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HK$
74.8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HK$
87.9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HK$
151.8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HK$
76.9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HK$
107.8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HK$
64.9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HK$
107.8

《
唐勾检制研究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佛教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遗产,以其对生命本质、世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现代人提供了安顿心灵、超越烦恼的智慧路径。其核心不仅在于对苦乐、生死的深刻解构,更在于引导个体通过实践实现内在觉醒,兼具出世的超越性与入世的实践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讨论了佛陀的(原始佛教的)、南传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的、经量部的、大乘空宗的、大乘有宗的认识发生论及其核心的认识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印度佛教宗派的认识理论,佛教认识论服务于解脱论。佛教的解脱论是要解决人生由苦向乐的实践问题,认识论则致力于揭示现实世间为什么是苦的同时也是假的。佛教的认识论与解脱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宋立道,1949年生,1989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佛教研究及译介非汉语的佛教研究成果。2001-2002年曾经在美国加州联合神学院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从事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
|
目錄:
|
前言 什么是佛教哲学?
第一章 佛陀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南传上座部的心识论哲学
第三章 说一切有部的实在论哲学
第四章 经量部反映论哲学
第五章 中观派否定论哲学
第六章 瑜伽行派唯识论哲学
|
內容試閱:
|
印度佛教哲学的发展是印度佛教发展的一个方面。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公元前6、5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教时期,称早期佛教阶段。二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由于对教义、戒律理解的不同,佛教内部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后称为18部或20部,是为部派佛教阶段。三是从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的大乘佛教阶段。“乘”,车辆,乘载,也有“道路”的意思。学佛法者乘之行道以达到彼岸,乘是佛法传统的代称,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号称“大乘”,同时又贬低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的是小乘。大乘佛教后来又分成两大派,即中观学派,也称空宗;瑜伽行派,也称有宗。四是公元7世纪后,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密教,至13世纪初,因受到外来的侵略,佛教在印度被消灭。下面,我们按照印度佛教的几个发展阶段,略述一下印度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当时在古印度大地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求索,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不同见解。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对抗的思潮,即婆罗门的守旧思潮和沙门(道人)的革新思潮。婆罗门教是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宗教。它以《吠陀》为天书,视之为神圣不可更改的经典。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是所谓分别代表字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的。它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它宣扬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自我和世界,个人的灵魂和宇宙的灵魂,都结合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并没有内在的实体,内在的实体属于“神我”--大梵,神我是永恒不变的无始无终的真实存在,人的灵魂是这个存在的一部分。它宣称社会四大等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都是“梵”生的:“梵”从口里生出婆罗门(祭司),从肩上生出刹帝利(武士),从脐处生出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从脚下生出首陀罗(奴隶和雇工等),因此社会也就有高低贵贱不等的种姓差别。婆罗门教宣扬善恶报应、生死轮回的信仰理念,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转世的形态则取决于是否按婆罗门教教义行事。如虔诚奉行婆罗门教,死后可投生天界,相反就会变为畜生,甚至于下地狱。它还宣扬只有属于前三个种姓的人才有信仰宗教、祭祀鬼神和死后灵魂升天的资格,而首陀罗则根本没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当然死后也更谈不上灵魂升天了。这就是说,首陀罗不仅在社会生活方面没有出路,而且在宗教方面也是毫无出路的。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派别,重要的有耆那教、顺世论和佛教等。