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本书主要着眼于公元9世纪-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史,从廓清俄罗斯民族的起源,到追溯俄罗斯专制主义和领土扩张的线索,再到探讨近代俄罗斯扩张与“西化”间的张力所在,熔千年俄国史中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为一炉,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紧凑又如史诗般的俄罗斯历史画卷。
|
內容簡介: |
本书图文并茂,系统展现了俄罗斯从9世纪基辅罗斯诞生至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千年兴衰史。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者不仅梳理了复杂的历史进程——第聂伯河、伏尔加河流域的早期居民与斯拉夫民族源起,基辅罗斯的形成,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蒙古人的统治,彼得大帝的雄图,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尼古拉一世的铁腕政治,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浪潮,以及尼古拉二世的末路——更深刻剖析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系统地把握俄罗斯历史的核心脉络,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其与欧亚世界的深厚渊源
。
作为一部通史力作,本书上起基辅罗斯,下接苏联兴起,与《俄罗斯通史(1917—1991年)》紧密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描绘了跨越千载的俄罗斯历史全景。
|
關於作者: |
闻一(1937—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著有《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俄罗斯通史(1917—1991)》《谁为领袖谋划?》《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解体岁月》《苏联的过去和现在》《走出北高加索》《回眸苏联》《走近俄罗斯》《重返莫斯科》《伏尔加河》《俄罗斯深处》《凯歌悲壮》《光荣与梦想——重读俄罗斯》《普京之谜——普京和普京的俄罗斯》《绝色俄罗斯》《山外青山》《苏维埃文化现象随笔》《俄罗斯大特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乌克兰》,合著有《布哈林传》《苏联史纲(1917—1937)》《苏联史纲(1953—1964)》《世界史通俗演义:现代卷》等;译有《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合译有《普京百科》、《命运》(四卷本)等。
|
目錄: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序
第一章 关于瓦良格人的传说和历史
第一节 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沿岸的居民
第二节 诺夫哥罗德的土地:神话、传说与历史
第三节 瓦良格人(维京人)不是沿河的居民
第四节 “海外来客”:留里克三兄弟,来自海那边的统治者
第五节 瓦良格人再不离开诺夫哥罗德的土地
第六节 斯洛温人和斯拉夫人、罗斯人和“罗斯”的称谓
作者点评
第二章 留里克公:南下征伐,向基辅方向
第一节 关于基辅的神话和传说
第二节 《往年纪事》里的基辅
第三节 留里克公南下基辅:阴谋和战争的兼并
第四节 马踏青草,挥戈西向
第五节 十字架和雷神相向而立,部族杂居混血联姻
第六节 作为一个大部族联合体的“罗斯”
作者点评
第三章 弗拉基米尔大公:瓦良格至希腊之路
第一节 逃亡海外而又返回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
第二节 各部族游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定向希腊
第三节 遥远的、神秘的赫尔松涅斯
第四节 蜂蜜加克瓦斯:第聂伯河见证的强权洗礼
第五节 为夺公位兄弟相残,留里克王朝血腥继承
第六节 瓦良格至希腊之路:传教士和文字,商人和贸易
第七节 拜占庭建筑:索菲亚教堂和山洞修道院
