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金刚经(图文本)1版4次 古籍整理

書城自編碼: 33364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古籍古籍整理
作者: [后秦]鸠摩罗什 译,王月清 注评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293286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1-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47.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售價:HK$ 94.8
中国震撼
《 中国震撼 》

售價:HK$ 86.4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售價:HK$ 93.6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售價:HK$ 94.8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售價:HK$ 82.8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HK$ 69.6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HK$ 117.6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HK$ 69.6

 

內容簡介:
在传介到中土的佛经中,《金刚经》是译介*早、流传*广、影响*深的经典。它包含了大乘佛教的精华,阐述了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般若思想,这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本书还请了王月清先生评点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名相、概念。
關於作者:
鸠摩罗什 344-413,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王月清,男,1966年10月生。1984198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199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为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副编审。1998年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赖永海教授。1998-2003年,为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系主任助理、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4年晋升教授,历任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南京大学社科处处长。
目錄
前 言001
法会因由分第一002
善现启请分第二005
大乘正宗分第三008
妙行无住分第四012
如理实见分第五014
正信希有分第六015
无得无说分第七018
依法出生分第八020
一相无相分第九022
庄严净土分第十026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028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029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032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035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041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044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046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051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053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053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054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057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057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057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059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059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060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062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064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064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066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066
附录069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玄奘译06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北魏〕菩提流支译08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朝陈〕真谛译090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义净译09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108
內容試閱
前言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儒释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在唐代,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从三教中各选一本典籍,亲自注释,颁行天下,儒教选的是《孝经》,道教选的是《道德经》,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后来,有的中土士人在临死或入葬时,左手一本《道德经》,右手一本《金刚经》,以这两本经典的精神作为人生的归宿和信仰的总结。在中国佛教宗派内部,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之物,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大智慧,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扫相破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著名学者吕徵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后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南朝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一般就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
译者鸠摩罗什(343~413年),意译为童寿,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新雅县之间)。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所译的主要是般若类经典及阐扬缘起性空思想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中观学派著作。在译经的文体上,他凭借扎实的汉文基础,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使所译佛经内容卓拔、明白流畅、优雅可读。
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刚经》,分为三十二章即三十二品。《金刚经》原初翻译的时候,没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整体文章,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品),相传为梁武帝时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所定,该经的分法、品目的分类、标题,都是昭明太子所为。具体为: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说法聚会的因由;