如耆那教,信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苦行主义和清净与染污的伦理学说。他们认为,人的现世命运是由前世的行为(“业”)决定的,要求得解脱,必须经过宗教的修持。又认为无所不在的灵魂(植物和无机物也有)是半物质性的实体,和其所依附的体积相当,并随体积的增长而增长。他们强调要使灵魂获得解脱,必须道德清净,而道德上的染污,是由不洁净的细微物质从皮肤毛孔中进入灵魂内部所引起的。要获得道德上的清净,就必须堵塞进入不净物质的孔道,以使灵魂最后证得“涅槃”,即获得解脱。为此,耆那教反对祭祀,主张严守五条戒律:(1)不杀生;(2)不欺诳;(3)不偷盗;(4)不奸淫;(5)戒私财。并提倡穿白衣或完全裸体,以及诸如绝食、身卧钉床、日晒、火烤、投岩、拔发、熏鼻等苦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为这也是解脱的道路。再如顺世论,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唯物论,它反对梵天创造世界的说法,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独立常存的元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和世界都由四大合成,人死后复归四大。否认灵魂的存在,认为人的肉体死亡后,不可能有不死的灵魂再去轮回转生。它主张种姓平等,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天堂,也不在下世,而在今生。强调人生的目的,是以求得快乐为满足,即在于满足肉体的各种欲望。反对轮回、业报、祭祀、苦行。这种学说是对婆罗门教最激烈的批判和反抗。还有一种直观主义学派,此派对一切问题都持相对主义立场,都不作决定说。例如,对于有无来世,有无果报,他们认为,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也可说亦有亦无,还可说非有非无,由此人们称之为难以捉摸的如泥鳅的学说。此派还主张踏实的修定,以获得真正的智慧。此外,还有学说相近似的三家一是“七元素”说,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苦、乐和灵魂(命)七种元素所构成,七种元素一离散,人也就死亡。元素并不由其他东西所创生,也不创生别的东西,元素是永存的。二是“命定论”说,认为人生的一切都受命运的支配,个人的意志是无能为力的,伦理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修行是无用的,业报是不存在的。三是“偶然论”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无因无缘的,因此主张纵欲。这是一种伦理的怀疑论和宗教的否定论。以上这些学说的具体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政治思想统治则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思想也是当时沙门思潮的一种,是对抗婆罗门思潮的一种重要学说,它受当时其他沙门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是一种创新的立说。后来,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人生哲学思想压倒了婆罗门哲学,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流传。
今天, 亚洲信奉和修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主要包括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部分地区。中国的西南部因为临近缅甸与泰国、老挝,也有上座部佛教的流传。南传佛教在中国佛教的传播史上,一直被称为小乘佛教,但通常这个称呼并没有贬抑意思。尤其在今天,人们都同意,无论是北传大乘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其实是完全一味的,都是解生脱死的良药。早期佛教当中, 佛教并未有分支异流。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成道, 然后传播他所发现的菩提之道。佛教的要点,在于帮助人们洞悉自心中的缺陷,了解人性的缺陷是造成人生的苦难的原因。因此,释迦牟尼关于四谛八正道的说法,意在揭示人生根本的苦难根源,指出走处这种困境、达到完美境界的道路。佛陀之教是为世间凡夫设立的,是以尘世为对象的,他的教义具有针对这世界的普遍性、实际性和实用性。它面对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群、不同职业, 无论男女老少, 下至贱民上至贵族与皇室。佛教,是当时的普世价值,为各个时代想要离苦得乐的人所理解。佛在传播他的学说45年之后,才取向涅槃。
佛陀涅槃后第二百年, 教团分裂成上座部及大众部二根本部派。大众部是较进步和革新的青年僧众。上座部则主张遵循传统, 且多为年耆长老, 因此又称为长老部。此后,大众部再分裂成为七八部,上座部则形成十一二部。宽泛地看,它们都属上座部系。重要的几支是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上座部等。后者又称根本上座部。它印度西部及南方传播,更流往斯里兰卡。在那里成为狭义的上座部。今天,上座部学说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区,它也在百余年前便传到了欧美各地。上座部佛教的经典采用巴利语来记录,所以又称巴利佛教。上座部最初传入斯里兰卡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中。当时的传法使者叫摩哂陀。
据说是阿育王(前3世纪在位)的儿子或弟弟。楞伽岛,那时也称兰卡,兰卡的第一座佛寺即是“大寺”。至公元前1世纪, 兰卡国王伐陀伽摩尼(Vattagamani)又建立无畏山寺。但两座寺院的见解很快出现分歧。公元第一千年当中,楞伽岛上的佛教时盛时衰,但也不绝如缕。岛上的三个寺院为基地的佛教派系力量和地位,相互对峙,互有消涨,不断变化。至12世纪时, 兰卡岛上由普罗伽摩巴(Parakkamabahu)王统治,该王全力支持大寺一系。
斯里兰卡的上座部学说大规模传向东南亚正是此时。至于我国云南的傣族佛教,因为地接缅甸,佛教传入当在缅甸归化佛教后不久。缅甸在5世纪时的骠国,就有上座部佛教传播。7世纪后,那里佛教盛极而衰。至11世纪下半叶,缅甸蒲甘王朝重兴,佛教重光。上座部佛教从今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 形成润派佛教;又有传入德宏州等地的佛教,形成摆庄派。1277年傣族地区已有傣文贝叶经出现。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猛,随有大批佛像佛经输入,景洪地区塔寺多有兴立。继而,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的傣族村社当中。至此这一地区已经形成润、摆庄、多列、左抵几派。经典则已有傣语语音记录的巴利语三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