第八节 基辅罗斯分崩离析,涅斯托尔呼吁一统
作者点评
第四章 大公们的天下和蒙古人毁掉了的大公世界
第一节 基辅起义,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执掌基辅大公之位
第二节 分封和庄园,农民和庄园主
第三节 城堡、克里姆林、手工村镇
第四节 贵族需要听话的大公,大公需要独立的山头
第五节 诺夫哥罗德:“大诺夫哥罗德君主”“卫彻”
第六节 东北罗斯:克列亚济马河畔
第七节 西南罗斯:加利奇—沃伦的离心之路
第八节 《罗斯法典》《伊戈尔远征记》、萨特阔和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画派
第九节 蒙古人入侵,萨莱金帐汗国
第十节 两面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作者点评
第五章 一个封闭的内陆国家——莫斯科公国
第一节 东北罗斯:村社、特维尔和莫斯科,月即别汗的萨莱
第二节 卡里达与蒙古汗,剿灭特维尔,“全罗斯大公”,都主教
第三节 库利科沃之战,“顿河王”,伊万三世——“全罗斯的君主”
第四节 瓦西里三世,新女隐修院,伊万四世继位
第五节 精英拉达,地方贵族代表会议,百章会议,“衙门”变迁
第六节 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瓦西里教堂,严惩重臣
第七节 特辖区,伊万雷帝,立沃尼亚之战,杖毙皇太子
第八节 俄罗斯民族,从“第二个耶路撒冷”到“第三罗马”,编年、庄园和“白城”
作者点评
第六章 罗曼诺夫,一个新王朝的建立
第一节 费奥多尔和季米特里,“监护会议”,乌格里奇的神话
第二节 农奴主权益深化,大牧首设立,继续“收集”土地,文化传播
第三节 农奴和哥萨克,伪季米特里第一,叔伊斯基当权,伪季米特里第二
第四节 波兰入侵,米宁和帕扎尔斯基,从莫斯科赶走波兰人
第五节 罗曼诺夫家族,伊万·苏萨宁,修道院的故事,16岁开始新王朝
第六节 费拉列特和“专制君主”,亚速夫和哥萨克,哥萨克和“土地拓荒者”
第七节 鲍·赫梅里尼茨基,切尔卡斯臣服莫斯科,尼康改革,斯·拉辛起义
第八节 又一个费奥多尔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第一阶段的结束
第九节 “美丽广场”,庄园建筑,新的圣像画,宫廷戏剧
作者点评
第七章 彼得一世:为海洋和更多的生存空间而战
第一节 姐弟相争:彼得和索菲亚
第二节 “炮手彼得”:从亚速海到波罗的海
第三节 “胡子之战”,新年和枞树,“钥匙之城”,苍鹰和白桦的城市
第四节 建造海军,首都搬迁,“神圣的石头城市”,勋章和宫殿的奖赏
第五节 从波尔塔瓦之战到“北方战争”结束
第六节 参政院,委员会,《总规》《官秩表》,“正教公会”,军队
第七节 钢铁、航运、土豆、海关
第八节 学校、书报、博物馆、科学院
第九节 彼得的德意志人大臣:开始了俄罗斯的“德国化”进程
第十节 皇太子暴毙,反对彼得新政的动乱持续不断
作者点评
第八章 女人和孩子的俄国:“宫廷政变”
第一节 无能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和万能的缅希科夫
第二节 儿皇帝彼得二世:重臣之争,缅希科夫失宠
第三节 安娜女皇,“庇隆暴政”,俄土战争,维图斯·白令
第四节 “婴儿沙皇”,伊丽莎白“宫廷政变”,七年战争,巴什基尔起义
第五节 卡尔·彼得和索菲亚·奥古斯塔
第六节 为普鲁士效劳的彼得三世
第七节 涅瓦河边耸立起一座宫殿
作者点评
第九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新俄罗斯”而战
第一节 叶卡捷琳娜废夫君自立为皇
第二节 给贵族特权和自由,让教会服从于帝王
第三节 女皇的“训谕”:“开明专制”
第四节 移民、屯兵、戍边
第五节 新塞尔维亚,斯拉夫塞尔维亚,新俄罗斯,消灭盖特曼
第六节 一次普加乔夫起义,二次俄土战争,三次瓜分波兰
第七节 波将金:高加索军路,1783年
第八节 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加斯科恩,卢甘斯克和“经济开发”
第九节 珍宝,绘画,雕塑,宫殿中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作者点评
第十章 亚历山大一世:他不自觉地开启了一扇大门
第一节 从保罗到亚历山大——又一场“宫廷政变”
第二节 “秘密委员会”,斯佩兰斯基——“立宪专制”的改革风向
第三节 “三个皇帝的战争”,涅曼河中两个皇帝的“木筏谈判”
第四节 兼并格鲁吉亚,将军们的“南高加索之战”
第五节 “芬兰是我用我的军队征服的国家”,芬兰大公国
第六节 1812年的卫国战争,神圣同盟,“给波兰一部宪法”
第七节 新的社会思潮,“军屯村”,最后的亚历山大一世
作者点评
第十一章 尼古拉一世:仁慈与残暴,铁腕和怀柔
