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HK$
115.6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HK$
96.8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HK$
98.9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HK$
75.9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
編輯推薦: |
百年商务,权威版本:百年商务联合翻译名家,保证了经典名著的权威性、可读性、经典性。
专家作序,名家寄语: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作序,十余位教育专家审定,多位文学家以及著名评论家对该丛书给予厚望并为之寄语。
价值导向更强,突出价值阅读:价值阅读、素质导向,让名著阅读更贴近人生成长,回归阅读的本意。
实用性强,有效引导:设有名家导学3-2-1、无障碍阅读、重点段落、延伸阅读、人物关系表,全方位强化对作品的理解。
品质卓越, 典藏价值:无论从内容到装帧设计,从纸张选择到印刷,均严格要求,做到*好。品质高于同类出版物,极具典藏价值。
|
內容簡介: |
3个阅读要点
◎作品情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主要围绕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主教助理克洛德·弗罗洛、骑卫队长浮比斯之间的故事而展开——克洛德看上了在广场跳舞的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然后指使自己收养的卡西莫多深夜去抢夺她,但被骑卫队长浮比斯阻止。获救后的爱丝美拉达坠入了爱河,但她爱着的浮比斯不过是一个玩弄感情的纨绔子弟。克洛德·弗罗洛继续一步步实施着计划,妄想霸占美丽而又善良的爱丝美拉达,但爱丝美拉达坚决不从。于是,克洛德决定毁灭她。虽然外貌丑陋、单纯爱恋着爱丝美拉达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直在暗中保护她,但她*终仍未能摆脱被推上绞刑架的命运。
◎主要人物形象
爱丝美拉达
①美丽、善良,富有同情心。当卡西莫多在耻辱柱前被众人唾骂时, 是她给卡西莫多递上了救命的水,尽管之前他曾经在主教代理的指使下去劫掠她。
②单纯而又热情。爱丝美拉达渴望爱情,也坚守爱情,她对浮比斯的爱既单纯又浓烈。 她渴望付出自己,且不求回报,甚至愿意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
卡西莫多
①相貌丑陋,内心善良。克洛德·弗罗洛收养了他,所以他对养父言听计从。这是一种感恩,虽然有时有点愚忠。但当他真正为爱丝美拉达的善良所感动后时,他选择了保护她,哪怕违背养父的意愿,他也坚持站在“善”的一边。
②无私、富有正义感。他对爱丝美拉达的爱无私而又高贵。另外,当得知是养父把爱丝美拉达送上了绞刑架时,他把养父推下了钟楼。这不只是源自他对爱丝美拉达的爱,还因为他内心的一种正义感。
克洛德·弗罗洛
①外表道貌岸然,实则阴险狡诈。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可以使用各种手段。当得不到爱丝美拉达时,他又决定毁灭她。
②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是可悲的。在当时的社会、宗教背景下,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主题思想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把其**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的大社会环境设定在1482年,借助特定的时代环境、人物特征以及宏大而又浪漫、深刻感人的故事情节,在美丑对照的艺术手法中,完成了善与恶的对比,揭露了当时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
2个知识要点
◎学习作者的美丑对照手法。作者用这种强烈对比的方法,让“善”的更“善”、“恶”的更“恶”。通过相互映衬,让人物性格更鲜明、矛盾更突出、情节更生动,同时,也让主题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
◎体会作者运用戏剧结构来组织情节的方法。作者以广场为舞台、以圣母院为中心,围绕静态的它们来展开动态的故事叙述。而且,广场和圣母院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象征,这就更赋予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以时代特征和意义。
