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47.1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1.伦理学入门,通俗易懂
作为专为大众读者打造的伦理学入门书,本书摒弃传统教科书的晦涩术语,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拆解伦理学核心概念。作者明确提出 “伦理学是指导人活得更好的学问”,通过 “是否接受贿赂”“婚约对象重病是否履行承诺” 等日常场景化问题切入,让抽象理论落地生活。即使零伦理学基础,也能通过 “先懂常识、再窥全貌” 的逻辑轻松入门,解决 “伦理学离生活太远” 的阅读痛点。
2.兼顾趣味性与现实深度
作者创新性地将流行文化与伦理学结合,以《海贼王》《死亡笔记》《哆啦A梦》等漫画、动漫IP为分析样本,解读 “正义与爱”“自由与责任” 等核心命题。比如通过路飞对伙伴的珍视探讨 “周边关系中的爱”,借胖虎的 “霸权逻辑” 批判正义的自以为是,让年轻读者在熟悉的内容中理解伦理原理,打破 “伦理学枯燥乏味” 的刻板印象。
3.聚焦日常伦理困境,提供可落地的方法
本书以 “善与恶的距离” 为核心,围绕个人、周边关系、社会三大伦理领域展开,覆盖恋爱、友情、职场、社会正义等高频场景。例如:通过《死亡笔记》夜神月的 “正义争议” 解析社会正义的本质,用 “命运按钮” 思想实验探讨
|
內容簡介: |
本书深入探讨了伦理道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从社会、经济、政治到科学领域,伦理道德如同基本支柱,没有它们,一切秩序都将崩塌。即使在个人层面,缺乏道德的生活也将变得举步维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正义、自由、爱等原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还指导我们如何在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选择时,依据道德准则来避免犯错。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挑战,本书引导读者去创造和遵循适合自己的生活原则,从而在这个充满道德混乱的时代中,不仅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还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不会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无论是面对工作、家庭、友情,还是面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中的伦理难题,本书都提供了实用的道德建议,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清晰地找到道德的方向。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日]平尾昌宏,1965年出生于日本滋贺县。哲学、伦理学专业。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在立命馆大学、佛教大学、追手门学院大学等高校担任讲师,并参与了《斯宾诺莎全集》日译计划。著有《如何哲学?》《为了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入门》等。
译者简介: 陈广琪,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国立大学。自2018年第一本译书问世以来,已译有24本中译日、日译中、英译中图书,涉及领域包括管理学、心理学、人文历史等。
|
目錄:
|
前言 / 1
序章 本书的用途 / 9
第 1 篇? 何为伦理
第 1 章? 何为伦理 / 003
第 2 章? 何为伦理学 / 014
插曲 1? 伦理三领域
第 3 章? 伦理三领域 / 041
第 2 篇? 社会伦理:正义
第 4 章? 正义的真相 / 061
第 5 章? 剖析正义 / 068
第 6 章? 正义的种类 / 076
第 7 章? 个人与社会 / 089
第 3 篇? 个人伦理:自由
第 8 章? 两种自由 / 101
第 9 章? 自律与幸福 / 112
第 10 章? 与命运偶遇 / 125
第 4 篇? 周边关系伦理:爱
第 11 章? 什么不是爱 / 133
第 12 章? 恋爱与友情 / 139
第 13 章? 爱的方式 / 157
第 14 章? 周边关系与个人、社会 / 172
插曲 2? 伦理案例研究
第 15 章? 爱与正义的用法 / 187
第 16 章? 对人生的解释 / 197
第 17 章? 试试看用伦理学分析周边话题 / 213
第 5 篇? 进攻型伦理
第 18 章? 进攻型伦理、防御型伦理 / 221
第 19 章? 周边关系中的进攻型伦理 / 225
第 20 章? 社会层面的进攻型伦理 / 243
第 21 章? 个人层面的进攻型伦理 / 264
第 22 章? 复习 总结 / 283
后记 /? 291
附录篇 1 伦理学的分支
第Ⅰ章? 伦理学概要 / 297
第Ⅱ章? 伦理学的邻居 / 306
附录篇 2 伦理学的方法
第Ⅲ章? 伦理学的方法 /? 319
附录篇 3 伦理的基本原理
第Ⅳ章 ? 过多过少 / 329
第Ⅴ章? 寻求基本原理的底子 / 334
|
內容試閱:
|
文首寄语
这是一本学习伦理学的入门书!伦理学是指导人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好的学问。如果你心想:“这种东西也有学问和教科书?怎么可能!”那么这本书非常有趣,绝对值得一读。
作为入门书,只要能让读者踏进伦理学的大门,它就算成功了。这本书的基本目标包括:打破伦理学的常规认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能够一窥伦理学的全貌;此外,必须能够在日常生活、个人爱好、工作活动上得到活用。换言之,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入门书。所以,凭借这本书进入伦理学之门,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入门, 那么就算是为了做决定,也得先读一读。如果你原本不想读这本书,说不定开卷一读就有了兴趣。如果你觉得读不读都无所谓,那读了总比不读好。
所以,废话不多说,各位先读这本书就是啦!