第一节 没有继承权的沙皇,十二月党人起义
第二节 侦讯委员会,《检查法》,第三厅和本肯道夫
第三节 乌瓦罗夫,东正教,君主专制,民族性
第四节 检查、监控制度下的“精神病人时代”
第五节 尼古拉铁路:帝国的工业
第六节 鼠疫、霍乱和“土豆骚动”,《义务农民法令》,宗教改革
第七节 帕斯凯维奇,高加索战争,俄波战争,俄土战争
第八节 华沙起义,“欧洲宪兵”,克里米亚战争,最后的尼古拉一世
作者点评
第十二章 亚历山大二世:国运达顶峰,物极必反
第一节 《巴黎协议书》,“俄国在凝神静思”,结束克里米亚战争
第二节 古尼布堡之战,高加索战争结束
第三节 废除农奴制:自上而下的革命,骚动不安的1861年4月
第四节 巴枯宁,赫尔岑,奥加廖夫,“土地与自由”,1864年波兰起义
第五节 “到民间去”,车尔尼雪夫斯基,亚历山大二世第一次遇刺
第六节 军事改革,路德维希·诺贝尔和约翰·休斯
第七节 重返黑海,“解放巴尔干”,征剿中亚
第八节 向远东,向太平洋,阿拉斯加价值720万美元
第九节 工人协会,又一个“土地和自由”
第十节 文学群星,巡回展览画派,俄国千年纪念碑
作者点评
第十三章 尼古拉二世:残阳余晖,最后的帝国
第一节 民意党人的谋杀,“凶杀地教堂”
第二节 唯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和唯一的专制君主
第三节 维特:将俄国推进到帝国阶段的神话
第四节 俄日战争:从旅顺口到朴茨茅斯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及第一次俄国革命
第六节 斯托雷平:“给俄国20年的安宁岁月吧……”
第七节 战争和沙皇,瘟疫和饥荒,危机和革命
第八节 帝国末日
作者点评
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大都起源于一本被该民族和该国家奉为神圣经典的编年史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也不例外,这部编年史起源于《往年纪事》。它是1116年夏由基辅修道院的涅斯托尔修士写成的,也许正是由于在这本《往年纪事》之前没有什么可供查考的、有关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的记叙,所以《往年纪事》就成了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的历史之源。
一人读《往年纪事》,就有一人的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历史,而千人读,则有千部历史。
谁真谁伪,谁是谁非,岁月悠悠,千古难定。
明则明,暗则暗,明明则明明,暗暗则暗暗。千年的俄罗斯民族史和俄罗斯国家史交织、流淌在那两条伟大的河流——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之中。河水慢慢流淌,史实在水镜中荡涤、闪光,等待人们的发现!
本书也是从《往年纪事》开始的,只不过它是我的讲述,一个人的讲述,一个人的俄罗斯民族史和俄罗斯国家史的讲述。
这本《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早在《俄罗斯通史(1917—1991)》(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8年出版)完成后就基本上写出来了,但我一直没有送给出版社。我还需要做什么呢?我还在等待什么呢?
研究苏联现代史前后也有40来年了吧,我常常碰到两个问题:
一是在研讨苏联的问题时,我总是纠缠于那个特定时期的种种人和事,却很少考虑苏联时期前前后后的历史进程,因此,就苏联问题得出的种种结论就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东西——时代性过强,历史感不足,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观性。苏联这一问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呢?这是我思考得越来越频繁的问题,因而我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前顾后盼”,“前顾”苏联问题的历史脉络,“后盼”苏联历史问题的后续发展、现实状况。有了这种“前顾后盼”,我的苏联史研究似乎有了柳暗花明、找到另一重天地的感觉。于是,我的研究对象就不自觉地转换到“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苏联—俄罗斯联邦”这整个历史进程上来了。当有人问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时,我总是回答:“俄罗斯史!”