1个成长要点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采用历史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部小说,作为**部具有雨果自身风格的长篇小说,它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这不仅是因为其所洋溢的浪漫主义色彩,还在于其对真实与伟大、道德与美的追求。这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引发我们的反省与思考,让我们回归理性本身,能更真实、客观地去认识与理解“善”与“美”。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继而去追寻全面的发展。这对我们审美观、价值取向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它所高度赞扬的善良、无私与爱等优秀品质更是我们所应当坚持与追寻的。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中学时代便热爱文学创作,且这种挚爱伴随了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及文艺评论、政论文章等。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
目錄:
|
目录
原序
勘定本说明
第一卷
一大堂
二彼埃尔·格兰古瓦
三红衣主教大人
四雅克·科坡诺勒老板
五卡西莫多
六爱丝美拉达姑娘
第二卷
一从卡里布迪斯漩涡到希拉礁
二河滩广场
三“以吻还击”
四夜晚街头逐艳的麻烦
五麻烦续篇
六摔罐成亲
七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圣母院
二巴黎鸟瞰
第四卷
一善人
二克洛德·弗罗洛
三怪兽群有怪牧人
四狗和主人
五克洛德·弗罗洛续篇
六不得民心
第五卷
一圣马尔丹修道院院长
二这个要扼杀那个
第六卷
一公正看待古代法官
二老鼠洞
三玉米饼的故事
四一滴泪报一滴水
五玉米饼故事的结局
第七卷
一山羊泄密的危险
二教士和哲学家原本两路人
三钟
四命运
五两个黑衣人
六户外大骂七声的效果
七狂教士
八临河窗户的用场
第八卷
一银币变成枯叶
二银币变成枯叶续篇
三银币变成枯叶终篇
四抛却一切希望
五母亲
六三颗不同的心
第九卷
一热昏
二驼背独眼又跛脚
三失聪
四陶土瓶和水晶瓶
五红门钥匙
六红门钥匙续篇
第十卷
一格兰古瓦连生妙计
二你去当乞丐吧
三快乐万岁
四坏事的朋友
五法王路易的祈祷室
六火焰剑闲逛
七夏多佩驰援
第十一卷
一小鞋
二白衣美人
三浮比斯成亲
四卡西莫多成亲
作者故事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请把最真的美留住——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
|
內容試閱:
|
几年前,本书作者去圣母院参观,更确切地说追踪觅迹,在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这样一个手刻的词:
ΑΝΑΓΚΗ.(希腊文:命运)
这几个大写的希腊文字母,由岁月侵蚀而发黑,深深嵌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笔势,不知如何借鉴了哥特字体的特征,仿佛特为昭示这是中世纪人之手写下的,其中所包藏的难逃定数的命意,尤令作者凛然心惊。
作者思索再三,力图窥见究竟何等痛苦的灵魂,誓要给这古老教堂的额头打上这罪恶的或者凶兆的烙印,才肯离开人世。
后来,这面墙壁又几经抹灰刷浆或者打磨(哪种原因已难知晓),字迹消失了。须知将近两百年来,中世纪的宏伟教堂,无不遭受这种待遇。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四面八方都来破坏。神父要粉刷,建筑师要打磨,老百姓则蜂拥而至,干脆拆毁,夷为平地。
刻在圣母院晦暗钟楼上的神秘文字,及其惨然概括的未知的命运,就这样湮没无闻,如今仅余本书作者不绝若缕的追怀了。在石壁写下这个词的人,几百年前就消逝了,历经几代人,这个词也从大教堂的墙壁上消逝了,就连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上消逝。
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词而创作的。
1831年2月
前此曾预告本版要增加若干“新”章节,“新”字说法有误,应当说“未曾面世”。因为新者,一般理解为“新写的”,而本版增加的几章并非“新的”。这几章和本书其余部分是同时写就的,始于同一时期,源于同一思想,始终是《巴黎圣母院》手稿的组成部分。况且,作者也难以理解,这样一件作品既已完成,怎么还能另加追写铺陈呢。这是不能随心所欲的。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讲,一部小说的所有章节,必然是同时产生的;一部戏剧的所有场次,也必然是同时产生的。所谓戏剧或小说,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神秘的小天地,由多少部分构成,绝不要以为能武断规定。这种性质的作品,动笔就应当一气呵成,即成定型,再要实行嫁接焊接之术,则势必貌离神异。事情一旦告成,就不要改变初衷,不要再补缀修饰了。书一旦出版,作品的性别是否阳刚,立时便能确认并宣布出来;同样,犹如婴儿面世,一旦发出呱呱之声,婴儿就算出生了,就算入世了,生成什么模样,父母再也无能为力,从此属于空气和阳光,生死由他吧。您的作品未获成功吗?只能认了。不要再给败笔之作增添章节。您的作品不完整吗?本来孕育时就应当使其完整。您的这棵树长节弯曲吗?您是不可能把它扳直的。您的小说病势危殆,活不成了吗?您不能起死回生,重新赋予它生命的气息。您的剧作生来就瘸吗?请相信我,不要给它安装一条木制的假腿。
因此,笔者特别关照读者,这里增补的三章,并不是为这次再版特意写作的。《巴黎圣母院》前几版没有收入,原因很简单,当初本书付梓的时候,不巧装有这三章书稿的材料袋遗失了。要么重写,要么舍弃。笔者当时考虑,这三章中只有两章篇幅较长,内容主要涉及艺术和历史,纵然缺略,也无关宏旨,绝不会影响小说的故事情节,读者也不会有所觉察,唯独作者知道这一空缺的秘密。于是,作者决定照样付印。还有一层,不妨供认不讳,作者未免懒惰,面对补写遗失的三章这一任务,他望而却步,认为还不如另写一部小说痛快呢。