人生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伦理学图书
不过,就上述这几段话作为“前言”确实略显单薄,咱们就开门见山吧!入门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个大概就算完”;另一种是“锚定更高层级知识系统的学习”。这本书属于前者。假如没弄清楚这一点,到了后面估计会一个头两个大。
一般来说,想写书的人多少是因为对现状有所不满,我自然不能免俗,因为对目前的伦理学教科书多有不忿,所以就想写点什么。你要问到底有什么不忿,我给出的答案是,现在的教科书不是止步于“泛泛而谈伦理学”,就是突然甩出一堆专业到了极点的东西,两极分化严重。
对于那些想攻读伦理学的人来说,非常专业的知识或许会有些意义。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读专业的内容不仅会觉得云里雾里,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将伦理或者伦理学拒于千里之外。细想,就算知道诸如“定言命令”“以元伦理学普遍命令主义为基础的偏好规则功利主义”“冯·诺依曼—摩根施特恩效用函数”之类的知识,大家也只会觉得:之后能用上的机会恐怕比数学里的“因式分解”还少吧?既然这样,是不是说“泛泛而谈伦理学”的入门书就是好书呢?当然不是!要是大家都认为“搞定啦,考完试以后就和伦理学说再见了”的话,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我坚信,伦理学是伴随终身的大智慧。所以,既然花费精力学习伦理学,作为入门知识,好歹也要让大家学点儿能用在实际生活中的东西。抱着这种想法,我写下了这本书,目的是希望尽量让大家能一窥伦理学的全貌。因此,书中着重加入了许多一般性伦理学图书不涉及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本书或许是人生中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伦理学图书,即便如此,它也能提供足够的价值(不,是非常有用,甚至超级有用),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完成这本书的。
思考型伦理学
其实,世上还有一种伦理学入门书。在伦理问题中也存在不少令人忍不住惊呼“真难”的东西。这些问题凭借一般常识无法回答,于是就诞生了一些伦理学入门书,核心思想诸如:“看,难题确实存在吧?没错,真的很难。不过,大家别灰心,展开思考的翅膀,好好享受思考的乐趣吧!”
老实说,我并不反感这一类入门书。当初我学习伦理学,就是想找出各种问题的答案,所以我认为“自主思考”极为重要,无论怎样深入思考问题都不为过。这是一条真理,尤其是对于喜欢哲学的人来说,思考本身就极具魅力。越是喜欢自主思考的人,遇到难题就越斗志昂扬。但若一开始就用这种入门书,恐怕会让读者产生“伦理问题果然没有答案!”的误解——这正是我所担心的。 确实,有些伦理学的问题非常困难,说实话,就连伦理学家都各执一词。不过,也有很多问题早有定论。所以,这本书的既定方针是,用答案呼之欲出的问题练习思考,同时挑战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体会到为何难题会成为难题,也可以少点不必要的烦恼。
与伦理学共建自我
抱歉,请允许我再补充一句。
坦白说,我并非多么卓越的伦理学者(有些唏嘘),虽然比普通人懂得多些,可要是碰上伦理学大咖就要出洋相了……你们可能会说:“那你还好意思写伦理学书!”但这正是我写书的原因。换言之,正因我站在“对伦理学没有多大兴趣的普通人”与“钻研伦理学的学者”之间,我才能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
要是问起我对现在的伦理学书有什么不满,我认为“泛泛而谈”型的太过浅薄,“专业到了极点”型的又令人消化不良。我认为,这正是因为作者们过于在意同行专家的眼光。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不是“为了别被其他专家挑刺,尽量写些稳妥的内容”,就是“为了不被专家批评,干脆写本超高难度的书”。这样一来,无论哪种选择都忘记了写书要以读者为本。
所以,我在这本书中将“说不定会被大咖们吐槽”这一风险抛诸脑后,为了让大家更易于理解要点,使用了非传统的解说方法。虽然在稍微懂点伦理学的人看来,这本书简直是漏洞百出,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应该看不出来什么问题(要是能看出来,那你们绝对是“骨骼清奇”的人),不过当读完本书的时候,你们肯定会感慨“书里怎么有这么多漏洞啊”。换言之,你们的成长程度将通过“察觉漏洞”能力的提升来证明。作为我个人来说,就算这本书被人批评,我也甘愿做大家成长的垫脚石!