二是在我就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或现实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或为年轻人解答问题并阅读他们的文章和书稿时,我也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记者的文章中,常常从当前的政治和政策出发,就事论事,理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立论也就没有能说服人的依据;而研究者的文章,同样的也由于这个原因,现实评论缺少历史性的分析,历史的文章没有对后续进程的考察,因此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想到,无论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全面了解是非常必需的。因此,对于许多非专业的研究者来说,需要一本简明的俄罗斯史,一览全册,就能对俄罗斯有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即使对我这样一个研究苏联史的人来说,这样的俄罗斯通史也是bi备之书。我自己写作一部《俄罗斯通史》的强烈愿望也由此产生。在我有这个想法时,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有关俄罗斯历史的论著了。
历史著作的灵魂和价值全在于它的历史真相和撰写者对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我看来,历史的真相就是曾经真实存在过、进行过、演绎过的真人真事。历史是由真相组成的,历史只有真相与伪相,没有真理与谬误。但是,数百上千年来,俄国历史的真相早已掩埋在沧桑烟雨和尘封黄卷之中了。历史研究者需要寻求、挖掘真相,而这种寻求与挖掘是极其艰难的。并且艰苦寻求、挖掘到的可能是真相,也可能是伪相,还可能初为真相后被推翻成伪相。
寻求、挖掘历史真相是一条艰难之路,因而,撰写历史著作需要的就是无休无止的、顽强不绝的、永远不要期待有终极真相的上下求索。当我一开始写作《俄罗斯通史》,我就走上了一条探寻俄罗斯国家历史的上下求索之路。我不敢期望有什么新发现、新理论,只祈愿能不走旧路,能给自己,也给能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以某种启迪,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真正弄懂它的历史全过程,能更好地、更客观地判断这个大国、强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我所说的“不走旧路”是什么意思呢?在《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这本书里,我遵循了几点自己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是在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舞台上,自基辅罗斯至俄罗斯帝国,从来都是帝王将相作主角,尽管粉墨勾勒有异,脸谱色彩斑驳,但他们是自己国家历史进程的主要推手。因此,帝王将相是我这本书的主角。我写了他们的决策、纷争、胜利、失败,甚至是恩怨情仇,让所有这一切组成了一幕幕活剧。这与我曾经读过的某些以农民起义、思想家的鼓动、革命者的谋划为主线的俄国史是有差异的。
二是千年的俄国史纷繁复杂,人物多如星辰,事件错综复杂。全面、全部列述整个历史进程,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是做不到的,这需要大部头的、学院经典式的多卷本来解决。我人微言轻,能力有限,做不到,所以我只选择了帝王将相的主要活动及施政的主要轨迹,来重现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俄罗斯。对于那些并非研究俄罗斯,而又热切关注俄罗斯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读者来说,这些应该也能回答他们的问题了。
三是我写的是我寻求、挖掘到的历史真相。历史就是故事,就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写历史就得讲故事,就得用讲故事的方法展现历史,所以我这本书里没有史家们要求的历史编纂的原则、设置框架的理论,甚至阶级分析方法。读者就把此书当成故事来读吧。当然,故事不是随心所欲编造出来的,至于它们是否就是终极真相,我不敢说,也无法说。新的档案正不断暴露于世人面前,原先被认为甚至确认为“真相”的历史被怀疑、被否定,所以我觉得研究历史的人千万莫说:“我的研究结论是终极真相!”