第二品,善现起请分须菩提请佛说法;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大乘最上乘之法;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精妙之用,无所住著;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如如之理,乃真实见解;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真正信仰的人,世间少有;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本无可得,又无可说;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诸佛所依之法皆由此经生出;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若有相,实无此得果之相;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心地清净,便是净土;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持经度人,乃无为之福,胜过布施;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依佛所说之法,承受而守持之;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脱离一切形相,则真心寂静,妄念不生;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信持此经,功德无量;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人持此经,消除罪业;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究到尽头,总是一个无我;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万法归一,更无异观;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尽法界中,无不流通度化;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色相缘生,离之即见性;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心法之妙,非言说所可说;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法本真空,全无可得;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以清净心,行清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福报和智慧无量;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众生性本空,化实无所化;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清净法身,非属色相;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空而不断,无而不灭;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行功德不贪著、不领受;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四威仪中,心常寂静;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理本无形,一合之,便落相;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知识见解,尽灭不生,方成正觉;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应现设化,都非真实。
历代高僧对《金刚经》的著述极多,印度瑜珈行派的创始人弥勒造八十偈颂扬阐释《金刚经》,著名大乘高僧无著作《金刚般若论》二卷,世亲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等等。
《金刚经》在中土传译以来,广为受持研修,为它注疏者不下数十百家,较重要的有:
(一)后秦僧肇《金刚经注》一卷;
(二)晋慧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
(三)晋谢灵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四卷;
(四)隋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
(五)隋吉藏《金刚般若疏》四卷;
(六)唐慧净《金刚经注疏》三卷;
(七)唐智俨《金刚经略疏》二卷;
(八)唐窥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二卷;
(九)唐慧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三卷;
(十)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
(十一)宋子■《金刚经同刊定记》四卷;
(十二)明宗泐、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一卷;
(十三)明朱棣《金刚经集注》;
(十四)明洪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十五)明曾凤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九卷;
(十六)清纯阳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直解》;
(十七)清镇庭子《金刚经本旨》二十卷;
(十八)清徐槐迂《金刚经解义》二卷。
近现代对《金刚经》的注疏研究也很多。近人的主要著作有:
(一)丁福保《金刚经笺注》;
(二)太虚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依玄奘译本在华北居士林讲,收于《太虚大师全书》第五编中);
(三)王恩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四)江味农《金刚经讲义》;
(五)演培法师《金刚经讲记》;
(六)释竺摩《金刚经讲话》;
(七)王巨川《金刚经句解易知》;
(八)湛山老人《金刚经讲义》;
(九)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十)冯炳基《金刚经白话解释》;
(十一)高扬《金刚经新注》;
(十二)星云法师《金刚经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方广■博士,近年来对现藏国内外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介绍,对一些题记做了迻录,对有的经文做了版本考证,并指出了它们对研究佛教写经、义理探寻、敦煌历史、佛众结社、雕版印刷、官吏宫廷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方广■整理考订了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未收的关于《金刚经》的注疏及有关资料,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海外学术界在研究《金刚经》义理的过程中,根据该经的思想推断《金刚经》成立的时代,形成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以日本学者中村元为代表,认为《金刚经》的思想在说空,但全篇竟无空字;其次《金刚经》虽激烈批评下劣者,但没有正式称之为小乘,大乘一词也未确立。这表明该经的时代应在大小乘对立之前,是大乘佛教思想定型化以前形成的。另一种意见以德裔英籍佛教学者孔兹(Edward Conze)为代表,认为《金刚经》是般若思想整体成熟后的产物。香港学者霍韬晦近年来在研究了以上意见的基础上指出:《金刚经》形成的时代,不可能太晚,应是与其他的初期大乘经典同出。根据大乘义理发展的先后,推断《金刚经》应出现在《小品般若》与《法华经》、《解深密经》之间。
关于《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及其相关义理与现代社会的关联的研究,也散见于海内外学者的专题论文中。
《金刚经》普遍流传于世,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族译、英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文本以意大利孔兹出版社为最新版本。在我国广为刊行的罗什译本《金刚经》有各种版本,出入不大。本书选用素以校勘精良、享誉海内外的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该版本初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现有单行本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释氏十三经》影印金陵刻经处本行世。

