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內容簡介:
金钱不是公式里的学问, 而是现实中的艺术。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我们习惯于把投资理财当作一门科学,却忽视了其中复杂的心理与行为,导致我们要么把钱花在并不如预期那样带来快乐的事情上,要么错过真正有价值的投资。
在这本书中,摩根·豪泽尔以深刻的见解和温暖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学校里并不教的金钱的艺术, 总结了与钱有关的20 个智慧。比如普通人*强大的理财技能,是用好静默复利策略;比如*宝贵的资产是不需要取悦任何人;比如多尝试各种花钱方式,找到*适合你个性、真正能让你快乐的事情。
你对金钱的认知有多高,人生就有多自由。即使没有接受过专业金融教育,没有投资理财技巧,你也可以凭借对金钱的良好认知,最终走向富裕,让金钱为你所用。
關於作者:
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
合作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畅销书作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曾获《纽约时报》西德尼奖,两次获得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奖,两次入围杰拉尔德·勒布杰出商业和金融新闻奖。
著有《金钱心理学》《一如既往》,曾掀起了关于金钱、人性与幸福等话题的讨论热潮。其中《金钱心理学》入选“豆瓣2023 年度商业·经管图书”,全球销售超过800 万册。 科教博主,艺圆艺术创始人。
目錄 :
序言 XI
引言 追求简单生活的真谛 XIII
1 钱应该花在哪里 001
关于消费观念的大多数争论,
实际上只是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各执一词。
2 你想要的并非你真正渴望的 015
你以为自己想要的是豪车、豪宅,
但你真正渴望的,其实是尊重、钦佩和关注。
3 衡量财富的最佳标准 029
如果你的期望膨胀速度高过收入增长,你就永远不会对自己的金钱感到满意。
4 赚钱重要,但快乐更重要 041
幸福感远不只取决于收入。
全球十大富豪中,离婚案例高达十三起,其中七位至少离过一次婚。
5 *宝贵的资产是不需要取悦任何人 053
具备不需要向陌生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是无价的。
6 反差的力量 067
最好喝的饮料,是你口渴时的一杯水。
真正的快乐是由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
7 有钱与富裕 077
受金钱控制是一种隐性负债。
正如所有债务一样,终将连本带利偿还。
8 实用vs 地位 091
任何事物的价值,仅在于它能否帮助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不过如此。
9 风险与遗憾 101
关于理财的好建议,从来不是简单地说“活在当下”或“为未来储蓄”,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只有一句话:“尽可能减少未来的遗憾。”
10 看看他们 115
摆脱嫉妒、羡慕和“地位游戏”的陷阱。
11 没有独立的财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贫困 129
那些你未曾花掉的钱,买到的是某种无形却弥足珍贵的东西:
自由、独立,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的能力。
12 社交债务 143
当你的消费方式影响了他人对你的看法时,就产生了一种无形负担。
13 静默复利 153
*快的致富之道,是慢慢来。
14 身份认同 161
富人、穷人、投资者、储蓄者……当你被金钱定义时,你就被金钱掌控了。
15 尝试新事物 173
我强烈建议你这样做: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花钱方式,对那些对你没用、
无法带来价值的项目,要毫不犹豫地进行割舍。
16 你的财富和你的孩子 187
孩子与金钱的关系*棘手的一点,
就是父母如何用金钱帮助他们,
却又不会把他们宠坏。
17 电子表格不在乎你的感受 199
有时,情感比数字更具洞察力。
18 小额开销与财富增长 205
那些细微之处的智慧与盲点。
19 贪婪与恐惧的生命周期 215
它始于纯真,演变为疯狂,最终又回到起点。
20 如何通过花钱让自己痛苦不堪 229
一份关于错误决策的简明指南。
21 简易理财之道 237
8 个简单至上的财富理念。
致谢 245
注释 247
內容試閱 :
引言 追求简单生活的真谛
丹·古德曼医生为一位想要摆脱眼镜困扰的女士做了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几周后,当这位患者回到诊所复诊的时候,她却满脸失望地表示:“这个手术毁了我的生活。”
客观来说,手术非常成功,患者多年来首次可以在不依赖眼镜的情况下清晰视物。
古德曼医生追问:“手术有什么问题吗?”