有此三点,当足以说明这本《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是有点“不走旧路”了。
贤哲的专家学者常常教导后辈要“十年磨一剑”,意思是说,你们不能急于出成果,不能匆忙出成果。可是,“剑”磨了十年,却从没有拿出来试用过,怎么能知道这“剑”磨得怎样了,哪里该磨,哪里不该磨,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该怎么磨,该怎样改进自己的磨法?所以我总觉得,这“十年磨一剑”,似乎改为“一剑磨十年”更合适。十年中,不断地“磨剑”,不断地“用剑”,也许十年后才能磨出一把“好剑”。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磨了十年,今日才能脱稿,而《俄罗斯通史(1917—1991)》的准备和脱稿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时光,现在距它问世的2013年又过去了八年多的时间。不过,我自己还是愿意就这两本书再磨它十几年的岁月,也许那时又可说:“我又不走旧路了!”
在《俄罗斯通史(1917—1991)》的《序》里,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这本《俄罗斯通史》是我一人的力量完成的,我实在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也来独立完成更多的学术著作。我们不应听一个声音,还应听多种声音。只有个人创作的繁荣,才会有集体创作的辉煌与传世。但愿如此!”今天,当我写《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的《序》时,我重复一次,唯愿如是!
1812年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与神圣同盟的建立
……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向俄国宣战,亲自指挥65万大军强渡涅曼河,入侵俄国。拿破仑期望以闪击战,彻底击垮俄国军队,占领莫斯科,迫使亚历山大一世签署和约、接受法国的控制,最终彻底地加入反英联盟。对俄国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亚历山大一世实际上并没有料到拿破仑会如此快速地采取入侵俄国的军事行动,而此时俄国能动员与法国作战的军队只有23万人,同时分布在莫斯科、白俄罗斯和南部三个方向上,难以全力对付法军对俄国自基辅至莫斯科的这一心脏地区的全力进攻。
俄军8月在斯摩棱斯克与法军激烈一战,死伤惨重。斯摩棱斯克的失守,既是因为俄军没有足够的实力,又是因为指挥官之间的分歧。亚历山大下令放弃该城,同时组建一个新的指挥部,由在俄军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任统帅。俄军在库图佐夫指挥下迅速撤退至离莫斯科只有125公里的波罗金诺村庄。8月26日,俄法军队在波罗金诺打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俄军损失惨重,伤亡45000人。结果是,法军没能消灭俄军,而库图佐夫的军队也没能挡住法军的进攻。
库图佐夫不得不下令从波罗金诺向莫斯科撤退。9月1日,库图佐夫又下令俄军撤离莫斯科。俄军撤退时,莫斯科全城居民也随军撤退,烧毁了仓库等粮食与军需品的存储之地,留给拿破仑的是一座空城。9月2日,拿破仑随军进入莫斯科。库图佐夫将俄军转至南部地区进行了休整、改组,补充兵员、辎重后,于10月6日重返莫斯科,向法军发动反攻。7日,拿破仑离开莫斯科向南撤军。
俄国的冬天来临了,法国军队没有抵御酷寒的装备,粮草和辎重都断绝了来源,拿破仑以闪电战击败俄国的计划彻底破产,法军的南撤成了一场溃不成军的败逃。12月16日,只剩下1600人的法军残兵败将由涅曼河仓皇逃出俄国。而拿破仑几乎是只身一人跑回巴黎的。这次卫国战争到此结束,持续的时间不到200天。
12月25日,亚历山大一世发布了卫国战争结束诏书。从拿破仑率军渡过涅曼河至这份诏书的颁发是185天。在这场战争中,俄国的损失是惨重的:21万人战死,首都莫斯科被大火烧成了焦土,大片土地上的城镇被毁,居民伤亡无数。但是,俄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俄国抵抗拿破仑入侵的这场战争被称为“卫国战争”:一是因为尽管这场战争的诱因是法国与俄国对欧洲霸权的争夺,但自从拿破仑率领法军踏上俄国土地那一刻起,这场战争就是一场侵略战争,军队所捍卫的是国家领土完整和民众生存的权益;二是因为参与并决定这场战争俄国最后胜局的,除统帅的指挥有方、军队的英勇奋战外,更重要的是俄国民众的支持,这是一场全民反抗法国入侵的战争,是一场俄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全力支持国家的游击战争。也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法军无敌的神话被彻底粉碎,俄罗斯帝国内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急速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张扬的时期。1812年的卫国战争成为俄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俄军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如伊凡·帕斯凯维奇和阿列克谢·叶尔莫洛夫后来成为征战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的司令官,从卫国战争的功臣转变为征剿“非俄罗斯族人”的暴力、冷酷的铁血将军。