如今,这三章又物归原主,他就不失时机,让它们复归原位了。
现在才是作品的全貌,正是作者梦想的样子,创作的样子,好还是坏,长久还是短命,反正这是作者的初衷,原样奉献。
自不待言,有些人认为,失而复得的几章没有多大价值,他们自视甚高,却在《巴黎圣母院》中仅仅追求戏剧性,仅仅追求故事情节。然而,也许另外一些读者认为,探究本书中蕴藏的美学哲学思想,不是徒劳无益的,他们在阅读《巴黎圣母院》的过程中,饶有兴趣地透过小说,探寻小说之外的东西,还饶有兴趣地——恕我们使用多少有点狂妄的字眼——通过诗人原本原样的创作,领悟历史学家的体系、艺术家的宗旨。
这一版补足了遗缺的几章,主要还是考虑这后一类读者,一部《巴黎圣母院》,假如值得,也就补充完整了。
作者在补充部分的一章中,表述并阐明当前建筑已衰微败落,这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几乎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而且不幸的是,这种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头脑里已然根深蒂固。不过,他也感到有必要在此申明:他强烈渴望有朝一日,未来判明他持论偏颇。他深知各种形式的艺术,可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后代人身上:我们在工作室里,不是听见还处于幼芽状态的天才勃然萌发吗?种子已然撒进犁沟,将来必定丰收。作者只是担心——其原因可以在第二卷中看到,建筑艺术这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曾是艺术的最佳土壤,如今恐怕元气耗尽,精力衰竭了。
所幸今天的艺术青年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可以说前途无量,尽管在当今的建筑学校中,教员都非常可鄙,但是他们不知不觉中,甚至完全南辕北辙,居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同贺拉斯所说的那个陶工正相反,心里想着做双耳尖底瓮,偏偏做出罐子来。轮盘转,罐子现。
然而,不管建筑艺术的前途如何,不管我们的青年建筑师将来如何解决建筑艺术问题,我们在企盼新建筑物出现的同时,无论如何也要好好保护古建筑物。如果有可能,还要激发全民族热爱民族的建筑。作者在此声明,这正是本书的一个宗旨,这正是他生活的一个主要目标。
《巴黎圣母院》也许为中世纪艺术开辟了真正的前景,而对中世纪这一辉煌艺术,至今有些人还不甚了了,更糟糕的是还有人不屑一顾。作者甘当此任,但是他认为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他已有多次机会维护我们的古老艺术,高声揭发种种亵渎、毁坏和玷污的行为。今后他还要乐此不疲。他责无旁贷,要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他一定要反复强调。学院派那些主张打倒偶像的人,越是疯狂地攻击中世纪建筑艺术,他越要坚持不懈地起来捍卫。因为,中世纪的建筑艺术落入什么人手中,今天无知的工人又是如何抹灰刷浆,胡乱作践这一伟大艺术的遗迹,着实令人痛心!眼睁睁看着他们胡来,站在一旁仅仅嘘几声,这真是我们有识之士的莫大耻辱!这里讲的情况,何止发生在外省,还天天发生在我们家门口,我们窗户下面;天天发生在巴黎,发生在这个大都市,这座文化名城,这个出版、言论、思想自由之邦。在要结束这篇《说明》的时候,我们不禁要举出几例,来说明他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就在巴黎艺术公众的眼皮底下,全然不顾谴责,每天都策划、讨论、开始并继续破坏文化的行径,而且还心安理得,尽量干得漂亮,简直胆大包天,令批评家们瞠目结舌。大主教府最近拆除了,这座邸宅并不美观,倒还不算作孽,可是一股脑儿也把主教府拆毁,殊不知这是十四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古迹,热衷于拆毁的建筑师根本不懂得加以识别。他们良莠不分,一并铲除。现在又有人议论要拆毁精美的万森小教堂,拆下的石料用来建造什么连道迈尼都不曾需要的堡垒。一方面不惜工本,加紧修复波旁宫那个破玩意儿;另一方面却任凭秋分的狂风肆虐,扫荡圣小教堂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窗。屠宰场圣雅各教堂的钟楼四周,前几天又搭起了脚手架,说不准哪天早晨,就要挥舞镐头了。事有凑巧,一名泥瓦匠在司法宫那两座威严的钟楼之间盖了一间小白屋。另一名泥瓦匠又去阉割圣日耳曼德普雷修道院,那可是有三座钟楼的封建时代修道院。毫无疑问,还会有一名泥瓦匠,要夷平圣日耳曼欧塞鲁瓦王家教堂。所有那些泥瓦匠都自称是建筑师,由省政府或国库来支付报酬,他们还穿上绿色礼服,而所干的事,无非是以冒牌的风格损害真正的风格。多么可悲的景象!就在我们写这篇《说明》的时候,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正掌握土伊勒里宫;另一个人对着菲利贝·德洛姆劈面砍了一刀,这位先生也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硬让他那低矮蠢笨的建筑,横卧在文艺复兴建筑物这面最挺秀的门脸之前,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当然不能说是一件无足挂齿的丑闻!