拥有几万名作者的书
要说我这个不靠谱的伦理学家哪里靠谱的话,那就是在高校及专科学校里开设过很长时间的伦理学课程,每次都会让学生们填写听课的感想、意见以及调查卡片。一学期总共要上15节课,每年有几千名学生。感谢老天爷,每届学生都留下了大量的感想,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几十万张调查卡片(其中有“老师的‘地中海’真‘酷’呀”“这门烂课程真要命,赔我学费”这样的骂声,也有“大学就是为了这门功课才考的”这样的好话),各种评价我一个不落,全都读过。像我这样拥有如此宝贵资源的伦理学家可不多见!
在大家的“祝福”加持之下,我时而觉得凄风苦雨,时而觉得阳光灿烂,我逐渐摸清了学生们对于伦理学的哪些部分容易卡壳,以及大家对不同的伦理学问题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本书正是这些声音的结晶。简而言之,至今学习过伦理学课程的数万名学生都是这本书的作者(虽然版税还是归我)。
“我”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综上所述,只要你们翻开了这本书,就意味着加入了作者队伍(重申:版税不分成哦)。伦理学就是这样,它不是“向别人学习”的知识,而是每个人共同参与创作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在书中虽然省去了大部分艰深理论,却格外注重以通俗语言促使大家在借鉴伦理学大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为打造我们自己的伦理学体系添砖加瓦。
伦理学算是源远流长的学问,其历史长度估计是科学的数倍,历史上涌现过诸多伦理学大咖,他们研究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与理科不同,伦理学的知识单靠积累很难前进。科学就算不开课,只要有科学家持续研究,必然能继续发展。可伦理学不行(后面会详述),伦理认知若不被个体内化,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并且,没有伦理,我们将寸步难行。虽然听起来可能会有些意外,但如果没有伦理支撑的话,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科学都无法成立(估计大家都听说过 STAP 细胞事件吧?那就是科学家抛弃伦理的后果)。所以,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伦理问题,伦理并非别人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问题。
“不考虑伦理问题会倒大霉”,这可不是吓唬人的话。当然,换个说法也行,没必要让每个人都把搞科研拿诺贝尔奖当作毕生目标,这根本不现实。而伦理不同,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科学大咖,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可是,在没有伦理的人生中,我们不仅无法当上主角,可能连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呀,这话不也是吓唬人吗?
算了算了,说到底这本书的特色就是,努力给大家营造 “伦理重要得不得了”这一氛围。要不然,写完“文首寄语”就编不下去了。
基于以上理由,只能硬着头皮进入正题,相信大家读下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啦!
第 2 章 何为伦理学 1.伦理必然有弱点 伦理、道德上的弱点
我们平时基本上意识不到伦理或者道德的存在,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伦理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如此,人们对道德的信赖感极为淡薄。不仅如此,甚至有些人对道德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厌烦,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
实际上,虽然将“道德不可或缺”挂在嘴边比较简单,可是接下来的事情比较麻烦。无论伦理还是道德,都存在一些弱点,或者说是难点。
第一,是“善恶之分因人而异”的问题。这应该是导致道德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道德是一种强迫”的问题。没错,正是因为觉得“被强迫”,才会产生那种反感。
善恶之分因人而异?!
在每次要大家写课堂感想,尤其是刚开课不久时,收到最多的感想便是“为何善恶之分因人而异”。紧随其后的是“伦理学没用”“不知道伦理学有什么意义”之类的感想。
随着伦理学课程的推进,这类想法会逐渐减少(可能有这种感想的家伙都旷课了)。我建议暂且将这个问题放一放,要是一直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攻读伦理学的动力自然也就消磨殆尽了。
面对同一问题,意见观点大多会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是,这就意味着学伦理学没用,伦理学没有意义吗?
不用说,答案肯定是“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伦理学才不可或缺,这样理解才正确!
梳理伦理、道德
对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因人而异,这非常棘手,所以需要伦理学来梳理这个问题。
正确地说,如果仅仅止步于“伦理、道德因人而异”也就罢了,大家互相笑嘻嘻地说:“原来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啊!”然后互相道别,那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如果因为“不同点”走向对立就麻烦了。如果到了争执“我和你到底谁说得对?”的地步,吵架甚至开战都是有可能的。
例如,谚语是道德的智慧宝库,但既有“快则生乱”和“欲速则不达”的说法,又有“先下手为强”的说法。虽然“世上还是好人多”,可“防人之心不可无”。唉!天啊。
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家长会说“诚实是最好的品德”,也有家长会说“太老实会吃亏”。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无数对立,甚至产生冲突、触发战争。所以,好好考虑一下,不梳理伦理、道德会出大麻烦。为了进行这样的梳理,伦理学诞生了。
没办法解决,麻烦就大了
问题不解决就意味着有麻烦。这才是关键!