这位女士坦言,她原本期待摘掉眼镜后,丈夫会觉得她更具魅力,同事也会认为她更添智慧。但现实是,当她意识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并非取决于她是否佩戴眼镜这类表面变化时,她内心设定的期望彻底瓦解了。
“您面临的问题并不能通过手术解决,”古德曼医生对她说,“我很抱歉没有早点儿意识到这一点。”
有些人在终于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后才明白,幸福远比当初以为的复杂得多,这实在令人感慨万千。这一点用在金钱上再恰当不过!
有句老话说得好,*糟糕的事莫过于得偿所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没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很好地概括了很多人与金钱和成功的关系:如果你幸运地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比如金钱),你可能发现这并非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家庭、朋友、健康或更宏大的意义)。此时的你会感到失望,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
本书旨在探讨一个核心观点:金钱(的使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实这与电子表格和冰冷的数字关系不大,反而与心理学、嫉妒心、社会期望、身份认同、不安全感,以及其他在传统金融领域常被忽视的因素息息相关。
金钱能买到幸福吗?当然。
花钱能让你更开心吗?毋庸置疑。
但事情远比许多人想象的复杂。在数字、图表和数据之间隐藏着人类心智的混乱和荒诞。如果你懂得如何使用金钱,它就可以成为改善你生活的强大工具。但懂得如何使用它,与知道如何获取它,完全是两回事。
温斯顿·丘吉尔有句名言,他说自己从酒精那里得到的远比酒精从他那里得到的多。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金钱:我见过一些富人,金钱从他们身上“索取”的远比他们从金钱那里得到的多,因为他们毕生都在近乎绝望地追逐金钱,却从未真正懂得如何使用金钱让自己更快乐。我也
见过一些低收入者,他们能从有限的金钱中获得巨大的价值,并以此为杠杆,发掘出更多的生活乐趣。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金钱,而是你能否理解并控制那些使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的自身心理和行为。通过细致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能从中汲取许多影响自身生活的深刻道理。
想想那些手头拮据的年轻人,仅仅为了赢得同龄人的尊重和羡慕(或者说为了“面子”),他们不惜重金买下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汽车。
又比如,有些人勤俭节约了一辈子,退休后手里明明有钱,却怎么也不舍得花,因为“节俭”已经成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身份认同。再比如,一对年轻夫妻原本正为两居室攒首付,可当看到朋友买了三居室后,他们的心理预期一下子就提高了(有了攀比心)。还有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有钱的企业家,以及总觉得自己富足的低收入者。
这些话题都与电子表格或数字无关,它们关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对这样一个事实的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努力生活。人们基于自身经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来理解世界。
在学校里,金融被当作一门学科来教授,有清晰的公式和逻辑严谨的结论。但在现实世界里,花钱则是一门艺术。
————————————
大学期间,我曾在洛杉矶一家五星级酒店做过代客泊车员。有一天,我们酒店举办了一场面向城市富豪的高端家具展览。一位男士在离开展厅时告诉他的朋友,他刚花了2.1 万美元买了一把扶手椅。我和同事听到后目瞪口呆。对我们来说,花这么多钱买一把椅子简直不可思议。
那位男士看到我们迷惑的表情说:“伙计们,我知道这很疯狂,但当你有钱时,你就该这么做。”
我觉得“你就该这么做”这句话特别耐人寻味。他真的喜欢那把椅子吗?还是他在盲目按照社会灌输给他的观念进行消费?
