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8.9
編輯推薦:
1.轰动海内外文坛,战争文学在21世纪的新高峰。
作者皮特·恩格伦曾任瑞典文学院秘书,做过战地记者,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理解战争,而作为作家,他的美学追求与人文关怀使他的文字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海外,本书获得英国著名作家杰夫·戴尔、历史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等作家和历史学者的赞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30国争相出版,各大书籍网站纷纷打出高分。
在国内,莫言、阎连科、余华、苏童、韩少功、贾平凹……中国文坛作家、学者盛赞推荐,引起轰动,甚至被视为一个新的写作方向。
2. 交错讲述23个普通人的战时经历,这些人不再是史书中冷冰冰的数字,他们的生命力推动着书中的每一个句子。战场上硝烟的气味、被子弹射中的疼痛感,战争的现场历历在目。狂热、哀愁、伤痛、希望、无助、迷茫……激烈的情绪被压缩在冷静的文字里,而后陡然释放,变成滚烫的细节,使人在震撼之下久久失语。
3.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注视,而注视的尽头是泪水……开拓战争个人史的书写新维度。已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来切入一场把一代人逼入绝望的巨变——以普通小人物的角度。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瑞典作家、历史学家皮特?恩格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通过23个来自不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的战时经历,再现了那些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一战”故事。
战争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那个狂热的年代,几乎每一个人都期待过战争。
许多人死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许多人在分食苦果,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最后变成了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是谁?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最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投身占地医疗工作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战斗于西线战壕、巴尔干半岛、东非、青岛等地;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皮特?恩格伦找回他们被遮蔽、被遗忘的声音,还原第一世界大战中的每一天。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關於作者:
1957年生于瑞典布登。作家、历史学家、乌普萨拉大学教授,著有十多部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2002年,入选瑞典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院士,2009年至2015年5月31日,担任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他曾经长期在巴尔干地 区、阿富汗、伊朗从事战地记者工作——他不是在书斋,而是在战地获得了更真实的战争体验——他针对波尔塔瓦会战所写的突破性著作单在瑞典就售出超过25万册。他善于以个体的感受、情绪体现战争的复杂性,被称为“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高超的说书人”。
目錄 :
致中文读者
人物介绍
Part I.1914
——上战场,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不是为了祖国或荣誉,也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强健自我,磨炼意志,砥砺操守。这是我想上战场的原因。
Part II.1915
——即便是危险的事,如今也变得寻常无奇,直到每一天的流逝似乎不再有其他引人注意之处,只剩下与死神的恒久亲近。
Part III.1916
——这就是战争。令我们感到沮丧的不是丧生的风险,不是炮弹在落下爆炸之时发出的炫目红色火光……而是觉得自己有如木偶,被一个未知的木偶师所操控。
Part IV.1917
——你体内的野蛮人促使你仰慕起这片战场的肮脏、浪费、危险、争斗以及壮丽的噪音。你不禁觉得,这终究才是人的目的所在。
Part V.1918
——这将会是我们承继的恶果,或者善果,总之是我们无可摒除的承继物。
结 局
尾 声
参考书目
照片目录
內容試閱 :
1914 年8 月5 日,星期三
恩斯特·冯·莱韦措跟随“埃姆登”号前往青岛
昨天他们射出了最初的炮弹。更精确地说是十二发炮弹。今天一切又平静下来,至少表面看是平静了。那十二发炮弹,包括两发空弹,其精确落点是北纬35 度5 分,东经19 度39 分。所有最初的炮弹都是落在这个纬度上。这些炮弹的射击意味着欧洲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了亚洲。
