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帝国的生意 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一部展现公司与国家交织共生的扩张史)
》
售價:HK$
107.8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HK$
52.8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HK$
85.8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HK$
151.8

《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 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售價:HK$
107.8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HK$
75.9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HK$
63.8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清史泰斗冯尔康,90岁高龄全新修订!
史学界“雍正继位”权威之作,中国研究雍正第一人,70年深耕宫廷密档,独得乾嘉学派真传,师承西南联大名师郑天挺,当代史学考据巨擘。冯尔康70年研究结晶:解剖“篡位说/合法说/自立说”三大争议
冲破影视剧的幻象,还原历史中的真实雍正与“九子夺嫡”
雍正皇帝,是一个在影视剧中被广泛塑造的角色。在这些作品中,他往往被塑造为宫斗剧中的冷血阴谋家,或是弑父杀兄的残酷暴君。本书完全立足真实史料,还原历史中的真实雍正,以及那场众说纷纭的“九子夺嫡”,他是如何荣登皇位?又是如何巩固权力?黄袍之下,又有怎样的真性情?
解构三种继位异说,破解清宫政治的最大谜团
篡位说、合法继位说、自立说,哪个才是真相?本书通过对清代档案、实录、民间传说和后世评价的细致辨析,重新厘清“皇四子胤禛”如何从权力漩涡中登基称帝,呈现出彼时复杂却真实的历史图景。
打破历史想象,讲述康雍两朝政治的真实运行逻辑
不仅是关于一个皇帝的继位问题,更是关于清代中期权力运作方式、储位制度嬗变与专制政治演化的全景式研究。通过对兄弟博弈和官僚集团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度梳理,还原康雍
|
內容簡介: |
雍正,这位在位仅十三年却影响深远的皇帝,究竟是如何走上帝位的?他真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吗?雍正“何以为帝”?在本书中,著名清史专家冯尔康教授立足史料与百年学术争鸣,详尽解析雍正皇帝的继位真相以及继位风波如何影响雍正的日后抉择,全面梳理储位之争的全过程,深入了解雍正所处的境况与面临的难题,带领读者拨开重重疑云,回到那个决定大清命运走向的权力更替现场。
|
關於作者: |
冯尔康,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创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史料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中国社会史概论》《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去古人的庭院散步》《清代人物三十题》《曹雪芹与(红楼梦)》等,主编有《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等。
|
目錄:
|
一、继位之谜的由来:我的叙述方法
二、三种继位异说
篡位说
合法继位说
自立说
三、争夺储位的角逐
太子允礽:两次废立,储位空悬
老八允禩:结党谋位,父子反目
老三允祉:不甘落寞,鲜能无奈
老十四允禵:奉命出征,事涉储位
老十三允祥、老十二允祹:升降浮沉,终归无缘
老四胤禛:高深莫测,后来居上
统观全局,成败渐明
四、继位异说析疑
康熙驾崩:毒杀还是病逝?
康熙遗言:说了还是没说?
康熙遗诏:真实还是捏造?
回到那一夜:一切正常
授传念珠,合法继位的佐证?
改诏盗名,改“十”为“于”?
传位允禵,征召受阻?
年、隆权重,屠戮除患
分化瓦解,囚兄屠弟
畏惧亡灵,雍正心虚?
自立为帝?