我记得当时自己还是个19 岁、一心渴望有朝一日能发大财的年轻人,心里不禁琢磨: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做的事情吗?难道我在大学里长时间学习,然后在职场中努力奋斗几十年,就是为了告诉我的朋友我买了一把难看的椅子,其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半的收入吗?
等我回过神来仔细琢磨这件事,我记得自己的反应是先震惊,后觉得滑稽,到*后甚至有点儿同情那个家伙。
后来,我认识了不少这样的人。我总感觉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都在漫无目的地追逐财富,却并不真正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得到它,除了那种想要“更多”的本能冲动。这些人在赚钱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但说到把钱转化为更有意义、更美好生活的能力,他们做得却不尽如人意。
当然,关于如何对待金钱也存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许多人早已摸索出如何把金钱当作一种工具,以此获取那些能真正提升他们生活幸福感的东西。不过,那位购买天价椅子的富人确实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应该”如何花钱的方式,并不总是实现幸福的最佳途径。
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进化造就的本能与社会形成的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被灌输应该追求这样的目标: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物品、更光鲜亮丽的玩具。有的时候,这些恰好也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并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更多时候,用钱向他人展示自己有多富有,是一种快速让你破产且代价高昂的获取尊重的方式,往往最终导致失望。
我相信用钱能建设更美好的生活。
我相信用钱购买好东西能带来快乐。
但我更热衷于雄心、努力工作,以及独立。
在写了20 多年关于金钱的文章之后,我一直震惊的是,大多数人对自己到底想通过金钱获得什么一无所知。所以我要明确一点: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试图在自己的人生中弄清金钱和幸福关系的个人反思。
如果你问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么,许多人会说:“我只希望他们快乐。”
那你希望他们富有和成功吗?他们通常会说:“当然希望,但我更希望他们快乐。”
这种想法很好,但这些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却为了金钱和地位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也许父母之所以更希望孩子快乐而非成功,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盲目追求世俗所谓的成功付出的代价。
历史上*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卡尔·荣格曾被人请教:“依您之见,成就人类内心幸福圆满的根本要素究竟有哪些?”
荣格列举了如下5 个要素:
1.身心健康;
2.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如和睦的婚姻、温暖的家庭、真挚
的友谊);
3. 感受并欣赏艺术与自然之美的能力;
4. 适当的生活水平与满意的工作;
5. 能够成功应对世事变迁、人生浮沉的哲学观念或宗教信仰。2
你可以看到,金钱可以影响其中一些因素,但金钱本身,尤其是大
2.量金钱,并不在此列。
————————————
本书并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花钱的手册。如果我(或者任何人)真能将花钱之道总结成一套明确的法则,那么本书恐怕就该叫作《消费的科学》了。
但我更感兴趣、更关注的是“花钱的艺术”。艺术无法被简化或提炼成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公式或标准答案。艺术本身就具有复杂性,时常内含矛盾,它更像一扇能够窥见个人人格与品性的窗口。
“花钱的艺术”本身就涵盖了个性、贪婪、嫉妒、地位和遗憾等复杂而矛盾的领域。这正是本书的核心关切所在。
我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花钱的艺术,但你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同点。
1. 使用金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其视为改善生活的工具,二是将其视为衡量自己与他人地位的标准。许多人向往前者,却用一生去追求后者。
2. 金钱是一种你可以使用的工具,但如果你不够谨慎,它就会利用你。金钱会毫不留情地利用你,这一点你甚至意识不到。对“更多”的盲目渴望会劫持你真实的身份,控制你的个性,挤占那些能带给你更大快乐的生活空间。