事实上,对道德的理解因人而异,有时观点甚至会完全对立,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许多人都认为,既然是事实,那就认了吧(可能根本没办法解决)。原来如此,事实就是权威。
然而,从伦理方面,也就是价值问题的方面来说,情况未必如此。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无论怎么求证都是 180 度,就算有人说“能不能改改啊,180 度是个大麻烦”,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吧。这就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过,站在伦理的立场来看,“大麻烦”非常重要。看过新闻的都知道,杀人、盗窃、贪污,总统、首相等政客撒谎,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都见怪不怪了。但是,用“没办法,那就是事实”来自洽可不行。如果报道不虚,那些麻烦本就不该出现,通过我们的努力或许能够杜绝。
若是别无选择,那确实无可奈何。但人类行为大多存在其他可能性(虽然这么说有点怪),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其他路可选的。所以,只有消极的人才会说“这样下去麻烦大了”;积极的人则会说“只要能改变肯定要去改变”,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下相互对立的伦理、道德进行梳理,这就是伦理学的使命。
2.一切为了自由 “道德是一种强迫”论
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道德是不是一种强迫。
我们都不喜欢被逼着做什么事情,所以大家都讨厌被伦理或者道德绑架。我不认为这种想法完全错误,但是我明确反对“学伦理学没有意义”的观点。
正如前一节所述,因为伦理模糊不清且“善恶之分因人而异”,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伦理学。同理,正是因为道德容易变成一种强迫,为了防止出现这个结果,我们才需要学习伦理学。
孩子无法理解
简而言之,“道德是一种强迫”属于小孩子才会有的观点。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被大人灌输“不许那么做”“必须这么做”之类的观点。当然,小孩子肯定会很不开心,会想“为什么大人总是强迫我呢”。所以,一提到道德,孩提时代不愉快的记忆就会被唤醒,最终心里会冒出“拒绝被强迫”的念头。
然而,回想起来,大人念叨“不许那么做”“必须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小孩子做这些事情会有危险”罢了。
如果大人能认真说明一下原因,或许小孩子能理解得更透彻,从而明白其中的苦心,但是不能期待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大人懒得在乎小孩子的心情,而小孩子也未必能理解大人的解释。
大人不说明理由
大人没工夫逐一说明,直接说:“不管怎样,必须这么做!”
当然,有时候是大人心情不好,拿小孩子出气,根本没什么正当理由就发火说“不许那么做”。有时候是大人想把根据自身经验学习到的价值观直接硬塞给孩子。孩子无力反抗,只能不情愿地接受指令,心里充满疑惑。如果真的反问“为什么”,估计只会让大人的火气更大吧。因为就算是大人自己也不明白,为何要对自己的孩子发火。
“不许做那个”“不许做这个”“必须这么做”之类的说了一大堆,可大人就是不肯说理由!真是够了!
在孩子长大的同时,这种不满也在积累,最终会对着伦理学老师(比如我)直接爆发!
伦理学使人自由
正是因为这样,才要学习伦理学,这是伦理学的第二个使命。
伦理学的第一个使命是梳理伦理与道德。伦理与道德中虽然有必要的东西,但也有个人经验的产物(人生论)、纯粹的误区(偏见)以及虽然不知道原因但是传承下来的观念(不明就里的经验之谈)。伦理学首先就是要梳理这些东西。也就是说,“大家认为的道德”未必都是宝贵之物,必须区分出其中的有用与无用之物。
更重要的是,如果是本节提到的有用之物,还要解释清楚判断其为有用之物的理由是什么,这正是伦理学的第二个使命。
如果根本毫无用处,而且理由十分牵强,即使有着“道德”的外表,也纯粹属于强加的东西。伦理学的责任在于,摒弃这些强加的东西。由于道德规范天然具有约束性,其数量理应越少越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伦理学赋予我们自由。
所以,即使是不可或缺的伦理,伦理学也会思考做出“必须那样做”“那样做比较好”等判断的理由。有明确理由背书的不可或缺的道德,我们自己也会全盘接受并执行到位。到了这个阶段,与其说是“服从”,不如说是基于自我意志的“遵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伦理学给我们带来自由。
这样一来,可以说伦理学在上述双重意义上都给我们带来了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