对于亚历山大一世来说,这次卫国战争的胜利成了他重上欧洲战场的诱因。他下诏让库图佐夫率军征剿欧洲各国拿破仑法军的残部。库图佐夫对亚历山大一世进言:在欧洲的土地上征剿拿破仑的残部将使英国得利,而俄国需要休养生息。亚历山大一世没有听从,1813年1月,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俄军向欧洲进发。10月,在莱比锡城下一战,拿破仑的残部被消灭,1814年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
当1814年3月俄军攻下巴黎时,亚历山大一世是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巴黎的。他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还下令抽调禁卫军士官来演奏军乐,为阅兵伴奏。行进间,这位皇帝突然听到军乐声与部队行进的步伐不协调,顿时大怒,立即下令将军乐队中的几位军官关进禁闭室。而这些被抽调来演奏的士官均来自围攻巴黎的一支骁勇部队,它的指挥官叫阿列克谢·叶尔莫洛夫。当叶尔莫洛夫接到皇帝的命令时,发牢骚说:“禁卫军士官到巴黎来不是为了这次阅兵,而是为了拯救祖国和欧洲的。”
1814年5月,以俄罗斯帝国为首的各盟国召开巴黎和会,18日,亚历山大一世主持的巴黎和会签署了《巴黎和约》。根据此约: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为法国国王,法国的国界恢复到1792年时的状况,解除拿破仑在法国境外的军队武装。面对各盟国要求法国归还失地、进行赔偿的条件,亚历山大一世坚持,各国不要求法国赔偿(拿破仑夺取的艺术品不在此列),不能削弱法国的国力。亚历山大一世的解释是:“我们反对的是拿破仑,而不是法国。”
1814年10月,维也纳会议召开,但直到1815年6月,维也纳会议才签署了长达121条的《维也纳宣言》。根据这一条约:法国的边界按照《巴黎和约》的规定,恢复到1792年前的状态;华沙公国被再次瓜分;萨克森保持独立;被拿破仑消灭掉的各个公国不再恢复,保留下的38个公国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盟;等等。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大国重新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大会,是一个被拿破仑打散的欧洲重新组合起来的大会。而在这次大会中,亚历山大一世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是以新霸主的身份亮相于欧洲政治舞台并作出重要决策的。
1815年6月6日,拿破仑率领重组的军队与威灵顿公爵指挥下的英军在布鲁塞尔附近激战。普鲁士等国军队驰援英军,拿破仑的军队惨败。盟国军队再次攻进巴黎。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与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三世建立一个能保持法国现状、稳定欧洲局势的新的大国联盟。9月,三国在巴黎签署了《神圣同盟宣言》。11月,法国加入这个新成立的联盟,随后,除了英国和梵蒂冈,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被卷进了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一世是“神圣同盟”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的目的是以“神圣同盟”的形式,将欧洲的一切汇集于他所倡导的“基督精神”之下,用“基督精神”作为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基础。而在这“基督精神”旗号掩盖下的,是他作为欧洲新霸主的强烈追求和行动。
《神圣同盟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再次确认并支持欧洲各国战后边界的稳定不变;竭尽一切手段与革命行动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所以,“神圣同盟”的主要使命就是:干涉各国的内部事务,镇压欧洲的一切革命力量,保证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所获得的势力范围的现状。在其后的几年中,“神圣同盟”不断镇压欧洲各地的革命运动和起义:1820—1823年的西班牙革命、1820—1821年的那不勒斯革命、1821年希腊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等等。“神圣同盟”成了镇压欧洲革命的宪兵,而亚历山大一世则是这“宪兵队”的统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