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经典之作。一部改变大众对自我认知的心理学巨著。荣格、阿德勒等心理学名家学术根基。弗洛伊德带你走进潜意识的世界,重开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当自我与本我博弈,欲望与理性交织,在此找到心灵的平衡与自由。完成自我的涅槃重生。
|
內容簡介: |
现代年轻人总是处于自我矛盾的焦虑之中,在“躺平”与“内卷”之间横跳,在“欲望”与“自律”之间纠葛,还总有一些难以言喻的心理创伤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度认识和了解自我,读懂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超越自己。
收录《超越唯乐原则》《群体心理和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三篇弗洛伊德晚年的大成之作,系统地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学结构理论,开辟了人类心理认知的颠覆性视角。
书中精句
抑郁症中的死亡恐惧只有下面这一种解释:自我感知到了来自超我的恨意和压迫,于是开始自暴自弃。自我的大部分都属于潜意识,尤其是自我的核心部分。自我中,其实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被称为“前意识”。精神分析表明,几乎所有长期存在的二人亲密情感关系,比如婚姻、朋友、亲子关系中,都潜藏着对立和敌视的情绪,只是因为它们一直受到压制,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它们。癔症以幻想为基础,而不是真实经历的不断重复。而引起强迫症的心理良知,实际上只是没有付诸行动的罪恶愿望。群体情感联系得非常紧密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它的一个特征——其中的个体做事随波逐流,追求平庸,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
|
關於作者: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1939年)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主要作品有《自我与本我》《梦的解析》《性学三论》等。
|
目錄:
|
第—篇?超越唯乐原则
第—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篇?群体心理和自我分析
第—章?导论
第二章?勒庞对群体心理的论述
第三章?有关群体心理的其他论述
第四章?暗示和力比多
第五章?两种人为群体
第六章?其他任务和研究方向
第七章?同一化作用
第八章?爱与催眠
第九章?群居本能
第十章?群体与原始部落
第十一章?自我的一个阶段
第十二章?后记
第三篇?自我与本我
前言
第—章?意识和潜意识
第二章?自我与本我
第三章?自我与超我
第四章?两种本能类型
第五章?自我的从属关系
|
內容試閱:
|
有一种已被认识和研究的特殊状态,被称作“创伤性神经症”,它发生在人们经历过火车撞击或外界伤害和其他会给生命带来危险的事故后。那场结束不久的惨烈战争,就导致了许多这样的病例出现。不过,至少如此一来,人们不再将这种应激性反应归咎于外力所致的神经系统组织创伤。创伤性神经症的症状与癔症十分相似,它们的运动性症状非常相似。但创伤性神经症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观臆断自己十分痛苦,这一点近似于抑郁症和疑病;并且患者的所有心理活动有全面性的减弱和损伤。不管是战争导致的神经症,还是和平时期发生的创伤性神经症,至今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同样的症状,不仅会出现在战争神经症中,有时也会在没有外界伤害的情况下出现。这看起来似乎做了说明,但也让我们陷入困惑。在普通的创伤性神经症中,有两个特点需要我们注意:其一,惊惧是疾病的主要诱因;其二,外界伤害反而会对神经症的症状起到压制作用。我们总是把“惊恐”“恐惧”“畏惧”当作同义词使用,实际上从它们与危险的关系中,就能发现区别。惊恐是一个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陷入险境时表现出来的状态,它强调的是突然受到惊吓的状况;恐惧用来形容一种期待危险到来并且已经做好准备的心理,这种危险可能具有不确定性;畏惧的产生则需要一个特定的对象。我认为恐惧不能诱发创伤性神经症,在它身上有某种可以使人免受惊悸的特质,从而避免出现创伤性神经症。后文中我们还会回过头来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对梦的研究可以被视为深入研究心理过程的最可靠手段。下面是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境通常会有的特征:患者会不断地在梦境中回忆自己遇到的事故发生时的情景,直到因惊悸而醒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而有人认为,这刚好说明创伤性经历的能量致使患者在睡梦中依旧不断地被这段经历影响和恐吓。也就是说,患者在心理上仍旧执着于这段创伤经历。早在我们研究癔症的时候,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患者因为对某一经历过于执着从而诱发疾病。1893年,我和布鲁尔就曾提出:回忆非常困扰癔症患者。在对战争精神症进行研究时,费伦齐和西美尔也用患者执着于创伤这一现象解释了某些运动性症状。
