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和学生时期,并最终成为我作为学者的毕生追求。这项任务永无止境,因为世界在变,我对世界的理解也在变。对我而言,有时候停下脚步,看看是否能发现过去以及我自己的盎格鲁文明中的某种模式,这是非常有帮助的。本书正写于这样一个反思时刻。
1982年夏天,我40岁,晋升为剑桥大学教授。但我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30年后的2012年,我重新录制了1982年的讲座内容,使我的分析更加深入。随后,我又进行了一些反思,尤其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事件进行了反思。
最初的讲义是在初步了解西方历史和英国人类学的基础上写成的。到了1982年,除了出生后的头五年在印度生活,以及1968年至1970年在喜马拉雅山进行的15个月人类学田野考察外,我对西方以外的世界并没有太多的亲身体验。后来,我和妻子萨拉又访问了尼泊尔19次,日本8次,中国18次,澳大利亚10次,美国数次,西欧和东欧各地多次。我希望,这些访问扩展了我的视野,而更广泛的阅读,特别是孟德斯鸠等世界思想家的伟大作品,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
虽然这些体验和学习修正了我1982年的某些观点,并使我更清楚地看到了我要讲述的故事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但我认为这并未改变其主要方面。我的朋友理查德·马歇尔在书的结尾对我使用的隐喻和西方宇宙观的核心动力进行了有益的总结。这些主要的世界观或范式似乎仍然大致正确,而推动我们从一个世界观过渡到另一个世界观的核心力量,即西方与其他世界的相对政治关系,以及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似乎也大体正确。
如果所有这一切都大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可能是一个有用的说明,向我们解释我们自身的困境,而且有助于其他人理解西方的主张。我们正处于一个危险的时代,部分原因是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让西方的一些人感觉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了消极反应。这反过来又使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困惑。西方之外的人们希望了解我们,但这并不容易。同样,我们也难以从别人的视角看待自身。
本书的标题是“宇宙观与现代世界”,因此它仅限于特定时期和地区,大致即所谓的盎格鲁文化圈和欧洲文化圈。本书不探讨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以及中国或日本等其他世界文明。这些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截然不同,我的初步观察是,在过去的500年中,它们没有经历过类似于资本主义文明那样的一系列快速且重大的范式变革。此外,本书的探讨也仅限于约1450年之后的时期。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的时代被视为一个具有统一范式的周期。实际上,在西方和其他地方,一直存在着多种相互竞争的世界观。例如,在西欧,希腊、罗马、基督教和阿拉伯的世界观在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概念上各不相同。为了论证的清晰,这些都被排除在外。
在不同文明和世界观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逐渐成为我工作的核心。最近,我在自己的 YouTube(优兔)频道上发布了6本书的相关视频以及其他多个视频,试图完成这一跨文化传译的任务。本书则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这项工作的延续。
如果本书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往,以及当前世界中的各种思潮,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它确实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来处。正如乔治·奥威尔所言,了解过去的人可能会更好地理解现在,而了解现在的人更有可能预见未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