1832年10月20日于巴黎
第一卷
一
大堂
导读:一月六日这天,是“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庆,现今又因佛兰德使团的到来而更添气氛。一大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已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来看篝火、赏五月树、观圣迹剧。在焦急而又无聊的等待中,人群中发生了骚动……
话说距今三百四十八年零六个月十九天,那日巴黎万钟齐鸣,响彻老城、大学城和新城(老城今称城岛,是巴黎城的发祥地;大学城位于塞纳河左岸即南岸;新城则指塞纳河右岸即北岸巴黎城一部分)三重城垣,惊醒了全体市民。
其实,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天,并不是史册记载的纪念日;一清早全城钟声轰鸣,市民惊动,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庇卡底人或勃艮第人进犯,也不是抬着圣骨盒的宗教列队仪式;既不是拉阿斯城(大学城的旧称)学生造反,也不是“我们尊称威震天下圣主国王陛下”摆驾入城,甚至不是在司法宫广场吊死男女扒手的热闹场景,更不是十五世纪常见的羽饰盛装的某国使臣莅临到任。就在两天前,还有这样一队人马,即佛兰德使团奉命前来,为缔结法国王太子(即查理八世,1483年继位)和佛兰德玛格丽特公主(勃艮第大公弗朗索瓦一世之女,作为未来的王妃在法兰西宫廷长大,后因太子另娶他人而改嫁)的婚约。为此,波旁红衣主教(天主教罗马教廷中最高一级的主教,穿着代表鲜血的红色礼服,故称红衣主教)不胜其烦,但是他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满脸堆笑,迎接佛兰德市政官那帮土里土气的外国佬,还在波旁公爵府款待他们,为他们演出一场“特别精彩的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不料天不作美,一场滂沱大雨,将府门挂的精美华丽的帷幔淋得一塌糊涂。
一月六日那天,是约翰·德·特洛伊所说的“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庆,即远古以来就有的主显节(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三次显圣,故天主教将主显节称为“三王来朝节”,定为1月6日)和狂人节(狂人节是中世纪民间的狂欢节日)。
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广场燃起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那里植五月树,在司法宫演出圣迹剧(一种庆祝风俗的必有节目,主要由孩子和青年来演绎在平安夜耶稣降生和三王来朝的故事)。就在前一天,府尹大人已派衙役通告全城:他们身穿神气的紫红毛纺衬甲衣,胸前缀着白字大十字,到大街小巷的路口吹号并高声宣告。
一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向三处指定的场所。去看篝火,赏五月树还是观圣迹剧,要随个人的兴趣而定。这里应当赞扬一句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有古人的那种见识,绝大多数都去看篝火,因为这正合时令;或者去观圣迹剧,因为是在司法宫大厅演出,那里能遮风避雨。大家仿佛串通一气,谁也不去布拉克小教堂墓地,让那棵花不繁茂的可怜的五月树,孤零零在一月的天空下瑟瑟战栗。
市民大多拥进通往司法宫的街道,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佛兰德使团要前去看戏,并观看在同一大厅举行的推举丑大王的场面。