辟谣之书:《大义觉迷录》
雍正继位之我见
五、析疑续篇:雍正盗名改诏之个案研究
允禵改名
雍正名讳
六、继位事件的影响
清朝秘密立储制的建立
雍正“严猛”政策的实行
除弊兴利的典范——田文镜抚豫
赦免贱民,施行仁政
打击朋党与加强皇权
查嗣庭案与隆科多案
曾静投书案——储位、皇位之争在观念形态领域的“终结”
储位之争与对康熙、雍正的评价
嗣位疑案的研究方法
附录一?台湾版序
附录二?雍正嗣位史主要原始史料书目
附录三?雍正嗣位史部分著作目录
附录四?雍正嗣位史部分论文索引
附录五?有关雍正的部分文艺作品目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继位之谜的由来:我的叙述方法
雍正是怎样继承康熙储位——皇位的,在他生前以及后世,都是众说纷纭、疑点重重,使它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一起成为清朝前期宫廷三大疑案。不过人们关于它的传说和研究,要比另两个疑案来得多,以致史家都足以把它写成专著,更不必说我这样的小册子了。
康熙传位、雍正嗣统,对于这两个君主和两朝政治都是极为重大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先交代它们与本课题有关的历史。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名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八岁时,在其祖母孝庄文皇后扶掖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继位,年号康熙,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十六年(1677年)生第三子允祉,次年(1678年)十月生第四子胤禛,二十七年(1688年)生第十四子允禵(又名允祯),五十七年(1718年)封允禵为王、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允礽被废黜,自此以往,康熙为接班人问题无限烦恼,直到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离开尘寰,是年六十九岁,谥号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清东陵(河北遵化),陵墓名景陵。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为贝勒,而其时仅大他一岁的允祉受封为郡王,比他小一岁的皇五子允祺、小三岁的皇八子允禩亦封贝勒。胤禛之所以不能封王,系因康熙认为他“为人轻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受封为雍亲王,后于康熙宾天当日即位,改年号为雍正。取此年号可能是因其由雍亲王正位,如同李渊建立王朝,因其为北周的唐国公,而定国号名为唐朝,当然,也可能还有表示自己(雍亲王)得位正当的含义。在位十三年,1735年八月故世,是年58岁,谥号宪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清西陵(今河北易县),陵墓名泰陵。
雍正继位疑案,学术界见解分歧,大致可以归类为三种看法。一是篡位说,认为康熙原本要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雍正做手脚改了遗诏,篡夺了皇位;二是合法继位说,认为康熙原本就选中了雍正,他的继位是符合康熙本意的;第三种是自立说,即雍正既未改诏,康熙也没有选中他,他是乘康熙驾崩之机,自立为帝的。雍正继位的谜团,问题就在于权力交接之际的情况不明,也在于找不到康熙钦定的传嗣文书,哪一种观点也不能说服对方,不过我是相信第二种说法的。由于资料缺乏,要想解开继位之谜,就不能只纠缠于康熙弥留之际的授受问题上,而应当把注意力拓展到康熙朝废立太子和储位之争的全过程,以及这种争斗在雍正前期的变相表现和影响。这就是我主张的研究方法。
我在这里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要剖析雍正继位之谜及储位斗争的影响,即要爬梳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和各派学术观点,对雍正继位作一个系统性说明,对各种观点作必要的讨论,从而对解开这一谜案有所贡献。同时雍正继位真相的揭露,关系着康雍两朝人物、事件、制度的准确解读,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我才有兴趣进行这一工作。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康熙、雍正两朝的历史有所解说,这也是本书的另一写作任务。在写作方法上我力图注意四点:第一,依据对继位疑案作系统研究和准确说明的要求,按照雍正继位的时间顺序,安排全书结构,对与继位有关的相关事情作出有内部联系的交代。第二,以阐述我对继位问题的观点为主体,旁及各家见解,而不是从各家观点出发,加以罗列介绍,避免使本书成为继位疑案的讨论综述。第三,本书先交代关于继位的最主要的原始资料、关于继位疑案研究的进程情况,以帮助读者消除认识继位之谜问题的疑难点,从而克服障碍,和我一道向揭示谜底方向努力。第四,基于通俗易懂的要求,避免烦琐的考证给读者增添阅览的麻烦,在行文的技术处理上尽量做到少引历史资料的原文和各家研究的文字,对于所引用的也不注出处,以节省篇幅。为了弥补不作资料来源注释的缺憾,本书特制原始资料文献、今日研究著述目录五种,作为附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