3. 花钱能带来快乐,但这通常是一条间接路径。金钱本身并不能买到快乐,但它可以帮助你找到独立与目标——如果你能培养出这两点,它们往往是通往更快乐生活的关键要素。一栋宽敞舒适的房子或许能让你更快乐,但这主要是因为它让你更容易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你要知道,真正让你快乐的是这些朋友和家人,而非房子。
4. 长久的幸福源自内心的知足与平和。因此,那些在金钱面前能保持内心安宁的人,往往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让自己的思绪不再时刻被金钱缠绕和占据。你当然可以重视金钱的价值,欣赏它带来的便利,甚至惊叹于它所能成就的非凡之事。可一旦你的心中全是钱,你很可能已陷入某种执念,身不由己地被金钱操纵。金钱的最佳效用在于,它应该是助力你实现自我、放大人生价值的杠杆,而非用来定义你的身份、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
5. 倘若你对“何为更美好的生活”感到茫然,便很容易想当然地将“拥有更多金钱”视为答案,这成了一条看似不假思索的捷径,但这恰恰掩盖了生命中更深层次的需求与困惑。金钱是如此具体可触、易于量化,这使其极易成为一个看似明确的外在奋斗目标。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寻获能够真正滋养灵魂、安顿内心之物的人而言,追逐金钱便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省事”的、随波逐流的人生选择。
6. 每个人都可能找到一种能让自己更幸福、独特的使用金钱的方式,但关键在于,世上并不存在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答案或万能公式。能让我心生欢喜的好物,在你眼中或许是难以理解的奢侈或浪费;反之亦然,你的心头所好,我可能也无法苟同。因此,那些关于“应该过何种生活”的喋喋不休的争论,往往不过是一些性情不同、价值观各异的人在各说各话、鸡同鸭讲罢了。正如作家卢克·伯吉斯所精辟指出的:“当我们作为生物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
后,便一脚踏入了纷繁复杂的人类欲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远比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困难得多。”
————————————————————————————
威廉·道森在其1907 年的著作《探寻简单生活之道》(The Questof the Simple Life )中写道:许多身处伦敦的同时代人虽一生汲汲于金钱与世俗成功,但似乎依然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相比之下,那些在乡间过着俭朴生活的人,则要快乐、幸福得多。
他的核心洞见在于:那些拼命想要攫取更多财富的人,实际上反被财富牢牢囚禁。他们对财富已然沉溺到一种痴迷的程度,以至于财富反过来完全掌控了他们的心智、人际关系乃至整体的生活品质。有时你花钱购买的东西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支配力,以至你自己都难以分辨,究竟是你拥有了物品,还是物品拥有了你。
那原本意在改善生活的策略,最终往往演变成一套他们必须顶礼膜拜、如同被无形枷锁束缚的意识形态。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金钱,借此换取更多的幸福。然而,金钱几乎能为他们买来一切,唯独买不来内心那份“不再被关于金钱的念头缠绕”的自由。这种无法摆脱的执念,导致持续的焦虑;持续的焦虑,又催生了更深的不幸福感。这便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而深陷其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却浑然不觉, 视而不见。
本杰明·富兰克林对此现象有过一句极为精妙的点评:“多少人以为自己买到的是享乐,殊不
知,他们其实是把自己的身体卖给了享乐,做了它的奴隶。”
道森写道,所谓理想的生活,恰恰是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真谛在于:金钱为你所用,服务于你,而非你被金钱奴役或驱使。当然,简单的生活未必等同于清贫,它同样可以包含豪宅、奢侈品,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奇玩意儿。你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种生活方式是你经过深思熟虑后主动选择的,而非你仅仅因为沉溺于其光鲜亮丽的表象而无法自拔。
道森还写道,他的人生目标并非仅仅是“谋生”(make a living),而是要真正地“创造生活”(make a life)。在他看来,只有愚人,才会为了无休止地追逐一种虚幻缥缈的“更美好”生活,而牺牲自己当下真实而宝贵的人生。
因此,无论你最终选择以何种方式度过此生,那个探寻属于你自己的“简单生活”真谛的旅程的起点,必然也只能是对自我进行深刻理解与诚实审视。我们将在下一章从这一点开始,讲述一个关于理解“不合群的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