《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极为著名的、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金刚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从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金刚经》之所以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因为其般若思想所关涉的是大乘佛教的认识论问题。
般若智慧实质上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特殊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彻底地超越世俗的经验,否定或摆脱世俗的认识,从而认定尘世的感知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把握般若性空之理,才能抛弃世俗的妄见妄念、妄想执著,才能证悟到佛门的真谛。
建立起性空幻有、破相扫执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门知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进行修行实践的前提,而《金刚经》所阐述的正是建立大乘佛教信仰、从事大乘菩萨行的理论基础。这一般若性空的基础理论,就佛教的信仰与理解的关系而言,它解决了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行关系而言,它解决了知的问题,所以《金刚经》及其般若学说,就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的般若性空思想,是印度大乘佛教徒在反对部派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实有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金刚经》一问世,在印度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著名的印度佛教僧人、哲学家无著、世亲等人都对它做过注疏。
佛法东传,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自然青睐作为大乘理论基础的《金刚经》,以展开大乘菩萨行。从公元402年《金刚经》由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传入内地,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首次把它译成汉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义净最后一次重译,短短三百年间,《金刚经》在中土先后有六种译本问世,足见这部经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刚经》传入中土时,正值魏晋玄学兴起。中土学人以格义之风视般若思想方法与玄学可以相通,互为发明,所以当时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视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经典,其程度远胜于印度。《金刚经》在中土社会,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颁布《御注金刚般若经》,把它和《孝经》、《道德经》一起并行天下;明成祖编纂《金刚经集注》,敕令天下奉持等等,都是例证。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形成,各宗派对《金刚经》崇奉有加,天台、华严、三论等竞相习诵,并按本门宗义进行阐发。天台宗用佛性论注解经文,华严宗以真如缘起论解释经文,禅宗更以《金刚经》为传法心印。《坛经行由品》中便有一段关于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的记载: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坛经行由品》中还直接引用《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语句,又记载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
《坛经般若品》中全都是解说般若智慧,同时强调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又说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称此法门为般若三昧。《坛经定慧品》中,慧能提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宗纲,正是《金刚经》离相无念、不住于相、应生无所住心等思想的发挥。
总的说来,慧能创立的顿教法门,般若智慧是其血脉,而从佛典思想渊源来看,《金刚经》是《坛经》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金刚经》不仅在中国佛学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自汉唐以来,《金刚经》常被不少僧俗用以为祈福禳灾、奖善惩恶的法宝,他们收集各种信受奉持《金刚经》而获得功德报应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分类辑要,以证明尊奉《金刚经》有延寿、祛病、生子、登科、避邪、脱难、如愿等效应,一方面让人们加强佛教信仰,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恶从善。唐代孟献忠撰的《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段成式撰的《金刚经鸠异》,都是通过搜集诵经受报的奇异故事,以达到劝人为善的目的,在民间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献中《持诵金刚灵验功德记》、《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等著作,也反映了《金刚经》在民间社会的流行情况及其化导世俗的功能。
如果说各类《金刚经》应验记说明该经在民间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那么各种以《金刚经》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形式,足以说明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
伴随着《金刚经》的传播,中国古代印刷、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文艺类型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木刻本;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扉页的佛教绘画;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经文之一,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此外,柳公权、赵孟頫 等书法大家所书的《金刚经》手迹亦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与《金刚经》相关的文学作品、《金刚经》论疏中的诗词美文仍流传至今。
《金刚经》展示的是一种性空幻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智慧、大乘思维,也倡导了心无所住、离相无念、破相扫执的修行解脱实践。从知行关系的角度看,它要求每一个修行者把思维素质、思想情怀与修行实践、大乘菩萨行统一起来,以达成境、行、果的圆融。就这一点而言,《金刚经》的义理及思维模式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代人在追寻人格完善、实现自身价值、利益民众社会、达成心智平和的过程中,常常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铸就理想人格的准则。其中大乘佛教中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大乘精神,能资以人们从事现代意义上的菩萨行。
依着《金刚经》全经中对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一中心议题的回答,现代人可以生发有关自身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内心修养等问题的思考和抉择。
《金刚经》指出了一条培育菩萨胸襟和内在素养,超越道德功利主义,不把善行作为工具,追求纯粹人生的大乘菩萨道: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践行大乘菩萨道,应该超越一切分别,超越善恶功德的成果。如果在自利利他的过程中,对利他的事业有所执著,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为行善而行善,就不是真正的大乘胸襟,也不是纯粹的人生境界。所以《金刚经》叫人们离一切诸相,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思想对现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仍不无助益。
企求问心无愧,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但当你在内心权衡得失、计较前因后果、关心外在的评价时,心中往往不可能平静和平衡,而以不平静不平衡的心境去行事,就很难做到行为结果的公正和平衡,就很难不造成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伤害。这样,反观内心,往往愧意澎湃。
现代人常常高喊人性自由、人性复归的口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追求明心见性、证见自性的真如实相。然而,被道德工具论、道德功利主义主宰的人性是不可能自由的。种种文化的预设和承诺在没有解决人的根本观念、思维的前提下,只能造成人性的更加扭曲以及理想与现实更大的落差。因此,学学《金刚经》所倡导的心无所住的生活态度、破相扫执的解脱法门,必能多少超离尘情俗念,于生活于工作都不无裨益。这也是《金刚经》这部古老经典凸现出的现代意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