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5.2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2.8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9.7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
周易
》
售價:HK$
45.8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內容簡介: |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是一部独特的北京城市发展研究著作,附有约200份图表和24幅珍贵照片资料,参考价值很高。书中以北京历史提示与西方迥异的传统中国城市理念,通过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形态、城市经济、人口变化、住房、交通、环境、旧城保护和社会区等发展情况,叩问本书的核心问题: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北京到底有多独特?北京的文化根在哪里?
|
關於作者: |
薛凤旋,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三十载,2008-2012年任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及讲座教授,第八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特首选举委员会成员,以及曾任特区多个咨询委员会成员。
刘欣葵,中山大学哲学硕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
目錄:
|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性质/1
西方对城市的定义/1
中国的世界观——传统中国城市的概念/6
“明堂”:中国国都的雏形/11
中国人的城市概念/17
中国理想国都的结构/21
结论/24
第二章 北京的崛起/26
国都的位置/26
中国国都迁移的路径/31
北京的地理形势/37
北京的战略位置/39
明代以前的北京/42
结论/46
第三章 明清时代的北京/48
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48
明代的北京/50
规划背后的概念/57
理想国都的规划和布局/62
老北京的文化根/67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下的北京城城市规划/7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73
社会主义规划的理论与实践/75
社会主义城市的性质/77
十大规划原则/78
空间结构/79
城市规划及其落实/82
北京1949年后的城市规划/84
早期苏联的影响及“改革开放”后的新路向/109
结论:北京的城市规划经验/116
第五章 市域空间增长/119
行政区划与地域的扩张/119
自然地理环境/126
城市发展/133
城市土地利用特点/141
空间分布特点/149
北京的农村附属区/163
结论/165
第六章 经济发展/170
总体经济发展/170
在国都全面而快速的工业发展的经验(1949~1990)/182
北京市1990年代中及以后的产业转型/194
1990年后北京产业的空间分布特色/201
结论:北京城市经济的问题与前景/214
第七章 人口增长及其分布/217
社会主义关于城市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原则/217
人口变化分期/222
机械增长及其背后原因/231
人口问题/242
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245
结论:中国城市的人口控制/249
第八章 城市住房及住房改革/251
社会主义的城市住房策略/251
北京城市住房发展实况/260
北京住房的改革过程/273
高层住宅: 住宅问题解决办法和问题制造者/275
住房改革第一波: 初步商品化、市区重建及出售公房/278
住房改革第二波:住房商品化与住房保障/285
结论: 城市住房的新时期/293
第九章 城市环境与旧城保护/296
国都的城市环境/296
主要的环境问题/299
对北京旧城的保护/314
污染的防治/329
城市绿化与生态地理环境整治/334
结论/341
第十章 城市交通:用两条腿走路?/343
前东欧集团国家/343
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344
1990年前的第三世界国家/345
1949~1990年的北京:一个第三世界的例子/348
北京的道路网/349
公共客运交通/353
市内货运交通/365
1990年后的北京的交通发展/370
公共交通发展/375
轨道交通建设/378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策略/380
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382
结论/387
第十一章 北京市的社会空间结构/390
城市住宅区域人口的地域分异/390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391
东欧前社会主义城市的居住情况/394
北京的社会区/397
北京社会区的成因/412
结论/413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挂帅与儒家思想——北京的新路向/419
引言/419
为1949年至1980年代的北京问题作出诊治/420
改革开放后北京发展问题的再认识/426
北京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428
新的发展策略/431
战略阶段和近中期目标/433
首都圈/439
结论/449
第十三章 结论:中国式的“世界城市”/452
北京的文化根/452
1949~1980年的北京/455
1980年后的新发展/462
“新北京,新奥运”: 中轴线的延伸与传统的保留和创新/463
结论: 中国式的“世界城市”模式?/465
参考文献/472
|
內容試閱:
|
1995年当我为《北京:由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写序时,距今已17年了。在这期间,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美国发动了两场持久的侵略战以及承受了举世震惊的“9 11”恐怖袭击。最近,“欧债危机”将欧盟推向瓦解边沿,对全球经济正造成另一次冲击。相比之下,17年来,我国经济及社会不断稳步发展,走出了第三世界,迈向强大的现代化发达国家之路。简言之,这过程见证了中国的“再崛起”!
中国国都北京,在这17年来亦不断地变身。1970年代的低矮的天平线及宁静的街道包括长安街已被高耸的摩天大楼和纷攘的汽车长龙所替代。今天的北京,不但是全国人民所仰望的城市,也是全球不少企业、官员、学者、游客及平民百姓希望能做生意、洽谈公事、学习以及旅游见识的首选城市。今天的北京,已是个有中国传统特点的世界城市。当1995年《北京》一书出版时,北京市正开始由社会主义城市向中国现代化国都蜕变。这些年来,看着世界在变,国家在变,国都北京也在变,总想停下来,重新检视《北京》一书,希望考虑一下北京作为我国城市代表的模式,有没有修改的必要。
前年,研究了北京20多年的刘欣葵教授来我所访问,并以资深学人身份作了“北京:城市规划与管理”专题演讲。我发觉我们对北京有共同的兴趣和学术理解,觉得《北京》一书要重新来一个检视,将最近20年的发展加进去,使它成为一本横跨1949~2012年的完整而又综合的城市史。我们同意在《北京》的基础上,重新写成今天这本定名为《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的新著。
新著的首三章介绍了中国城市模式的源起及北京由金、元至清代的发展。其后九章展示了中国现代国都北京的60多年的城市史。不过,和传统国都一样,1949年后的北京,在各方面的发展上都代表了国家的主流发展方向,并作为全国城市学效的榜样。因此,现代北京的城市史,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缩微版。对于中国人传统世界观与城市的功能、性质及结构的关系,在“结论”一章中有详细论述,其结论乃“中国城市,有别于西方及第三世界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与模式”。
这本新著是我与刘教授的合作成果,我们本来是想写一篇合序的,但因为想保留旧著中的序言及与旧著的基调连成一脉,因此采用了我和刘教授各自写序的形式。
我们共同认为:由中国城市的始源“明堂”到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到今天的中国式世界城市,北京一贯地代表了中华民族国家国都的特色,代表了以儒道为主的传统中国人世界观:“天人合一”、“奉天承运”、“礼乐治国”及和谐社会的主旨。因此,经过对旧著的重新检视后,我们的结论乃:无论是表面明清时代低矮的四合院式建筑,还是今天的车水马龙及现代摩天大厦式的钢根水泥森林,其背后的北京精神都是永恒的,正如中华文明是永恒的!希望通过此书读者不单可以理解北京的发展,更可以理解中华文明的演变及其持续的背因。
薛凤旋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2012年夏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