但我从未听说过有创伤性神经症患者在清醒的时候回忆起创伤发生时的场景,可能他们正在努力不去回忆这件事情。要是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梦可以让患者回忆创伤场景是一件普遍的事情,那他一定没有真正理解梦的本质。梦在患者面前展现出正面的、积极的场景才是人们对痊愈的期盼。如果事故造成的神经症患者所做的梦仍无法动摇我们的分析,始终坚信梦是愿望的满足,那就只能做出下面的解释:梦的功能与其他许多情况一样被扰乱了,改变了最初的方向。不然的话,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下自我那神秘的受虐倾向了。
现在,我建议不要再过度分析创伤性精神症这个复杂难明的论题,而是讨论一下心理中枢在婴幼儿时期产生的一种普遍行为,也就是孩子们的游戏。
前段时间普法伊费尔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儿童游戏的许多理论要点进行了分享和总结。我需要给各位读者特别提一下这篇文章,文中的理论试图猜测发明儿童游戏的原因,却没有把经济学视角,即产生正向情绪放在第一位。之前,有人让我对一个一岁半的男孩自创的第一个游戏发表看法,我不想对整个过程作出论断,因为这并不是通过短期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的,我和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母只在一起生活了几个星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才明白这种不停重复的行为的含义。
这个男孩并非智力发育超前的孩子,他在一岁半时才开始偶尔说一些别人能听懂的话,他还会发出一些能被身边的人理解的声响。但他与父母及一个女佣的关系都非常好,还被别人赞扬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从不在夜里打扰父母,也从不违反那些不能触摸一些东西、不能去特定房间之类的禁令。而且,他十分依恋母亲,母亲不仅哺育了他,还独立承担了照顾他的责任,但倘若母亲要外出几小时,他也不会为此哭闹。然而,这个孩子有时会做出一种特别的举动:他会把自己所有的小玩具都藏到床底下或是放到一个偏僻的角落。如此一来,找回他的玩具就很麻烦。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哦—哦—哦—”的声音,仿佛是在表达自己的极度兴奋和满足感。他的母亲和观察者都认为,这个声音并不是感叹词,而是代表德语“不见了”。最后我发现,其实这是一场游戏,男孩的所有玩具都是他设计的这个游戏的道具。后来我的观察结果证实了这个观点。这个男孩有一个木桶,上面缠着一卷绳子。他没有像拉小车一样在地上拖拽这个木桶,而是把它扔进床缝里,丝毫没有在意床上的围栏和床罩。在木桶消失后,他又发出了“哦—哦—哦—”的叫声,接着从床缝中再将木桶拽出来,并且欢呼道:“哒!(在这儿呢!)”这就是一个有关消失和再现的完整游戏。但人们通常只看到了游戏的前半部分——孩子不断重复的部分,殊不知真正产生快乐情绪的是游戏的后半部分。
这个游戏很快就被解释清楚了,它与男孩逐渐提高的本能克制力有关。随着男孩开始放弃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不得不学会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为了补偿自己,他用周围的东西排演了“消失和再现”的游戏。如果从有效性来看,这个游戏是男孩自己发明的还是从其他地方学的并不重要,我们不需要在意这一点。对于男孩来说,母亲的离开很显然并不是一件可以高兴或者无关紧要的事情。他把母亲离开所带来的痛苦当成游戏不停重复,这哪里符合唯乐原则呢?或许有人会说,正向的情绪来自“再现”的环节,而先“消失”是能够“再现”的前提,所以这个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体会“再现”。然而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却很难理解:“消失”作为游戏单独的一部分,出现的频率之高所带来的痛苦已经难以让人体会“再现”产生的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