他们现在又掉转方向,在朝鲜半岛和济州岛之间朝西航行。这段海域还是不平静,但是昨天的大雨和几乎风暴一样的强风已经停息了。这艘军舰名为“埃姆登”号,是一艘轻型巡洋舰,通常驻守在德国占领的山东青岛,隶属于德国海军东亚分舰队。这艘军舰漆成了很漂亮的白色,黄色的舰桥,三个高大的、漆成黄色的烟囱。两根主桅杆和六座小炮塔也都漆成了黄色。甲板上铺了红褐色的油毡布。因为船身优雅的线条,这艘快速的军舰得到了“东方天鹅”的美称。
昨天的炮弹射击在相当程度上是象征性的,但是对牵涉到的各方而言还是颇有戏剧性,但几乎不能称得上是一场战斗。既无人员伤亡也没有物质损失。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他们追逐一艘巨大但并无武装的俄国客轮“梁赞”号。借助警告性的射击,“埃姆登”号迫使这艘客轮就范。“梁赞”号现在是和“埃姆登”号平行地航行,只是比后者靠前一点儿,并由登上这艘客轮的一支德国部队控制。“埃姆登”号的舰长,卡尔·冯·米勒,已经决定要驰回青岛,一方面是因为在俄国客轮上还有平民,有妇女,必须尽快释放他们—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方面,“梁赞”号客轮巨大而且快速,在这艘船上安装几门大炮,就可以成为一艘可用于海战的护卫舰。*
第二天早晨,济州岛已经消失在他们的身后。上午十点左右,他们看到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团烟雾。(这团烟雾跟随着他们。)十二点左右的时候,他们与两艘蒸汽船相遇。(后弄清楚对方是日本船,因其属于中立国船只,就相安无事地放行了—理当如此。)下午四点左右,他们看到东方又出现了一团烟雾,而且在他们的前方往西航行。(他们保持高度
警戒状态。因为这可能是俄国或者法国的战舰。因此他们把自己的航线也稍微往南调整。)下午五点左右,先后两团烟雾都朝朝鲜湾的方向消失了。
(他们把自己的航线改回往西直奔青岛。)然后就开始供应晚餐了。“埃姆登”号餐厅里用餐的海军军官中,有一个军官浓眉大耳、下巴方正、嘴唇小而坚定,他的姓名是恩斯特·冯·莱韦措。他是一个二十七岁的职业军官,九年前就加入了德国海军,从去年12 月开始就在“埃姆登”号上服役,负责指挥两座船尾炮塔。他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而这在德国海军里恰恰不无优越之处,这里比陆军要更尊重传统和惯例。
这场战争的到来是件让人非常意外的事情。当然,自从萨拉热窝的那次暗杀发生以来,这几周里他们也收到了来自德国和海军司令部的很多电报,得到很多信息和指示,可这场危机从来没有很清楚的方向和很明显的内容—谁能相信这样的事情也真会发生呢?在青岛,这个夏天异常地温暖,令人愉快—气候宜人是这里的众多优点之一。填满夏天生活的是通常的混杂内容,有穿白色热带水兵服的舞会、射击练习、各种饭局、武器保养、补充给养、餐厅生活、赛马、机器保养、列队游行、内务检查、操练、招待会、宴会、集合、郊游、体育活动、洗海水澡和各种派对,很多很多的派对。而且,这一切丝毫都没有考虑到战争。
如果说对未来有什么考虑的话,那么多半是计划经过上海沿长江做一次例行巡航,或者就是如大家期望的回德国老家。不过,到了上个星期五,船上开始做作战准备,装载大量弹药和煤炭,还把所有人员召集到船上,把所有不必要的东西,比如礼物、家具、地毯、窗帘等都全部拆除,这个时候大家才完全清楚地意识到,真会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一般的总动员意味着和俄国开战,而东线与俄国开战也意味着西线和法国开战;这就是现在同盟国和军事时间表的逻辑:巴尔干半岛的一场地区性小型战争正在扩大成为欧洲的全面战争。就是那个晚上,他们熄灭了灯火,悄悄溜出还是灯火闪烁的青岛码头。
今天这个夜晚,船上的气氛很不错。他们充满自信,豪迈而又强大。他们会尽到自己的职责。晚饭之后,所有军官都在尾甲板集合,那里的甲板上撑起了一大块帆布做的遮阳篷。天气无比晴朗,大海平静无波。这是一个温暖、美丽的夏夜。(很容易想象那个场景:白兰地酒杯觥筹交错,雪茄烟香雾缭绕,服务生的高跟鞋敲打着甲板,一派完成了某种共同伟业之后的得意气氛。)
一个在无线电收发室里值班的中尉出现在甲板上。他刚刚接到通知: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聚集在尾甲板上的人顿时悄然无声。尾甲板上弥漫在冯·莱韦措和他的同事们中间的这种沉默无语,也许既是一种诧异,又是一种困惑,但也是人在面对一种全新的形势,甚至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时,脑子和思想突然必须做重新调整而有时候会出现的那种停顿。
与英国开战?一方面看,这里面有一种明显的不可抵抗的逻辑:还有什么别的强权会如此尽力阻挡德国赢得它在“阳光下的地盘”?这个地盘首先是用殖民地、市场和帝国的特权拼写出来的。而从另一方面看,这是嫉妒—这是双方互相投射到对方身上的双重的嫉妒,从长远看就扩展成了对自己的镜中图像的一种恐惧,嫉妒的面具后面其实也隐藏了一种羡慕和佩服,一种争取和对方一样的要求。* 在德国公海舰队里,这种与英国寻求共性的渴望特别明显,在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明显。英国的皇家海军当然是德国海军军官的伟大楷模,一个被爱慕的敌人,一个比任何其他范例都更应该模仿、追求和战胜的榜样。? 他们和英国舰队里的同行关系良好,礼节性的互访非常频繁。这艘军舰的舰长冯·米勒将军在英国皇家海军里有很多朋友,在6 月中旬还有一艘英国装甲舰到青岛做客,那个时候只有宴会、足球友谊赛和开心的玩笑,说是在这样的客访之后,不可能再互相开战。哈哈哈,呵呵呵。
和英国开战?这就改变了其作战前提,完全改变了。德国东亚分舰队对付俄国和法国的对手还有并非不明显的成功希望。但还要加上一支英国舰队?那获胜最终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东亚地区没戏。这个新的敌人不光在数量上就明显占优势,而且还部署了一个扩展到整个世界、完全占上风的海军基地系统,而德国只在这里拥有一个港口—青岛。冯·莱韦措和其他军官都是优秀的专业人士,知道得很清楚,良好的海军基地是海战中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