司法宫大厅虽然号称世界之最(须知索瓦尔〔1623—1676,法国历史学家,著有巴黎史等〕那时尚未丈量过孟塔吉城堡的大厅),但这一天要挤进去谈何容易。通向司法宫广场的五六条街道犹如河口,不断拥出一股股人流,从住户的窗口望过去,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流的汹涌波涛越来越扩大,冲击着楼房的墙角,而那些墙角又像岬角,突进围成如同不规则状大水池的广场。司法宫高大的哥特式(“哥特式”一词,通常用得完全不恰当,但又为安全约定俗成了,我们只好沿用,按照大家理解的那样,用来标示中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其基调为尖拱,是前半期以半圆拱为主的建造风格发展而成的。——作者原注)门脸正中一道大台阶,上下人流交汇在一起,又在接下的台阶分成两股,从两侧斜坡倾泻到人海浪涛中;这道大台阶就是一条水道,不断向广场注入,犹如瀑布泻入湖泊中。成千上万人呼喊、调笑、走动,简直甚嚣尘上,沸反盈天。这种喧嚣,这种鼓噪,有时还变本加厉,有增无减。拥向大台阶的人流受阻,折回头来,乱作一团,形成了漩涡。原来是府尹衙门的一名弓箭手在推搡,或者一名警官策马冲撞,以便维持秩序。这种传统实在值得称道,是由府尹衙门传给总督府,又由总督府传给骑警队,再传给我们今天的巴黎保安队。
面孔和善的市民,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站在门口、窗口,爬上天窗、屋顶,安安静静,老老实实,注视着司法宫,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而且时至今日,巴黎还有许多人,喜欢观望看热闹人所形成的场面,只要猜想人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就已经觉得很有意思了。
我们今天一八三〇年的人,假如在想象中能有机会混杂在十五世纪的这群巴黎人中间,同他们一起前呼后拥,摩肩擦背,跌跌撞撞地挤进原本十分宽敞,而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天却显得特别窄小的司法宫大厅,所见的景象不无兴趣,也不无吸引力,周围本来全是古旧的东西,我们看起来反有全新的感觉。
如果读者愿意,我们就力图想象,读者和我们一同跨进这座大厅,跻身于这群短衣短袄打扮的嘈杂的平民中间,会产生什么印象。
先是耳朵一片嗡鸣,眼花缭乱。我们头顶是双合圆拱尖顶、雕花镶木、绘成天蓝色衬着金黄色的百合花图案;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几步远有一根巨大圆柱,接着一根又一根,总共七根,沿中轴线一字排列,支撑双圆拱顶的交汇点。前面四根柱子周围摆了几个小摊,卖些闪闪发亮的玻璃和金属饰片制品;里面的三根柱子周围安有几条橡木长椅,年长日久已经磨损,被诉讼人的裤子和讼师的袍子磨得油光锃亮。沿着大厅四面高高的墙壁,在门与门之间,窗户和窗户之间,边柱和边柱之间,不见尽头地排列着自法腊蒙(传说其为法兰克人的君主,大约生活在公元五世纪左右)以下法国历代君主的雕像:无所事事的国王耷拉着双臂,低垂着眼睛;勇武好战的国王则昂首挺胸,双手直指天空。此外,一扇扇尖拱长窗上的彩绘玻璃五光十色,宽宽的出入口所安的门扇,都精工细雕,富丽堂皇。总之,拱顶、圆柱、墙壁、长窗、镶板、宽门、雕像,所有这一切,从上到下,绘成天蓝和金黄两色,一望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不过,在我们看见的时候,大厅的色彩已略显暗淡,到了我主纪元一五四九年,尽管杜·勃勒尔还沿袭传统赞美过它,其实它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厚厚的灰尘和密密的蛛网了。
在一月份的一天,这座长方形宽敞的大厅里,射进苍白的天光,拥进衣饰花枝招展并吵吵嚷嚷的人群,只见他们溜着墙根闲逛,绕着七根圆柱回旋,现在我们想象出这些,那么对整幅图景就有了个大致的印象,下面只需略微详细地描述其有趣的方面。
假如拉瓦亚克没有刺杀亨利四世,那么,司法宫档案室也就不会存放凶手的案卷,他的同谋也就不会考虑自身利害,非把此案卷宗销毁不可,而纵火犯也就不会别无良策,只好一把火将档案室烧掉,要烧掉档案室,又只好一把火将司法宫烧掉;由此可见,没有弑君一案,也就不会有一六一八年那场大火了。从而,古老的司法宫及其大厅,也就会依然屹立,我也就可以对读者说:“请亲眼看看去吧!”我们双方都省事:我省得像上面那样描绘一番,读者也省得阅读这一段——这情况证明了这样一条新的真理:重大事件必有难以估量的后果。
首先,拉瓦亚克很可能没有同谋;其次,即便有同谋,他们也很可能同一六一八年那场大火毫无干系。其实,还有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其一,三月七日后半夜,一颗宽一尺、长约一臂的燃烧的大陨星,自天而降,落到了司法宫。其二,有特奥菲尔这四行诗为证:
一场游戏多悲惨,
只缘案桌嘴太贪,
司法女神镇巴黎,
眼看宫殿火冲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